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高校与地方共培模式的学生骨干培养体系研究*
2014-04-17李季平蒋丽芬周歆瑜
李 季 平 蒋 丽 芬 周 歆 瑜
(1.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 210048;2.南京市六合区团委,江苏南京 211500)
基于高校与地方共培模式的学生骨干培养体系研究*
李 季 平1蒋 丽 芬1周 歆 瑜2
(1.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 210048;2.南京市六合区团委,江苏南京 211500)
长期以来,高校学生骨干在学校管理、服务及育人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新时期,高校应针对当前出现的问题以及上级的有关要求,以高校团干地方挂职为契机,加强高校与地方的交流与合作,从选拔方式、培养模式、使用机制、考核形式、保障措施等方面入手,积极构建、完善校地共同培育模式下的学生骨干培养体系.
高校与地方;共培模式;学生骨干;培养体系;构建
高校学生骨干约占在校人数的30%~40%,他们在接受教育的同时还承担着教育、管理、服务等职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高校应针对学生骨干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上级有关部门的新要求,以高校团干地方挂职为依托,认真分析研究并制定解决办法,积极构建校地共同培养模式下的学生骨干培养体系,进一步发挥学生骨干桥梁纽带、组织管理、服务引导等作用,并让其在服务师生、帮助他人、奉献社会等具体活动中不断锻炼能力提升素质,为高校的稳定与地方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1 研究背景及存在问题
1.1 研究背景
上级有关部门对高校学生骨干提出新要求.2014年1月,共青团中央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转发《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会研究生会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意见》指出,长期以来,在党的领导、团的指导下,高校学生会研究生会在团结和引导广大同学紧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服务同学成长发展、维护同学切身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相对于党团组织要求、高校改革发展趋势和广大同学期待,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亟需引起重视,切实予以解决[1].
高校团干地方挂职锻炼为深入校地合作提供新平台.2010年11月,团中央、教育部党组发布《关于从全国高等学校中选派共青团干部到县级团委挂职工作的通知》.2011年以来,各地团省委根据团中央的要求,发布通知并先后选派四批高校团干前往地方团委挂职锻炼一年,推动了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加强了高校共青团干部队伍建设,促进了高校与地方的交流与合作.
1.2 存在的问题
培养模式单一性明显.对于学生骨干队伍的培养,有些高校传统模式较为单一.所谓单一,不仅体现在对外合作育人长效性机制方面的缺失,而且体现在对内培养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误区.
使用机制工具化倾向.一些高校往往是忽略了学生会干部的特殊角色定位和身份特点,而仅仅把他们当作学校党委、团委制订的学生工作相关决策的直接执行者和实施者[2],工具化倾向明显.该种使用机制对学校有关工作目标的实现以及学生骨干自身的工作能力快速提高或许有所帮助,但长期来看,学生骨干习惯性“眼睛向上”,势必对青年学生的合理诉求与实际困难产生“视角性盲视”,进而脱离学生并得不到学生认可,背离学生骨干培养的初衷.
2 高校与地方共培模式下的学生骨干培养体系构建
高职院校学生骨干是学生中的先进代表,他们品学兼优、综合能力突出,在特定的学生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影响力与感召力.因学制一般为三年,其中顶岗实习大约半年,高职学生实际在校时间大致两年半左右.综合考虑在校时间较短、延长服务周期等因素,学生骨干选拔工作应早谋划、早准备、早启动.高校应主导选拔方式,从松散型向规范化转变,加强统筹规划与统一部署,杜绝选拔工作各自为战、标准不一的局面.同时,高校与地方应重点从培养模式、使用机制、考核形式等方面出发,切实构建新型学生骨干培养体系.
2.1 培养模式,校地共育,从单一型向多样化转变
从全员育人的角度出发,高校育人工作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同时也是家庭、社会的职责所在.学校与地方共同加强学生骨干队伍的培养,不仅仅是为了帮助他们转变角色身份、提高综合素质、发挥骨干作用,而且其培养过程也是实现全面育人的切实需要.培养模式要从传统的讲座、报告等形式的理论培训向理论与实践培训并重转变,从短期性、局部性向长期性、系统性转变,具体可从双师培养、项目培训、虚实实践等方面实施.
