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析新课堂语文教学的误区
2014-04-17周晓兰
周晓兰
(重庆市忠县甘井中学,重庆,40430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当前,重庆市为配合新课程标准,要求每所学校必须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可是,看看我们的课堂,出现了以下误区。
一、亮点频频出现,方法力求新颖
我们的课堂不是亮点过少,而是亮点过多,这也会冲淡课堂的效果。在教学《背影》时,为了让学生能找到感动的源泉,笔者设计了以下几步:第一步,为情感奠基!第二步,为情感渲染!第三步,为情感升华!第四步,为情感抒发提供平台!
第一步,从文本中寻找感动的源泉!我重点从第六段入手,采用了两个版块的内容设计:一是“寻找背影”,二是“凝视背影”。
第二步,借助现代多媒体教学。电视散文朗诵《背影》第六段。这一步,学生已经有了感动的基础。
第三步:寻找身边的感动。我用文本内容与现实生活的相似内容进行对接,导入我父亲的故事。我的父亲,2007年1月31日上午9时,与世长辞!在课堂教学中,我利用凄美、忧伤的音乐作背景,用移步换景的方法,为学生展现一幕幕悲凉的场景,讲述一个女儿因工作上耽误十分钟而错过见父亲最后一面,匆匆赶回家时,见到的是冰凉、枯瘦如柴的父亲的遗体时的悲痛欲绝与生前没有尽到孝道的深深忏悔!我父亲的故事,引起了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听众!
第四步:书写心目中的感动。说几句最想对父亲说的话,然后用文字记录下瞬间的感动。这时,我情感教学的目的已经达到。
一位广西师范大学的语文教学法教授认为:课堂的亮点要适度。一节课到底设计多少个亮点,或者需不需要设计这么多亮点!亮点多了就很急促,就很赶,教师总想着把这东西都展示出来。如此,学生在消化的过程中,跟文本接触的过程中就少了。课堂教学只有40分钟,想展示的东西越多,让学生去研读文本的时间就会越少。
二、教学方式不断翻新,背离了学科的本性
在2013年4月忠县语文教学大赛中,一老师教学《吆喝》一课,在“编吆喝”这一环节中做了如下设计:
师:这是什么?
生:苹果。
师:来一句吆喝,把它推销出去!
生:红苹果,甜又脆,快来买!
师:说得好,苹果奖给你!
师又拿起了铅笔,这下可热闹了。
生:小铅笔,用处大!
师:好,送给你!
(老师又拿起了笔记本)
生:老师,把那笔记本先给我吧。
全场哗然,因为那女生的桌上已经摆了一个苹果,她是看上了老师手中的礼品。老师还是把笔记本给了她。
生:物美价廉,不买后悔哟!
本来设计是很有创意的,自备了苹果、铅笔、笔记本,让学生看到这些东西后通过编吆喝这种口头广告的方式把东西推销出去。前面的苹果和铅笔都能达到预设的效果,可是后来老师拿到价钱比较高的笔记本时,出现了学生要本子的状况。虽然学生最后还是编出了广告,可是学生是为了老师手中的礼品而编的。所以,教师在设计这样的环节时,一定要考虑会出现的状况。
三、学案制作粗糙,问题设计琐碎
导学案,已如春风般吹进了重庆的每所学校。于是,导学案如雪花般飞进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来看看我们县语文讲课大赛中《吆喝》一课的导学案的运用吧。
一老师把导学案设计成了两大部分,一是学习目标,二是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又分为了四个环节——检查预习、整体感知、深入探究和拓展延伸。其中整体感知、深入探究是这样设计的。
◆整体感知,说吆喝
1.作者介绍了北京的哪些吆喝?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介绍的?
2.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情感?
(1)速读课文,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
(2)分析把握文章结构,学习介绍复杂事物的方法和技巧。
这位老师导学案整体感知这一环节的设计是颇具匠心的,思路非常清晰,教学流程也进行得不错。
另一位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分为三个板块,一是自主学习案,二是合作探究案,三是拓展延伸案。
◆自主学习案(快速浏览课文,完成下面1—4小题。)
1.本文十分注意语段的衔接过渡,在文中找出这些语句,看它们承接了哪些内容?
2.阅读4—10自然段,回答:早、晚、四季各写了哪些吆喝?重点写了哪几种吆喝?
3.阅读第4自然段,回答:老北京各种各样的吆喝随处可见、五花八门,作者介绍这些吆喝遵循了什么样的顺序(或思路)呢?
4.阅读11—13自然段,回答:为了吸引顾客,叫卖者在吆喝时都采用了什么方法?声调有哪三种变化?音韵节奏又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应该说,这个“自主学习案”设计得也非常清晰。可是与第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设计比起来,太细太碎了。拿到一大张满是字的导学案,学生有没有心理压力呢?是不是应该把所有的问题都设计在导学案上呢?是不是导学案设计得越详细教学效果就越好?导学案问题设计应该是提纲挈领,不应该把教学的点点滴滴都铺排在上面。事实证明,导学案问题设计得越详细,学生思维的空间就越受到限制,课堂自然生成的东西就越少。
所以,真正的新课堂语文教学改革,还必须深入我们的课堂,仔细研究反思我们的课堂,这样才能找到适合我们自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1] 周剑清.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三性” [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9(9).
[2] 仝建设.以读为主,还是以讲为主?——析语文教学的一个误区[J].江苏教育,199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