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伊滨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2014-04-17张富田
张富田
(许昌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河南 许昌 461000)
洛阳伊滨区是河南省政府确定的城乡统筹改革发展试验区和洛阳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包括5个乡镇,共106个行政村,总面积为280平方千米,现住人口25.5万人。伊滨区建设面积52平方千米,涉及35个行政村,26 000户近11万人,拆迁总面积约5.5万平方千米。[1]随着大量的农业用地转为城镇化的工业用地,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大幅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伊滨区建设的当务之急。
一、伊滨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制约因素分析
伊滨区劳动力再就业工作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也存在一些影响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问题。伊滨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大致如下:
(一)非农就业岗位不足限制了劳动力转移
城乡一体化建设使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打破了城乡经济二元化模式,加快了城乡的融合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推进了农村城市化进程。在伊滨区城乡一体化建设中,要对现有的土地资源进行统一调整规划,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使劳动力由传统农业部门流向工业部门,这样既能促进工业部门的发展壮大,也有利于农业部门自身效率的提高。但是相对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非农就业岗位严重不足,限制了劳动力的持续、顺利转移。
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长期存在的矛盾,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异常艰难。伊滨区实行土地流转制度,农民根据意愿与政府签订土地流转协议书,共流转土地49 960亩,占全区农村土地总面积的37.9%。其中,牡丹规模经营面积12 741亩,占总流转面积的25.5%;其它花卉苗木规模经营面积21 703亩,占总流转面积的43.4%;蔬菜规模经营面积6 213亩,占总流转面积的12.4%;优质良田规模经营面积5 100亩,占总流转面积的10.2%;生态林规模经营面积4 203亩,占总流转面积的8.5%。土地流转以后,农民由农产品供应者变为需求者,基于生存压力,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当地劳动力市场达到饱和。伊滨区目前的支柱产业是水泥产业和家具产业,由于资金技术的短缺,近几年发展缓慢,能够吸收的劳动力有限,其他乡镇企业也不能满足劳动力对工作岗位的需要,造成僧多粥少的就业局面。
(二)农村居民知识技能水平低限制了就业领域的开拓
一般来说,劳动力知识技能水平越高人力资本含量就越高,而伊滨区农村劳动力整体上来说数量庞大,但是知识、技能水平较低,综合素质偏低,人力资本不足,难以满足农村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形成结构性失业。低素质的劳动力不仅影响一地区经济效率的提高,还将阻碍经济结构的调整。
根据统计数据可知,2011年,伊滨区接受过初级教育以上的人口数量仅仅占到全区总人口数量的33%[3]。随着伊滨区城乡一体化和产业集聚区的建设,产业结构升级、新兴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文化水平和技能水平低的劳动力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的需求,农村劳动力供给与非农部门的技能层次需求的错位,严重地影响了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劳动力,在创新和风险方面意识淡薄,通常只能滞留于依靠传统经验生产的有限领域,很难开拓新的就业门路和就业领域。
(三)农村居民就业信息流通不畅限制了劳动力的转移
一是目前伊滨区农村信息化水平还较低,缺乏规范的就业服务机构,农民工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缺乏桥梁和纽带,企业用工信息难以及时为农民工所获取。信息鸿沟的存在也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二是劳动力市场不完善,现有就业信息的传达往往是通过上级政府部门向下级乡镇传达,再传递给村委会,之后通知到农民个人,这样一来,就业信息往往传递不及时或失真,影响农民工就业。三是农民对就业信息的获取缺乏主动性,他们很少从正规的就业机构获得就业信息,而政府部门对农村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也不能进行有效的调节。四是政府部门对当地区域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和就业状况及劳动力流动有关的具体问题缺乏详细的了解,对于哪里有工作岗位,需要什么人才,需要多少的情况不能掌控,因此,对劳动力就业难以进行系统的规划,难以制定有效的措施解决劳动力有序的流动。
(四)城乡生活差异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后难以适应
周勇认为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带来的结果是,大量农村从事非农产业的人口被排除在城镇之外,这样就抑制了非农产业的发展和非农产业就业人口的增加,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4]。城乡一体化建设,撤村并居,建立新型农村社区,虽然有利于城乡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城镇的融合,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农民提供便利的生活环境,但由于经济文化差异,农民在向城镇集中过程中存在一些担忧和困惑。首先,就居住情况来说,农村一直以来就是每户有自己独立的院落,农户在自家院落种植蔬菜,饲养家畜用以补贴家用,而进入居民小区以后,农民生活受到限制,难以适应。其次,从经济方面来看,城乡一体化建设前农民依靠农业生产获取一定的收入来维持基本的生活,但农村城镇化后,他们失去了农业这一固定收入,加上各类水电费、物业管理费的增加,农民对经济问题甚是担忧。另外,从社会保障方面看,农民虽然转为非农业劳动力,但是城市居民享有的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五大保险,农民却迟迟不能享受。
二、城乡一体化条件下伊滨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分析
