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龙的崇拜与武陟青龙神信仰*

2014-04-17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年4期
关键词:龙神龙宫高家

唐 霞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覃怀文化研究中心,河南 焦作 454000)

龙是中国人观念与想像的产物。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龙的崇拜是一个广为传播、历时久远的文化现象。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在历史的发展积淀中, 我们形成了许多关于龙的一般性知识,如身长如蛇、头上有角、有鳞有脚等外形特征,拥有可以上天入海、普降甘霖和驱邪避凶的神异能力等,但是关于龙的共性认识存在着许多模糊地带和可阐释的空间。不同地区的民众在这可被延展和阐释的空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形成各地极具地域特色的龙神信仰。武陟地区的青龙神信仰始自明代有关青龙幻化人形入赘高家的传说,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民众逐步完善了对青龙神的阐释,并形成了信仰实践。本文将结合文献、碑刻及田野调查过程中收集到的资料,对武陟地区的青龙神信仰进行分析。

一、龙崇拜与地域性龙神的出现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龙的形象历史悠久。根据现有的考古发掘资料可知,目前发现最早的具有传统龙特征的龙形象是辽宁阜新查海遗址1994 年 6—10 月间发掘时发现的距今8 000 年的兴隆洼文化石块堆塑龙;其次是距今6 000年的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出土的蚌壳龙;还有与其年代相当,1993 年 6 月在湖北黄梅县白湖乡张城村焦墩遗址出土的用卵石摆塑的巨龙[1]。这 3 例龙都是原始先民用石块、蚌壳、卵石等摆塑的,这些考古发现形象地证明,当时龙文化已经初步形成。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龙文化经历了图腾崇拜、神灵崇拜、龙神崇拜与帝王崇拜相结合、印度龙崇拜与中国龙崇拜相结合等发展和变迁的过程。

在龙文化形成发展的初期阶段,龙并不能幻化成人形,在中国人眼中龙还只是一种类似蟒蛇的动物,也就是说中国本土的龙崇拜中,并没有“龙王”之说。

东汉以后,随着佛教的传入,中国早期的龙崇拜发生了两方面的变化。首先是原来民众极为崇信的河伯逐渐湮没无闻了,龙王变成兴云布雨的最主要的神祗。宋赵彦卫《云麓漫钞》中即有“古祭水神曰河伯。自释(释迦牟尼)氏书入,中土有龙王之说,而河伯无闻矣”[2]。 在佛教的龙王菩萨的影响下,中国早期龙神的人格化进程大大加快,出现了明显的拟人化倾向,龙王的信仰也广泛传播。各地多兴建有龙王庙,在大庙小宇供奉的龙不再是动物形象, 而是栩栩如生的人形。

其次是龙神的崇拜出现了地域性的差异。在佛教的龙王崇拜传入我国之前,中国民众把龙看作是能主宰雨水神兽,受到各地区各个民族的普遍崇拜,没有具体的地域之分。而在印度龙文化中,龙地域性比较明显,各个水域,大到四海,小到江河湖泊,每一个水域都有龙王。中国本土的龙文化在受到印度的影响之后,也逐步产生了关于龙神的地域性信仰。民众相信江河湖海、潭渊池井中都有龙神的存在,他们分别掌管着各地的雨水,有着大小不等的权利。如白族地区的神话中有不少类型的龙王。云南大理喜洲的九坛神庙供奉的九尊神中就包括洱河神祠的小黄龙,并尊称小黄龙为曩聪独秀洱河神帝[3]。甘肃的洮州和岷州地区各有18位地方保护神称之为“龙神”,当地有龙神会,每年集体祭祀龙神主要是为了求雨,同时也祈求天下太平、庄稼丰收[4]。在各地的龙神崇拜中,不仅龙可以具有人形,而且人也可以成为龙神。如安徽省颍州府龙王庙奉祀的龙王神张路斯,就是由人升格为神的。张路斯,唐景龙中曾为宣城令,自宣城罢归后常常垂钓于家乡的焦氏台。一日,看见垂钓之处有宫室楼殿,“遂入居之”。自此以后,张路斯夜出晨归,回来时身体又冷又湿。夫人石氏感到很奇怪,便诘问丈夫。张路斯坦言自己是龙。后来,颍州百姓便在焦氏台建龙王庙供奉张路斯,世代香烛不辍。据说张路斯被奉为龙王神后,常常应百姓祈求,降下甘霖。当时淮南各地包括陈、蔡、许、汝等府的民众,纷纷闻名前来祭拜,张路斯作为龙王神的名气也越来越大。[5]11武陟地区的青龙神传说是青龙被贬谪,幻化成人形至武陟万花庄当长工,贬谪期满则到修武青龙峡修行。青龙神的信仰也主要集中在以武陟、修武为中心地域,无论是传说的发生地还是信仰的主要影响区域都主要集中于豫西北地区,其地域特征非常鲜明。

