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歌剧《小二黑结婚》在新世纪重新走红的文化意义

2014-04-17段文昌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小二黑晋城赵树理

段文昌

(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山西晋城 048026)

1952年,时任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主任的作曲家马可与他的学生将赵树理的小说《小二黑结婚》改写成歌剧,由田川、杨兰春执笔,马可、乔谷、贺飞、张佩衡作曲,乔佩娟、陈颙、吕斌、王保村等主演,并于1953年1月在北京实验剧场首演继而成为1956年第一届全国音乐周的上演剧目。这部歌剧一经问世就获得人们的喜爱,并影响了几代中国观众。这是继歌剧《白毛女》之后,又一部影响极大的中国民族歌剧,也是最受欢迎的民族新歌剧之一。歌剧中的唱段《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更是被后人作为独唱歌曲广为传唱。但遗憾的是,不知是何原因,上世纪60年代之后,《小二黑结婚》的完整版本就很少被观众看到,1983年演出最后一场后,便完全消失。

新世纪以来,经过近60年风雨历程的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又重新得到排演,再续芬芳、再度走红。

2008年,为纪念马可诞辰90周年,中国音乐学院开始复排歌剧《小二黑结婚》,由表演教研室主任陈蔚担任总导演。2008年底,音乐会版的《小二黑结婚》首先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上演,得到了观众和专家的普遍认可。2010年5月,中国音乐学院应国家大剧院邀请参加歌剧季,歌剧版《小二黑结婚》在国家大剧院小剧场上演,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扮演小芹,中国音乐学院教师周强扮演小二黑,演员们为观众呈现了一台充满新意的演出,5场演出,场场爆满,应邀观看演出的老艺术家们非常满意。2011年,国家大剧院又邀请歌剧《小二黑结婚》进入大剧场,在戏剧场参加歌剧季,中国音乐学院为此下拨专项资金支持,扮演小二黑的演员也换成了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王宏伟。经典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最终以完整的面貌重放异彩。(以下简称“学院版”)

2011年7月,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师生为了纪念本地文化名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赵树理,同时也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赵树理家乡——山西晋城,复排了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重排的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首先与晋城周边乡镇的农民见面,得到广大农民朋友的认可与喜爱,此后,于晋城市、太原市等地相继演出,均是好评不断。之后,晋城职业技术学院特请中国评剧院导演韩剑英、中国民族乐团女高音歌唱家谢琳、国家一级作曲家任新宁等专家重新打磨此剧。2011年11月24日,《小二黑结婚》代表山西省参加首届中国歌剧节,获得集体演出奖、优秀导演奖、优秀表演奖等7项大奖。2012年4月5日至8日,晋城版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又在各界领导和专家的帮助下走进北京,分别在国家顶尖级剧院——国家大剧院和天桥剧场连演4场。《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等经典唱段、别具风格的上党民曲和透过舞美灯光表现出来的秀美太行山川、民风民俗等成为观众的兴趣所至,热情的北京观众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来自赵树理家乡的师生。(以下简称“晋城版”)

一、发展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作出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战略部署。十八大报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中,专门强调“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在论述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时,提出要“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文化的战略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彰显,充分体现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信。

所谓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正是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吸纳外来,形成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在对待自身文化的态度上,伴随着民族兴衰、国运沉浮,不时出现“自卑自弃”和“自大自傲”两种倾向,或多或少、或大或小地对文化发展产生这样那样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更加需要我们以理性、科学的态度进行文化的反思、比较、展望,充分认识中国文化的独特优势和发展前景,进一步坚定我们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1]

