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课堂,让作文教学神采飞扬
2014-04-17刘秀银
刘秀银
(黄骅市教师进修学校,河北 黄骅,061100)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瓶颈,每一位语文教师在给予作文教学高度重视的同时,又深受其累,因为实在很难找到一条使学生作文水平大幅提高的捷径。课堂上,教师竭尽所能地向学生传授各种作文技法:写好开头先声夺人,收束全文要点题,多用修辞增加文采,要抒发真情实感等。可收效如何呢?考场上,学生照样绞尽脑汁、愁眉不展。而教师明明倾尽了所有的方法点拨,因此教师不禁也要发出和学生同样的感慨:作文,作文,奈若何!
其实,课堂上即使教师教授再多的作文技法,也只是“纸上谈兵”而已。宋代大诗人陆游在向自己的儿子传授作诗经验时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何谓“功夫在诗外”?应是指在学习作诗时,我们不能单纯地就诗学诗,把精力过分花在辞藻、技巧、形式等方面,而更多的是要把工夫放在增加自己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淀上。作诗如此,写文章又何尝不是呢?
我国新颁行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这就再次提醒我们:作文教学的着重点应该由课堂之内转向课堂之外。只有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作文教学才会摆脱呆板和僵滞,才会变得生机无限、神采飞扬。那么,面对纷繁复杂的生活世界,我们该如何引导学生汲取写作素材,增长作文能力呢?
一、电视是我的老师
在每一学年的开始,面对一群新的学生,笔者总会在第一节课上亮明自己的观点:希望同学们抽出时间多看电视节目,前提是把电视当作自己的老师,而不是消遣和打发时间的工具。每当此时,我就会顺势引导他们:如果把电视当作自己的“老师”,想一想,哪些电视节目才能起到“老师”的作用,既能扩充你的知识,又能引领你的思想?刚开始的时候,肯定有一部分同学不能完全领会老师的意图:家长不愿意让他们多看电视,甚至根本就不让他们看电视,老师怎么这样大张旗鼓地怂恿他们去看电视,到底该听谁的?每次遇到这样的学生,笔者就先与学生的家长沟通,打消家长的顾虑:您能保证您的孩子一点电视不看吗?您能保证您的孩子不看电视就一定是去学习了吗?孩子在一天天地成长,可出了家门进校门,出了校门进家门的他们,靠自身得来的直接经验和写作素材少之又少,而电视正好可以快速便捷地帮助他们积累间接经验和写作素材,所以何乐而不为呢?与其让孩子背着您偷看电视,偷玩手机也不去学习,还不如交还给他们一些权利,让他们在您的“监督”下,顺利度过他们成长的岁月。
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电视节目让孩子看。举最简单的例子,孩子中午回家吃饭的时候,可以看“今日说法”和“百家讲坛”;晚饭的时候可以看“新闻联播”和体育类等节目;节假日可以在学习之余的时间选看电视节目。笔者坚信,在不影响学习和休息时间的情况下,看电视既是一种缓解繁重学习的调剂,又是一种开阔视野和扩充知识的捷径。因此,笔者要求学生们可以把“周记”改为一周一篇“电视评论”:先写电视节目的内容然后发表自己的观感和评论,这既降低了写作难度,又使大家兴趣十足,有话可说。比如一位同学评价“中国好声音”节目时,在文中这样写道:“这档节目的看点不光是充满‘正能量’的学员们各有特色的好声音,导师们之间的口舌战也是一出让人津津乐道的好戏,每当选手赢得多位导师转身后,‘暴风雨’就来了——彼此互相‘人身攻击’,用各种理由与选手‘套近乎’,甚至会有不顾‘个人形象’的行为等。但也正是因为这些,才让我们感受到导师们热切的心,真诚的情以及对选手们毫无保留的欣赏与喜爱。”——俨然就是一个小评论家的样子!一学年下来,看着学生们一篇篇优秀的“电视评论”,身为教师,既为他们的收获而欣慰,又为自己在作文教学上前进的一大步而满足。
二、网络是我的助手
一提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人们对它的指责声往往会掩盖对它的公正评价。殊不知,网络相对于“生动无比”的人来讲,它只是一个“静物”;没有人的开启,它永远都会保持“沉默”。而我们明明知道主动权永远都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又为什么在有了问题之后总要归咎于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的网络呢。网络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关键看持剑的人如何去运用它。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网络给我们呈献了海量的信息,那么如何去辨识良莠呢?除了中学生要增强自身的分辨力和抵抗力之外,教师和家长更要有具体的指导和监督。比如,我们可以坚持这样一个原则:凡是可以和老师家长分享资源的网络行为就可以视为“健康上网”;大力提倡把自己的“网络之行”晒一晒,接受“阳光”的照射。而作文教学就是要利用学生们的“健康上网”来夯实素材积累,开阔视野,进而提高写作能力的——把网络看做得力的助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将会看到一片广阔的天地。
