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人格魅力探析*
2014-04-17康丽云罗智伟
康丽云 罗智伟
(宜春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院 江西宜春 336000 )
李清照人格魅力探析*
康丽云 罗智伟
(宜春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院 江西宜春 336000 )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流的女作家,其杰出的文学成就和卓越的人格是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精神遗产。李清照的人格魅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追求与坚守纯洁爱情;二是诚挚浓烈的爱国情怀;三是顽强坚定的生命意志;四是追求理想艺术的不懈精神。
李清照 人格 魅力
人格是指人“个体特有的特质及行为倾向的统一体”[1]。西方学者莱德尔认为人格“是一个人的全部生活方式”[2]。可见人格应该是指人的性格、情感、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特征的总和。一个作家的人格必然体现在其作品中。作家的人格往往是影响作品流传和接受的重要因素,崇高人格经常被打造成宣传作家作品的道德品牌,使作家形象得以增高,作品价值获得增值,如杜甫、陆游与文天祥的爱国热情都提升了他们的形象,增添了作品的高尚色彩。所以,崇高人格是作家魅力的核心内容,是作品生命力的“长寿基因”。人格崇高的作家往往是文学史上的“常青树”,作品也因之“长生不老”。两宋之交的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女作家,千年来一直为人所喜爱尊崇,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其为人及作品具有强烈的吸引人、感动人的人格力量,即人格魅力。下面笔者尝试从四个方面对李清照的人格魅力加以剖析。
一、追求与坚守纯洁爱情
具有人格魅力的人往往能收获爱情,而追求或拥有纯洁爱情的人常常能彰显其人格魅力。这两点在李清照身上都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尤其是她追求与坚守纯洁爱情更散发出感人的人格魅力。
(一)执着追求纯洁爱情
人越有才华对爱情的质量要求越高,而才华的绽放又往往为爱情添彩增色。李清照少负才名,王灼《碧鸡漫志》说她“自少年即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3]《宋史》称“诗文尤有称于时。”[4]可见,李清照是个才女,她把纯洁的爱情生活写入词中,千年来一直感动着无数读者。她一生经历了两段婚姻,但始终在追求纯洁的爱情,即排他性和排功利性的爱情。她尤其不能容忍虚伪的“爱情”,例如赵明诚死后,她改适张汝舟后又匆匆离异,便是因为后夫功利性的虚伪情感。未嫁前的李清照对纯洁爱情充满了向往与憧憬。如《浣溪纱》:
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一面风情深有韵,半笺娇恨寄幽怀,月移花影约重来。
词摹写李清照与情人幽会情景。“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香炉旁,香烟袅袅,她手托香腮陷入与情人幽会的憧憬中。“眼波才动被人猜”,幽会时瞬间的眉目传情,便让情人看透了自己心底的秘密。“一面风情深有韵”,从憧憬中回到现实中的她脸上依然挂着幽会时的甜蜜。“半笺娇恨寄幽怀”,于是她主动写信约会情人,“月移花影约重来”,约情人在月斜之时相会。全词流露出李清照对纯洁爱情的憧憬与渴望。
婚前的李清照既然心有所属,那么,她中意的人是谁呢?我们从《点绛唇》中能找到蛛丝马迹: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陈祖美先生将这首词定为李清照“出嫁前夕所写”[5],并指定“客”即赵明诚。因赵明诚父亲与李格非同朝为官,想必赵明诚对颇有才名的李清照早有耳闻,据《琅嬛记》引《外传》所载那个颇似父子“双簧戏”的“词女之夫”故事,也可推知赵明诚可能早属意于李清照,故借“梦”传情,虽不及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那般大胆炽烈,却能鼓起勇气向李清照表白心迹,甚或上门拜谒李格非,以期一睹李清照淑姿[5]。而赵明诚亦正是李清照心仪之人,词中“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曲尽情愫,意态毕现,表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款款深情。赵明诚与李清照实是彼此倾心爱慕,两情相悦,诚是“草拔芝芙天作合”,终于有情人终成眷属。
(二)始终坚守纯洁爱情
