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析高考弃考之殇

2014-04-17江利

教育与考试 2014年2期
关键词:毕业生大学农村

江利

一、最难就业季的弃考之殇

“高考”和“就业”是每年六月最牵动人心的热门话题。在2009年重庆上万学生放弃高考事件进入公众视野后,“弃考”现象一直倍受关注。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2009年弃考学生的规模达84万,从2009年到 2012年,我国应届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的人数累计已经超过300万,2013年竟达100万〔1〕,如此庞大和冰冷的数字不得不令人对现有高考制度进行深入反思。从古到今,知识一直被赋予具有改变命运的无穷力量,读书一直披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神圣光环,也正因为如此信仰,古人不惜十年寒窗苦读,还为我们留下不少凿壁偷光、悬梁刺股等学习典故。如今,虽然知识改变命运的口号依旧响亮,但“弃考族”大军现象又所为何解呢?

根据新华网人才频道2013年6月推出的网络调查《如何看待高考“弃考”现象》投票结果显示,60%的人认为高考“弃考”最重要的原因是就业难。〔2〕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达699万,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多的一年,比去年增加19万人〔3〕,如此高的数字引起社会和媒体持续和广泛的关注。与此同时,有关机构2013年2月初对全国500家用人单位的统计显示,2013年计划招聘岗位数同比平均降幅约为15%。〔4〕一边是毕业人数的持续增加,一边是由于经济形势变化导致的用人岗位的减少,由于供求关系紧张,造成了人们所说的“史上最难就业季”。

对于“就业难”与“弃考潮”之间是否有关系的问题,学者们存在分歧,但教育不约而同的成为被口诛笔伐的对象之一。当高考“弃考”相遇“最难就业季”时,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教育反思呢?

二、弃考生走向何处

“学而优则仕”传统观念统治了我国两千年,不少父母都希望孩子参加高考上大学,光耀门楣,考上大学就是一个孩子成功的标志。然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学习型社会成为社会转型的新方向,终身学习理念日益兴盛,可接受的教育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人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也随之改变。教育技术的发达,网络课程的红火,高考上大学不再是接受教育的唯一途径和方式,人们的选择越来越多元化。因此,越来越多考生放弃走高考这座独木桥,直接出国留学或就业,这是一种自然发展趋势。

但在实际调查中发现,人们认为弃考这一选择实属于无奈之举,81.5%的人认为高考“弃考”不是好现象,很多人是被迫放弃的,仅有16.4%的人认为条条大路通罗马,是好现象。〔5〕从弃考学生的去向来看,城镇和农村学生之间产生明显分化:城镇学生放弃内地高考,大多选择了“洋高考”。教育部的统计显示,我国每年出国留学人数已超过30万,其中高中毕业生出国留学所占的比重较大。但农村弃考学生没有这样的机会,他们大多流向了次要劳动力就业市场。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来说,这些直接选择就业的弃考学生的职业发展生涯就此定格了,“弃考”这一看似同样的选择,却给城市与农村学生带来完全不一样的命运。弃考,对多数学生来说还是无奈之举,不是解决就业的长远之计。

三、高考“弃考”背后的原因探析

(一)就业难成为“弃考”的首要原因

从上世纪 90年代下半期以来,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日益严峻,年复一年地被社会各界热议。近年来,许多媒体频繁报道大学生人才招聘会人满为患、会场围得水泄不通的场面,几千人竞争一个岗位的案例,大量大学生毕业工资低于农民工工资的例子,以及政府权威部门所发布的毕业生就业数据,都充分说明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客观事实。“就业难”不仅是即将毕业学子所要必须面对的现实难题,而且使高中教育也笼罩在就业难的阴影之下,对高中毕业生想通过上大学找个好工作的预期产生巨大冲击。因此,部分考生选择了放弃参加高考,“就业难”成为学生弃考的首要原因。

可以预期的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就业难”依然是学生弃考的首要原因。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处于升级转型的初期,劳动密集型仍然是我国经济的主要类型,这种经济类型对劳动力的文化素质要求不太高,对知识型服务业岗位的需求明显不足。因此,社会产业结构格局造成了 “农民工用工荒”与“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并列出现。从这两年逐步增加的应届毕业生人数、待业大学生人数以及骤减的就业岗位数分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形势依然严峻。在产业结构没有实现成功转型的情况下,工作岗位找不到合适人才的现象以及为了追求更高的待遇和发展机会而暂时失业的现象依旧比较严重,弥漫不散的就业压力将继续成为学生弃考的重要拉力。

(二)家庭经济压力是“弃考”的现实原因

随着高校的扩招与教育产业化思潮的影响,追求教育投资回报的心理已经深入人心。按照我国现行的大学收费标准,2013年我国大学学费涨到年均5000元左右,住宿费为1000元,再加上日常生活费,一个普通大学生一年的花费至少在10000元左右,4万元是一个大学生读大学的最基本“成本”。和那些选择不上大学直接工作的学生相比,他们在大学四年期间失去的打工收入又是一笔不小的 “机会成本”。高额的“教育成本”和“教育机会成本”给农村子女上大学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严重降低了农村家庭消费的能力,显著提高了家庭的脆弱性。〔6〕一方面,不少农村家长本身学历不高,在这种巨大的经济负担之下,他们虽然觉得读书还是有用的,但觉得上大学的投资回报率太低;另一方面,多数农村高中生能够体谅关心父母,看到全家因为自己读书而吃苦受累,加上处于这个年龄段特别希望能够独立,也就很容易做出“弃考”的决定。