歌剧《小二黑结婚》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浓郁的民族色彩。内容上,它以中国革命为题材,描写了小二黑与小芹反对父母包办、争取婚姻自主的恋爱故事,表现了解放区农村复杂的斗争生活,反映了民族的风俗、习惯、性格、品德、心理、精神风貌等。艺术上,它汲取了山西民歌和三梆、评剧的音乐素材,广泛运用了戏曲板腔体手法;继承了民间歌舞的传统,在秧歌剧基础上,创造了新的民族形式,为民族新歌剧的建设开辟了一条富有生命力的道路。歌剧《小二黑结婚》克服了西洋歌剧“唯唱工为重”的风格,沿袭和继承了中国传统戏曲的故事性和完整性。与西洋歌剧相比,内容更为丰富,情节更为曲折动人,更符合人民大众的审美心理和情趣,更能赢得中国观众的心。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演出证明了这一点,新世纪的重排重演同样证明了这一点。歌剧《小二黑结婚》首演60年之后重排重演仍然为观众喜爱的现状说明,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应当继续发扬和创作具有民族风格的艺术作品。正如学院版总导演陈蔚在“经典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的继承与发展研讨会”上所言“通过排这个戏,我个人受到一次中国歌剧的再教育。这部戏告诉我们,中国歌剧要树立自己的风格、树立自己的风骨。作为一个歌剧导演,我希望在中国歌剧多元化的进程当中,中国歌剧能够有属于自己的作品,无论是复排还是原创的作品。”[2]歌剧《小二黑结婚》在新世纪的重新走红给予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在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应当保持文化的定力,对优秀的传统文化保持足够的自信。

二、传统经典的现代转化

正如晋城老艺术家柏扶疏先生所言:“21世纪的台下,虽然稀奇而喜悦地接受了那股‘清粼粼的水’的清新,但美学胃口毕竟多元化了,蓝色浓了,科幻热了,加重了色彩,醉上了刺激。不考虑这些因素,即便是神圣的经典,芳香的泥土,同样会步入‘死胡同’”,[3]60 多年后重排重演,必须考虑当今的时代因素和观众的欣赏口味。无论是学院版还是晋城版,许多方面都进行了改变和创新。

其一,适应现代生活的快节奏,减少角色数量,缩短演出时间。学院版在剧本创作上,梳理老剧本,删减枝蔓,使整个故事重点突出,演出时间由原来的3.5小时缩短为1小时40分钟左右;[4]相应的,唱词也作了精简,由原来的39段之多,精简为25曲(其中还包括两段纯音乐乐曲)。晋城版将演出时间缩短到1小时15钟左右,人物角色精简到9个(群众演员除外),唱词精简到19段(其中8段为新写唱段)。[5]

其二,适应现代人的审美观,充分利用现代舞台艺术手段,丰富舞台效果。学院版舞台更具时代品位和生活意境。舞美采用了中国年画和线描的表现手法,使舞美设计既有写意风格,又具中国乡村趣味;舞台灯光干净清澈;服装设计兼具原作风貌和喜歌剧风格。[4]晋城版充分利用现代舞台艺术手段与戏、歌、舞、乐相融合的大趋势,大量增加舞蹈演员、合唱演员,实施分区调度,营造氛围,打造气势,全剧从头到尾场面大,人气旺,歌中有舞,歌舞一体,气势恢宏,明显地增加了舞台艺术的厚重感,满足了观众的视觉享受。[6]

其三,适应现代人的欣赏趣味,精选演员,精心表演。学院版小芹的扮演者是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小二黑的扮演者是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王宏伟。吴碧霞被称为“中国的夜莺”,她能用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演唱,并在国内外比赛中赢得过大奖,被认为是声乐界的奇观。她的演唱音色优美,既体现了乡音乡情,又带有时代性。王宏伟被誉为“新西部歌王”,第九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获专业组民族唱法金奖,曾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他的演唱充满激情,同时又不失淳朴,正符合原剧中敢于追求幸福婚姻的青年小二黑形象。吴碧霞和王宏伟在当今乐坛拥有众多的“粉丝”,他们的加盟无疑会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剧场。晋城版的主要演员基本上都是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虽然名气不大,但他们虚心学习,精心排演,力求与时俱进,同样受到观众的欢迎。

