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真实适得其所

2014-04-17李秀伟

教育观察 2014年33期
关键词:专题研究求真生命

李秀伟

(齐鲁师范学院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013)

以真致善,这是一个行为中的价值命题。

求真、求善同样具有了不起的价值,二者在人的发展中,显然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当教育受制于文化传统,而又必须面对需要生命整体发展的人的时候,借鉴与融合显然更为重要。熊十力先生也说过“中西学术,合之两美,离则两伤”。对教育来说,显然也是如此。

2001年1月23日,时任美国总统布什上任后向国会提交的第一份立法动议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这是一份饱含着人文关怀与政治责任感的教育决策方案,体现美国教育向大众化、伦理化、道德性过渡的政策导向;2009年2月17日,在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的《2009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中,投资教育的经费达到惊人的1000亿美元,巨额投资显示了国家希望对教育权力的回收,正如奥巴马所说:我们有责任使我们的孩子走得更远、升得更高。其“向善”的意蕴显而易见。

而中国在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通过的关于素质教育的决议中,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学生基本素质结构的核心,此后,无论是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还是党和国家关于教育的政策、决议、工作报告,特别是在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以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发展始终是中心议题,这里面“求真”的价值得到彰显。

然而,在学校教育的实践层面上,在我们的价值认同上,真与善却没有得到整合,没有获得同步的关注。突出体现在:

一是不以真为善。真与善应当是统一的,善里面包含着真,而真也具有善的成分。忽略了这一点,在我们认识什么是良好的教育、什么是有效的教学的时候,真实与真意就被抛离了。这样就造成了我们教育中视若无睹的造假现象,各类督导、检查、评估、验收活动成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造假温床。检查人员的“好大喜功”“一丝不苟”,以及完全不顾及学校、教师工作实际地按检查条目进行演绎、逐条落实式的检查,使得被检查者疲于应付,因功利所驱使,于是“一呼百应”,大家一起来造假。到头来,检查者满意而归,被查者心安理得。成绩不可差、失误不可有,唯独真实不真实、符合不符合教育之“真意”,则无人过问。

二是不以真为真。庄子贵真,在于回到自然之态之真,回到最最基本的层面上寻真,“山是山,水是水”,不加掩饰,甚至不加修饰。可是,在学校里、课堂上,校长、教师、学生却常常胆怯于这类的“真”。因为“真”就意味着全面地展示,意味着毫无掩盖或雕琢地呈现教育教学的原生态,那么,有了错误怎么办?而当错误使某些人无法容忍的时候又该怎么办?常常听校长、教师掏出这样的心里话:“给你说实话吧,事情本来应该是……只是因为……所以我们就……”原来求真这么难,原来真中也不见真。因为我们还不习惯自然自发,因为我们还不习惯错误是正常的,更因为我们无法容忍因真实中的缺陷而对外来者的不恭。

三是不以善为真。即便我们刻意掩盖真实,并且在虚假面前心照不宣,然而,求真仍是我们的本能,谁都渴望得到真实的对待,谁都担心被欺骗。可是,当教育教学过程中被失真的气氛所笼罩的时候,连“善”也变得不真实了。即便是某一工作已达到了所谓的“尽善尽美”,我们却更加怀疑其真实性如何。好的教育理念得不到实践,成功的教育成果在推广应用中步履维艰,得不到真心的对待,对于教学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外在形式完美的教学,我们会怀疑其是否有实效性;内涵丰富的教学我们会嗤之以方法的拙劣;形式和内涵完美结合的教学,则就要受到“真与否”的质询了。因为“至善则不真”似乎已经成为我们的人生哲学和思想源头。

四是不以善为善。对于人来说,一件事物并不是因为它善,我们才肯定它、喜欢它、欲求它,相反,正是因为我们肯定它、喜欢它、欲求它,它才是善的。因此,就有了一个关于善的界说:“善是欲望的满足,恶是欲望的压抑。善也就是利益或快乐,也就是能够带来利益或快乐的东西。”(王海明:伦理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1)这样来认识“善”,善在现实中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教育教学中的道德因素是普遍而充分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教育是当今社会最具道德内涵的事业之一,即便如此,当功利性笼罩下的教育有了白热化的竞争,有了多因素制约下的不公平,有了应得与既得的巨大心理落差时,教育也就变得“不善”了。即便在教育的发展中,如果不能透过现实的困境寻求到学生、教师、校长、家长所共同的伦理支点,则其善就是有条件的善,就是部分人的善。因此,即便教育有些时候是“美妙无比”的,这“美妙无比”也正是“可恶无比”的。

看来,求真、求善,真为善、善为真,的确是“中和”之举,也是教育品质之所在。如果我们承认人的生命具有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的两重性,那么,人就以自然的生命求取真实,也会以精神的生命求取善意,就如自然生命与精神生命统一于人而无法剥离一样,人的求真与求善之态也是生命体的本能需求。教育作为面向人的生命的事业,教学作为塑造生命的活动过程,在真与善的选择中,应当是以“和”为美的。

别忘了,孔子并非不喜欢“真”,对于他自己亲身编辑的《诗经》,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率真也好,真性也罢,记得真,我们才会走得更远。

“专题研究”征稿启事

2014年伊始,《教育观察》将开辟“专题研究”栏目,向广大读者展示各学校、名师工作室等研究团队的课题研究或其他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希望在此基础上深化、推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关成果。本栏目注重创新性、学术性、实用性、指导性。欢迎各学校、研究团队来电垂询!

“专题研究”来稿要求:

1.研究成果具有创新性,能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向,对中小学教学、管理有指导意义;

2.研究成果具有独特性,能凸显学校的特色、教师的特点,或课程改革的亮点;

3.形式不限,访谈、专题报道或论文皆可,如是论文形式,数量以研究团队的3~5篇为宜;

4.研究内容不限,学校文化建设、课堂管理、学科教学、课程开发、教师发展等皆可;

5.文章应重点凸显研究成果体现的理念、操作和实施的过程,避免单纯描述研究取得的成就。

“专题研究”投稿方式:

投稿邮箱:gljygc@163.com (“桂林教育观察”首字母)

联系电话:0773-5831800 邮编:541004

地址:广西桂林市普陀路广西师范大学报刊传媒集团《教育观察》编辑部

广西师范大学报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 《教育观察》编辑部

猜你喜欢

专题研究求真生命
省政府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审计整改工作
专题研究·古代地中海文明
张锦绣
《孙武专题研究》
大医求真 惠民求实
走出教材窠臼,走向求真求是
The Collaborative Cross mouse genetic reference population designed for dissecting complex traits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质疑辩惑,探索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