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次葬及其相关问题
——比较分析安徽与部分民族地区的二次葬

2014-04-17李筱

集宁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死者尸体安徽

李筱

(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9)

二次葬及其相关问题
——比较分析安徽与部分民族地区的二次葬

李筱

(安徽大学历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9)

二次葬,作为一种古老的葬式,是中国古代常见的一种丧葬习俗。安徽地区和部分民族地区出现了不少二次葬。以这些典型地区出现的二次葬为例,分析什么是二次葬以及关于二次葬的相关问题。探究地区性二次葬的范畴与类型、二次葬的过程和成因等,对于进一步了解二次葬,了解地区性古代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次葬;丧葬;安徽地区;民族地区

一、葬法、葬式与二次葬

古人认为人死后有灵魂,这个灵魂就是鬼,鬼是人的生活的继续。①丧葬习俗,是活着的人对死者的态度,是古人传统的丧葬观念的意识行为,是在逐渐形成的丧葬制度下,如何处理死者尸体和安置死者灵魂的仪式和活动。这一习俗是人类特定的精神世界和社会形态、社会关系最集中、最生动的表现,凝聚了古人的思想和信仰,从而折射出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人们思想意识的发展、生产力和物质生活的发展水平。②作为一种独特丧葬习俗的二次葬,是适应一定的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心理需要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丧葬的历史悠久,因为年代、地理和宗教信仰等不同,形成多种多样的葬法。葬法是一种对死者尸体的埋葬方式。一个地方除了本地自己形成的的葬法,还会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改变,逐渐形成一个复杂的安葬体系。回顾历史,盛行的葬法很多,最悠久和最常见的是土葬,此外还有火葬、水葬、悬棺葬、树葬、天葬等。

葬法是一种对尸体的埋葬方式和对尸体最终的处理结果,而葬式是一种对死者尸体的处理过程。葬式同葬法一样,是丧葬习俗的一种信仰形态的过程化。它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人们的信仰和习惯法则,寄托人们对死者在来世之前所赋予的态度或期待,表明生死异路的区别。③在丧葬史上我国主要有一次葬、二次葬、俯身葬、屈肢葬、割肢葬等葬式。

可见,葬式和葬法,都是针对死者尸体而言,二者本身并没有直接的对应或因果关系,葬式也只是葬法的前奏或者最终结果。所以,葬法与葬式之间,并不是在本质上可以完全截然分开而不发生任何关系的,即葬法是葬法,葬式是葬式。④

一次葬,顾名思义主要是一次性完成尸体处理的方式,在葬式中占有最主要位置。一次葬盛行的原因有孔子曾说过的“古不修墓”,采取深埋式土葬。还有是古人认为,选择好死者的最后归宿后,随意迁动,对死者和生者都不利。再者,在早期,是实行坑穴墓,不封不树,埋葬时间久了,墓址就难以辨认或寻找,也就难以再进行其他葬法,形成了埋葬之后不再过问埋葬的习惯。可以认为,古时候不修坟墓和入土为安的观念强化了一次葬。

二次葬,又叫复合葬、洗骨葬、捡骨葬、残骨葬、迁(骨)葬。关于它的定义很多,归纳起来是对死者尸体或遗骨的处理不是一次性完成,是通过两次或两次以上处理的葬式。二次葬是指采用土化、火化、水化、风化等方式让死者的内脏和皮肉等腐烂,再把骨骼收拾起来做一次或两次以上的处理。

在大部分地区二次葬以不同的形式出现过。洗骨葬的二次葬是指将已埋藏很久的骸骨取出,用水进行洗刷,待骸骨被洗涮干净以后再放入棺材、罐中或其他方式另行安葬。先枯柩、后埋骨的二次葬,现在除了潜山以外,还流行于安徽安庆和皖南的其他一些地区。⑤在古代,先火葬,将骨灰收集在一起,再水葬即将骨灰抛洒到江河湖海中,为二次葬。或先火葬后将骨灰埋于地下,为二次葬。我国悬棺葬中的二次葬十分普遍。⑥悬棺葬中的合葬即是二次葬。树葬中先树葬,后将风干的残骸进行土葬,为二次葬。塔葬是将火化后的骨灰或残骸收集,再放置在佛塔内,也为二次葬。还有政治因素形成的通过追贬或褒奖而不得不进行改葬的,这是非死者及其亲人的意愿,是一种强制性的二次葬。历史上还有官员在外地做官,商人在外地行商等客死异乡,但希望魂归故里的归乡葬,如盛行一时的湖南湘西赶尸等,应属此类。