其四,适应现代人对原生态的追求,渗透地方元素,还原浓香的“山药蛋”味道。看够了灯红酒绿的现代人,大多有一种乡土情结,越是土气,越是原始,越是亲切,越是喜欢。学院版导演陈蔚说:“继承经典就要突显它的民族音乐原汁原味的特性,但是还是要在舞台上做出新意,比如此次的舞美设计就选用了大量乡村场景,通过不同景象的相互组合,展现出中国乡间的田野风情。”[7]除了舞台上还原“山药蛋派”的意韵,学院版歌剧的音乐选用了民族乐队伴奏,实现了完全民族化的风格。晋城版更是打造了太行山的“土”风味,启幕时呈现的太行峡谷,第五场凸显的黄土高坡,三仙姑家的香案神像,二诸葛家的窑洞火炕,人们耳熟能详的“亲圪蛋下河洗衣裳”、“开花调”等山西民歌,都展现出太行山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民俗风情。

三、独特的名片意义

小说《小二黑结婚》最初被改编成歌剧,是1953年由中央戏剧学院的师生完成的,其策划者马可是当时中央戏剧学院歌剧系主任,他亲自担任歌剧作曲,完成歌剧《小二黑结婚》的创作,成为中国歌剧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被看作中国民族歌剧的经典作品之一。中国音乐学院成立后,马可担任副院长,也把歌剧《小二黑结婚》带到了中国音乐学院。这次复排《小二黑结婚》,原因之一是为了纪念马可,马可算得上《小二黑结婚》的“亲娘”了。当然,之所以选择《小二黑结婚》,除了是马可的代表作之外,还因为该剧是中国音乐学院历史上的歌剧代表作品之一,因作品在中国歌剧史上的突出地位而成为中国音乐学院的一张名片,代表了学院当年的辉煌。因此,本次复排,中国音乐学院完全拿出了“娘家人出头”的架势,选用了强大的阵容,其目的就是要“把中国歌剧的种子不遗余力地传给学生,不单要传给他们作为一个歌剧演员的技能,更要传给他们作为一个歌剧工作者的思想境界”。[4]

要说“娘家人”,晋城更为名副其实。歌剧所依据的小说原著《小二黑结婚》作者赵树理,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晋城人,小说就取材于当地一个真实的事件。晋城职业技术学院的师生以赵树理同乡人的身份排演这部歌剧,一方面是纪念赵树理,另一方面是使更多的人了解赵树理家乡——山西晋城特有的地域风情、文化内涵、音乐特质、语言元素,使更多的人认识晋城、走近晋城。可见,排演这部歌剧,既能够传承经典,又能够树立晋城的文化形象,可谓一举多得。2013年晋城“两会”上,市政协委员司芳琴在分组讨论中建议:将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打造成晋城市的特色旅游项目,将歌剧《小二黑结婚》打造成晋城新名片,并就此罗列了六大理由,认为《小二黑结婚》等文艺作品浓缩了几代人的优秀传统剧目,是晋城精神的体现。晋城人要把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让晋城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8]

四、赵树理当年的创作理念对当今艺术创作的现实意义

小说《小二黑结婚》典型地体现了作者赵树理的创作理念,改编后的歌剧仍然保留了小说文本的艺术风格,成为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也是重排重演的歌剧《小二黑结婚》之所以获得成功的主要因素。因此,赵树理当年的创作理念依然给我们带来有益的启发。

(一)文艺作品必须贴近生活,连接地气,才会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使文艺创作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是文艺创作遵循的道路,也是实现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途径。

