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源危机背景下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战略*

2014-04-17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生源特色院校

徐 琼 霞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发展计划处,江苏南京 210048)

生源危机背景下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战略*

徐 琼 霞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发展计划处,江苏南京 210048)

教育部数据统计,自2008年之后普通高考报名人数呈现连续5年下降趋势,我国高校面临前所未有的生源危机,高职院校出现了严重的生源不足,再加上600所本科院校要‘转型’,高职升本的零机会又使高职院校雪上加霜,高职院校如何在生源危机中突出重围,在夹缝中求生存,获得可持续发展,是需要深入探讨的战略问题.本文从高职院校文化创新、特色吸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办学功能拓展以及国际市场开拓等方面提出了战略思路.

生源危机;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

1 前言

《2013年中国教育在线高招调查报告》显示,我国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报名人数在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峰1050万,之后连续五年急剧下降,2010年同比下降74万人,2012年同比下降18万人,虽然下降速度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下降趋势未改.

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据,2012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达到了39.96万人,创下历史记录.

《经济观察报》2014年5月10日报道,国家教育部已明确高等教育改革方向:国家普通高等院校1200所学校中,将有600多所转向职业教育,转型的大学本科院校正好占高校总数的50%.这一改革政策刺破了高职院校升本的最后希望.

综合高考生源下降、生源外流有增无减以及社会对学历的追求越来越高等因素影响,高校生源危机持续发酵,处于弱势地位的高职院校更是雪上加霜,面临严峻的生存挑战.高职院校如何在生源危机中突出重围,在夹缝中求生存,获得可持续发展,是需要深入探讨的战略问题.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要突破重围,获得可持续发展,文化是导向,创新高职院校文化,突显职业特色为学校发展指引了科学的方向;特色吸引是关键,行业特色和专业特色发展是高职院校化解生源危机的最有力武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保障,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有利于解除部分求学人员经济上和时间上的瓶颈;办学功能拓展是根本,高职院校兼顾多种功能满足不同群体需求,吸引广大生源;国际市场开拓是走向,吸引留学生来华学习或在海外开办合作项目和分校,高职教育走向国际化.

2 创新高职院校文化,突显职业特色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曾指出,所谓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突显职业特色的高职院校文化对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良好的导向作用.笔者认为,创新高职院校文化,突显职业特色,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2.1 将“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观念渗透到高职校园文化之中

高职院校需解放思想,首当其冲破除学而优则士的传统观念,尊重劳动,尊重实践,崇尚技能技术,李克强总理2014年2月26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中强调:“要发展与市场相匹配的职业教育、培养与市场相匹配的职业人才,形成‘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这种观念要真正渗透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之中,形成尊重技术,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

2.2 构建具备职业特色的高职院校文化

2.2.1 培育职业精神的精神文化

高职院校精神文化的独特内涵决定了职业人的人格走向.与专业知识的集中传授和浅层灌输不同,职业精神的塑造是一种润物无声的过程,它注重职业信念、职业道德、职业责任的灌注与汲取,引领学生全面职业化[1].

首先,教师的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和改革创新的精神作为榜样和典范感染着学生.

其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学生职业精神.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强调职业精神的重要价值与重大意义,形成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习惯,增强学生的规范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和创新意识.

再次,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引导着学生职业精神的形成.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校风,以就业为导向的教风,以增强职业能力为目的的学风,全面引导以爱业、敬业、乐业与创新为核心的职业精神的形成.

2.2.2 融入企业化管理的制度文化

学校组织结构的设置可借鉴企业做法.参照企业因效设事、因事设部的原则,精简机构,追求高效率和科学化,要重视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对外交流、就业等方面组织机构的设置,加强与外界的有效沟通与紧密联系.

同时,学校管理制度避免书斋式管理,强化企业化管理.学生管理制度要引导学生争取实践机会,增强实践能力,丰富职业知识,提升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认清学业、就业与创业的关系,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教师管理制度要引导教师走进企业和工厂,注重教师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提升,加强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实习实训场所的管理制度严格按照企业标准制定,并保证坚决执行.