二次葬可分为单人的二次葬、多人的二次葬等类型。多人的二次葬,在一个坑内一般埋入的死人较多,各个坑里都有排放或整齐或杂乱,年龄和性别不同,数目不一的尸骨。“仰韶文化的史家墓地四十三座墓,其中四十座为多人二次合葬墓,除一坑为男性二次合葬外,其余各坑均为男女老幼合葬墓。元君庙墓地四十五座墓,二十八座为集体二次合葬式。姜寨二期的一百八十多座成人墓葬,多数为多人二次合葬,最多的合葬人数达七八十具尸体。……均为二次葬。”⑦这些墓葬中死者年龄和性别不同,都是合葬。因死亡时间的不同,所以过一定时期把先死者的尸骨收集起来,按家族为单位进行合葬。⑧这些二次合葬墓,是血缘关系在丧葬上的体现,主要是为实行氏族和家族成员合葬的需要而采取的埋葬措施。⑨考古发掘中还出现一个墓坑里既有一次葬又有二次葬的现象,后来人们认为是一个氏族或家族的首领死后,其他人把早先死去的人的骸骨搬出,同首领一同下葬在一个墓坑里。由此可见,二次葬范畴之广,类型之丰富。

二、二次葬的过程

不同地域的二次葬或多或少存在不同,但多数二次葬具体步骤表现为:人死后,首先把死者先停放或者暂埋(厝)于一个地方,等到尸体皮肉腐烂殆尽,再将死者的尸骨取出收贮,放在指定的场所,到了特定的时间,再将尸骨葬入指定的地方,进行正式的埋葬或处理。

这是安徽岳西最常见的一种二次葬。在岳西境内的二次葬,首先是人死后,生者将死者的尸体装入棺材,抬放到墓地放置一定的时间,这个过程叫做“浮厝”。等尸体腐烂殆尽,再开棺取出尸骸,将原来的大棺改为小棺,再整理其骨骸装入小棺,另选坟地埋葬,这一过程被称为“葬坟”。⑩在当地习俗中,浮厝是指将棺材四周用栅栏或砖块围起来,上面还要盖瓦片,放置在土面,像专门给死者准备的一间小房子。浮厝基本为三年,也可根据实际情况改为五年等,但必须是单数,因为丧事必须单行,不能成双或重复。在葬坟前,要请专门的如风水师或地理师,为死者选择最佳坟葬的时间和墓地。选择好墓地后,进行“打圹”,即依照风水师傅选好的地方,开挖墓穴。

安徽潜山县的农村仍然流行二次葬,分两步骤进行,地点也要细分有墓地与葬地的区别。第一步是枯柩葬,即针对尸体的处理是第一步,在当地叫做“枯柩”。其过程包括:停尸、出殡、枯柩等。入殓前,先铺垫一层石灰在棺材底部,再铺上麻纸,死者放在棺材里,放入随葬品。入殓,然后举行祭奠。第一次葬,把棺柩搁置在地表之上,不埋进泥土里,停放棺柩的地方叫厝基。⑪风水师傅进行厝基位置和墓地的确定,再选择棺柩的方向。结束祭奠,出殡后,进入枯柩阶段。一般枯柩时间是三年,若出现家境不好,没有选择好地方,肌肉没有完全腐烂或家族有合葬的意愿等情况,可适当延长时间。第二步是埋骨葬。结束了枯柩葬,就要进行第二次葬,埋骨葬的主要程序有:造穴、拾骨、埋葬等。坟地一般与厝基不是同一个地方,是第二次葬的地方。根据风水师傅的说法选择好坟地,开始挖竖穴坑,在坑内铺上熟石灰。造好穴后,亲人去墓地,先打开棺材,如果尸体腐烂得较完全,骨头变成白色,便要拾骨。拾骨必须先从头骨开始,然后是其它骨头,放入金棺即一个大木盒。拾骨装骨完毕,移动金棺到坟地,把金棺放入圹穴,最后埋葬。在潜山地区,二次葬是永久性的,金棺埋葬完毕,就不会再迁移变动。

