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人才培养职业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困境与出路
2014-04-17黎永莲
黎永莲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思想政治课教学部,广东 广州 510635)
高职人才培养职业化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为特征,突出就业导向。人才培养强调学校育人标准和企业用人标准对接、专业设置和岗位群对接、课程结构和工作过程对接,企业岗位或岗位群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成为各专业课程和内容设置的重要依据[1]。伴随高职人才培养职业化进程的深入,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课程安排、实习实训、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都在做重大调整,具有浓厚“普高特色”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表现出极大不适应性,改革势在必行。
一、高职人才培养职业化背景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困境
(一)“本科教育压缩饼干”式的课程体系难以适应高职人才培养职业化的价值取向
高职院校与普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上存在巨大差异,许多高职专业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都针对高职学生开发使用了专有的课程体系,但至今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仍未走出“本科教育压缩饼干”的窘境,主要表现在:
第一,课程目标定位缺乏“高职元素”。高职教育兼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高职学生不仅要成长为一般社会人,还要成长为专业职业人、岗位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目标应服务和服从于高职院校“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的总目标。但是,许多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目标定位过于笼统、空泛,既缺乏可操作性,对教学活动的实际调节和导向作用有限,如:“通过教学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把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等等,没能融入产业、企业和职业等代表高职教育特色的要素,又不利于高职人才培养职业化进程。
第二,教材体系纯粹“本科压缩版”。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使用的国家统编教材与普通本科院校完全相同,但在授课门类和授课学时有所压缩,如:普通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形势与政策》5门必修课,高职院校设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3门必修课[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和《〈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教社政〔2005〕9号)。。相同的课程教材,高职院校授课学时普遍比本科院校少10~25学时。源于“学科体系”的“国家标准”教材存在理论性过强、内容太复杂、信息量极大等不适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不紧密,特别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材涉及经济、政治、法律、文化、哲学、历史、军事、科技等各个领域,这对学科理论知识相对薄弱、授课学时更短且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基础的高职学生把握起来难度较大,也增加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难度。
第三,教学安排无法适应“职业化”导向。伴随“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高职人才培养职业化的深度推进,高职原有学科课程体系将逐渐被模块化、项目化、工作过程导向、工作任务驱动等课程体系所取代;课堂从教室拓展到实训室乃至工厂车间。学生轮流或整体频繁外出实习,使得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顺序被打乱,理论教学课时难以落实,传统的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甚至教学场所都难以维系。如:二年级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按计划十几周完成的理论教学内容经常被挤压在几周内完成;一个班级的理论教学有时被分割成两三个不同教学单位在不同教学时段上课;同一合班授课频繁被分拆为单班无序上课;各个班级集中统一考试代之以每个班级的分散考试;任课教师可能要深入到学生“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各个场所进行理论教学,等等。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计划形同虚设,越来越多的教学内容甚至考试需要教师与学生临时商讨“课外补课和补考”时间、与教务协调“课外补课和补考”地点,这既增加了学生课后学业负担和任课教师的工作难度,又使学校教务管理变得更为复杂。
(二)非“职业化”建设的师资队伍难以承担高职人才培养职业化的职业人文教育重任
职业人文教育是形成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养成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教育活动,是“职业形态”或“特殊形态”的人文教育[2]17。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重要主体,不仅要培养高职学生成为“一般社会人”所具备的普通公民人文素养,还要培养高职学生成为“专业职业人”所应有的职业思想、方法、态度和情感,这就要求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有深厚的人文知识底蕴,又要熟悉高职学生所面对的主体行业文化,熟知高职学生将来从事的相关职业及岗位特点,通过独特的行业文化熏陶及特定的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教育,将行业精神、岗位规范内化为高职学生的职业品格和人格,使高职学生热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及岗位。然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授课班级涉及多个不同专业,长期以来师资队伍建设又游离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职业化发展轨道之外,没能形成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进行相关专业及行业知识普及培训的制度,也未形成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定期参与专业系学生实训实习活动、与专业课教师共同研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的机制。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缺乏高职学生所学专业和将从事职业的相关行业知识和经历,又没有条件去了解和感受高职学生将从事的相关职业特点及岗位要求,这使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理论教学、课外实践教育教学安排缺乏应有的“职业化”导向,难以对高职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人文教育。
(三)靠国家“红头文件”维系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人才培养职业化中有被边缘化的趋势