二、武陟青龙神信仰的形成

武陟当地青龙神的信仰起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据清道光九年(1829)《武陟县志》(卷19)《古迹志》的明嘉靖六年(1527)《高氏家传遗言记》[注]此碑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并未见到,但在新建青龙宫后寝宫廊下砌有复制碑,同时,在青龙故居墙壁亦镶嵌有复制碑。载:明永乐年间,天上的青龙被玉帝贬下凡间,幻化成人形,姓白,乳名青龙,在武陟万花庄高家做工,后来高家将女儿嫁给青龙。青龙贬谪期满后,到修武太行山青龙洞中居住。高家为龙王奶奶建冢,官府为龙王建庙,香火旺盛。此后,豫西北地区的民众为使四季风调雨顺,因而常来祭祀。再加上文人墨士碑石纪念,百姓口头相传,有关青龙神的传说和影响越来越大,并在每年农历二月二形成武陟青龙宫庙会,每年的庙会都会吸引来自豫西北及邻近省份数以万计的群众。2009年6月武陟青龙宫庙会被列入河南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武陟青龙神信仰的形成与祈雨有密切的关系。武陟万花庄赴修武青龙洞祈雨仪式从明代开始形成,到新中国成立,祈雨活动延续了近六百年,关于当时祈雨的情况,碑刻、县志多有记载。清道光九年(1829)的《武陟县志》除了记录青龙入赘高家的传说之外,还录有河北道台庄振祭青龙王庙的祭文[6]。祈雨仪式在清朝末年最为隆重。现镶嵌于青龙宫拜殿西山墙内碑刻《青龙像赞·有序》就记载了清光绪三年(1877)民众祈雨的事情。清光绪三年(1877)前后,华北的山东、直隶、河南、山西和陕西五省发生了近代史上的罕见大旱,受灾之广、时间之长、饥民之众、死亡之多、影响之深,则是前所未有、后则少见的。河南是其中最严重的省份之一,包括武陟、修武等县在内的怀庆府地区旱灾严重,当地目前所发现的数通灾荒碑记描述了灾荒发生时的悲惨景象,至今让人触目惊心。据《青龙像赞·有序》碑记载清光绪三年(1877),“河朔大旱,观察吴公述韩率属先期斋沐,委员诣洞取水济民数十里”。在取水过程中,发现“神化形栖岩畔,长八寸许,方颊、广额、身青碧色,黑章□梅花点金甲,熠熠然”。合社欢迎于庙,竭诚致祷。“是夜,微得阵雨,居三日隐形而去”。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青龙宫新修后殿记》碑除了记载青龙托人形佣于万花庄高氏、高氏妻之与女、天旱求雨的民间传说之外,也明确记载万花庄当地人前往青龙洞求雨而异常灵验的事实:

武陟城北八里万花庄有青龙宫,土人相传明永乐间,神托人形佣于村之高姓,每灌田一夜可抵数十人,主人异之,妻以女,居无何。一夜雷雨,夫妇脱形去。邨人梦神,告曰:吾,修武山中青龙洞龙神也,蒙主人相待优,日后有旱灾,吾当相救。自是以后,每遇极旱,数十村人,金鼓焚香入山沐浴,宿洞外,高姓一人捧瓶前导,率众秉烛入洞叩祷,置瓶石上,瓶中自有水,共舁以归,七日内必得大雨,数百年来无不应者。光绪三年大旱,大府遣员诚祷,即获甘澍,遂奏请御赐匾额。由是青龙宫之名益显。[7]

此外,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笔者也见到青龙宫的龙圣宫后墙上镶刻的《取水旧规》。《取水旧规》详细描述了清代黄河以北管辖彰、卫、怀三府的兵备道兼管河务的道台率领武陟和修武两县民众祈雨的全过程,包括为青龙神准备的祭品、参加祈雨的村庄及人数、祈雨线路、日程、食宿安排及如何演戏酬神,等等。[8]

