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锻炼效果评价的研究
2014-10-15马柏平罗丽霞
马柏平,罗丽霞
(九江职业技术学院,江西九江 332007)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力图通过对九江市四所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开展情况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对部分高校大学生进行较深入的问卷调查,了解目前九江市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健身效果评价知识的普及程度以及大学生对评价知识的了解和应用水平。并从 “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出发,提出大学生体育锻炼效果评价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必须着手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进行效果评价研究的观点,试图建立一套适合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效果评价的评价模式和评价指标体系,为大学生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帮助。
二、研究对象、时间和方法
1.研究对象和时间
本研究选取九江学院、九江职业技术学院、九江职业大学、九江财经职业学院4所大学共512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即每个学校各128名学生),2011年4月至7月向这些调查对象发放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后,共回收有效问卷481份。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大量有关大学生体育锻炼现存问题及效果评价方面的文献资料,为调查问卷的研制以及后续的研究、分析和处理奠定了理论基础。
(2)专家访谈法:根据研究需要,访谈了部分学院相关研究领域教授6人,及时修订和完善了调查问卷以及大学生体育锻炼效果评价的简易评价模式和评价指标体系,为本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和支持。
(3)问卷调查法:于2011年4月份向九江市部分高校大学生人群发放拟定好的调查问卷,以了解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进行效果评价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及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效果评价方法的了解和应用现状。
①九江市大学生体育锻炼及效果评价实施现状调查问卷
为了解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进行效果评价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及大学生对自身锻炼效果的评价情况,对九江市部分高校大学生发放问卷。本研究共发放512份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后,共回收有效问卷481份,有效率为93:9%。(见表2)
表2 问卷调查回收情况统计表
表3 九江市大学生基本情况调查
从表3中可以看出,被调查的学生中,女生居多,男生只占38.3%;大一学生占27.4%,大二学生占34.1%,大三学生占24.9%,大四学生占少数;理科班的学生少,文科班的学生多,占61.3%;学生的年龄段基本处在18-24岁之间。
②问卷信效度检验
问卷信度检验:为了保证调查问卷所得到的数据资料的可信度,本研究依据信度检验 “重测法”的测量理论,在所调查的对象中随机抽取50人在初测两周后进行问卷的第二次填写,通过两次问卷结果差异程度来检验问卷的信度。由信度检验结果表明,两次测验的相关系数达0.83,表明问卷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与此同时,在问卷的编制过程中还广泛征求了部分老师、同学的意见和建议,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问卷的内容效度。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效果评价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调查
(1)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时存在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安排不适宜的现状
图1 运动量示意图
图2 运动强度示意图
由图1、图2可以看出,高校大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所安排的运动量以及运动强度存在不适宜的现象。对于运动量大小的选择上,虽然有58%的学生采用中等的运动量进行体育锻炼,但仍有21%的学生表明自己锻炼时的运动量很小,有4%的学生表明自己运动时的运动量几乎为零,有14%的学生认为自己运动时所采取的运动量比较大。而对于锻炼强度的安排上也存在相似的情况,虽然有56.3%的学生采用中等运动强度进行体育锻炼,有4.7%的学生认为自身锻炼时的运动强度几乎为零,有7.8%的学生表明自身锻炼时所采取的运动强度比较大。众所周知,体育锻炼犹如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产生积极的结果,也可能产生消极的后果。如果运动负荷过大,就有可能导致受伤或对机体产生严重的伤害。如果运动负荷过小,就起不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因此,高校大学生要想获得良好的锻炼效果,就必须进行适宜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体育锻炼。
(2)高校大学生缺乏制定锻炼计划的意识和行为
表4 大学生体育锻炼计划制定情况调查
从4表中可以看出,高校大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会为自己设定锻炼目标的占34.6%,没有或者说没有想过要制定锻炼目标的学生则分别占30.6%和34.8%。另外,对那些有锻炼目标的学生继续提问他们有无为实现自己的锻炼目标而制定相应的锻炼计划时,只有11.6%的学生说有、而有61.2%的学生说没有制定,还有27.2%的学生说根本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可见对于制定体育锻炼目标以及为实现自身锻炼目标而制定相应的锻炼计划的必要性认知,高校大学生在主观意识上还比较缺乏。因此,对于这方面知识的普及程度和宣传力度还应加强,进而为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科学水平提供保障和帮助。
(3)高校大学生普遍对自身锻炼效果感觉不太满意
表5 九江市大学生锻炼效果调查情况
由表5可以看出,大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体育锻炼之后,只有26.1%的学生对自己锻炼后的效果感觉比较满意,而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对自己锻炼后的反应和感觉不是很好 (认为锻炼后感觉一般的占62.4%,直接说感觉不满意的占9.4%)。说明大部分大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所采取的运动方式和方法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使得学生们的锻炼效果不佳,锻炼后的感觉不好。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们的锻炼效果,并激发他们的锻炼热情,有待于锻炼者自身以及研究者们去深入地探讨和分析。
(4)九江市高校大学生采用的效果评价方法普遍存在主观性较强现象
表6 九江市大学生体育锻炼效果评价的方法