少数民族地区,如分布在浙江的畲族,川滇黔的苗族、广东、广西的瑶族、广西的壮族都有二次葬的风俗习惯。

畲族在历史上就盛行过火葬。明清时期,其频繁迁移,后人把先人尸骨焚化取其骨殖,在迁移时携带,到了固定的地方,再进行安葬。川苗地区的二次葬比较隆重,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他们进行“翻尸”,即将墓室打开,取出骨头,进行擦洗,再选择地点埋葬。壮族流行在埋葬后捡骨。将棺木埋葬死者过三五年后,挖墓开棺,进行从脚到头的捡骨,顺序装入瓮棺中,进行重新埋葬。客家人也进行二次葬,并盛极一时,他们将死者葬数年,必启之,洗骨,贮以瓦罐。不过,他们也要请风水先生择日择时择地。

三、二次葬的成因

上古时期,人类曾经历过对死者遗体弃之不管的阶段。⑫《孟子·滕文公》中说上古时期有不葬亲人的现象,人死后,将尸体弃之于野外,让野兽把死者尸体吃掉,后来发展为“不封不树”“葬之中野”的习俗。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原始宗教观念的形成和人们意识的提高,开始了早期墓葬。

二次葬历史悠久,在母系氏族时期,存在着男女分区合葬墓,这就是二次葬。它受到氏族观念和原始宗教的影响,普遍盛行。那时人们认为一个氏族的人,生前生活在一起,死后也要葬在一起,必须生死不分离,这样有利于死后灵魂相互照应。他们还相信灵魂虽然在人死之后离开了肉体,但仍然在肉体周围徘徊,并没走远。认为血肉是世间之物,必须等到肉身腐烂才会离去,灵魂才能进入异界。这样便形成人死后先不埋葬,等尸体腐烂后再安葬,而且按照血缘亲疏远近,把不同时间死亡的人的遗骨合葬在一起。

安徽岳西地区行二次葬的原因:首先是灵魂观。当地人世代相信,死人必须等肉体腐烂后再葬,否则,对下一代或后世不利。当地人认为先人的皮肉不能带到阴间,属于世间之物,所以先人的皮肉腐烂得越干净越好。正如“血肉是属于人世间的,灵魂可以离开肉体而单独存在,并且永远不死。因此,人们还十分盼望死者的肉质尽快烂掉,以便迁移骨骸,举行正式的埋葬,使家族成员在另一个世界里早日得到团聚。”⑬死者灵魂顺利转化的标志是皮肉腐烂干净。其次是风水观和五行观。尸体的腐烂程度与浮厝地风水的好坏有关,墓地坟地的选择,入葬的位置、方向、日期、时辰等和风水、五行观相联系。再者是地处山区,地形闭塞,与外界联系较少,人们的思想也较落后,先进的丧葬习俗难以在此地传播、普及。

安徽潜山地区实行的二次葬,一是出于灵魂不灭与洁净的意识。在二次葬之前,要把尸体腐烂后剩下的骨头取出,并尽可能的洗刷干净。潜山人也是受到这种想法的影响,他们认为人活的时候,灵魂寄托在人身体上,死后应该变为鬼,离开人身,去阴间生活。如若把整个完好的或没有腐烂殆尽的尸体下葬,会把灵魂胫骨在尸身里,连同尸身一起埋葬。灵魂会难以进入阴间,转变不成鬼魂,难以超生。人活着的时候是洁净的,死后也要保持洁净,要把尸体的血与肉等腐烂的东西去除干净。二是出于对祖先的尊敬。当地人把二次葬与活着的人联系起来,谁采用这种葬式,就是遵循先人意愿,孝顺祖先。谁若不采用,就是违背祖先意愿,会受到灾祸,并祸及子孙。这也是二次葬在此地得以延续的原因。

安徽濉溪地区的二次葬有其自身独特的原因。二次葬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原地迁葬。整个氏族或家族所行的二次葬主要在一个固定的区域内,像安徽潜山和岳西地区的二次葬无论单人葬或合葬,都是在本地进行。二是异地迁葬。远在外地的人死去,在外地先暂葬,家人不忍其客死异乡,再把其尸骨迁回家乡再葬。或者由于受到战乱或自然灾害等因素影响,在外地定居的人不忍家人远葬,把家人或者同族长辈迁到自己居住的地方进行安葬。濉溪的刘桥周大庄墓群及闸河宋金古墓群等似应为后一种情况——异地迁葬的二次葬。⑭

客家地区二次葬长期存在的原因大致有:一是风水信仰深入民心。客家人对婚丧嫁娶等几乎所有大事都要取决于风水信仰。客家人称二次葬为“做风水”,认为坟葬风水的好坏关系着家族命运、子孙后代的繁衍。⑮二是地理条件特殊。客家地区地势为中间低周边高,四面环山的盆地地形。环境相对闭塞,与外界交流少,受外界影响较少,并且客家人的生产生活相对稳定,习俗得以保留。三是维系宗族的需要。客家人具有悠久的迁移历史,族人之间和族人与外族之间存在着矛盾,需要一个强大的宗族来维护本族利益。客家人进行二次葬,可以使族人汇集在一起,凝结血缘关系,加强宗族势力。