歌剧《小二黑结婚》是连接地气的好作品,也是其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在晋城版歌剧《小二黑结婚》座谈会上,许多专家都提到了这一点。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满新颖认为,歌剧《小二黑结婚》能够获得成功首先得益于创作者根植于人民,根植于群众,因而能在过了半个世纪以后仍然赢得青睐。中国国家话剧院舞美设计周英认为,山西晋城排演的歌剧《小二黑结婚》能够获得成功,是因为学院师生站在了赵树理的肩膀上,而赵树理是一个贴近现实、贴近群众的基层作家。原总政歌剧团团长、中国歌剧研究会主席王祖皆认为,歌剧《小二黑结婚》能够演出成功,在于它的生活气息非常浓厚,具有广泛的群众性。这种群众性首先得益于赵树理先生长期在农村生活,因而他的小说群众基础非常深厚。此外,还得益于创作人员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田川、杨兰春亲自到太行山体验生活,在忠实于生活的基础上创作出歌剧《小二黑结婚》,贴近了老百姓,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最终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9]中央歌剧院原院长刘诗嵘在看了歌剧节的演出后评价:这次很受欢迎的歌剧《小二黑结婚》,它的原著作者的生活底子很厚,赵树理是山西人,非常熟悉那里的农村生活。正是因为作品的生活基础非常厚,所以就经得住推敲。通过这部戏,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些新创作的作品,哪怕是描写现代生活的,生活的底子不行,作品的震撼力就不够了。[10]

(二)“老百姓喜欢看”始终是艺术作品追求的目标

赵树理的创作思想和文学主张可以概括成两句话:“老百姓喜欢看,政治上起作用”。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初,赵树理就“发下洪誓大愿,要为百分之九十的群众写点东西”,[11]做一个专写通俗化小册子的“文摊文学家”。凭着终生的探索和奋斗,赵树理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文学理想。他的小说一经出版,就受到广大普通百姓的欢迎,尤其是《小二黑结婚》,更是一版再版,供不应求。赵树理说:“只要能叫大多数人读,总不算赔钱买卖。”[12]

歌剧《小二黑结婚》继承了原小说的通俗化大众化风格,老百姓喜欢看。在看了晋城版的歌剧《小二黑结婚》后,许多专家学者都特别强调了这一点。首届中国歌剧节评委会召集人之一、原中央民族乐团团长顾夏阳认为,歌剧的定位一是殿堂艺术,二是百姓艺术。有些歌剧创作水准确实很高,但未必是百姓喜闻乐见的。他说:“歌剧《小二黑结婚》的故事很生活,表演很质朴。该剧虽然没有绚丽的舞美灯光、没有明星大腕,但依然赢得观众的青睐。当然,此剧原本底子就好,这是基础。只有了解观众、了解社会、了解生活,根据百姓喜好创作,才能使作品真正获得群众认可。”[13]中国歌剧研究会副秘书长王道诚说:不管歌剧还是音乐剧,立足点都应该是让人看得懂,听得懂。好看好听,这就是我对歌剧、音乐剧的标准。歌剧《小二黑结婚》之所以受欢迎,就是因为它的剧本和原创音乐都很美、很亲切。湖南省歌舞剧院一级作曲刘振球指出:这次《洪湖赤卫队》和《小二黑结婚》那么受欢迎,就再次证明了作品本身的魅力能够让它常演不衰。所以,我们一定要根据国情,满足老百姓的喜好。各个方面的实验都可以做,但最后要落实到老百姓喜不喜欢看、喜不喜欢听。[10]

(三)雅而俗,俗而雅,优秀的文艺作品应该是雅俗共赏

赵树理的创作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就一直追求通俗化、大众化的艺术风格,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在创作中主要采用了中国传统和中国民间的文学形式和表现手法。在赵树理看来,歌剧显然是一种“洋玩艺”,是大城市里少数知识分子才能欣赏的高雅文化,与普通老百姓无缘。正因为如此,当歌剧《小二黑结婚》剧本执笔者田川、杨兰春拿着初稿拜访赵树理并请他作指导时,被赵树理当头浇了一盆冷水,“你们艺术学院的洋学生,搞不了我那个土玩艺儿!新凤霞改成了评剧,在前门已经演了一年多了,你们的本子要是能演一年多,你们就改。先把本子放在这儿吧!”但当赵树理认真地看了一遍剧本后,觉得还不错,而后亲自到中央戏剧学院谈修改意见。之后,赵树理还给歌剧创作者提出了两条建议,一是让他们到《小二黑结婚》故事发生地——山西太行山区农村体验生活,二是将民间戏曲融入歌剧创作中。[14]经过半年的不断修改,歌剧版本的《小二黑结婚》最终得以定稿,并成功排演。赵树理对歌剧《小二黑结婚》非常满意,尤其是对一些演唱的歌词内容和旋律大为欣赏,他称赞这部作品是“土中带洋”的好作品,既符合老百姓的审美需求,又契合了新唱法的需求,是一部非常有味道的作品,一定能够吸引更多人的眼球。事实上,正如赵树理所说,歌剧《小二黑结婚》因其生动的故事情节、朴实的生活气息、鲜活的人物角色在全国引起了轰动,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经典的旋律响彻大街小巷。[15]