李清照用心呵护着获得的理想爱情和婚姻,精心经营着两人的幸福婚姻生活,对赵明诚尤是一片痴情,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对赵明诚似水般温婉柔情。从李清照身上表现出的女人那种似水情怀主要体现在与丈夫分居时的柔情百转相思愁。尽管李清照与赵明诚琴瑟和鸣,除屏居青州时期,其实是离多聚少。赵明诚常年在外为官游学,李清照独守空闺,无从排遣的寂寞孤独感催生出强烈的相思之情,因此她创作了大量相思词,如《一剪梅》明言“相思”,点出“无计可消除”之离情,明代杨慎评曰“离情欲泪。读此始知高则诚、关汉卿诸人文是效颦”[6];《行香子》借七夕抒发“离情别恨”,借牛郎织女故事寄直于曲、附实于虚,婉转曲达思念之情;《小重山》直唤丈夫“归来也”,望夫早归迫切心情溢于言表,径传心隐,一览无余;《诉衷情》写因思夫而至更深人静“更挼残蕊”、孤栖无眠;《念奴娇》写因“万千心事难寄”而借酒浇愁;《点绛唇》直言“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是柔情回肠的真情剖白,明代陆云龙道是“泪尽个中”[6];还有《醉花阴》直抒“愁永昼”的凄怆意绪等等。现存其词中含“寂寞”一词者4首,有“愁”字者约30首,均是思念之词,其坦露用情之深、思念之苦,感人至深,将女人的似水柔情、温婉姿态表露无遗,较之普通女子含蓄不表或表达不力更见风韵情致。
赵明诚在家时两人感情甚笃,李清照更是温柔体贴、富有情调,一方面积极参与赵明诚搜集整理金石文物的工作,如《金石录后序》中披露校书的情形,校书是枯燥的苦活,为放松心情便玩猜书赌茶游戏,“中则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6],氛围非常惬意欢快;另一方面,为支持丈夫事业而甘愿“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这种对丈夫的无限思念和对丈夫事业的倾力支持正体现出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温婉柔情。
二是对赵明诚蓄妾的隐性抗争。封建社会的男人有三妻四妾本属正常,但执着坚守纯洁爱情的李清照却希望获得赵明诚全部的爱情,爱情的自私性和排他性促使她坚决固守与赵明诚一对一的纯洁爱情,她一直在努力构建美满幸福的二人世界,使纯洁的爱情保持百分百纯度,不让其它爱情成分掺和进来。即使在赵明诚离家赴任和有意蓄妾的爱情敏感期,李清照依然在词中热切地挽留丈夫和热情地抒发她的爱情,希冀丈夫能回心转意或尽快取消蓄妾之念,“怜取眼前人”。如在《凤凰台上忆吹箫》中就试图遍唱“阳关”留住丈夫,终无济于事,只能“终日凝眸”盼夫归,为爱情“新来瘦”。她“想感化丈夫不要忘掉她别图新欢”[5],后赵明诚果然蓄妾,李清照时或茕独栖惶,也只能接受现实。可见,对赵明诚的一度疏远和冷遇,李清照有过隐形抗争,采取过积极措施,但终究女人在男权社会属于从属地位,只能接受现实。
李清照一生都执着追求和坚守纯洁爱情,当纯洁爱情将遭受污染之际,她能含蓄地表达抗争,以捍卫纯洁的爱情。尤其是发现后夫的虚伪之后,即使入狱也毅然状告后夫并与之离异,这正体现出李清照独特而撼人心魄的人格魅力。
二、诚挚浓烈的爱国情怀
两宋时期,外族入侵,社会动荡不安,激发了人民普遍的爱国热情,李清照即是其中突出的爱国者之一。作为无政治话语权的一介女流,能冲破“三从四德”的伦理藩篱,敢于干预时政,抒发诚挚浓烈的爱国情感,更加彰显了李清照的人格魅力,也使其人格魅力得以升华。这主要体现在:
(一)热切关注国家命运
一是和诗表达爱国赤诚。北宋末,党争日剧,北方辽、金频繁入侵,严重威胁到宋朝统治,有识之士为免宋重蹈唐亡覆辙,便做诗文借古讽今,揭露宋朝潜藏的危机,其中就有张耒的《读中兴颂碑》。在内忧外患的情形下,李清照为国家安危感到担心和不安,于是欣然振笔响应,作《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积极干预时政。二诗深刻分析了安史之乱和唐军败退的原因,告诫统治者要亲贤远奸,吸取前车之鉴,其忧心忡忡通过委婉含蓄的笔触表达出来,可见其一颗爱国之心。
二是抒发爱国豪情。如《上枢密韩肖胄诗》二首表达了对身处水深火热的中原黎民百姓的深切关怀,无限同情他们的惨痛生活,深刻揭露和尖锐谴责了入侵者的残酷掠夺本质,既怀锥心泣血的悲痛,又具气贯长虹的豪情。尤其末句“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豪气干云,气势雄伟,可见李清照爱国情感何等激烈。又如《失题》“南来尚怯吴江冷,北狩应悲易水寒。”“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欠刘琨。”也寄托了愤慨统治者不思进取的爱国感情。
三是咏史斥责傀儡政权。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37“九月戊申”载:
是日,刘豫僭位于北京。初,军民闻豫至,杀金人,闭门以拒豫。豫击而降之,遂即皇帝位,国号“大齐”。[7]
刘豫借金人之力僭位称帝,杀戮百姓,卖国求荣,李清照义愤填膺,作《咏史》曰“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加以讽刺、揭露与鞭笞。