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步伐日益加快、各类课程理论教学学时不断缩减的进程中,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虽因国家“红头文件”严格限制而名义学时没被缩减,但实际学时却在悄悄缩减,如:“名不符实”的实践教学学时和“不入编”的《形势与政策》教学学时等得不到根本的保证。笔者曾就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状况进行过调查,关于“开设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必要和重要”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12.4%的高职学生回答“不必要也不重要”,20.1%的高职学生回答“无所谓”,14.1%的高职学生回答“说不清”;关于“假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改为选修课”的调查显示,56.4%的高职学生将“不选修”;超过半数的专业教师认为“应该缩减学时”,还有一些学生和教师甚至认为“应该取消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显然,靠国家“红头文件”维系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有被边缘化的趋势。
二、“融入高职元素”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思路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和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的共同努力,就高职课程本身而言必须重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基于社会人、职业人和岗位人三层次定位课程目标
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征决定了高职院校不仅要把高职学生培养成社会人,还要把高职学生培养成职业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德育课程,课程目标定位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培养社会人和职业人的双重需要。同时,依照教育部《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原则意见》,目前高职院校主要根据社会职业岗位群设置专业,也就是不同专业对应不同的职业岗位群,不同专业的学生将成为不同的职业岗位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目标定位还要考虑岗位人的需要。例如,对水利高职院校水利工程测量专业的学生而言,作为社会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教会他们“人之所以为人之道”,如,怎样适应社会变化、履行社会角色义务等;作为职业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教会他们“水利人之所以为水利人之道”,如,上善若水的水利职业价值观,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集体主义信念等;作为岗位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教会他们严守工程测量道德,如,客观科学、保守秘密等。从社会人、职业人和岗位人三层次定位课程目标,使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目标不仅体现国家意志,而且反映职业需求和岗位需要,使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目标定位具有针对性、职业性和可操作性,真正对教学活动发挥调节和导向作用。
(二)构建适应专业发展的富有弹性的模块化教学体系
随着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推进和专业建设及教改步伐的加快,基于学科体系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安排与源于模块化、项目化、工作过程导向等的专业教学安排越来越不协调,因此,要适应高职人才培养职业化进程,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大刀阔斧”地整合“本科教育压缩饼干”式的教学体系,使教材由章节体系向教学模块体系转变。转变的核心是从社会人、职业人和岗位人三层次课程目标出发,按照“宽基础、活模块”要求改革教材内容,使每门课程形成多个具有独立完整知能体系的教学模块,每个模块又可形成一个或几个教学单元。立足高职院校所面对的行业并结合不同专业学生的实际,教学模块主题可分理论知识学习类、职业人文养成类(敬业、乐业、诚信、合作、创新等)、社会问题探究类、时事观察类等。职业人文养成类可根据不同专业设置不同专题(如“地质环保”、“水文化”等)。以独立、完整并能灵活选择与组合的教学模块、教学单元适应不同专业的教学需要。
(三)促进课外实践教学与专业实训实习的有效融合
因学时有限、资金短缺等原因,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实践教学中存在的基地建设难、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实践时间不纳入正规教学计划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充分利用高职院校专业实训实习资源开展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实践教学,不仅能实现高职学生职业人文养成与职业技能提升的有效融合,还能促进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教师及校外优秀职业人的联系、沟通与协作,使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到高职学生“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基地指导学生实践、参观考察、实地体验并参加相关专业实习交流会等多种途径,了解、感知高职学生所面对的主体行业和将从事职业的特点,既有利于提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职业人文教育能力,又增强了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外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
(四)“减课增效”,实现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发展
为应对教学内容、授课学时及课程门数都被压缩的现实,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减课增效”。一要转变观念,“增效”不在于课时越多越好,而在于教学能否贴近社会现实和学生实际,能否让学生在从校园人成长为社会人、职业人的过程中感到离不开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指导和引导。“增效”既表现在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业成绩的上升,也表现为高职院校校风、班风、学风和教风的改善,还表现为社会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评价和认可程度的提高。二要使教学内容“精而管用”,现有课程内容存在与中学内容的太多重复,也存在超越高职学生接受能力的过多理论阐述,缺少反映高职特色的职业人文内容,应在“高等性”与“职业性”有效融合的基础上适当增删和调整课程内容和门类。“减课增效”还须全方位更新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实践活动安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减课增效”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转型的阵痛,也是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生命力所在。
[参考文献]
[1] 王晚英, 饶素良,等. 《人才培养模式转型背景下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研究报告[J]. 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13(2):3-17.
[2] 高宝立.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