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意义再探*

2014-04-17

关键词:黑格尔分工生产力

李 明

(安徽大学 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暨科学发展观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601)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在马克思早期思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马克思通过对西方哲学史,特别是黑格尔哲学思想中的异化概念的批判性解读,并以其早期的唯物主义思想为根据,系统分析了资本主义异化劳动产生的根源及其表现。虽然社会主义制度在根本上保证了异化劳动不会成为一种社会普遍现象,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异化劳动现象依然还是存在的,如何辩证地看待这个问题,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近代西方哲学史上的异化问题的提出

马克思之前的思想家们即霍布斯、卢梭、费希特、黑格尔,甚至包括费尔巴哈在内,其思想的巨大历史进步就在于,始终以对人的终极关怀为目标展开了有关人的异化问题的探讨。他们主要着眼于人的权利、意志、自由、平等、幸福等方面,自我审视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宗教、人与自身活动的关系,企图从人的现实存在中寻求人的解放何以可能的合理解释。霍布斯、卢梭和费尔巴哈在阐述有关人的异化与解放的思想时,所使用的主要方法就是预先设定人的本质来观察人的现实存在,从本质和存在、理论和现实的分裂中得出异化概念,又通过批判国家、宗教等异化现象来还原和恢复人的本质。费希特和黑格尔的主要方法,则是将能动性、创造性视为人的本质特性,把异化看作是人的本质特性的具体展开及其必然结果,并认为异化将随着人的本质的展开不断扬弃,从而使人最终能获得某种意义上的自我完善。黑格尔之所以把人的发展看作是异化到异化扬弃、否定到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原因就在于既然能动性和创造性是人的本质,那么,人的发展就会存在内在推动力,这是黑格尔关于自我发展的否定性辩证法中最有启发意义的地方。由此分析,无论是霍布斯、卢梭和费尔巴哈还是费希特和黑格尔,他们对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形成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异化概念的缺陷

德国古典哲学和青年黑格尔派尽管用一些非常抽象的概念阐述各自的思想,但实质上是围绕着人的问题来构建自己的理论,尤其是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家,如赫斯等人围绕人应该是什么、人现在怎么样、人如何能解放的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曾亲身参与青年黑格尔派理论讨论却又不满意青年黑格尔派关于人的问题的理论解答的马克思,其理论探索的逻辑起点和历史起点也是围绕人的问题展开的,可以说,探讨人的问题成为马克思青年时代为自己哲学思考确定的基本研究方向。而在所有人的问题中,马克思最关注的是人的异化问题。“马克思关于人的异化、人的本质的异化思想,是由社会实践活动、生产活动,特别是劳动紧密结合在一起的。”[1]42,这也成为马克思与黑格尔、青年黑格尔派在异化问题上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差异所在。

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异化思想并没有直面现实中带有根本性的异化问题,因此,不可能真正找到异化的历史根源,也不可能找到人的解放的现实途径。在黑格尔那里,异化和外化混为一谈,把异化看作是否定之否定过程的必然环节,认为异化在人的本质自我实现过程中具有中介价值,因此,黑格尔在一定程度上肯定异化的积极作用。在青年黑格尔派那里,异化虽然被看作是对人的本质的彻底否定,但青年黑格尔派并不了解人的本质的实践性和社会性,因此,也就不了解异化的社会根源,也不可能找到扬弃异化的现实途径,而只能对异化进行抽象的批判。马克思直面异化劳动这一具有普遍性的资本主义社会现象,把对现实的异化劳动现象的批判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私有制联系起来,因此,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批判,找到了异化劳动的根源和扬弃异化劳动的根本途径,即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或者说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必须要进行积极地扬弃,人类方能走出异化的窘境。

三、马克思关于异化劳动的四重规定及其根源的探索

马克思对异化问题的探索,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异化劳动的剖析来进行的。异化劳动存在四个基本规定,即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劳动产品的异化、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关系相异化。在这四个规定中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和劳动产品的异化是基础性的,另外两个规定则是着眼于人与社会的关系,而从异化劳动的基础性规定中引申出来的,即从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引申出人与自己类本质的异化,从劳动产品的异化引申出人与人关系相异化。分析异化劳动首先要着眼于劳动的异化和劳动产品的异化二者之间因果关系的分析,其中劳动活动的异化是原因,而劳动产品的异化则是结果,劳动活动的异化造成了劳动产品的异化,就如分工和私有制的关系一样,分工是活动的原因,而私有制则是活动的结果[2]37。所以,马克思是通过对资本主义劳动的具体分析,才把握了异化劳动的根源。

