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嘉庚勤俭办学思想探析
2014-04-17周龙飞
周龙飞
(集美大学学校办公室,福建厦门,361021)
陈嘉庚一生艰苦奋斗、勤俭办学,实践了“我毕生以诚信勤俭办教育公益,为社会服务”[1]的信条,可以说,勤俭办学的思想是陈嘉庚先生办学思想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试图从陈嘉庚艰苦奋斗的生活作风和勤俭节约的办学事迹出发,探索陈嘉庚勤俭办学的教育思想对我们当前创建节约型校园的指导意义。
一、陈嘉庚勤俭办学思想综述
陈嘉庚是民国时期富甲一方的豪商巨子。1925年陈嘉庚的资产达到了全盛的时期,拥有财产高达一千二百余万元,超过当年一般的“百万富翁”十余倍,相当于现在的亿万富翁。如此巨大的资产足以让陈嘉庚及其全家过上相当富足的奢华生活。然而,陈嘉庚及其全家当时生活是否就是如此呢?事实上并非如此。陈嘉庚的亲朋好友都认为他是一个勤俭的人,个人生活简朴,而且对家人和子女的要求也是如此。
儿子陈国庆评价他:“父亲是一个很节俭的人,平日身上的现款不超过五元。他从来不在外头乱花费一分钱,……他自己的生活简朴,也要求家庭中成员过同样的生活。”[2]
陈嘉庚的侄子陈仁杰这么评价他:“在个人的生活上,伯父是十分简朴的。……我的伯父自己生活俭朴,克己奉公,也期望我们亲属具有生活勤俭节约的风尚。”[3]
陈嘉庚的好友对他的评价也大体相同:
“陈老是南洋著名的巨富,可是他自奉甚俭,从不为衣食浪费分文。”[4]
“嘉庚先生自奉甚俭,对贪污、浪费极其厌恶……对子女同样严格要求。”“嘉庚先生一生以节俭为本,简朴持身,直至临终仍不改初衷。”[5]
“陈老自奉甚薄,生活朴实,不尚奢华,不讲排场,不显阔气。”[6]
可见,陈嘉庚并没有因为身家千万而过上奢华的生活,反而是恪守勤俭,过着简朴的生活。这样一位豪商巨子,为何要过简朴,甚至清贫的生活呢?他节俭的目的又是为什么?是为了让子孙后代过上富足宽松的生活吗?当然不是。陈嘉庚认为:“父之爱子,实出天性,人谁不爱其子,惟必以道德之爱,非多遗金钱方谓之爱。且贤而多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实乃害之,非爱之也。”[7]他死后的三百多万元遗款,没有留给他的子孙,而是全数捐给中央人民政府。那么,陈嘉庚节俭的目的是积累财富?也不是这样。陈嘉庚认为,“金钱如肥料,散播才有用”[8]“钱取于社会,亦当用于社会”[9]36。他攒的每一分钱无不用于为国家、社会倾资办学之中。叶飞在为《回忆陈嘉庚》作的序中写道:“他(陈嘉庚)办教育的捐款,累计起来几乎相当于他的全部财产。”可见,陈嘉庚是为国家、社会兴办学校而勤俭节约,这正是陈嘉庚勤俭精神的伟大所在。
本着一心为教育的爱国情怀,陈嘉庚在办学过程中,始终遵循着“应该用的钱,千万百万也不要吝惜,不应该用的钱,一分也不要浪费”[9]61的原则,倡导勤俭办学。早在1919年,陈嘉庚在集美学校的秋季始业式讲话中说道:“今日中国贫困极矣,吾既为中国人,则种种举动应以节俭为本。鄙人在新加坡时,地处繁华,每月除正当费用外,零费不及二元。所以如此者,盖以个人少费一文,即为吾家多储一文,亦即为吾国多储一文,积少成多,以之兴学,此乃我的本意。”[10]陈嘉庚以自己的切身经历来教育学校的全体师生在办学的过程中也要坚持以节俭为本分,贯彻勤俭办学的思想。
二、陈嘉庚勤俭办学思想主要特征
(一)注重决策,避免失误
陈嘉庚常说:“在事业上用钱,该花的千百万也要花,不该花的一分钱也要珍惜。”[3]领导层一个正确的决策可以给学校带来巨大的帮助和发展,相反,一个错误的决策,也往往给学校带来莫大的浪费和损失。陈嘉庚善于决策,能够把钱用到应该使用的地方。以厦门大学校区的建设为例,1921年4月,厦大邓萃英校长原委托茂旦洋行美国籍的工程师毛惠对厦门大学校园进行规划设计,设计平面图分三局,楼群建筑设计分别像隶书、篆书“大”字形的排列,每三座楼房又作“品”字形状。工程的造价昂贵,全部建筑工程包括工料在内,承包费在一千数百万元以上。陈嘉庚经过深思熟虑、反复论证后认为,这样的设计不仅是对校园土地空间的巨大浪费,会妨碍到运动会、纪念大会的召开,影响以后学校的整体布局,而且建筑费用的数目巨大。陈嘉庚坚持不能如此浪费有限的办学经费。“何必以有限之微财,而效欧美富豪之用资?……盖当节省之财,以供校费,其实益为何如?”[11]最终,陈嘉庚决定自己购料雇工,把原先“品”字形的楼房格局改为“一”字形,按照自己的设计建设。这一决策,为不仅厦门大学校园的建设节省下数百万元以上的资金,而且使得校园整体的规划设计更符合建筑学上的艺术安排。整个校园不仅看上去更加美观,而且空间利用得更加合理,整个校园显得十分宽敞,有利于今后的建设发展。