通过对几所高校的部分大学生的网上调查结果显示 (详见表6),大学生在经过一段时日的锻炼后,通常会采用一些简单的方法来进行评价。经由主观感觉来判断自身锻炼效果的大学生占20.2%从身体机能身体形态方面来判断自身锻炼效果的分别占16.5%和25.1%。另外,从社会适应能力以及饮食、睡眠三个方面来进行效果评价的学生则分别占8.3%、10.4%和16.5%。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所采用的评价方法比较简单、常用,但由于采用的方法主观性较强,因此科学性不是很高。从这一点上来看,应加强大学生对效果评价方法的学习和认识,进而以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效果评价的质量和效率。
表7 九江市大学生对自身所采用的评价方法的认识
调查结果显示,有9.2%的学生认为自己锻炼后所采用的评价方法比较全面,有49.4%的学生认为自己锻炼后所采用的评价方法不全面,另有41.4%的学生认为不知道自己使用的评价方法到底好不好。可见,大学生对评价的相关知识还缺乏一定的了解,更别说合理地应用了。古人云:“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因此,大学生应养成对自身锻炼效果进行评价的习惯以及采取适宜的方法去评价的态度。总而言之,大学生应善于应用评价的反馈和导向功能来提高自身的锻炼效果。(详见表7)
(5)九江市高校大学生对评价方法以及评价工具的渴望程度较强烈
由下图可知,九江市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效果评价方法的渴望程度较高,选择很需要的学生占了15.3%,选择比较需要的学生占了55.9%。虽然仍不排除有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效果评价的概念以及是否需要对自身锻炼效果进行评价的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还存在一定的欠缺和不足,如图所示,选择不需要的学生占7.3%。(详见图3)
图3 九江市大学生对简单实用的评价方法的渴望情况调查
图4 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效果评价工具的渴望情况调查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 (见图4),学生人群中有12.3%的学生认为很需要制定相应的效果评价系统和软件,有55.2%的学生认为比较需要制定相应的效果评价系统和软件,由此可见,大部分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效果评价软件的渴求程度较强烈,但仍不排除有部分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效果评价方面的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还比较低,对评价工具的需求还存在疑惑和不解的现象。如图所示,有23.7%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效果评价软件可有可无,态度比较随便。对于此,高校大学生的相关知识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弥补和强化。
2.大学生体育锻炼效果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模式的构建
(1)构建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由 “应试教育”向 “素质教育”的转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领域最为深刻的思想变革,也是教育教学领域的重大任务。这种思想变革要求课程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为了完善和改进评价理论,为了学生能够更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较完整的体育锻炼效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2)构建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效果评价模式
体育锻炼效果评价模式就是锻炼效果评价活动的模型、样式,它是在一定理论思想的指导下,对构成评价活动的各要素之间的组织形式的规定。它具体规定了评价的目的、评价的基本范围、评价过程,规定了评价活动的程序和方法。本研究依据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一套较完整的体育锻炼效果评价模式。(见表8)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虽然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比较高涨,但由于大学生锻炼时的主观随意性较强,锻炼时安排的运动强度以及运动量往往随心所欲,存在过大或过小的趋势,最终导致锻炼效果甚微或不佳的现象出现,由此可以看出,对大学生体育锻炼效果进行评价迫在眉睫。
表8 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效果评价模式
2.大学生缺乏制定锻炼目标和计划的意识和行为,大多是随心所欲,想锻炼就锻炼,不想锻炼就在校园某一角呆着,此种现状已严重影响了学生们的锻炼意识和行为。因此,对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效果进行评价以改进他们的锻炼价值观是一件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3.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极力认为需要对自身体育锻炼效果进行评价,并对完善的评价体系表示出较高的兴趣和需求,因而为大学生体育锻炼效果评价的深入研究和推进提供了人力支持和保障。
(二)研究建议
1.大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应根据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锻炼目标和计划,进而提高自身锻炼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最终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行为奠定良好的基础。
2.高校应向学生广泛开放各种体育场馆和设施,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提供服务和方便,并设立课外辅导监督站,帮助学生解决体育锻炼中遇到的麻烦和困惑,进而为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质量和效果提供有力保障。
3.学生应及时对自身锻炼效果进行评价以判定锻炼方法和方式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而促进和提高自身的锻炼效果以及身心健康发展水平。
4.构建便于学生和教师使用的体育锻炼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式,通过评价模式来体现多种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以供学生和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和运用。这样不仅可以给体育教师减轻很多负担,还可以帮助学生改进自身的锻炼方式和不当行为,进而改进和提高大学生的锻炼效果和评价能力。
〔1〕王文成,刘大伟.辽宁省大学生健身运动的参与动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04).
〔2〕张益增 .我国部分普通高校大学生健身运动现状调查[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11).
〔3〕汪晓赞 .我国中小学体育学习评价改革的研究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4〕叶林海 .人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J].体育科学研究,20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