2.2.3 注重职业技能提升的行为文化

目前形势下,高职院校要在校企深度融合方面主动采取行动,政策引导专业教师经常去企业锻炼,主动参与企业项目论证、技术改造、职工指导与培训等,与企业保持紧密的联系,增强实践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从而增强指导学生实习实训、项目开发的能力.同时,通过建立开放的实习实训管理机制,设立常态化的各种技能大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加技能训练.面向企业、注重职业技能提升的行为文化是高职院校文化职业特色的体现.

2.2.4 体现行业特色与符合企业标准的物质文化

陶行知先生说,一草一木皆关情.校园物质文化做为一种无形的环境力量,影响着学校每位成员.教学环境的布局要彰显行业特色.校园整体环境布局应充分考虑到行业文化、行业精神、行业的前沿技术、行业的杰出人物与领袖人物等因素.

学校教学设施的布置要符合企业标准.高职院校的教学设施要与企业标准接轨,必须有科学先进的设备,有一流的专业实训室和实验、实训楼.应按照企业的管理模式组织实训,将教室、实训、实验、技术服务乃至考试与生产融为一体,营造良好的职业环境和氛围,将创新意识、科技意识、市场意识等企业文化的深刻内涵有效融入学生的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之中[2].

3 特色吸引,培养社会专门人才

特色发展是高职院校化解生源危机的最有力武器.高职院校的特色首先体现于行业办学特色.高职教育行业性非常强,大多都有自己的主要服务方面.这也是与普通本科教育的一个本质区别.高职院校的特色其次体现在专业特色,特色专业体现了学校的个性化发展目标,体现了专业优势,是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和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3.1 尊重学校行业办学传统和特色

我国很多高职院校都有着较深的行业背景和悠久的办学传统,如纺织行业、运输行业、农林畜牧行业、信息行业、陶瓷行业、化工行业等,这类行业性强的高职院校在中专时代曾经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各类专门人才,也积累了大量的办学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办学风格.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有些高职院校出现了急功近利的倾向,在不尊重学校行业背景和历史传统的情况下盲目追风,争相创办时髦专业,致使专业趋同,难有特色与个性,这种不顾学校行业背景、办学传统和文化沉淀的做法影响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高职院校应审时度势,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3.2 创办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

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和服务领域的人才需求,找准办学定位,突出自身特色,打造特色和品牌专业,走差异化发展之路是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应做的战略选择.专业方向选择和特色定位不是盲目的,学校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现状和发展趋势,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资源和能力优势,及时把握学校特色专业建设契机,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实现学校和社会共赢.高职院校通过特色专业的创设对其办学特色产生重大影响,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3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吸收不同层面学生

在我国,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历史悠久,1958年5月刘少奇同志到天津视察工作时指示,要试办半工半读学校,实行两种劳动制度,两种教育制度[3].后来到改革开放才恢复.

目前,社会上许多人有继续求学的愿望,但受条件局限,或苦于生计或缺乏系统的时间,无法参加高职院校全日制的学习.高职院校针对这类学生的经济状况、求学愿望和工作状况,可探索出适合他们生存状况的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方面解决了贫困学生的经济问题,他们可以利用自己在企业工作的工资来突破学费的瓶颈问题,另一方面为他们争取了学习时间,化解了学习和工作的矛盾,同时,这种培养模式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劳动与学习结合起来,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十分有益.

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许多有求学愿望但受客观条件限制的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学习一技之长的便利,同时也为高职院校提供了广大生源,双赢的局面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的良性发展.

3.4 拓展办学功能,满足不同群体需求

在生源短缺的情况下,促进高职院校功能多元化,注重高职院校就业功能的同时,兼顾升学功能、培训功能与社会服务功能,以满足不同群体需求,吸引更广泛的生源.