赵树理欣赏歌剧与原小说一致的通俗化、大众化风格,“歌剧作者忠于原著精神”,“剧词与剧诗生动通俗,风趣的戏剧情节和充满精彩的群众语言”,“在语言上,歌剧的对白是提炼过的大众化口语,自然、淳朴,常使用民间谚语、俗语或歇后语”,再加上音乐上“吸取了山西民歌和山西梆子等戏曲音乐的创作手段和语言”,使得《小二黑结婚》这部歌剧作品真正实现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一开放的歌剧现代化的创作思路,成为一部“土中带洋”、“洋中带土”、雅俗共赏的好作品。[16]

学院版总导演陈蔚说:“我更希望《小二黑结婚》作为中国歌剧的一个经典和中国音乐学院的品牌,能够一直‘结婚’下去。”晋城有识之士建议,要将歌剧《小二黑结婚》打造成晋城新名片。可见,歌剧《小二黑结婚》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人民艺术家”赵树理也具有永恒的文学史价值!

[1]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J].红旗文稿,2010(15).

[2]游暐之.小二黑结婚——让中国歌剧接接地气[J].歌剧,2011(7).

[3]柏扶疏.地方的大众的现代的——晋城职业技术学院排演歌剧《小二黑结婚》的点滴评析[N].太行日报,2012-05-27.

[4]张婷.小二黑“再婚”记[N].中国文化报,2011-07-14.

[5]霍霍.关于改编名著的思考和尝试[J].上党戏剧,2013(2).

[6]闫书广.歌剧《小二黑结婚》这样火起来[J].上党戏剧,2013(2).

[7]雅囡.经典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再现舞台山药蛋味道仍然浓香[N].中国文化报,2010-04-20.

[8]司芳琴.将歌剧《小二黑结婚》打造成晋城名片[N].太行日报·晚报版,2013-03-29.

[9]张春娟.民族歌剧的永恒魅力——歌剧《小二黑结婚》座谈会综述[J].歌剧,2012(6).

[10]丁子.《小二黑结婚》为何受欢迎[N].中国文化报,2012-03-26.

[11]荣安.人民作家赵树理[G]//.黄修己.赵树理研究资料.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5.

[12]赵树理.也算经验[M]//赵树理全集:第三卷.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6.

[13]夜如墨.清粼粼水蓝盈盈天——记民族歌剧《小二黑结婚》[J].中外文化交流,2012(5).

[14]张婷.《小二黑结婚》:唱出民族歌剧“清水蓝天”[N].中国文化报,2011-07-07.

[15]齐江岩,周文璐.论赵树理《小二黑结婚》对民族歌剧创作的影响[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3(4).

[16]尹雪峰.感悟中国民族歌剧的真谛——走进《小二黑结婚》[J].戏剧文学,2010(5).

猜你喜欢

小二黑晋城赵树理
《小二黑结婚》中的小二黑形象再谈
邻居家的“小二黑”
晋城:安排部署 统防统治
论赵树理小说的农民性
辽宁朝阳“安晋城”略考
赵树理传经
赵树理传经
马不停蹄找到你
纪念赵树理诞辰一百一十周年
马不停蹄找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