(一)通过扶植原有产业和引进外来企业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首先,政府要扶植乡镇企业发展。对乡镇企业进行技术和资金支持,加大技术和资金投入,制定优惠的政策措施,使其做强做大,从而吸收更多的劳动力,促进伊滨区经济发展,城乡融合。比如对支柱性的建材产业要对其进行技术支持,开展专家研讨会,引进技术人才和机械设备,对厂房设备进行改进,提高其经济效益,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和谐发展。对苗木产业应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并与高校建立联系机制,定期邀请农业专家对花木种植业进行指导。
其次,政府也应当积极引进外资,使更多的企业进驻该区,减轻就业压力。伊滨区2012年全年获得省、市支持的项目15个,共计3 089万元,这些项目的开展和投入吸收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引进企业入驻伊滨区一方面促进了该区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为该区农民就业提供了岗位,实现了农民就地转移。
最后,扩大农业内部就业容量,吸收劳动力就业。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许多城市的失业率很高,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趋势却在逐渐加强,为了减轻城市的压力,可大力发展农村的各项事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伊滨区建设应建立在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的潜力,促进产城融合,实现城乡一体化进程。面对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低经济效益,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的农业经营模式,合理规划农业用地,发展生态农业和旅游业,使农业经济逐步向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这样一方面促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奠定坚实的基础,实现劳动力的稳定转移。
(二)通过加强教育投资来提高劳动力素质,从而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顺利转移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和技能素质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政府要重视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专业化培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把剩余人口多的劣势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
首先,政府应面向市场,发展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转变职业培训模式,根据地方产业发展特色兴办职业培训学校,如以花木种植作为主导产业,区政府就应大力兴办农林培训班,培养花卉种植方面的人才。其次,要让技能培训进入社区。在每个社区设立技能培训咨询中心,根据需要对居民进行培训。最后,在基本满足区域劳动力职业培训需求的同时,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对年龄偏大的文盲人口要依托现有的社区文化中心开办扫盲学习班,提高人口素质,丰富区域居民的文化生活,在区域内形成尊重知识文化的氛围,提升文化发展的潜力。
(三)完善人才市场和就业信息传递渠道
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强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引导,逐步建立和完善促进劳动力转移的就业体系是当前的重要任务。第一,政府要加快完善劳动力市场,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体系,该体系必须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需求、技能水平等方面进行系统地整理归置,同时详细了解用工单位的基本情况、用人要求和用人待遇,及时发布招工信息;对工作岗位和劳动力进行匹配,筛选合适人群,减少劳动力在各用人单位之间的奔波。第二,要加强社区与用人单位的衔接与沟通,及时获取就业信息,在每个小区设立就业指导中心,为农民提供就业信息和服务,并构建小区就业网络系统,方便农民查询就业信息。第三,政府必须建立劳动力培训体系对就业人群进行技能培训,并建立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的法律援助体系,使农民工了解劳动安全法、劳动保险等方面的知识,增强维权意识。第四,政府与各小区应积极筹办专场招聘会,为用人单位和农民工搭建桥梁。伊滨区2013年以来先后举办了4次大型农民专场招聘会,实现了1 200人成功就业,5 000余人参加过关于农业的培训,1 000余人次参加过就业专业技能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最后,要加快村通工程建设,实现农村通讯通畅,消除农村信息贫困,使农民及时从网络等渠道获得信息。
(四)针对农民习惯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解决转移农民的后顾之忧
农村社区的建设要立足于农民的切身需要,使农民具有归属感和认同感。政府应该从农民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规划小区建设。
一是在生活区内留设公共活动区域。伊滨区城乡规划建设的农村社区内要留出部分公共活动区域,一方面,供农民休息活动专用,另一方面,农民可以种植蔬菜瓜果,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减少开支。二是居民区建设要以低层为主,方便农民出行和邻里交流。三是因地制宜,根据地区特色建设小区。例如,临近工业园区的居民区要以楼房为主,节约建筑用地;远郊区的农村集中建设农家小院,方便农民耕作生活需要;在万安山开发区农村社区建设要突出特色,如结合旅游资源,建设农家休闲院落,构建旅游社区,拉动当地旅游业发展。四是重视农村社区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各社区应该建立社区保障服务系统,通过系统搜索,能够获知在住农民的年龄、学历、技能培训状况、工作经历等;针对失业及就业难农民建立辅助就业机制,开展就业培训和职业教育,帮助其寻找合适的就业岗位,保证就业难农民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 陈迪平. 制约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与对策[J]. 湖湘论坛,2003(03):36-38.
[2] 卢亚丽. 洛阳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D]. 河南科技大学,2011:22-23.
[3] 楚香香. 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研究[D].河南农业大学,2011:18-19.
[4] 周勇.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非农人口转化与产业转化的均衡调整[J].学术研究,2008(09):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