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准:合唱教学的核心
——初中生合唱训练之我见
2014-04-17丁洁
丁 洁
(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江苏苏州,215000)
美妙的人声是任何乐器都无法替代的。合唱是大自然中最和谐的音响,而童声合唱则是无与伦比的天籁。合唱是一种集体性的艺术活动,在合唱的训练和演出过程中,教师必定要求学生的声音和谐、统一。这是一个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的过程,是一个渗透统一指挥、严于律己思想的过程。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更加重视并着力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尽早积累与他人合作演唱的经验,培养集体意识及协调、合作能力。”[1]因此,合唱教学也越来越受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及教师的重视。
从目前的各级各类合唱展示活动中,我们欣喜地发现,合唱从传统的学校歌咏向专业化发展的进程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这其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各声部配合不够默契,和声效果不好;歌曲处理作品表现内容及风格不相符,合唱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不够;指挥、领唱、合唱与伴奏之间的配合不够默契。而造成合唱效果不完美的原因则是音准的问题。著名合唱指挥家杨鸿年先生指出:“对合唱整体在技术及艺术手段上最基本的要求是:良好的音准;准确的节奏;理想的音色变化;其中,最基本的要求是对音准的要求。没有良好的音准,其他一切都谈不上。”[2]由此可见,要提高一支合唱队的合唱水平,必须提高对其音准的要求。但是,我们知道,在普通初中,参加合唱队的学生只是相对喜爱唱歌的普通学生,而且他们合唱能力起步低、进步慢且流动性大,又处于变声期,嗓音条件受限制。加之中学阶段学生学习比较紧张,一般不大坚持参加合唱系统训练。
如何在短暂的时间里使学生的合唱音准能力有较大提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通过不断的思考与研究,并结合近年来学校合唱队的训练及辅导学生参加合唱比赛和演出的实践,认为以下途径可以解决初中生合唱队的音准问题。
一、培养音乐的耳朵——合唱音准的前提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有这样一个误区:音乐欣赏课要静心聆听,用音乐的耳朵去欣赏作品,感受作品;而合唱教学就是要唱。所以往往合唱队一建立就开始各种各样的唱:发声练习、视唱歌谱、各个声部轮流唱。但结果音准问题依然得不到解决,学生的积极性也很快受到了打击,甚至有学生认为自己就是天生的“五音不全”。其实,很多时候学生唱不准音的原因在于他们根本就没有“听准”,还没有建立起内心的音高概念。良好的音准感觉是靠良好的听觉不断“监测”和调节而获得的,离开了听觉训练孤立地去练唱旋律是不行的。因此,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具有“音乐的耳朵”,要引导学生不断地发展内心的听觉,让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聆听,使内心听觉敏感。
对音高的听辨训练,首先要从听单音入手。单音训练是合唱教学中,学生掌握基本音乐技能和音乐基础知识的最基本方面。进行单音训练能够强化学生对合唱作品音高的听辨以及合唱作品模唱的能力,为以后的二声部、三声部乃至四声部训练提供必要的依据和重要条件。当学生能够听辨单音后,再进行音程的听辨,先从三度音程开始,慢慢进行四度、五度、六度音程的听辨。最后,再进行简单的和弦的听辨。总之,无论是单声部合唱还是多声部合唱,都是合唱能力的基础。这些训练归结起来,就是培养学生的音乐立体感,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存在,同时培养多声部合唱表演的合作能力等。当然,对于这些基础薄弱的初中生而言,单纯的听辨会使他们无所适从。所以,在实际的训练中,“听”“唱”结合,但一定要保证“听在先”的原则,“唱”采用轻声唱法,学会“研听轻唱”。这样,学生既能听到自己的声音,也能听到钢琴和其他队员的声音,在比较聆听中调整自己的音高。这也是笔者平时经常和队员们强调的“一只耳朵给自己,另一只耳朵给同伴和钢琴”。
此外,在平时的合唱训练中,无论是发声练习,还是学习新的歌曲,抑或是和钢伴配合,笔者都要求学生先静心聆听。每次训练之前的等待时间,笔者也会播放一些优秀的合唱作品或是弦乐重奏作品,一是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让学生静心等待训练,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聆听多声部音乐作品的能力。笔者相信具备了听懂音乐的耳朵,才能唱出动人而音高准确的歌声。
