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浸润本土文化的概念主题式美术教学

2014-04-17

教育观察 2014年3期
关键词:方山金箔大鼓

张 屹

(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江苏南京,211100)

美术新课标要求充分利用自然和社会文化资源,“教师可以运用自然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和社会文化资源(如文体活动、节庆、纪念日、建设成就、重大历史事件、传说、故事、影视、戏剧、民族与民间艺术以及人类文化的遗物、遗迹等)进行美术教学”[1]。这些资源也都是本土文化的主要内容,它们常常富有生动的故事情境。如果我们将其作为概念主题进行运用,并结合教材内容巧妙设计情境,会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

本文中“本土文化”主要是指“扎根本土、世代传承、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本土文化既有历史传统的沉淀,也有植根于现实生活的变化和发展。本土文化本身,包括了风土民情、民间艺术、礼俗好尚、独特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流传的故事”。这些对当地学生而言充满温情亲切感的故事也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概念主题。本文的“概念主题”是指“学习事件、学习情境,通过小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事件全过程,帮助他们形成丰富的、关于概念本质的感性经验”。具体做法是教师根据每课教学内容确定符合要求的本土美术文化的概念主题,通过创设主题情境,使教学产生相得益彰的效果。这样安排基于三点考虑:一是目前的美术教材的课题着重从适合儿童的主题内容着手编排。较之新课程标准实施前的以美术技法为主线的编排方式,更加让学生喜闻乐见,易于学乐于学。但是这样的内容也常常让学生感觉过于“大、空”而画不出具体生动的主题,如《难忘夏天》让二年级小学生不知从哪些具体图景入手画,绘画出的作品容易出现空洞。二是本土文化中有很多主题内容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很多是学生们听过、见过、做过的事,有生活气息和故事情节。只要教师一引思绪就爆发开来,“啃秋”就让学生立即想起自己在立秋时节和家人一起比赛吃西瓜的习俗。此情此景立刻浮现在学生的脑海里,画起来就更富有感情。以情感人是美术创作的核心,所以本土文化为达到这样的效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三是本土文化中许多是以与美术相关的元素传承下来的,也只有通过美术活动才能让学生亲身体验、认真学习、代代相传。随着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这项工作就显得更为紧迫。“在城乡教育一体化过程中,要承认城乡不同区域、不同学校的特点差异,尊重差异,彰显差异,鼓励城乡学校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探索有特色的发展道路,最终实现特色发展,优势互补,整体提升。”[2]

在具体做法方面,教师可以在课中贯穿本土实物概念,吸引学生的广泛注意,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引导他们全身心参与,充满感情地投入美术创作,产生出情景交融的美术作品。这样的教学层层深入,为教材中的主题内容添加上了浸润本土文化的概念主题事件,使教学维度更适中,宜于教师引导,也宜于学生表现,相辅相成,收到水到渠成的教学效果。南京市琅琊路小学的江苏省著名美术特级教师黄黎敏老师认为美术教师就应该争当本土美术文化的“代言人”,为这些千百年流传至今的瑰宝而鼓与呼。她的广为流传的《琅琊浓荫》一课则是将该校周边的民国建筑和沿街树林的写生内容搬至课堂上,让学生认识到建筑和古树的历史及其价值,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建筑和树木对于人的重要性。虽然时隔四年,至今让笔者记忆犹新。

