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阅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2014-04-17王荣山

教育观察 2014年24期
关键词:中举柳宗元孔乙己

王荣山

(海安县白甸镇初级中学,江苏海安,226682)

语言教育家张寿康先生曾指出,比较阅读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中学语文教学来说,开展比较阅读的训练是有效地提高学生思想素质,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在平时语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将会帮助他们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知识。

一、通过比较阅读,激发联想,拓宽学生视野

语文新课程指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一篇文章的背后,我们也许能够看到作者的经历和心境,乃至他的人生观。假若在平时教学中注意能将经历不同的两个人的文章进行比较分析,学生对作者的认识将会更清晰、透彻。

如柳宗元《小石潭记》和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师:在这两篇文章中,柳宗元和苏轼的共同经历是什么?

生:他们都遭贬职了。

师:对,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苏轼则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两人在这两篇文章中表达被贬后的心境却大相径庭。你们能说出吗?

生1:柳宗元的感情由乐转悲。他在潭边本觉得小石潭景色优美,“心乐之”。但后来又觉得过于凄清,再想到自己被贬的凄苦境遇,所以悲从中来。

生2:苏轼的心情是由悲转乐。他被贬为团练副使后,独居黄州,“解衣欲睡”暗有孤独落寞之意,后与好友庭下赏月,则欣欣然,“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旷达乐观之意则呼之欲出了。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还学过柳宗元的哪些诗文?你觉得在这些诗文中的情感如何?

生1:《黔之驴》,那篇文章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联系作者的政治遭遇,也讽刺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却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人。

生2:他的《马说》表达了对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埋没人才的嘲讽和鞭挞,以及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

师:非常好。我们学过苏轼哪些文章?

生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情感和《记承天寺夜游》有点相似,开始都有些孤独寂寞,后来都旷达乐观。还学过他的《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表达的则是作者自强不息的精神,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

师:通过这些篇章,我们发现柳宗元和苏轼是什么样的人呢?

通过一番比较阅读,学生纷纷七嘴八舌:柳宗元有些愤世嫉俗,他抑郁悲愤;苏轼乐观旷达,心胸开阔……乌中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给学生相关的作者作品,尝试探究作者那一刻的心境,而后趁热打铁,穿针引线,学生的思路自然会得以打开,于兴趣盎然中体会文本所隐含的作者情感溪流,迅速透过文字看到本质。坚持这样对同类作品进行比较阅读,学生联系作家的生平、性格思想进行文本分析的能力自然会迅速提高。

二、通过比较阅读,促进思维,感悟文本主旨

初中阶段,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批判性明显增强,但由于为阅历和心智所限,他们思想上还缺乏严谨的全面性和逻辑性。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对文本进行梳理比较,在粗略了解主旨的基础上,分章析句,前后比较,探究问题的根源。

例如学习《孔乙己》和《范进中举》两篇小说:

师:孔乙己和范进在封建社会中都处于哪一阶层?他们苦读半生的目的是什么?

生:读书人,他们都是想考中,走向官僚阶层。

师:孔乙己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生:迂腐麻木、不会营生、好喝懒做的性格,贫贱悲惨、备受屈辱,失去尊严的社会地位及必将走向死亡的命运。

师:请大家联系《范进中举》一文,归纳范进中举前后有何变化?

生1:中举前他的丈人胡屠户对范进动辄破口大骂,中举后胡屠户笑脸相迎,尽阿谀奉承之事。

生2:中举前范进家中穷得揭不开锅,只得卖下蛋的母鸡,众乡邻不问不管,中举后众邻居送来米、酒等物,个个奉承拍马。

生3:中举前张乡绅不屑于与范进来往,中举后张乡绅送钱送房,想方设法攀亲搭故。

生4:中举前范进唯唯诺诺,迂腐麻木,中举后范进一改以往穷酸,变得世故,摆起了官架子。

科举制度造就少数人权势熏天,享尽荣华富贵,但更多的是孔乙己之流的四体不勤、穷困潦倒。通过这种类似题材的文本比较,学生深刻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给封建时代的众多读书人带来希望,更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绝望。教师在此过程中顺势引导,学生对人物的遭遇、情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对主旨的理解也就更深刻了。

三、通过比较阅读,深入探究,熟谙写作技巧

初中阶段的语文教育不同于小学语文,其一显著特点就是要求学生学会一定的写作技法,而写作技法却又众多,学生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选择两篇主题类似、技法不同的文章给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学生就会很快而且深刻地理解文本所体现出的写作技巧了。

比如笔者选择《白杨礼赞》和《石榴》指导学生:

师:《白杨礼赞》和《石榴》这两篇都是抒情散文,我们注意到两篇文章的写作时间都是抗日战争时期,你会发现这两篇文章都在表达一种同样的感情,那就是……

生:对抗日军民敢于斗争、不屈不挠、力求上精神的讴歌和赞美。

师:同学们很聪明,一下子找到了文章的中心,所以说这两篇文章明写的是两种植物,实质上赞美的是人的精神,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

生:咏物抒怀。

师:很好。我们来看《石榴》,作者是怎样表现出石榴昂然向上的精神的?

生:作者写了石榴的枝干和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花“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以及石榴的果实“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从而表现石榴的精神品质,达到赞美抗日军民的目的。

师:这是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

生:正面描写。

师:很好。大家再看看《白杨礼赞》这一篇课文,文章中对白杨树有正面描写的语句吗?

生:有。在文中的第5自然段。写白杨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这些都属于正面描写。

……

对于通过正面描写咏物抒怀的表现手法学生并不陌生,但对于作者怎样将思想悄然流淌其间,焕发文字动人的魅力,学生并不熟悉。教学中,笔者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对比阅读,在理解文本共同主旨的基础上,品读语段表达的方式,搜索相关的情感信息,以归纳总结出写作的相关技法,并融会贯通于自己的写作实践中。

语文课堂承载着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艰巨任务,教师应该深入研究课本,广泛涉猎,寻找所教知识类似内容,在课堂中让学生进行比较。若能长此坚持,学生不仅能真正地掌握课本上的知识,还能拓宽眼界,使思维具备分析的深度和广度,这对学生以后语文学习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1] 熊大冶.语文课堂教学艺术[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2] 王曙.语文阅读教学新视野[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6.

[3] 吴桐祯.语文自学能力培养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中举柳宗元孔乙己
柳宗元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江雪
孔乙己(下)
孔乙己
马中举陶瓷艺术作品
马中举陶瓷艺术作品
淫羊藿治好柳宗元的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