(三)学生心理脆弱是“弃考”的心理原因

正处于青春期的高中学生本身具有强烈的叛逆心理和同伴归属感,一旦群体中有成员“弃考”,其他成员的心理就受此影响,相继成为“弃考”一族,这种现象在农村地区尤其是留守孩子中很常见。还有部分农村学生迫于家庭的经济负担,逐渐形成了“过分”的自尊及自闭心理,在人际交往中不合群、沉默寡言,导致他们无心学习,从而走上弃考之路。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快速推进,农村大学生的人数越来越多。以前,甚至几个村都没有一个大学生,有人考上大学自然全村欢庆,现在,许多农村不稀罕大学生甚至研究生了。但是我们不能忽略一个事实:来自农村与城市的大学生的需求层次是不一样的,许多来自农村的大学生依旧是家族的第一代大学生,父辈对他们寄托的希望一点也没有减少。这些学生背负着父辈们对精英时代的期望卷入大众化的大潮中,毕业时却不得不要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巨大的就业压力。于是,弃考成为学生逃避现实和潜在压力的选择。

(四)社会文化缺失是“弃考”的社会原因

近年来农村受市场经济的剧烈撞击,不少农民群众在发财致富路上用力甚勤,对于文化建设则漠不关心。同时,农村“撤点并校”使得不少原来的文化集聚地消散,农村传统的乡土文化式微,在一些地方封建旧习沉渣泛起,如婚丧嫁娶大操大办、赌博之风潜滋潜长。在这种文化根基薄弱的农村地区,农民的价值观很容易被外界的舆论所误导。一些媒体大肆渲染 “北大才子卖猪肉”、“研究生毕业回家种地,老父气绝服毒”等等负面的例子,这些曾经是村里人骄傲的代表,却成为村民教育孩子的“反面教材”,对“读书无用论”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媒体应树立积极向上的舆论导向,引导农村家庭充分认识教育投资对个人、家庭以及国家所具有的深远意义。

(五)高校人才培养滞后是“弃考”的教育原因

当前许多高校固守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重知识、轻能力,重基础、轻应用,重学科、轻现实,没有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没有按照社会对人才素质的新要求来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导致高校培养的人才到社会找不到对口专业,而对于社会所需要的人才,高校又培养不出来。许多大学生毕业生很难一次性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由于高校人才培养滞后,以至于社会上发出“大学生没什么了不起”的嘘声,高等教育的公信力受损,成为学生弃考的关键诱发因素。

四、高考“弃考”问题的反思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迈进,弃考应然是学生多元化选择教育的体现,实然却是令人忧心忡忡,解决消极被动弃考之殇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需要高校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第一,家长和学生要转变成才的观念。在高等教育大幅扩招的境况下,农村学生既是受惠者,有更多的进入高校的机会,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要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的日新月异,想依靠学校教育一劳永逸地获得一套终身享用的知识和技术的教育观念显然已经过时,大学文凭也只是就业市场上最基本的一块敲门砖。然而,相对而言,农村地区学生还是当地的“精英”,有些学生和家长的思想还停留在单一标准的“成才”观念上,等待功成名就,荣归故里。随着就业环境大背景的变化,农村家长和学生应该转变观念,看到挑战亦应看到机遇,理性地对待选择弃考这一决定。

第二,高校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社会经济发展对大学人才培养的标准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课程设置、评级体系等都应围绕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思维活跃、适应面相对宽、具有国际眼光的复合型人才来进行,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要相应转变。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应该灵活地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紧密对接,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自主做出先“工作”还是“读书”的选择,“弃考”不再是出于无奈的非此即彼的决定,例如:美国社区学院中许多学生都是工作之后返学。另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还要加强与高中教育的衔接,让学生提前了解大学和社会的变化对自己的学生观念和学习能力提出的挑战。

第三,政府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首先,要在全社会树立“终身学习”和“全民学习”学习理念,让人们意识到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时代学习的深刻价值,让学生明确“弃考”不能意味着放弃学习。其次,要建设系统的全社会学习网络,发挥学校在地区文化建设中的辐射作用,成立街道社区以及乡镇教育机构,发挥公益性文化设施的潜能,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和社会学习环境。

〔1〕统计:应届高中毕业生放弃高考人数4年累计超300万〔EB/OL〕.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2/06-13/3958420.shtml,2012-06-23.

〔2〕调查近6成人认为高考弃考最重要原因是就业难〔EB/OL〕.http://learning.sohu.com/20130618/n379113795.shtml,2013-6-18.

〔3〕教育部:高校“全力以赴”应对毕业生就业严峻形势〔EB/OL〕.http://edu.people.com.cn/n/2013/0411/c1053 -21105602.html,2013-4-11.

〔4〕打好大学生就业“攻坚战”岗位数较去年降15%〔EB/OL〕.http://edu.people.com.cn/n/2013/0523/c1006 -21580771.html,2013-5-13.

〔5〕新华人才调查:近6成人认为高考"弃考"最重要原因是 就 业 难〔EB/OL〕.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6/18/c_124867709.htm,2013-6-18.

〔6〕杨文,孙蚌珠等.中国家庭的脆弱性分析中国农村家庭脆弱性的测量与分解〔J〕.经济研究,2012(4):40-51.

猜你喜欢

毕业生大学农村
9岁的高中毕业生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留白”是个大学问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大学求学的遗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