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让学生爱上作业

2014-04-17陈雅之

教育观察 2014年33期
关键词:作业生活数学

陈雅之

(盐城市射阳县海河小学,江苏盐城,224300)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反光镜”,“做”能让学生发现自己课堂收获的遗漏之处,“批”能让教师发现自己在教学各环节中的不足之处;作业是知识技能的“磨刀石”,学生可以在练习中发现新方法,找到综合知识的链接点;作业是拓展认知的“导师”,课堂时空有限,仅凭教师的引导拓延难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只有给予他们自主练习、探索的机会,才能让其在巩固课堂所学的同时,踏上新的认知台阶。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作业的效能呢?

一、增强作业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课标指出:“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小学生自我调控能力较弱,其行为方式往往受情绪的影响较大,对感兴趣的事情参与的积极性高,对不感兴趣的事情则表现出很大的抗拒性。所以,在作业设计时,我们要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要让作业具有童趣性、亲近性和游戏性。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从布置的时间来看,作业主要有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课前预习是导学案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此项作业新奇性是学生乐于完成的关键因素。而要使它们充满趣味,必然离不开精心的设计。如教学《位置与方向》时,笔者给学生布置的预习作业是让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初步了解相关知识——问问家长从家到学校怎么走,自己家的院门朝向等,让他们“离开”课本,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相对而言,课后复习作业新奇性应弱一些,要做到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才能使学生乐于完成。由于课堂时空有限,再完美的教学设计也可能被诸多课堂意外“挤出”课堂,再周到的课前准备也可能出现引导疏漏,再广阔的知识拓展也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因此,我们应结合教学实际,针对“出域知识”、课堂疏漏和学生需求调整作业设计,将课后作业转变为课外自由探究的别样新课,以此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提高教学质量。如在教学完《轴对称图形》后,笔者充分发挥自己的美术特长,为学生设计了一些与作业有关的美术活动,把作业和他们喜欢的画画结合到一起。这样的作业不仅能巩固课堂知识,而且能够激活学生的原创思维,激发出他们脑中的创新火花,枯燥的作业被我们变成了美丽的艺术品。这样的自由探索的乐趣会远远胜于单调的巩固性作业。

再如,在教学完《乘数是一位数的乘法》后,笔者设计了“找门牌号”“闯关进城”“计算钓鱼”等游戏性作业,即把门牌号、闯关卡、钓鱼诱饵都设计成一些乘法算式题,让原本枯燥、乏味的乘法计算式摇身一变,成为了功力无穷的“金钥匙”。这样把计算题融合在故事情节中的做法,能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运算的方法和技巧,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二、增强作业的可操作性

只有亲自动手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新课程的教材设计与课堂教学都为学生留出了足够的动手空间。同样,作业设计也应该打破枯燥的写、背模式,应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让他们在思考、背诵、动笔写的同时,利用身边实物资源形象地进行摆、画、拼、剪、测量、制作、搜集等活动。这样不仅有效地巩固学生课堂所学知识,还能让他们在操作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方法,拓展思维。例如教学《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时,笔者留给学生的课后作业是剪拼复习。在操作过程中,几个学生竟然提前发现了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结果成为了第二堂课的“小老师”。

此外,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经常会有一些新感受、新疑问和新发现,如果不将这些加以及时“保存”,很多好的想法就会错过。要想留住这些闪耀的智慧,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学生写学习日记,记录学生自己认为与数学有关的日常发现。

三、增强作业的“生活味”

数学知识来自生活,最终又归于生活。生活是学生获取知识资源的“大辞典”,也是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实践场所。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被束缚在狭窄的教室里,虽然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引导他们学习课本知识,但学生只是想象生活实际,无法亲身感受细节,更无法体验在生活实际中发现、提问、解决问题、获得新知的过程。而作业可以将学生带入他们生活中的各个角落,让他们能够在生活中运用课堂所学,从而巩固教学效果。如在教学《小数乘法》时,笔者布置了“买东西”的作业,让学生为自己或帮家长去买一件物品,并用上所学知识。结果第二天,学生提出了很多“超标”问题——“人家一元卖三件,我怎么算钱价钱”“成套卖的商品价钱怎么算”“有‘返票’的商品价钱怎么算”……学生在运用知识的同时接触到了深不可测的经济市场,亲身体会到了自身知识的不足。这大大提高了他们的求知欲,也为后续的学习收集了“备用资料”,还实现了“将课本融入社会”的教学意图。

在作业设计时,联系大多数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一些他们在生活中经常遇见的实际性问题,让他们在独立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促使他们尝试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问题,真正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而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和价值,体验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价值。

四、注意作业的层次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数学教师应给每个学生挑选适合他的问题,不催促学生,不追求解题数量,让每个学生经过努力都能成功。”从教学对象角度分析,虽然每班学生的年龄相差不大,但是每个人的认知能力、知识基础是参差不齐的,所以,他们的学习效果必然不同。因此,在设计作业时,不能“一刀切”,要根据学生能力来设计有层次的作业,让所有学生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例如,在教学完两位数加减法一章的《解决问题》一课后,笔者设计了如下的作业——一级:小红今年9岁,比妈妈小25岁,妈妈今年多少岁?二级:小红今年9岁,比妈妈小25岁,今年妈妈和小红共多少岁?三级:小红今年9岁,妈妈34岁。当小红34岁时,妈妈多少岁?让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能力选择不同级别的作业,学生面对适合自己难度的作业,积极性自然就被调动起来了。这同时也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掌握了知识的要点,提高了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而言之,从作业主体——学生出发,把作业设计成他们乐于完成的活动,同时丰富作业的内容,这样就使得他们的学习情感、学习兴趣、创新意识、质疑能力、动手能力自然地被培养了起来。

[1] 林婷.对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数学通讯,2008(13).

[2] 梁玲,贾波.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1).

猜你喜欢

作业生活数学
生活感悟
作业
无厘头生活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我想要自由
三十六计第七计:无中生有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