二、保持正确的呼吸——合唱音准的保障
呼吸是歌唱的发声基础和动力,呼吸的技巧是合唱用声的重要保证。古人云,“善歌者必先调其气也”,说明气息在歌唱中的重要作用。气息的强弱和控制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音的高低、准确。所以要让学生尽早养成良好的呼吸习惯。
可是,如果单纯地给初中学生讲解并练习如何呼吸,学生很可能会“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其实,呼吸状态与歌唱时的姿势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为了养成良好的歌唱呼吸习惯,在训练中笔者首先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歌唱姿势,如驼背、挺肚子、下巴前伸、眼睛乱看等毛病。要让学生尽量注意身体站直,两肩和手自然下垂,下巴微收,眼睛平视,等等。让学生从一开始参加合唱训练就养成正确的歌唱姿势,进入良好的歌唱状态。
除了良好的歌唱状态,正确的呼吸还需要关注两个问题:吸气和控制。初中生的嗓音、身体都在发育变化时期,唱歌时很容易用胸部呼吸去歌唱,这种吸气方式的表现就是吸气抬肩而且气息很浅,学生在歌唱时不停地需要换气,破坏了乐句的完整感。而笔者在训练中采用的是“胸腹式联合呼吸”方法,但是这个名词太抽象,学生无法理解与掌握。因此,在实际训练中笔者会用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示范让学生来体会。比如,在练习吸气时,笔者会先让学生两只手放在笔者的腰上来感受吸气时腰部的膨胀感以及缓慢吐气时的收腹感,然后再让学生自己练习。这样学生有了切实的体会后再进行练习,效果会非常好。此外,笔者还会用一些生动自然的比喻让学生体会各种呼吸状态。比如用“闻花”的方法做深呼吸练习;采用“吹不灭蜡烛”的方法来慢慢、均匀地呼气;用半打哈欠的方法来启发学生打开喉咙,放松下巴等。
总之,在训练中教师要大力引导学生借用想象体会自然呼吸中的一些呼吸状态,不能以太多理论讲解,一切以学生能接受为主。教师有针对性地对缓吸缓呼、缓吸急呼、急吸缓呼、急吸急呼等各种方法综合运用,进行长音、短音、弹跳音及保持音的训练实践,从而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呼吸方法,让歌声稳定而灵活,为合唱的音准提供有力保障。
三、坚持细致的“慢练”——合唱音准的关键
在合唱训练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瓶颈,那就是学生分声部都学会了歌曲,也基本能进行多声部的合唱排练了,但是音准却成了一个如何也突破不了的大问题。这个时候,一味的“强合”“蛮练”解决不了问题,这样的疲劳战不仅对正处于变声期的初中生的声带是一种伤害,而且还会使学生对合唱失去兴趣。当笔者在训练中遇到这样的“瓶颈”时,除了让学生用心聆听优秀的合唱作品外,更多的时候笔者会用“慢练”来解决问题。其实,对于学音乐的人尤其是学习器乐的人来说,“慢练”是个非常有效的练习方法。“慢练”就是慢速练习,即以低于作品要求的速度进行练习。“慢练”就像是电影慢格,我们可以仔细地看清楚每个音符及音符和音符的联结与对位。在合唱训练中进行“慢练”最大的优点是使人的运动神经有充足的时间,根据视觉、听觉反馈来的信息调整和改正合唱中的缺点和不足,使之更符合预定的设想要求和最终合唱目标。
例如,《卡林卡》这首作品开头部分旋律虽然很简单,但是歌曲节奏逐渐加快,音量持续增强,同样的乐句不断反复,这对于合唱队的音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刚开始训练时,中声部同学往往两三小节后就完全跟着高声部“跑调”了,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味地按照原速练习,只会把合唱变齐唱。所以,在训练中,笔者让学生放慢速度,跟着指挥一起划拍唱谱,当唱谱音准解决后再填词演唱。“慢练”只是合唱训练过程中所运用的练习方法,它不是合唱的最终目的。如果单一强调“慢练”,长时间不用作品的原速去演唱,就体会不到作品的原有情感。所以,当填词演唱音准也没问题后,笔者会用节拍器来帮忙,从最初的每分钟60拍,到最终每分钟144拍。学生不仅解决了音准问题,而且因为用节拍器来帮忙,速度是逐渐增加上去的。在这个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但没觉得枯燥无味,反而觉得跟着节拍器一起唱歌非常有趣。由慢到快这个过程不仅一点也不沉闷,而且经过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更深度地了解音乐,不仅唱准作品,还能更好地表现作品。
四、提升优质的伴奏——合唱音准的后盾