壮族地区二次葬留存的原因除了地理环境的闭塞阻碍,与外界交流少,使得人们的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外,还有一些原因。首先是政治制度的抑制使其他文化难以渗透。历史上中央王朝习惯采用当地首领统治地方,允许地方保留自己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原始形态的土司制度。而这一制度使得壮族地区社会发展缓慢,社会形态长久不变。再次就是宗教的影响。宗教在壮族民间乃至上层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壮族地区自古以来巫文化思想便占统治地位,鸡卜、神判的现象解放前尚屡见不鲜,壮族上层统治者更是巫风甚盛。⑯二次葬在该地得以盛行并保存,一定程度上符合当地的宗教理念,受到宗教的保护。

四、结语

在中国历史上广大的地区都存在着二次葬现象。二次葬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有其产生的条件和存在的历史背景;作为一种历史文化遗产,有着流传广泛的精神内涵。但是,它又是一种陋俗,除了传统的寄托哀思,很大程度上带有迷信色彩,同时对人力、物力、财力都会造成巨大浪费。目前国家号召进行火葬,全国大部分地区火葬已经普及。对于二次葬而言,我们不能一味地将它作为一种陋俗或封建迷信进行清除,也不能将它作为历史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和提倡。我们应该以去粗取精的理念,采取宽容、理解、因势利导的策略。

作为一种原始丧葬习俗的二次葬,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对安徽地区和部分民族地区的二次葬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了不同地区二次葬的不同特点。地区性质的二次葬,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回放了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理念,记载了一个地区的百姓社会生活史和迁移史。总之,二次葬形象地再现了古人雅拙质朴的精神思维,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特别形式的传承和保留,体现了人类特有的文化,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文化有着不可估量的巨大意义。

注释:

①陈绍棣,《中国风俗通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第352页。

②祁英民,《浅谈原始社会的二次葬习俗》,《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3期,第64页。

③⑦陈华文,《丧葬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分别引自第180-181页,第180页。

④陈淑君、陈华文,《民间丧葬习俗》,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版,第182页。

⑤⑪李抱荣,《安徽省潜山县二次葬俗的考察》,《东南文化》,1985年第1期,均引自第125页。

⑥陈明芳,《中国悬棺葬》,重庆出版社2004年版,第129页。

⑧董新林,《中国古代陵墓考古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⑨徐吉军,《中国丧葬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6页。

⑩王文燕,《安徽岳西二次葬俗研究——以撞钟村为个案》,《安徽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10年第4期,第125页。

⑫苑利、顾军,《中国民俗学教程》,光明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第235页。

⑬郭沫若,《中国史稿》(第1册),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1页。

⑭王林,《安徽濉溪宋金墓葬及相关问题刍议》,《文物研究》(12),黄山书社2005年版,第146页。

⑮王天鹏,《客家地区二次葬习俗探析》,《中国地方志》,2012年第6期,第51页。

⑯黄林,《壮族地区的二次葬》,《柳州师专学报》,2006年第3期,第127页。

The Second Burials and Their Related Problems --The Comparison of the Second Burials in Anhui and Parts of the Ethnic Areas

LI Xiao
(Department of History,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039,Anhui)

A second burial,as a rite of an ancient burial,is a common funeral custom in ancient China.Quite a few second-burial rites have emerged in Anhui and parts of ethnic regions.To take the typical second burials for example,the definition of a second burial is made and the related issues concerning the definition are explored.It is of a profound significance to explore the types and the categories of regional second burials,the process of them,and the causes of these for the knowledge of more about second burials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ancient social life and historical culture in regional areas.

second-burials;funerals;ethic regions

K878.8

A

2095-3771(2014)04-0067-05

李筱(1987-),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历史学、考古学、博物馆学。

猜你喜欢

死者尸体安徽
打败仗
ORGANIZED GIVING
生命的起源,也许只是一具尸体?
安徽医改自我完善主动纠错
安徽药采如何“三步走”
安徽 诸多方面走在前列
安徽为什么选择带量采购
走近“死者之脸”
李昌钰:替死者讲话
HCN4、Cx43在电击死者窦房结组织中的表达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