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2014-04-17印亚军徐惠忠
印 亚 军 徐 惠 忠
(南通大学启东校区管委会, 江苏南通 2260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印 亚 军 徐 惠 忠
(南通大学启东校区管委会, 江苏南通 226019)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沃土壤和坚实根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高校是传承创新优秀文化的重要阵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高校有效开展立德树人实践的内在需要,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由之路。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文化范畴,它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中华民族长期的精神支柱,时刻影响着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国的近代史经历了沧桑巨变,传统文化在长期的流变中受到了冲击和折损,人们清晰地看到了当下与传统文化间的断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高校是传承人类文明、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要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和示范作用,就必须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努力将其丰富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贯穿到教学生活的各个方面。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
核心价值观的孕育形成与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息息相关。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现代文明的基础,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的立足之地。[2]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必然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丰沃土壤,两者紧密联系,不可或缺。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基础
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彰显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特质、文化特质。《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中写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墨子·修身》中提出: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孟子·滕文公上》中有言:“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持,则百姓亲睦”;《荀子·劝学》中讲道“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文化总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奠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反过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消化和吸收,使得优秀的传统文化进一步传播和升华,突出表现在核心价值观既秉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标识,强调传统美德和道德规范、强调责任和使命、强调自强和仁义;又结合了时代特殊性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不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就会变成没有灵魂、没有精髓、没有根本的思想,经不起历史和人民的检验,得不到广大群众的认同。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强大动力
当今社会,主流价值观呈多元化发展,各种不同的思想相互影响,使得大部分人在形成价值观时容易迷茫、困惑,其根本原因就是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中国官网曾针对近些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态势进行一项价值观调查,结果认为已经断裂的占40%。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充分坚持传统文化的核心本质,才能真正指导和完善学生精神文明建设,否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不会有影响力,教育就会缺乏说服力。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的宝贵财富,涵育着现代文明,符合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源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对激励学生、教育学生、凝聚学生起着重要的作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能使人产生健康向上、崇德向善的精神力量,而在此基础上凝练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能使广大师生怡情养志,产生强大的动力。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导航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入耳入脑入心、敦化为民风民俗民德,一条重要的途径,是必须与中华文化的根本相融通。[3]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地实践,高校培育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目的是使广大师生能自觉践行。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生产、劳动、文化的结晶,它与人民息息相关,只有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指导,践行核心价值观才不会偏离正确方向,才能真正指导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五四运动以来和新中国成立初一系列的政治运动中,新思潮不断涌现,许多传统价值观不断受到冲击和颠覆;改革开放以后,社会价值观又开始出现追求经济利益的极端,一些传统文化受到怀疑甚至被抛弃,不少人再度陷入了迷茫之中。没有优秀传统文化作指导的价值观正如在迷雾中行走的个体,容易迷失方向,容易受他人左右。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不可能摆脱传统,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同样要根植于传统文化。[4]中华民族所秉持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一直是中华民族精神和灵魂的重要指导,广大师生只有坚定地以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根基,才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保持正确的道路,才能带头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
高校作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者,接续优秀文化传统,培育核心价值观不仅是高校提升师生素养、增强文化凝聚力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现实需要。教师、学生、载体是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大要素,其中教师是文化传播的主体,学生是客体,大学文化是载体。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师素养的提高
高校教师作为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要起表率和模范作用。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十分强调教师品德的重要性,王安石曾说过:“教人治人,宜皆以正直为先”,教师首要需要正直的品质,优良的思想,才可以教学生;《礼记》中也提出“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但是近年来,作为教育主体的高校教师在师德方面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一些人思想上存在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淡薄、缺乏马克思主义信仰;一些人学术科研上存在论文抄袭、急功近利;一些人在生活上堕落,缺乏良好的师德,与高校教师的形象极为不称,与传统的教师形象相距甚远。教师的主要职责是教书育人,传播优秀的思想,树立良好的道德楷模形象。作为教育的重要要素,高校教师必须主动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要义,带头学习和弘扬,努力做到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不断加强自身修养。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价值观的养成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大学生正值青年期,价值观尚未稳定,容易受不良思想的诱导。现在部分大学生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不懂自由而论自由,不懂平等而求平等,此类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集体主义思想淡薄,好逸恶劳,鄙夷自己的传统文化,没有明确而稳定的价值倾向,缺乏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觉和自信,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当今的大学生身上有了明显的割裂。当今世界,各种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越来越频繁,越是在这种形势下越需要我们把握主旋律,这个主旋律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如习近平所言:“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5]古人云:“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修辞立其诚;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学生爱国、自强、诚信、友善,这些不是凭空提出的要求,而是经过历史的检验,是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认同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高校要时刻教育和提醒大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勿忘历史、勿忘中国传统文化,努力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引领者和推动者。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文化建设
