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问题及解决路径探析
2014-04-17丁旭峰毛加明
丁旭峰,毛加明
(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常州 213164)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90后”高职大学生担负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重任。他们不仅要有高超的专业技能和人文素养,更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当前,高职院校加强和改进 “90后”高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促进其健康成长成才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重大任务。
一、加强 “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实现 “两个一百年”目标的迫切需要
201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 “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1]中国梦将亿万人民的梦想照进现实,让中国共产党宏大的战略目标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了中国梦不可或缺的价值内核,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地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和利益,具有无比的亲和力、感染力、凝聚力和号召力,是保证中华儿女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攻坚克难,争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武器。“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需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诚团结、步调协调、共同努力。这些都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尤其是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的头脑和心灵中扎根,内化于心并外化于行,触及灵魂深处,使大学生更自觉地认同和遵循,进而转化为更积极追求幸福生活的行动,为 “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
(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有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专门技能,而且更要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知识,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培养既有坚定政治方向,又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国家的需要,高职院校才能持续健康发展下去。
(三)加强 “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迫切需要
“90后”高职大学生多欠缺朋辈人际交往的经验,父母宠爱较多而情感丰富但脆弱,生活条件优越而缺乏艰苦环境的磨练。成长于市场经济,竞争思想、独立自主思想较强但唯我独尊意识过多;生活于网络时代使其见识多广、思维敏捷但孤独、自闭,社交能力较差;学习目标明确但学习习惯较差,学习纪律松弛;理论知识掌握比较浅薄但思想活跃,动手动脑能力较强。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正处于 “三观”塑造期和成型期,他们既掌握了一定程度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又社会阅历、生活经验缺乏,对人生的体认和理性思考不深刻。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统帅灵魂,形成正确价值取向,进一步引导帮助当代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顺利成人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没能充分发挥,有待进一步加强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但课程教学目前与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要求还存在差距,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首先,教师主导作用没能充分发挥。高职院校大多是中专校升格而来,老教师经验丰富但学历普遍较低,缺乏科研能力,教学中常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新引进的教师学历较高但年龄较轻、经验较少,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把握不准,教学方法的运用能力不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创新性不强。其次,教育主体对象特点认识不到位。面对 “90后”大学生,多数思政课教师并没有很好地研判时代特征和洞悉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与心理特点,对教学内容没能真正吃透,不能很好地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进而向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转化。在教学方法、手段、方式上,现实中很多教师教学方法单一,手段简单,照本宣科,不管学生能否接受、是否理解,客观上给学生带来 “冷暴力”、造成 “隐性伤害”,教学效果很难保证。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理念和工作方式尚未完全适应新的形势。
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国际上,国际局势风云变幻,综合国力竞争空前激烈。西方发达国家仍然敌视和遏制社会主义中国,继续推行经济上渗透、外交上施压、军事上震慑等方式实施和平演变战略。在思想文化上,西方国家极力鼓吹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普世价值、西方宪政民主等多种错误思潮。这些社会思潮都申言价值相对主义,以解构统一性和消解主导意识形态为旨归,[2]削弱了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和信心,也妨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聚。这些变化都要求高职院校在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要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及时改变教育理念,工作方式。毋庸讳言,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对这种新的形势未能应势而谋,而使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处于发展关键期、社会转型期、改革攻坚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新情况、新问题频繁出现,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两极分化趋势明显;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一些领域存在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现象;部分党员干部领导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问题突出,奢侈浪费现象严重,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3]这些问题和矛盾是社会热点、人们的关注点,反映到学生头脑中,容易造成思想认识困惑,价值判断产生错误,使得一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受到冲击,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加强 “90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路径选择
(一)进一步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课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用科学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4]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从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方式变革等方面重视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首先,加强教师团队建设,着力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的思政课教师队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必须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同时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渊博的知识储备,深邃宽广的视野,只有这样才能用丰富的知识教育学生,高尚的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精湛的教学艺术吸引学生。其次,精选、精讲理论。邓小平强调:“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5]我们要透彻掌握教材的主要内容、基本理论,同时深入了解高职学生身心特点,精选精讲理论,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教学体系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和信仰体系。再次,要切实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综合运用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专题式、案例式、视频式等教学方法,恰当运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教学手段,把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得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吸引力,同时理论分析透彻,有说服力,引人深思,发人深省,给人启迪,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二)充分发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作用
作为一种价值理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理解、感悟、体验、接纳、认同,使其思想精髓、本质内涵逐步内化为大学生个体核心价值观的运行体系。因此,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立场和观点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之中,贯穿于学生管理服务全过程,寓于校园文化建设的全方位,以此来导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充分利用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来引导大学生认同核心价值观。在党建工作中,通过将学生中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学生及时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通过学生身边鲜活、真实可感的事和人引导大学生理性认知、产生情感共鸣、促进思想转化、进行心理调适和烂熟于心,指引学生的思想行为发展。其次,注重发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能够营造诚信友爱和谐的氛围,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固化起到浸润、熏陶作用。因此,要全方位建设校园文化,凝炼体现学院精神的校训,狠抓学风、教风建设,开展体现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建设。
(三)充分发挥三位一体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合力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而且各因素之间是两两互动、互为耦合的复杂性关系。因此,只有努力协调和整合各因素的关系,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 “三位一体”的教育合力作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6]以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家庭是大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是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第一课堂。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崇德向善的家规、诚信友爱的家风,就能使大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熏染陶冶、思想启迪、心灵净化。人创造环境,环境也创造人。人在对环境的实践改造中获得自身的改造和发展。要大力整合社会资源,通过社会环境的利益导向、规范导向和舆论导向引导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利益导向主要是通过社会利益分配的目标、原则、方式、方法和结果对人们的利益价值取向起引导作用来导引大学生。规范导向是指通过制度规范内含特定的价值取向,该制度认可或反对什么、鼓励或惩戒什么,保护或打击什么,来引导或指引人们。舆论导向是社会舆论 (如社会风气、道德风尚、大众传媒、文艺作品等)所赞誉或谴责的人或事会对他人产生示范和影响。
〔1〕习近平总书记深情阐述 “中国梦” [N].人民日报,2012-11-30.
〔2〕教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2):22.
〔3〕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李卫红 .认真总结经验,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2):5.
〔5〕邓小平文选,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 《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中国教育报,2013-12-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