四是作词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忧愁。如《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此词如杨慎《词品》评“最为婉妙”,茅暎《词的》言“情景婉绝,真是绝唱”,今人胡云翼《宋词研究》道“真是大珠小珠落玉盘,运辞之技巧,描写之真切,已经极艺术之能事的极限了。”夏承焘《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论曰“不但读来明白如话,听来也有明显的声调美,充分表现乐章的特色。”[6]倍加称誉。惜乎皆仅着眼于艺术特色,而忽略了词中蕴藉深刻爱国思想。词作于北宋灭亡、赵明诚死后,作者“寻寻觅觅”失落的美好事物:国家、家庭、丈夫、文物、亲友和美好回忆,随着国家灭亡、丈夫客死、文物散失、亲友分离,一切均残破不堪,恰如《金石录后序》所说“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作者孑然一身,久经飘零,无所依傍,心无寄托,凄惨悲戚情状令人心酸。本欲借酒浇愁,然淡酒不敌夜寒、风急,适见“雁过”,更撩起故国之思,只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身逢乱世,丈夫亦死,“云中谁寄锦书来”,故明示“正伤心”。骤见“满地黄花堆积”,先前“人比黄花瘦”,今更“憔悴损”,时光倍感难熬,仿佛度日如年,孤身如何熬到天黑、等到天明?词末点明心中所郁积的浓浓愁绪,兼南宋小朝廷苟且偷安,不思收复失地,使李清照等爱国志士感到无比愁闷与失望,此“愁”显得繁杂而深沉,故言“怎一个愁字了得”。这实是一曲哀情入骨、凄苦殊甚的乱世哀歌,是一首慨叹乱世多灾、国破家亡、亲友离散的爱国词作,饱含着故国、故人之思与热切、深沉的爱国思想。再如深切怀恋失陷故土的《蝶恋花》“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留恋过去美好生活的《永遇乐》忆“中州盛日”京洛旧事和《转调满庭芳》忆及当年“胜赏”情形,皆是以今昔对比寄托故国之思。
(二)寓爱国之情于闺房雅戏
李清照颇特立独行,她善诗词、喜饮酒、爱游玩、尤精赌,《打马图序》明言“予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每忘寝食。”至晚年尚作“打马”系列文章,而时过境迁,心事已不在“博”上,而在山河破碎、时局动荡下的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上。其《打马赋》借闺房雅戏“打马”博弈大谈治国将兵之法,同时暗讽南宋朝无良将、懦弱无能、不思抗敌的现实,表明其作雅戏文字旨意,表现了作者主张秣马厉兵、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爱国思想。其《打马图经·例论》更如一部《李清照兵法》,纵不能驰骋沙场,亦借博弈实现攻城掠地、保卫疆土之英雄梦想。
爱国主义是贯穿于李清照一生的情感,是李清照人格中最高尚的部分。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女子能突破闺情,主动关心国家命运,显示了李清照高于一般封建文人的崇高人格魅力。
三、顽强坚定的生命意志
李清照一生坎坷不平,19岁便遭遇党争株连,父亲被列入元祐党籍,她上书翁舅救父未成而作诗讽刺“炙手可热心可寒”,后又被遣返回明水老家。接着翁舅被罢右仆射后不久去世,赵明诚也失去官职,从此屏居青州十年。后又在情感上遭丈夫疏远,1118年,赵明诚抛下李清照独自到他地赴任,一度曾有蓄妾之意。1121年8月,李清照冒着大热天赶到赵明诚的莱州任所,却遭冷遇。后赵明诚因奔母丧南下金陵,独留李清照处理青州书库收藏的大量文物,《金石录后序》说“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6]一个弱女子携带如此巨量文物转移,其艰辛可知。1129年,丈夫赵明诚去世,[5]在封建社会,女子失去丈夫就意味着孤苦无依,既无生活上的依靠,更无精神上的依托,从此李清照恪守着要与文物“与身俱存亡”的诺言四处飘零。1132年夏得病几死,旋被张汝舟骗婚,至秋又与之离异,自此流落江湖20余年,直至去世。
人生道路上的诸多变故,带给李清照的精神痛苦,在她的词作中多有反应。如《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临江仙》“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清平乐》“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菩萨蛮》“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等,都是李清照直面凄苦人生的真实写照。
面对人生道路上种种诸如国破、家亡、夫死、流离、骗婚、离异等沉重精神打击,李清照虽然痛苦无奈,却能依靠顽强坚定的生命意志经受着各种磨难。这个生命意志也许包含着对国家统一的期望、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对亲旧的依恋等等,但这种生命的韧性正折射出李清照顽强坚毅的人格魅力。
四、追求理想艺术的不懈精神
李清照好文,并不是单纯的兴趣爱好或仅为提升自身涵养,而是以文学创作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并且不断追求理想艺术。以词的创作为例,为了使词的创作趋于完美,她不但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观点,并且努力通过自身实践去实现其理论。她的这种对理想艺术的不懈追求精神,即使在当时的男作家中也不多见,这也正是她不同于一般男性文人的人格魅力所在。李清照追求完美的词的创作之不懈精神主要体现在:
