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生学习习惯发展评价的研究

2014-04-17崔玲玲

教育测量与评价 2014年5期
关键词:初中生习惯思维

崔玲玲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其各项生理机能逐渐成熟起来,但心理方面的成熟速度相对落后,这就造成了他们冲动、叛逆的性格特征;同时,他们内心渴望独立、向往自由,所以在行为的控制力方面有所欠缺,使得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遇到诸多障碍。怎样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负担,引导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对他们学习习惯的发展作出正确的评价,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一、初中生学习习惯现存问题的分析与讨论

1.初中生学习习惯现存的主要问题

笔者曾在2012年对上海市不同学校不同年级的初中生进行访谈,访谈学生约150人左右,其中关于学习习惯问题的数据粗略统计如下:

(1)初中生没有主动早起朗读习惯的占76.9%。这一数据说明目前初中生赖床现象较为普遍,并没有在能力范围内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

(2)访谈中没有主动制定短期或长期学习计划的占91%。这一现象表明学生在学习上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没有养成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3)考试前临时抱佛脚的学生占49.7%,曾经有抄袭作业行为的占31.4%,甚至有7.8%的学生在考试时有过作弊行为。这部分学生基本认为学习就是完成任务,而且是为父母和教师完成任务,没有认识到自己应该肩负的责任。

(4)课堂上只是纯粹接受知识而没有思考的学生占46.7%,经常开小差的学生占30.7%,课堂上不会主动记笔记的学生有27.6%。这些基本的学习习惯很多学生明明知道却很难做到,往往是在教师或父母的逼迫下勉强完成。

不懂的问题主动请教教师或同学,主动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在遇到相关联问题时进行联想和知识迁移……这些学习习惯的达标率均未过半。

另外,访谈中笔者也发现部分初中生有厌学情绪,不止是成绩相对落后的学生,即便是成绩中等及以上的学生也出现了厌学情绪。这也是教学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仅仅靠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来解决厌学问题,还远远不够,因为学业负担只是厌学的表面原因,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难以自主学习,才会使原本合理的学习生活成为学生肩上的重担。

2.初中生学习习惯问题的成因

不良的师生关系影响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在师生双方的特定关系中进行的,任何成功的教学都必须以良好的师生关系为基础,许多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都生动地证明了这一点。教师的教学观、态度、教学方法等都能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产生影响。

家长对学生的期望过高、与学生缺乏沟通和交流、对学生过分保护或干涉、习惯于简单粗暴的严厉惩罚……以上因素均是导致初中生不良学习习惯的原因。

部分学生的认知结构不完善对学习习惯产生影响,即已有的认知结构不能够接受新的知识或产生新的认知结构。如,记忆方法简单机械、思考问题不深刻、抽象概括能力差、思维定势严重等。当然,学习动机不良、学习兴趣不强、学习意志品质差,也严重影响着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此外,还有部分学生是由于缺少对学习策略的良好使用。[1]

3.初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可形成性

虽然有以上诸多因素影响了初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但教师和家庭因素相对具有较大的可控性。除此之外,初中生本身的认知和思维发展也为其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1)假设—演绎推理思维理论

瑞士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论,他把人类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而初中生的认知发展正是处在形式运算阶段,这一阶段学生的思维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思维可以不依赖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而是可以通过假设推理来解答问题。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学生的思维有如下四个特征:第一,思维是以命题的形式进行的,他们不但能考虑到命题与经验之间的真实性关系还能看到命题与现实间的关系,推论命题间的逻辑关系;第二,思维个体能够运用假设—演绎推理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第三,思维个体能够理解文字符号所表达的意义、蕴藏的比喻等,并能做一定的概括;第四,处于本阶段的学生不仅具备了逆向性的可逆思维,还具备了补偿性的可逆思维。[2]

由此理论我们可知: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已经开始渐渐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初中生完全有能力进行自我学习计划的制定、阶段性学习的总结和反思,以及在课堂中边听课边思考并提出疑问。

(2)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理论

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造就能够创新、有所创造、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已经做过的事情;第二个目标是形成有批判精神,能够检验真理而不是简单接受所提供的每件事情的头脑。”[3]思维的创造性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形态,是在面对问题时,采取新颖、独特的策略去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品质。他认为培养儿童思维能力的重心是培养创造力和批判能力,处在形式运算阶段的初中生,其创造性与批判性思维出现并且日益明显。

初中生处于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思维活动也异常活跃。所以,教师在解答问题时可以帮助学生养成举一反三、一题多解、触类旁通的学习习惯;在阅读中,也应培养他们提出独到见解的能力和学习习惯;对于自己不懂的问题,学生要能够有及时请教教师或与同学合作学习的习惯。

二、初中生学习习惯评价理念

(一)杜威的习惯理论

对经验和习惯关系的阐述是杜威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他认为,经验代表个人和社会过去信息的积累,那些习惯又给了他们想要的结果,这就是经验。