作为语文教师,笔者觉得自己最惬意的事情是去读学生们“一日一语”。“一日一语”,顾名思义,就是一天写一句话,可以是自己在一天中最有心得的一句话,也可以是别人所说令你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在教学中设置“一日一语”,目的是让学生从点滴做起,把积累和写话当作一种习惯和常态,逐步克服写作文的为难心理。每节语文课,笔者都会安排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一条自己的“一日一语”,然后大家共同赏析。一位同学从网上摘抄了这样一句话:“爱的反义词并非是恨,而是孤独。孤独是白色的,是茫茫的冰天雪地。爱是红色的,有灰烬的地方,一定有火来过。”此语一出,引起了大家争先恐后的评议:“爱”的反义词竟然是“孤独”,立意新颖;运用了通感的修辞,把“孤独 ”和“爱”两种抽象的情感赋予了视觉上的白色和红色,生动具体;同时白和红这两种色彩相互映衬,对比鲜明;句子富含深刻的哲理,具有多义性,耐人寻味。看来,网络上果真是有让我们获益匪浅的东西。更有一位同学把从网络上得来的一句话稍作改动,当作了自己的座右铭:“人生本是一场险象环生的旅行,即使会有遗憾,我们也没有从头再来的机会,与其纠结于无法改变的过去,不如微笑着珍惜未来,因为生活没有如果……”他人优美的语句会与读者产生共鸣,引发读者的愉悦之感,喜欢了就会有兴趣,有了兴趣就有了写作的内驱力。由此看来,网络还真是我们强有力的助手。
三、书籍是我的朋友
不必说高尔基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不必说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单是叶圣陶先生的“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就足以表明阅读(叶老的“阅读”即是读书)和写作之间有着多么密切的关系。阅读的过程是获取外界信息的过程,是吸收;写作的过程是从内部输出信息的过程,是倾吐。没有吸收就谈不上倾吐,只有吸收得多才能倾吐得多。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没有广泛的阅读,不曾博览群书,就不可能写出文章,更不可能写出脍炙人口的文章。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在缺乏直接经验的情况下,读书也是积累间接经验的有效方式:通过读书来汲取前人对社会人生的认识、理解、感悟,汲取他们在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上的独特之处,在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内化为自己的认知,最后转化为文字输出。
按照课程标准对7—9年级学生要“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的阅读要求,笔者向学生们推荐了三种读书方法。一是摘录式读书法,即读书者摘录自己认为对写作和成长有益的名言、警句、格言以及优美的语句。比如读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的自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的感悟“黑暗将使人更加珍惜光明,寂静将使人更加喜爱声音”等句子绝对是值得我们摘录下来谨记于心的名言。二是提纲式读书法,即针对一些大部头的著作,由于情节错杂、人物众多,读书者不妨抄写书前的目录或是根据个人的需要列出著作的提纲以便帮助自己记忆。比如在读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时,书前的“章回”目录就是事件的提纲,可以帮助读者很好地记住故事情节和梗概。三是心得式读书法,也可以理解为“读后感”式读书法,即读书者把自己读书的体会感受诉诸笔端,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比如有一位同学在读《傅雷家书》后,写道:“有这样一位父亲:他用书信的形式来诠释对儿子的爱;他现身说法教导儿子要严谨谦逊;他畅谈艺术和文学期望儿子会有更深的造诣;他教育儿子爱国爱家要有一颗赤子之心。时光荏苒,他用心灵书写的文字不知感动了多少读者。他,就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傅雷。”不难看出,这位同学已经领悟了书的情感和主旨。一位哲人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最是书香能致远,就让书籍陪伴学生左右,成为他们一生的挚友吧。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把电视当作老师,可以扩充知识引领思想;把网络当作助手,可以迅速地获取为我所用的信息;把书籍当作朋友,可以书香永伴获益久远。因此,语文教师只有把目光转向课堂之外并且敢于实践,我们的作文教学才真正会展露笑颜,神采飞扬!
[1]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伊满香.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初中语文[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3]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解读·初中语文[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