升学功能.目前国家不建议高职院校升本,许多专家也发出了高职院校“升级不升格”的声音,但高职教育绝不是断头教育,国家正在积极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搭建职业教育立交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多个省份和直辖市逐步试点,多种试点内容在高职院校积极展开,高职院校应抓住这一良好契机,激流勇进,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探索现代职教体系,并充分利用学校本身资源,结合自身优势,与其他应用型本科院校进行合作,采用专升本、专转本、函授本科、自考本科、远程本科等多种形式,满足高职学生求学愿望,增强高职教育的吸引力.

培训功能.高职院校可利用场地、设备、师资、培训资源等优势,开发非正规、非学历、部分时间制的成人职业培训,促使“非学历培训”和“部分时间制的历届生”成为高职的主要“业务”,成为高职的主要“生源”.高职院校可开发以下几个方面的培训:职业农民的培训,根据农村和农业发展的需求,开展农业专业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创业知识与技能、市场信息等方面的培训,提高职业农民的专业技术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创业能力和把握市场信息的能力.农民工的培训,针对岗位的不同需求采取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培训,更新农民工的就业观念,提高农民工的就业技能与创业能力,促使其能更好地适应城市工作与生活,推动城镇建设,如月嫂培训、保姆培训、护工培训、老年护理培训还有很大的空间.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越来越多的职业需要规范的职业资格培训和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院校努力争取获得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资格,既方便了本院学生,又能吸引大量社会人员参加培训.各种岗位培训,如转岗培训、换岗培训、再就业培训等,增强社会就业人员的岗位技能,贴近区域经济发展.拓宽培训功能,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有利于满足不同身份社会人的多种需求,以吸引广大生源.

目前,国家大力鼓励职业教育与培训,为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了政策保障,国务院于2014年5月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完善面向农民、农村转移劳动力、在职职工、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士兵等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资助补贴政策,积极推行以直补个人为主的支付办法.”

社会服务功能.高职院校可充分发挥学校的人才、技术和资源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解决技术难题;加强成人继续教育,组织成人教育与培训,提升公民素质与学历层次.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功能,能更好地提高办学的社会效益,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3.5 开拓国际市场,吸引全球生源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汹涌而至和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剧,我国高职教育逐步迈出国门、走向世界,这为我国高职院校面向国际市场,吸引全球生源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高职教育国际交流和合作已是大势所趋.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可从两个方面着力开拓国际市场,吸引全球生源:一方面,随着我国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可考虑向非发达国家和地区输送高新技术资源,靠科技吸引国外留学生来华学习,如我国的电子科技、生物医药技术等.另一方面,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打造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专业和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课程,靠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吸引全球生源,如雕塑、书法、国画、服装、茶艺、陶瓷、珠宝、丝绸、中医等行业.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已经迈出了吸引全球生源的步伐,如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2012年7月启动了“芝加哥分校”,与芝加哥市立大学联盟合作招收美国本地高中毕业生;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与越南富林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已经签订了协议,将在越南开办合作办学项目和分校;某些高职院校开始招收留学生班,如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2013年招了一个留学生班,主要从事汉语言文学、艺术、绘画等方面的学习,留学生非常热爱中国传统和特色,学习积极性也非常高.

如何吸引留学生来华学习或在海外开办合作项目和分校,推进高职教育的国际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高职院校还需要在实践中摸索.

[1]颜楚华.高职院校文化的职业性及其实现[J].中国高教研究,2012(6).

[2]刘增安,张小菊,刘立红.论高职院校企业特色的校园物质文化建设[J].教育探索,2008(7).

[3]石伟平.比较职业技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 周 璇)

] 2012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生源短缺背景下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编号:2012SJD880111).

2014-07-04

徐琼霞,女,湖南常德人,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发展计划处副研究员,硕士.

G718.5

A

1671-1696(2014)11-0114-04

* [

猜你喜欢

生源特色院校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特色种植促增收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中医的特色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完美的特色党建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