2.1.1 双师培养
学生骨干在成为普通学生的榜样之前自己要有学习的榜样,通过榜样的力量带动并促进他们快速成长.榜样可能是他们自己选择的身边的教师或同学,也可能是由学校或院系统筹安排的导师.指导导师可由校外导师、校内教师和高年级优秀学生骨干组成.
校外导师可由学校与地方团委牵头选聘,充分发挥高校团干地方挂职的优势,主动联系地方区县、乡镇街道相关部门以及地方大型企业团委等部门,并根据学校与地方双方实际需求、学生培养方向、后期作用发挥等方面共同选聘相关人员,加强重点学生骨干的培养与指导,以点带面促进学生骨干健康成长.从校外导师职责来看,校内教师主要培养学生骨干组织、协调等基础能力,重在打基础;校外导师侧重完善、固化学生骨干的基础能力,培养其大局意识、服务意识以及整体统筹、突发应变等能力,重在提升.
2.1.2 项目培训
校外导师来自地方政府及企业,对当地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更有切身体会,对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他们也更有发言权.高校邀请校外导师参与学生骨干理论培训,准确的数据,生动的案例势必深受学生的欢迎,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一是镇长书记大讲堂项目,高校定期邀请地方乡镇街道的主要领导进校介绍当地人文历史、发展现状、基层热点、政策执行等方面的信息,带领学生重温当地悠久的历史文化,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国家及地方的相关政策,激发学生刻苦学习投身地方基层建设的热情.二是企业领导论坛项目,通过企业领导介绍行业发展趋势、企业运营模式、人才衡量标准等情况,特别是创业成功的企业家分享其创业历程与感悟,帮助学生了解企业人才观并结合自身的不足,明确努力的方向.三是与大学生村官面对面项目,通过大学生村官介绍当下的农村,讲述自己的故事,让学生深刻理解“到农村去、到基层去、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光荣使命与崇高职责.
2.1.3 虚实实践
专题实践可以检验双师培养、项目培训的实际效果,帮助学生骨干找出不足与差距,明确整改提高方向,并在改进过程中积累经验,进而形成稳定的、具有个人特质的工作模式.
高校与地方共同根据学生骨干后期的服务类别及具体岗位的不同要求,结合以往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制定每种服务类别中具体岗位的胜任能力模型,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实践.专题实践可从虚实两方面开展.一是虚拟情景实践,将学生骨干随机置身于事先设计的特定情景,指导教师通过观察其在情景中的综合表现并给予相应的评价.虚拟实践情景可根据不同的考核内容进行设置,并根据相应规则划分不同情景模块.二是真实任务实践,对通过虚拟情景实践的学生骨干,指导教师可结合工作实际需要安排一定的具体任务,并在指导导师的协助下独立开展工作.
2.2 使用机制,校地共商,从工具型向服务化转变
对于学生骨干的作用发挥,高校与地方及学生骨干均应本着“以贡献求支持、以支持促发展”的原则.高校与地方应共同协商并建立学生骨干的使用机制,通过学生骨干地方挂职锻炼、志愿服务、企业实践等定期与临时活动,切实将学生骨干作用发挥从工具型向服务化转变,充分发挥学生骨干志愿服务、桥梁纽带和思想引领等作用.
2.2.1 志愿服务
高校与地方定期共同开发志愿服务项目,可以满足高校、地方及学生三方各自的实际需求.一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满足地方客观需求.以六合区为例,2014年六合区旅游局推出“四季花海”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观光.对于地方此类季节性特征明显的项目,短期志愿服务需求极其旺盛,高校应积极参与、主动作为.二是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满足高校育人需要.以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03年与大厂街道成立“周末爱心学校”,参与其中的学生骨干从当初的几人发展到如今的数百人,服务项目由单一的课业辅导延伸到亲情陪伴、心育辅导、行为指导、科普宣传等方面,每年辅导贫困中小学生达350余人.高校与地方共同打造品牌化、精品化、特色化的志愿服务项目,将吸引更多学生主动参与其中接受锻炼.三是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满足学生锻炼需求.“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通过参与地方志愿服务项目,进一步了解当前社会发展现状,检验自身认知与现实情况的差别,发现服务能力与服务需求的差距,并在日后的学习和服务中不断加以完善.
2.2.2 桥梁纽带
学生骨干的桥梁纽带作用不言而喻,具体来说可分为校内与校外两方面.