1.对习惯的理性思考。杜威指出:“实际上,如果按照生物学的观点解释习惯的话,那么,经验的连续性原则是以习惯的事实作为基础的。”他将习惯分为两种,一种是与环境取得全面持久平衡的习以为常的习惯;另一种是主动调整自身以应付新情况的主动的习惯,也就是理性的习惯。

理性的习惯是指我们控制习惯而不是被习惯所控制。杜威指出,我们都有许多习惯,但并不十分了解这些习惯的含义,因为它们是在不知不觉之中形成的。因此,它们支配我们,而不是我们支配它们。但是,“如果一个人有一个真正的问题,它唤起他的好奇心,使他热切地寻求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知识,同时,他又具备相当实行的工具,那么,这个人在理智上就是自由的了。他所具有的独创性的和富有想象力的远见都将发挥作用,并能控制他的冲动和习惯。他自己的目的就能指导他的行动”[4]。

可以看出,在杜威那里,习惯已是一个助力器,但对习惯的认识必须有一个转变,就是我们要对习惯进行理性思考而不是盲从。所以,我们对于初中生学习习惯的评价,是对理性习惯的评价,而不是对习以为常的习惯的评价。

2.习惯理论对于学习习惯评价的意义。首先,它摒弃了“被迫的”习惯,即不是学生自主产生的习惯,而是由外界环境控制的习惯,诸如上课时要坐在课桌前,下课后要写作业等。其次,排除了不经过思考、只是简单重复的习惯。如有些同学的学习计划里,只是简单地罗列了所要学习的内容和课程,而没有学习目标和期望达到的效果等,这样的计划是没有意义的,也不能称为“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学生的终身教育理念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说过:“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5]事实表明,习惯左右了成败,习惯改变人的一生。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编著并出版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强调了终身教育的重要性。在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是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在学习早期阶段,如果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一定途径下得到顺利发展,并形成个体的一种需要,将会在以后的学习活动中发挥深刻的影响,并成为导致学生在社会结构中位置分化的重要条件。[6]因此,从小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三、初中生学习习惯评价指标

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以上简述的学习习惯评价理念,我们认为可以养成的基本良好学习习惯及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能够独立制定学习计划并付诸实践。这是指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程度,制定相应的阶段性学习计划,并在计划时间内认真去实施。计划的完成与否不是重点,计划本身是否切合学生实际、是否经过了深思熟虑的思考、是否能够让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进行充分跳跃,才是衡量计划质量的标杆。计划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没有统一要求。

2.在学习期间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我们知道初中阶段学生能够将注意力集中在教师授课的时间为20~40分钟。事实上,如果在注意过程中能让注意有几秒钟的分散,或者说是一种短暂的休息,可以使注意保持更长的时间。所以我们所说的“心无旁骛”是指学生一直专注于学习这件事情上,而不是单纯的将注意力保持在学习上不变。

3.主动与同学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受到建构主义者的广泛重视,它是21世纪学生学习的一种主要方式。有效的合作学习需具备几个基本要素:具有明确的合作目标;小组成员之间形成一种真正的相互依赖关系;每个成员都明确自己的责任;每个成员都有相同的成功机会以及小组自评。[7]所以,合作学习可以是在课堂中的小组讨论,也可以是在课下,同学间针对某一问题自由进行的头脑风暴。

4.在课堂中边听讲边思考并提问。因为在同一时间内有不同的任务,所以这也就涉及到了注意分配的问题。注意分配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它意味着学生在课堂上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接收器”,也是课堂的参与者。这同时也需要学生对之前所学知识掌握熟练。如果没有一定的知识和经验,没有掌握有关技能,要想使注意力指向不同的对象或活动,那是很困难的。所以,能够在课堂中边听讲边思考并提问的学生,一定是注意力集中,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的学生。

5.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思考并提出独到见解和不同想法。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之为创新性学习。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认知活动,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信息加工过程,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只能是加工过程,而不是别的因素。[8]教学只有通过影响学生的加工过程才能影响学习的结果。提出独到见解和不同想法的学习习惯正是在“刺激”着学生的信息加工过程,使其不断思考,进而有所突破和创新。

6.阶段性学习完成后形成知识架构并尝试反思。知识架构是对一门课程的整体把握,只有对所要学习内容的“主干”有了清晰的认识,才能够在此基础上“添枝加叶”。反思思维在人的一生中都是不断发展的,我们不断从反思中得出经验教训,汲取新的知识。这对中学生而言是一个相对较高的要求,但从初中开始养成反思的学习习惯是有积极意义的。这包括了对自己或他人错题的分析,对他人学习优点的合理采纳,等等。

7.能够主动尝试将所学知识进行实际应用。“做中学”一直是教育界研究的热门问题,所学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应用,而对于初中生所学知识的应用大多集中于科学,其他方面少之又少。应用的前提部分是兴趣,但兴趣的前提部分是研究,所以只有主动去学习和研究所学知识,学生才能够逐渐在实际生活中学会应用。