对于合唱艺术来说,指挥、演唱和伴奏是三位一体的铁三角关系。在普通中小学合唱教学是以演唱有伴奏的作品为主。好的钢琴伴奏不但丰富了合唱艺术的表现力,还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提升合唱的音准。可是,从目前中小学的合唱现状来看,因伴奏制约了合唱水平的有序提高,或由伴奏引发的合唱音准问题却非常普遍。由于很多伴奏者不能够准确地弹奏钢琴伴奏谱,错音、错和弦连篇,或是不看合唱总谱、随意性极强的即兴伴奏,这些是造成合唱音准问题的重要原因。记得在一次比赛中,有一支合唱队演唱的曲目是《飞来的花瓣》,歌曲开头有一段行云流水般优美的前奏,可是由于钢琴伴奏的一时紧张弹错了和弦中的音,不仅使音乐形象大打折扣,也严重影响合唱队学生演唱的情绪。队员还没有开口唱,整部作品已经有了一个瑕疵。所以伴奏在合唱中非常重要,一个专业的伴奏不仅可以减少业余伴奏因台上紧张而出现的种种状况,而且可以准确而美好地表达出作品的风格及和声织体。合唱伴奏时应尽量用原谱伴奏,不要用主旋律伴奏,避免声部之间的不平衡而导致影响到音准问题。伴奏要控制好节奏和音量的平衡,合唱的焦点是合唱团的演唱而不是伴奏,不能因伴奏者个人的情绪打破合唱团整体的协调。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钢琴伴奏教师最好在作品排练开始就和队员在一起磨合,从最初学唱单声部时带旋律的即兴伴奏,到后期多声部合唱时的原谱伴奏。由于教师和学生有了长期的合作,学生哪些地方会“走音”,钢伴教师心里非常清楚,那么在伴奏中做一些伴奏和声的微调,在不影响整体效果的前提下可以帮助个别声部的学生找准自己的旋律,为学生的合唱音准做坚强后盾。如果到了比赛或是表演的时候再临时合一下,这样很难默契配合,其结果可想而知。所以优秀的伴奏不仅衬托了合唱的整体效果,还推动、帮助合唱队正确处理和表现作品的内涵,达成默契,最后达到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的境界。
五、提高指挥的素质——合唱音准的灵魂
在合唱训练中,指挥是合唱团的灵魂,是整个合唱的把关者和指引者。力度的强弱、节奏的统一、速度的快慢等没有指挥精准的把握和特殊的处理,合唱艺术的音准就难以保证,作品的表现力也必然会大打折扣。指挥过硬的音乐文化素质、良好的合唱用声意识、敏锐的听辨能力以及指挥所应具备的人格魅力,是搞好合唱训练的重要因素。在排练过程中,指挥是唯一能够正确把握整体音准的人,是整体艺术效果的把关者。如果指挥没有敏锐的听力,合唱音准的问题将难以解决。指挥要在各个训练环节中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对于合唱中出现的音准问题能够及时准确地指出,是个别人还是整个声部,音准偏离到什么程度,都需要指挥全面地掌握。在合唱过程中指挥需要及时地调整合唱队整体音量的高低、节奏、表情以及整体的效果,如果指挥不专业,那这些是很难发现和做到的。在合唱时一旦发现有音准、音色突出等不和谐的效果时,指挥都要及时指出,避免因个人而造成的合唱效果不完美。
可是,在合唱比赛中我们发现,由于指挥不当所导致的合唱音准问题却不在少数。比赛中我们常常会看到有的指挥激情四射导致指挥动作过大或过于夸张,被在台下观看的师生称之为“跳舞的指挥”。这样的指挥超越了音乐作品本身应有的艺术尺度,造成合唱队员情绪高亢,从而导致声音失控、音准冒高。当然也有个别指挥与前者相反,由于过分紧张或不够自信,指挥在舞台上指挥手势语言僵硬且不到位,这是导致合唱音准偏低的一个重要因素。以上出现的问题要求指挥在平时的训练及演出中要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要用准确的肢体语言和表情提示合唱队员,认真对待每一个乐句。同时,指挥要充满自信,用自己的热情和理智以及充分的内心感受,去感染和调动每一个合唱队员。此外,作为非专业出身的一线音乐教师,还需要经常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听辨能力、声乐技能,多走出去观看高水准的演出,聆听大师的讲座,来不断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教师的水平高了,整个合唱队的水平才有提高的可能。
综上所述,合唱是一门艺术,教师如何在合唱教学中把握学生的音准,这更是一门艺术。音准问题是合唱艺术的基础性问题之一,是其他技术及艺术手段继续发展的前提。合唱中出现的音准问题往往不是由一种因素决定的,而是多方面因素综合性的呈现:队员个人音乐综合素质,指导教师的音乐素质,钢琴伴奏的水平高低,作品的力度、音区等。所以,作为合唱队的指导教师要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找到音准问题的突破口,采取上述各种方式,克服音准难题,为合唱的整体艺术表现打好基础。
[1] 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杨鸿年.童声合唱训练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