祈雨是一种古老的民俗事象,也是古代农业社会中重要的祭祀和礼仪活动。早在殷商时代的甲骨卜辞中就有商王室祈雨活动的记载,这也是我国古代祈雨的最早记载。至此之后,祈雨在我国农业社会中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充实,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祈雨文化。从武陟当地流传的生动的青龙神传说以及碑刻、县志中有关祈雨的记载,我们发现青龙神信仰中最主要的内涵就是雨水神。

中国自古以农为本,天气情况对农作物的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农作物收成的好坏又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命运,因此,自古以来,祈雨就是巫术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这也是中国农业社会的需求在宗教中的反映,因为传统农业社会的“国泰民安”总是与“风调雨顺”联系在一起。在雨灾和旱灾发生时由民众自发组织,或者由官府乃至朝廷出面请道士主持祈祷几成通例。我国古代祈雨的对象非常庞杂,如名山、大渎、风伯、雨师等。由于中国龙神信仰的兴盛,因此龙神是最为普遍的祈雨对象。例如在商代流行一种雕作龙形的玉。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玉部》曰:“珑,祷旱玉也,为龙纹; 从玉, 龙声。”[9]因而,这种龙形玉称之为“珑”, 是商人天旱求雨用的礼器。商代甲骨文还有向龙卜问未来天气晴雨状况的内容,由此可知, 商人已有龙可致雨的观念,人们对龙具有影响云雨神异能力的说法深信不疑。青龙神在武陟当地民众信仰世界中是司雨的神兽,也就成了祈雨巫术中的主角。

三、青龙神信仰的发展

(一)赋予青龙神以人的情感

印度的龙王信仰传入中国之后, 经过再创造, 就成为中国化的龙王。由于道教和儒教的影响,我国的龙王信仰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明代以后,龙王的人格化形象更趋饱满。例如,明代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回在描写泾河龙王上岸与卖卦先生袁守诚赌赛时,说他摇身一变,“变作一个白衣秀士,真个风姿英伟,耸壑昂霄。步履端详,循规蹈矩。语言遵孔孟,礼貌体周文。身穿玉色罗裥服,头范正义,戴逍遥一字巾”。《封神演义》第十二回载东海龙王名敖光,其三太子敖丙与哪吒打斗,结果被哪吒打死。其后,敖光向哪吒之父李靖告状不果,遂上天请玉帝为其主持公道。书中,龙王完全被人格化,不仅装束打扮、言行举止与世人一般无二,而且东海龙王在与李靖谈判时张口闭口都显得彬彬有礼。[5]11-12

武陟民间传说中,青龙神也呈现鲜明的人格化的特点。道教认为,龙王是玉皇大帝的部下,同样武陟民众的信仰世界中,青龙神也要受到玉皇大帝的管理,降雨并不能按照一己之喜好,随心所欲。武陟青龙宫主殿是玉皇阁,清嘉庆十八年(1813)由河北道台庄振传圣旨携皇银,令知县孙肃元督工修建。玉皇阁上塑玉帝、王母圣像,下塑青龙王圣像。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万花庄的百姓告诉笔者,之所以青龙宫正殿要供奉玉帝王母,而且正殿称之为玉皇阁,是因为青龙神曾托梦给万花庄百姓降雨需要向玉帝事前报告,不能随意任性而为,否则玉帝就要怪罪。所以,万花庄人在修建青龙宫时,就特意把玉帝供奉在正殿,这样既便于青龙可以随时向玉帝禀告,也希望玉帝在享用香火的同时,能在降雨上对当地格外照顾。

在儒家影响下,青龙神传说也强调仁、信、义, 强调夫妇之情,并有善恶之分。青龙神入赘高家,传说中与高家小姐夫妻恩爱,以至于青龙谪期满后还常常回来看望夫人:

在家佛堂的东侧,有一个圆形的墓冢,这就是传说中的青龙夫人的墓冢。传说青龙谪期满后住在修武太行青龙洞,他因为思念夫人,就常幻成原来的人形到万花庄看望夫人。这天,二人在家中闲聊,夫人就让他变成龙形,看看龙究竟是什么模样。青龙怕吓到夫人,先是不肯,后来夫人执意要变,他就变成了一条小青蛇出现在夫人的针线筐内。夫人一看,就打趣青龙:“你原来是这模样啊,好瘆人哪!”说着,就用一根小棍挑了出去。青龙说:“那我就跟你变个大的!”话音刚落,只见电闪雷鸣,一条巨龙张牙舞爪盘在屋梁上,夫人顿时吓得七魂出窃,一命呜呼。夫人死后,她的魂魄跟着青龙住到了青龙洞,成了龙王奶奶,而她的遗体就被高家人埋在了这里。[10]