8.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条件地质疑。有条件质疑是指不完全迷信专家和书本,但也不是无条件地怀疑一切。质疑是要坚持用逻辑或实践的标准审查怀疑对象。学生质疑什么和质疑是否有道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自认为有根据地提出了质疑意见。能够有理由地提出质疑的学生,说明他对所学知识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且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9]

四、初中生学习习惯评价方法

运用传统的考试模式来评价学习习惯显然是不适合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短期内我们很难看到强有力的效果。对于不同的学生而言,何谓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不是完全相同的,所以不可能有一个标准的尺度,来丈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情况,而想要对学习习惯进行准确的测量,使其量化更是困难。到目前为止,试图对学习习惯进行准确量化的尝试,都被实践证明是不科学、不可行的。因为学习习惯主要是做出来的,是实践出来的,是反复训练出来的;它虽然与个体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存在因果关系,但其更多的是体现在行为方式与学习方法上。所以,学习习惯的评价应该有其特殊性。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可采取学习行为观察、学习情景实验、学习效果评价、表彰性评价、长期评价和多群体互动性评价等方法。

1.学习行为观察

学习习惯的形成过程就是某种学习行为逐步达到自动化的过程,同时也是由外控逐步走向内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会发生许多相关的变化,如学习态度的变化、语言描述的变化、学习行为的变化、情绪的变化、外在控制力量强弱的变化,等等。当然,也包括外在行为的变化。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对个体进行有规律的学习行为跟踪观察和记录,那么,通过分析学习行为变化及其他相关变化的程度,就能对学生学习习惯是否养成作出评价。[10]这种方法在学校教育中用得较多。比如,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记录卡,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学习习惯养成方面的记录。

2.学习情境测验

学习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学习行为方式,一旦相同或类似的情境出现,就自然地做出同样的动作或表现出同样的行为。如,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后,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就会与小组成员很好地合作;注意听讲习惯养成后,上课就会注意听讲,等等。因此,我们可以在相似的多种情境中,通过观察某人的学习行为方式来判断其是否养成某种学习习惯。[11]

3.学习效果评价

学习习惯能促进学习的产生,提高学习效果;良好的学习效果也会对学习习惯的形成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引导学习习惯由外控变为内控。所以,利用学习效果对学习习惯是否养成作出评价是一种可行的办法。也就是说,学习效果好的学生,可以认为其具有一定的良好学习习惯,反之,则可认为其不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值得注意的是,学习习惯涉及很多方面,在评价过程中应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例如,学习效果差的学生,可能只是某一方面的学习习惯差,不一定是所有的学习习惯都不好,反之,学习效果好的学生也不一定具备各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能只是其中的几个方面好而已。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区别对待。这种评价学习习惯的方法,由于其具有一定的“量”的含义,所以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采用较多。

4.表彰性评价

由心理学家斯金纳(skinner)的强化理论我们可知,在某一行为后的奖赏和惩罚都会强化这一行为。诸如课堂中教师如果对乱讲话的学生大声制止,会让学生更容易私下讲话,正是教师的关注和惩罚强化了学生“讲话”的这一行为。所以在学习习惯的评价中,我们鼓励以表彰性评价为主,即对于学生在良好学习习惯养成道路上的点滴进步,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而对于有所退步的习惯,也应以理解或漠视为主,避免惩罚措施。

5.长期评价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例如,反思的学习习惯是随着一个人的成长而不断形成的,所以长期评价会有更好的效果。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从小学到高中建立统一的学习习惯评价体系,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情况继续跟踪评价。

6.多群体互动性评价

初中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不仅仅局限于学校中,而是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评价群体的多样性很重要。[12]教师评价、父母评价、同学评价和自我评价等,各评价群体间可多沟通交流,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他(她)学习习惯的培养情况,并及时调整不当的学习习惯。

在初中生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学生及家长都应认识到学习习惯对学习的重要性,要善于利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准确把握学习习惯的评价,培养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全身心投入学习、合作学习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智慧,从而提高学习的效果。

[1]崔玲玲.初中数学后进生学习习惯改进——侧重于个案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2]陈琦.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1.

[3]陈水清.论自主学习[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4):6.

[4]王彦明.杜威习惯理论的教学意义[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13).

[5]邓琼芳.成就孩子一生的88个好习惯[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12.

[6]刘金详.初中数学学习习惯及其方法的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12(1).

[7]刘玉静.实施个性化教学的若干策略[J].当代教育科学,2008(5).

[8][美]威廉·詹姆士.心理学原理[M].郭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132~133.

[9]林有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

[10]孙云晓,张梅玲.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79.

[11]吴运友.中学生学习心理障碍及其对策[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6(1).

[12]任季芳.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J].数学教学与研究,2010(2).

猜你喜欢

初中生习惯思维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上课好习惯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