(二)生活简朴,以身作则
陈嘉庚先生勤俭办学,历来是以身作则,发扬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作风。凡是到过陈嘉庚住所的人,都会被他的俭朴感动。他的衣服除两三套较好的外出当礼服用以外,其他都是穿了多年的。被褥、皮箱等物品都用了十几年或更长时间。陈嘉庚自己生活俭朴,也同样要求家庭成员过勤俭的生活。他的儿子陈国庆在《我的父亲》一文中写道:“记得我读书的时候,母亲买一条领带给我,父亲看见了,斥为浪费,不许我结用,我从此不敢结领带,一直到自己创业时,才结领带。我读英校八、九号班时,向父亲开口讨钱购买一架打字机,被他拒绝了。家中的一套家具,用了十多年已破损不堪,母亲向他要钱换一套新的,结果被责备一顿。”
陈嘉庚不仅和家属过着节俭的生活,在办学的过程中,陈嘉庚也十分注意节俭。1952年陈嘉庚主持扩建厦门大学基建工程期间,经常在集美和厦大工地之间往返督查。他要从集美龙王宫码头坐小客轮到厦门,当时的客轮又小又破旧,设备不好,拥挤不堪,气味难闻。陈嘉庚和其他乘客在一起,每回都要在船里熬上一个小时左右,遇上暑天或是风雨时,行程更加艰难。王亚南校长很关心陈嘉庚先生的健康和安全,于是告诉身边的工作人员:“陈老经常来厦大,坐交通小客轮很不方便,应该造一艘小汽艇。他岁数那么大啦,来往比较方便。”[12]并让工作人员代为转达。但陈嘉庚却说:“造一艘小汽艇,至少花几千元,没有必要,钱应该用在其他建设上。”陈嘉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勤俭办学的思想。这对于学校师生员工勤俭办学无疑起到了最好的榜样作用。抗日战争期间,厦门大学被迫内迁闽西长汀县。当时,校舍十分简陋,条件极差,但是师生们克服重重困难,发扬艰苦朴素、勤俭治学的优良作风。在艰难的环境中,学生不仅在数量上有所增加,质量上也获得显著的提高;而且当时厦大的教师队伍实力雄厚,甚至超过了国内其他因战乱而被迫迁到内地的著名大学。陈嘉庚这种以身作则,勤俭节约的精神,也正是我们当今学校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所应该提倡的。学校领导干部的勤俭之风盛行,对于学校勤俭办学、创建节约型校园有巨大的榜样作用。
(三)开源节流,节省成本
陈嘉庚在办学的过程中很注意尽量节约不必要的开支。1951年,上海市市长陈毅来集美视察,陈嘉庚接待他。一位工友替陈嘉庚买了一块钱的糖果,事后陈嘉庚批评这位工友说:“陈毅同志是首长,至多拿一两块糖果吃,不像小孩一块接一块地吃,买两毛钱就足够了。我们要以‘事业上该花的钱应花,生活上该节约的钱就节约’为原则。”就连茶几瓷盘上多放置了一些糖果以接待陈毅市长的做法都遭到了陈嘉庚的批评,这与我们现在少数学校领导不顾办公接待费用的限制,大搞排场,甚至假借接待之名,滥用公款、大吃大喝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不应该用的钱,一分也不要浪费”,这是陈嘉庚办学始终遵循的原则。这个原则如果从现在的办学角度去理解,那就是尽量做到开源节流,节约学校的办学成本。
(四)勤俭办学,不为名利
陈嘉庚的勤俭办学与他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热衷教育、勤俭节约、倾资办学,但始终是一心为国,不为自己的名利,也反对别人为自己歌功颂德。他为集美学校和厦门大学兴建了无数高楼大厦,却没有一座刻上自己名字或以自己的名字命名。1922年初厦门大学校舍新落成时,有人建议把主楼用陈嘉庚或其胞弟陈敬贤的名字来命名,但陈嘉庚极力表示反对。他认为学校是公有财产,不应这样。他根据林文庆校长草拟的意见,亲自给这座楼房起了“群贤”这一寓意深刻的名称。1923年,集美学校师生和校友为了庆祝建校10周年和庆祝陈嘉庚50寿辰,表彰他的兴学业绩,募捐筹建“介眉亭”。但陈嘉庚认为“建亭祝寿是沽名钓誉”“决不接受”。后来集美学校校长无奈之下,只好召开会议,决定取消建“介眉亭”,内外捐款一概退还。陈嘉庚这一不为名利的举动,无形当中为学校、为社会节约了一笔为了表彰他而捐助的开支。这与我们今天某些学校不重实际,追求名利、政绩,搞形象工程的做法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也告诉了我们只有拥有一颗对国家教育事业负责任的大公无私的奉献之心,才能真正做到勤俭办学。