对校外来说,学生骨干主要指参与地方志愿服务或挂职锻炼的学生.学校应充分运用高校团干地方挂职工作平台,加强校地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准确把握地方工作大局与实际需求,结合自身供给情况争取更多服务岗位,让更多的优秀学生骨干走出校门融进地方接受锻炼.学生骨干应在校内与地方导师的双重指导下,努力争当“三员”青年——服务员、宣传员与信息员.一是认真履行地方服务岗位工作职责,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并在地方导师的具体指导下切实做好基层服务员.二是在完成服务岗位工作的基础上,认真做好宣传员,增进地方、学校、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寻找并抓住合适时机加强学校的对外宣传,加深地方对学校的了解,为今后更多的合作打下基础.三是主动收集地方需求信息,做好信息员,促进校地合作深入开展.学生骨干可在服务岗位具体工作中注意收集有关地方需求信息,及时报送校内指导导师,从而经过收集需求信息、分析供给能力、洽谈对接项目等环节开展校地新项目的合作,进而带动更多学生投入地方服务.
2.2.3 思想引领
思想引领工作始终是高校共青团的根本职责和基本任务.高校学生骨干既是学生中的骨干,又是学生的一部分,能够通过自己的感染力量形成风气,在引导大学生思想变化中起到其他人无法替代的作用[3].
高校与地方如何引导学生骨干在相应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引领功能,必须注意以下三方面.一是强化学习,完善自我.打铁还需自身硬,学生骨干平时应主动学习国家的政策法规、学校的规章制度及科学文化知识,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始终与各级党团组织保持高度一致,努力成为一名政治坚定、动机纯正、师生拥护、成绩优秀、能力突出的优秀学生骨干,从而为日常生活中引领身边的青年打下坚实基础.二是服务为先,取信于人.学生骨干威信的树立、能力的认可、信任的建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需要一个过程.学生骨干在服务他人的具体事务中的表现是否令人满意,桥梁纽带作用的发挥是否解决实际问题,久而久之,普通青年心中均会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全心全意服务他人的学生骨干,心中装着青年公正做事,势必赢得青年的信任与拥护.三是多管齐下,全面引领.学生骨干要充分运用集体活动的组织权、公开发声的话语权、服务过程的主动权不断加强对身边青年的思想引领,合理选择线上线下交流方式,及时将正确的、正面的、积极的能量传递出去,切实将组织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与维护青年合法权益做到有机结合.
对于校地共育模式下学生骨干培养体系的构建,高校除了要抓好选拔方式、培养模式与使用机制三个环节而外,还应重点考虑考核形式与保障措施两个环节.有关调查显示了以往考核方式的误区,对学生会干部提拔任用的“政绩考核”指标也是直接对其贯彻落实学校行政部门具体工作指标是否得力和高效来判定[2].高校与地方应共同参与学生骨干考核,从服务对象评价、学生骨干互评、校内校外指导导师点评等维度出发,切实将考核形式从唯上型向多元化转变.对于保障措施,高校与地方应真诚沟通,密切合作,共同明确队伍保障、经费保障、制度保障等方面的具体规定.以经费保障为例,学生会组织的工作经费可通过学校拨付的专项工作经费、符合国家及学校规定的公益捐赠和校友捐赠、经学校批准的商业赞助等方式筹集.高校与地方合作育人长效机制的建立可以依靠但不能仅仅依赖高校地方挂职团干或其他相关人员的个人魅力,只有通过建立相应制度明确人员及经费等保障措施,创造性开展学生骨干培养工作,从而实现保障措施从魅力型向制度化转变.
[1]共青团中央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转发《中华全国学生联合会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会研究生会建设的指导意见》的通知[Z].中青办联发[2014]3号.
[2]石国亮,万磊.对高校学生会及其工作若干理论问题的新探讨[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8(71).
[3]王学俭,朱大鹏.大学生思想变化规律与学生骨干理论素质培养[J].思想教育研究,2009(12).
(责任编辑 印亚静)
]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指导项目“高校挂职团干促进新型校地合作育人体系构建研究——以近几年南京市六合区为例”(项目批准号:2014SJD258),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人文社科教研项目“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骨干培养体系研究”(项目编号:NJCC-2014-YB-35).
2014-09-28
李季平,男,江苏如皋人,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助理研究员,硕士.
G645
A
1671-1696(2014)11-0066-0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