(一)积极探索词的艺术创作规律
这集中体现在李清照的文学批评专著《词论》中。词从唐发源至宋已达鼎盛时期,词作品及词的流派众多,但能对词的创作上升到理论高度加以总结者却不多,而李清照却有着自已独到的创作见解与主张。她倡导词“别是一家”的词学观,强调词的艺术独特性。在表现手法上要重铺叙;在词与音乐关系上,提倡作词要协音律;在词的语言特点和风格上,要求词语要新颖,要时有妙语。词要文雅、典重,要有故实、有情致,要有全局美、富态美等;并且对柳永、苏轼、黄庭坚、秦观等大作家进行了实事求是的批评,简要点评其优劣得失。李清照这种对词与诗的区分、对词的艺术创作规律的探讨至今仍有独特价值。为了实现自己的创作理论,李清照不但有自己的创作实践,更有自己的创作实绩。
(二)李清照词的创作实践与实绩
遵循自己词“别是一家”的创作主张,李清照词的内容主要是描写自己生平不同阶段的生活,抒发自己内心复杂细腻的思想情感。由此获得了突出的创作实绩。
首先,她创造了词史上“空前绝后”的以自已为原型的女性知识分子形象。宋以前,女性意识觉醒非常有限,尽管之前也有不少男作家创作闺情词,但毕竟是男子作“忸怩态”,很难真实地挖掘女性心灵深处的内在美,更多的只是注重描绘女性的形体美,记录女性瞬间的情感变化,终显隔靴搔痒,难免未达一间之憾。而李清照则能走出闺房,走向社会,置身自然,表达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自然万物的热爱,同时尽情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愁苦,真实自然、全面深入地展现自己作为女性独特的心理、情感,成为宋代女性意识觉醒的代表,塑造了鲜活而丰满的一系列女性形象。
其次,她能充分调动诸如夸张、用典、比喻、比兴、拟人、叠字等各种修辞手法,在词中创造一种情韵细美的意境。如《醉花阴》“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凤凰台上忆吹箫》“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断新愁”;《一剪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等。
再次,在语言锤炼上,她善于自铸新语。如 “宠柳娇花”“绿肥红瘦”“落日熔金”等词给人以新颖别致之感。且善以白话口语语入词,如“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等,让人感觉亲切新鲜。另外,她还善用叠字,如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点点滴滴”等,造成音乐声调美。正因为李清照有如此突出的创作实绩,才形成了极富女性特征的“易安体”词,从而奠定了她在文学史上婉约词宗的地位。她的对理想艺术的不懈追求精神,绽放出一个无文化话语权的女性知识分子惊人的人格魅力。李清照身处男权社会,在以儒家伦理道德为规范的社会能保持独立人格,努力追求与坚守纯洁爱情,怀有深挚浓烈的爱国情怀,凸显顽强坚定的生命意志,坚持对理想艺术的不懈追求,折射出她独特而崇高的人格魅力。正如伟大物理学家、思想家爱因斯坦在《悼念玛丽·居里》一文中指出的:“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8]这话用来形容李清照恰如其分。
[1]周光召等.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第18册)[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356.
[2]李江涛.朱秉衡.人格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9.6.
[3]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 1986.88.
[4]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 1977.13122.
[5]陈祖美.李清照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5.53.
[6]徐北文.李清照全集评注[M].济南:济南出版社, 2006.4.
[7]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M]. 北京:中华书局, 1956.704.
[8]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6.339.
(责任编辑陈平生)
本文为2011年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一般项目立项课题“李清照女性魅力研究”(编号11WX45)阶段性成果之一。
2014-06-17
康丽云(1962-),女,宜春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
I 207.23
A
1673-4580(2014)03-006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