一、捏“方山大鼓”,玩转美术教学

《小乐队》(五年级下册)内容是“小乐队吹拉弹唱,好一组优美的群像”,学习建议是“画和塑你想象出来的小乐队,注意人和乐器大小、高低、横竖、位置的穿插变化”。很多学生平时没有集中注意过一个乐队的表演,更想不起那些乐手的动作。我校所处的地区是闻名全国的“方山大鼓”的发源地,“方山大鼓”又名“麻雀蹦”,是江宁区一种独特的民间传统文艺表演形式。相传当年闯王李自成在河南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千里之外的陶家庄人为了欢迎闯王进驻方山,根据秋收后麻雀在稻场上欢蹦啄食的情态编成舞蹈。于是,笔者就结合“方山大鼓”的起源故事,播放区文化馆提供的鼓手表演敲鼓动态与麻雀在秋天丰收田地里欢快地啄食跳跃的情境对比专题动画片,让学生对本来就耳濡目染的“方山大鼓”表演更加具体了解,为用彩泥塑“小乐队”提供了鲜活生动的人物造型素材。这种仿生式的敲鼓动态也是作为省级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山大鼓”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研究一下鼓的形状,让学生通过教师带进教室一只腰鼓及鼓槌模拟表演与图片、教师范画相比较,分析“方山大鼓”的外形与腰鼓之间的异处——腰鼓是长形的,而“方山大鼓”高宽基本相等的,共同处——由鼓身、鼓皮、鼓圈、把手和鼓组成。然后教师示范绘画,并指导鼓的形状的绘画要点,学生跟着画一下,掌握其基本特点。接着根据泥塑“鼓”制作的范图步骤,师生共同用泥塑做一只红色鼓。教师说:“刚才我们看到‘方山大鼓’分为张翅、啄食、亮翅、抢窝等部分,表演者用10面大鼓,边舞边奏,欢蹦雀跃,反映农民渴望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同学们的鼓做好了,现在就缺少人了,没有人鼓是无声的,这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人是鼓的灵魂。那么,现在大家泥塑一个自己,我们也来敲起方山大鼓吧!”于是学生在听着鼓乐声的情境中做着鼓、捏着人,别提多开心了!最先做好的同学小手直举,情不自禁地说:“我做好了!”教师拿起泥塑的鼓棒在做好的泥鼓上敲起来,并说:“做好的直接学鼓手们模仿麻雀一样站起来敲起来,动作轻点,可不能把它敲坏了,我看到你敲就知道你做好了。”学生做的积极性更高了,这也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放松一下,可谓一举两得。大部分学生做好后,教师又让他们六人一组地将泥塑的鼓和人放到背景是方山的儿童表演“方山大鼓”的折式展台上去,使泥做的小鼓乐队与拍照的鼓乐队融为一体,让学生感受到集体场景的震撼力量。最后,在鼓舞人心的“方山大鼓”鼓乐声中,全班学生循环绕一圈欣赏八个展台的全班每位学生作品,大家也不约而同地边走边舞蹈起来。这样一个富有本土文化的“方山大鼓”鼓乐队表演情境贯穿整节课,亦情亦境,相映成趣。学生也通过欣赏制作较深入地学习了“方山大鼓”这一独特的江宁本地的民间传统文艺表演形式,充分了解了这一本土的非物质遗产文化。

二、“金字塔”上贴“金箔”,趣化美术手工

本土文化中的许多民间美术工艺是经过手工艺人代代相传下来的,都凝聚着本地艺人的智慧和匠心,有其独特的工艺步骤,也有其历练的工夫经历。虽然我们现在的美术教师都是经过美术专业培训过的,但是,对这些民间美术工艺过程还比较陌生,需要平时留心向本地的民间美术艺人虚心学习,掌握基本的工艺流程和技巧,以便在向学生介绍这些本土民间美术时,能够说到做到,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

江宁被誉为“金箔故乡”,《金箔之光》是我校美术校本课程中的一课。上课前,笔者特意去校旁的“中国金箔艺术馆”参观学习,得到该馆赠送的介绍光盘,还向一位熟悉的贴金箔的艺人学习贴真金箔,并购买了几块真金箔和专用胶水等材料。

导入新课:

1.师:去过中国金箔艺术馆的同学请举手。

(放录像)

师:参观完中国金箔艺术馆你想了解金箔的哪些方面呢?

2.师:这两只镇纸(一只贴了金箔另一只没有贴)给你的感受有什么不同呢?(切换视频)

(教师示范涂胶:贴金箔首先要涂胶,等他干一些再贴。胶要涂得薄均一些)

3.(金箔知识介绍:等胶干的时候,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金箔的历史吧。把书翻到“金箔之光”这课)

师:金箔生产多长时间了?为什么要生产它呢?