三、弘扬陈嘉庚勤俭办学思想,创建节约型校园
陈嘉庚以毕生的经历投身到为国家、为民族倾资办学的伟大事业中,他虽富甲一方,却艰苦朴素。他勤俭节约,省下每的一文,却都用于为国家、为民族兴学办校。著名学者黄炎培称誉他为“毁家兴学”,毛泽东主席更称赞他是“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陈嘉庚留给后人的,除了他的忠肝义胆、拳拳的报国之心之外,还有他以毕生精力投身于教育的奉献精神,以及他那宝贵的办学经验和办学思想。我们今天研究陈嘉庚的办学思想,就是希望能从中汲取精华,为我们当今的教育事业所用。
[1] 叶飞.华侨爱国的典范[M].中共厦门市委党史研究室.华侨领袖陈嘉庚.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2.
[2] 陈国庆.我的父亲[M].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回忆陈嘉庚.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4:55.
[3] 陈仁杰.难忘的教诲[M].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回忆陈嘉庚.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4:303.
[4] 费彝民.陈嘉庚是我们的模范[M].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回忆陈嘉庚.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4:160.
[5] 张其华.在陈嘉庚身边十年[M].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回忆陈嘉庚.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4:207,209,210.
[6] 萧枫.忆陈嘉庚[M].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回忆陈嘉庚.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4:247.
[7] 陈嘉庚.论兴学与爱子[M].《陈嘉庚先生纪念册》编委会.陈嘉庚先生纪念册,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61:53.
[8] 王毅林.留得光辉照人间[M].中共厦门市委党史研究室.回忆陈嘉庚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25.
[9] 王毅林.中华英杰华侨领袖陈嘉庚[M].中共厦门市委党史研究室.华侨领袖陈嘉庚,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36,61.
[10] 陈少斌.陈嘉庚二三事[M].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回忆陈嘉庚.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4:307.
[11] 王增炳,余纲.陈嘉庚兴学记[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1:36.
[12] 刘正英,黄顺通.陈嘉庚与厦门大学[M].中共厦门市委党史研究室.科教兴国的先行者陈嘉庚.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