这里,青龙神不仅仅是高高在上的龙神,他也拥有着普通人的喜怒哀乐,有着夫妇的情感,甚至有着儒家所推崇的仁义的德行。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青龙宫新修后殿记》记述了青龙宫新修后殿的缘由及其过程。碑记开始记述了对“龙”的认知:“龙之为灵,为其能兴云雨、敷恺泽以施下民,故民即以神事之。”并提出:“惟谨从未闻有以人伦夫妇之道称神者。”[7]因为青龙神贬谪期间曾入赘高家,当地的传说中是万花庄高家的女婿,万花庄的人便称龙王为“老姑父”,高家前去求雨则有求必应。这种说法不仅在民间广为流传,甚至也得到官方的认可和肯定。在《祈雨旧规》[8]中记载当时参加祈雨的村庄有20余个,每村人数从几人至数十人不等,但是万花庄由于地位特殊,参加祈雨的有120多人,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人参与,祈雨队伍还要以龙母娘家的高姓中德高望重的年长之人为老会首。可见在当时的祈雨活动中,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府都认为青龙神既是高家的女婿,高家人前去求雨,青龙神自然不能不满足龙母娘家人的要求。可见在武陟地区,人们在自己的信仰世界中塑造着有人情味的青龙神形象,而且着意建构人与龙之间的和谐关系,追求着人与神之间和谐的理想状态。虽然青龙神与世人的关系是虚构的,但是,青龙神信仰的确真实地反映着普通人的生活智慧以及他们对于现实生活的深刻理解,体现着民众的美好想象与世间温情的奇妙结合。

(二)祈福禳灾的保护神

如果我们认真梳理龙的文化含义,发现其除了被视为是司雨的神兽之外,还是沟通天地的媒介和传递人神之间信息的使者。龙作为飞天神兽,可以帮助人达到升天境界。如司马迁《史记·封禅书》,借齐国术士公孙卿之口,讲述了黄帝乘龙升天的神话传说[11]。总之,龙作为一种通天神兽,被视为祥瑞的象征,它不仅仅能行云布雨,也能给人带来神的关照与庇护。

青龙神信仰的形成虽然与祈雨密切相关,而且祈雨活动在清代末年也极为兴盛,但随着科学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建国后一批水利设施的兴建,在民众的信仰世界中,对于祈雨的诉求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为疾病、灾难、无子等所困扰的祈福禳灾的要求。当地民众对于青龙神的崇信发展形成了青龙宫庙会,在这些庙会活动中,民众们欢天喜地,载歌载舞,用各式各样的节目来庆祝龙王盛典。每年二月二青龙宫庙会期间,青龙宫内人山人海,各个大殿的门口挤满了难以计数的信仰者,他们虔诚地焚香叩头,低声地向青龙神诉求自己的愿望,以求神佑。

青龙神的信仰在武陟地区仍长盛不衰,时至今日,在当地民众的信仰世界中,青龙神不仅仅能行云布雨,而且还是一位有求必应、福祐八方的地域保护神。无论是祈雨还是祈福禳灾,人们从对青龙神的信仰中获得心灵的愉悦与精神的慰藉,各种困惑、迷茫、痛苦在神灵的抚慰下得到了化解。

[参考文献]

[1] 何星亮.中国龙文化的发展阶段[J].云南社会科学,1999(06):57-64.

[2] 武文.中国民俗学古典文献辑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346.

[3] 《中国民族问题资料·档案集成》编辑委员会.中国民族问题资料·档案集成 (第5辑)[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152.

[4] 晏云鹏.洮岷地区“龙神”信仰探源[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8(03):42-48.

[5] 范正义,黄永锋.民俗八神:扬善止恶的象征[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9:11.

[6] [清]王荣陛.武陟县志[M].道光九年刊本.

[7] 程峰,等.武陟碑刻辑考[Z].未刊稿.

[8] 《武陟县民俗志》编纂委员会.取水旧规[A].武陟县民俗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163.

[9] 转引自刘志雄,杨静荣.龙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123.

[10]修武县志编纂委员会.修武县志[M]. 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30

[11][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1394.

猜你喜欢

龙神龙宫高家
高家堡挂面高高挂
“可食地景”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海底有没有美丽的龙宫?
海底有没有美丽的龙宫?
赴七里张家塆村采风有感
老高家黄酒:非遗传承 北派典范
龙神Ⅱ360一体式水冷体验
龙宫植树须知
游梅山龙宫
龙神湖的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