讨论完这些问题,教师就现场示范贴金箔。教师全神贯注屏住呼吸地贴,学生聚精会神目不转睛地看,不一会儿金灿灿的真金箔贴到了有马浮雕的镇纸上了。这一过程对学生认识金箔文化具有重要意义。他们看到了真金箔,感受到了用薄如蝉翼、轻似鸿毛、柔若丝绸来比喻金箔一点不过,并对金箔是如何打得这么薄的产生了由衷的好奇。于是,接下来学习金箔的制作程序就成了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最后,作业要求是“模仿贴金箔的方法,用金色彩纸做一只金字塔,欣赏金色的美丽”。让学生体验贴薄纸难处,并感受贴好后的成就感,大家共同赞叹“金箔之光,灿烂辉煌”,并为自己是勤劳智慧、心灵手巧的江宁人而感到自豪。

“金箔之光”本来是按图索骥的抽象概念主题,通过教师的直观示范、视频观看、学生亲手仿贴,学生对它就有了更加真切直观的认识。“金箔之光”是金箔文化的概念主题要素,只有通过还原“贴金箔”重要事件,才能让学生真实了解其中的匠心之处。本课就通过老师先贴,学生再贴这样的情境事件,让学生真正认识了金箔。这也是一次激发学生了解家乡本土文化、热爱家乡的教育。

三、“啃秋”主题事件,激活《诱人的瓜果》

民俗是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具有乡土人情、时令节日、约定成俗的习惯和做法。它与当地人们生活紧密联系,也是美术表现的鲜活概念主题资源之一。

《诱人的瓜果》(二年级上册)一课的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精神的学习氛围,教师设计了《啃秋大赛》主题绘画,观看本地“横溪西瓜节”啃秋大赛的视频,再看一组精彩的特写镜头,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和家人吃西瓜比赛的场景。学生的绘画热情一下就调动起来,然后教师再引导他们怎样表现西瓜皮的纹路,观察西瓜瓤被啃后的形状,了解秋天吃西瓜有可以防当地气候“秋燥”,预防疾病的益处,这也是农民伯伯丰收后的喜悦心情表现。学生争先恐后地画起来,最后也模拟“啃秋大赛”的多项奖评比,在设立学生作品大赛的多个奖项评比中完成了本节课。在南京,吃西瓜啃秋的习俗在古时就有了,这一课不仅介绍了江宁区横溪西瓜节,而且也介绍了南京民间有立秋日吃西瓜“啃秋”的习俗以及吃西瓜对人的益处,更加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政府宣传的旅游主题。“啃秋”的概念主题内涵在本课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如西瓜汁般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让他们徜徉在回忆“啃秋”的喜悦情境之中。这样的心境必然给他们以绘画的快乐,也是把民俗巧妙融入美术课中,让“啃秋”的优良民俗代代相传。

当然,各地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各不相同,但都有其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人们美好愿望并符合一定的科学道理,这些也是新课标中所大力提倡要传承和发扬的内容。把民俗作为“概念主题”融入教学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画“水八鲜”,印象《难忘夏天》

每一个民俗的流传和典故的形成都有着传奇的故事和特定内涵,教师在用这些本土文化内容时需要认真去探究其准确概念,不能一知半解,似是而非,否则就会贻误学生。

在上《难忘夏天》前,笔者准备让学生围绕江宁的“水八鲜”概念主题进行创作。这些都是当地夏令时节的佳肴,学生更是常常吃到。但这“水八鲜”到底是哪“八鲜”有很多版本,为了弄清楚,笔者走访了本地博物馆的专业人员,请教其由来。最后,确定荸荠、菱、茭瓜、鸡头果、莲蓬、水芹、藕等八种水产品为江宁的“水八鲜”。它们都是夏天的水鲜,美味可口。笔者又得到区文化馆和区摄影家协会摄影师提供的精美图片,使教学内容更加确凿和丰富。

正如“概念主题式课程”创始人谷力博士所言,“小学生难以理解抽象的概念及其本质内涵。为了有效地帮助小学生理解和认识,概念主题式教学提出了自己最重要的教学策略——引入学习事件、创设学习情境,通过小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事件过程,帮助他们形成丰富的、关于概念本质的感性经验”。美术新课标中课程基本理念要求关注文化与生活:“通过美术课程,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1]浸润本土的概念主题式美术教学就是教师结合学校所处地域本土的美术、民俗文化,抽取其中与教学内容相切合的概念主题,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同时,又把美术校本课程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到教材教学内容中去,打破两者分设和割裂的现状。

[1] 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新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褚宏启.教育制度改革与城乡教育一体化[J].教育研究,2010(11).

猜你喜欢

方山金箔大鼓
大鼓声声
铁镍合金箔在碳纤维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大鼓
蓝靛金箔,历久弥珍(中国画)
简述乐亭大鼓
大鼓敲响基诺山
一方水土养一方好茶 方山紫雾茶
金眼睛
方山大鼓 民间艺术奇葩
一方水土养一方好茶 方山紫雾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