在1844年的《巴黎手稿》中,马克思批判地发现了黑格尔对意识发展过程的阐述实际上是这样一个思路,即意识首先通过外化自身设定意识的对象,然后通过扬弃意识的对象而返回到意识本身,这种意识自我完善的过程是通过具有能动性的内在环节和手段完成的。这个思路不仅体现了否定之否定的方法论在黑格尔思想中的地位,而且也预示着黑格尔已经有了认识与实践辩证统一的思想萌芽。“否定之否定、认识、实践”三者辩证统一思想,完全可以创立一种崭新的哲学观念和方法,但这一点黑格尔并没有意识到,更多地只是无意识地把三者联系到了一起。马克思意识到了这一点,并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概念,这种实践观为马克思探讨异化劳动的根源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方法。

在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才真正搞清楚了异化劳动的根源。按着实践的观点,从劳动的现实性出发,那么,人的本质力量外化首先表现为生产。而人进行生产又必须发生交往,因为现实的生产力从来都是许多人在生产中发生交往而产生的合力。同时,生产总是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进行的活动,一个人的需要是无限多样的,而一个人的生产能力又总是有限的,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在生产的发展过程中就必然产生分工,分工一开始就包含着客体分工和主体分工两个方面,一方面客体分工促进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主体分工又造成了劳动的分裂,并由不同的人承担着分裂式的片面劳动。在以分工为主要推动力的生产力基础上所形成的交往形式,必然适应并巩固分工在客体和主体两方面造成的结果,因而交往形式,即生产关系与异化劳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于现实的劳动活动必然与分工直接相联系,因此,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异化劳动根源探索的结果就是认定旧式分工造成了异化劳动。“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才开始成为真实的分工。”[2]35“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城乡之间的对立“鲜明地反映出个人屈从于分工、屈从于他被迫从事的某种活动”,“在这里劳动仍然是最主要的,它是凌驾于个人之上的力量;只要这种力量还存在,私有制也就必然会存在下去。”[1]56-57为什么会有异化劳动这种凌驾于个人之上的力量存在呢?因为有自发的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工存在,“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自发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说来就成为一种异己的、与它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驱使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力量”[1]37。因此,产生异化劳动的根源就在于旧式的社会分工,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特别是私有制以及奠基在私有制之上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又恶性地维持着这种分工形式的存在,因此,推翻资本主义就成为消除异化劳动的题中之义了。

四、社会主义时期应如何看待异化劳动

马克思认为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异化劳动才能在根本上被消除。共产主义是为了保证一切有个性的个人的自由发展,即全人类的自由发展。然而,共产主义的实现有赖于生产力的充分发展,有赖于建立新型的劳动关系,即在客体分工上消除城乡差别与在分工主体上消除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有赖于建立合理的、适合更高基础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交往形式。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正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目标而建立起来的。

从理论上讲,社会主义只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它毕竟还不是共产主义,它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尚没有达到共产主义社会所要求的高度,它也不可能完全消除旧式分工及其带来的消极影响。从现实来看,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主义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是在生产力发展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起来的。因此,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异化劳动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也无须大惊小怪。我们特别应该看到的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为什么社会主义要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呢?笔者认为,除了体现“三个有利于”、“三个代表”、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科学发展”外,它与扬弃异化劳动、与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是有着必然联系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对扬弃异化劳动有着自觉意识,并付诸于自觉实践。因此,问题的关键不是现实的社会主义有没有异化劳动存在的问题,而是该如何建立起扬弃异化劳动的先进的生产力及其与之相适应的体制和机制。

在现代社会历史条件下,我们需要看到现代科学技术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旧式分工、扬弃异化劳动提供了新的历史动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特别是随着当代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对旧式分工的依赖性越来越小,那么,扬弃异化劳动的现实可能性也就越来越大。另外,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结构的不断优化和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异化劳动的现象将在社会主义社会逐渐减少。

总之,对于社会主义时期的异化和异化的扬弃问题,不能仅仅局限于所有制和根本制度上的探讨,还需要我们围绕着社会主义的目的、任务,从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科学技术的作用等方面来阐述劳动的变化发展趋势,这样才能够使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异化劳动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

[1] 桑玉成.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猜你喜欢

黑格尔分工生产力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传销案件查处认定存在部门分工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论黑格尔的道德行为归责理论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