大学文化是大学活的灵魂和核心要素。中国大学文化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是通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凝聚、发展而形成的,其深厚的根基是五千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大学文化建设培根固本的工作,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6]而核心价值观则是这个体系的凝练和表达。高校是大学生学习文化的主要场所,本应饱含文化底蕴,但是现在一些学校却大楼多,大师少;新的建筑多,人文景观和教育场所少。一些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往往过多地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而忽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使大学生的价值导向趋于模糊,核心价值观容易错位。作为文化的传承基地、践行基地,高校有着不可推卸的使命去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与方法,重视和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引导全体师生主动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融入到教学、工作和生活中,从而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如何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曾经担任哈佛大学校长的查尔斯·艾略特认为,一所名副其实的大学必须从本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成长起来。[7]接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基础,也是高校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更是维系两者的纽带。为此,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实现:
1.辩证认识,厘清传统文化的本质内涵
当前有些高校在培育优秀传统文化时只是简单的照搬照抄,并未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思考和看待问题,并未真正提取出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之处,并未真正做到有扬弃地继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库需要我们用科学的态度不断的探索、学习、挖掘和吸收。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键是学习其核心元素,关键是体现本民族的特色,关键是发扬本民族的文化优势,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客观审视中华传统文化。高校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要讲清楚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价值理念,要从文化发展的连续性和继承性来考量。要注意引导大学生细心辨别传统文化中好的东西和不好的东西,要注意发掘中国传统文化的正面价值,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应仅停留在字面理解。
2.融合时代,保持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在历史长河中不断积累而成,有其特有的历史背景。我国传统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已经融入中国人的血液,成为大众的基本行为准则,但这些终究是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产生和发展的。儒家文化作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长期以来支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高校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过程中,必须体现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深刻阐述其新的时代内涵,与时俱进,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要讲清中国古代优秀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关系,让学生学会古为今用,学以致用。例如《荀子.哀公》篇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体现了古代的民本思想:老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只有老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稳定,统治者地位才能巩固。把这句话寓于新的时代含义,就是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贯彻执行群众路线,一切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
3.继承创新,放大传统文化的价值效应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8]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巧妙地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是高校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首先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这是因为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不会因时间流逝而过时,在新的时代中仍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如“乐于助人”、“扶贫济困”、“与人为善”、“诚信仁爱”等,高校要将这些优秀的思想、道德、价值观理直气壮地传承放大。对那些传统文化中时至今日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作出通俗易懂的解释,循序渐进地融入学生的价值观培育中,让学生领悟其深刻内涵。其次要在此基础上创新文化内容、创新教育方法。诚如黑格尔所言:“传统并不是一尊不动的石像。”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高校积极地引导、有目的地开展活动,更离不开高校不断的探索和创新。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相结合、和学校相结合、和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推陈出新,增强吸引力感染力,产生共鸣。要以教育引导实践、以实践深化教育,注重提升信仰教育、情感养成、实践体验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比重。
4.丰富载体,增强传统文化的宣传通道
通过文化传承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既要有内容还要有载体。[9]高校应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创新活动载体,利用各种手段和方式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感召力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师生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高校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力量,共同致力于构建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环境,重视各种教育载体的建设。要借助重要纪念日、节庆日、民族传统节日、民间民俗活动;依托各类选修课、讲座、报告、学生活动;依靠高校党团组织、学生社团、社会机构、教育基地;做好形势宣传、典型宣传、主题宣传;运用校园报纸、校园广播、新兴媒体网络、公益广告等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创意新颖、品位高雅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通过这些丰富的活动载体,用师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切实增强广大师生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学习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2-26(1).
[2]郭齐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与基础[N].光明日报,2014-04-02(13)
[3]罗国杰,夏伟东.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论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J].红旗文稿,2014(7).
[4]杨晓英.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西安日报,2014-03-03(1).
[5]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05/05/c_126464505.htm.
[6]李春林.大学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着眼点[N].光明日报,2011-11-23(16).
[7][美]理查德·诺顿·史密斯.哈佛世纪[M].贵阳: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
[8]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N].人民日报,2014-07-09(15).
[9]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求是,2014(2).
(责任编辑 光 翟)
]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计算机说服理论对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研究”(项目编号:2011SJB8800111),南通大学创业教育重点课题“高校创业文化的构建机理及实践研究”(项目编号:13CYA04)。
2014-11-12
印亚军,男,江苏泰兴人,南通大学启东校区管委会副主任,助理研究员。 徐惠忠,男,江苏启东人,南通大学启东校区管委会讲师。
G641
A
1671-1696(2014)12-0042-0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