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戏艺术论
2014-04-17王沛
王 沛
皮影戏艺术论
王 沛
皮影戏是一种独特的戏剧艺术形式,有着与众不同的艺术属性、艺术特点、艺术精髓。为此,本文从艺术学的视角与高度,对皮影戏艺术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与论述。
具体而言,皮影戏艺术可以分为以下三大层面进行艺术化的解析。
一、皮影戏的艺术种类
皮影戏又名“土影戏”、“灯影戏”,简称“影戏”。顾名思义,它指的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刻成的人物或动物剪影,表演故事情节的戏剧形式。由皮影艺人边操纵边演唱。其中的“影人”又叫“皮影”,系采用兽皮先刮薄,再进行雕刻,并施以彩色,有些类似中国民间剪纸。影人的手、腿、头等部位,用线连缀在一起,表演时可以活动自如(由人操纵),十分生动。
皮影戏内容十分丰富,形式多种多样。中国皮影戏的艺术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河北驴皮影戏
河北驴皮影流行于河北省滦县、唐山一带,故又称“呔影”。其主要特点是“呔味”十足。其影腔影响广泛,成为唐剧的唱腔基础。
(二)东北驴皮影戏
东北驴皮影流行于东北三省,其“影人”与河北驴皮影一样,也用驴皮刻制。而其曲调则以东北的“影调”为主。语音同样以东北方言为主要特色。
(三)西北牛皮影戏
西北牛皮影戏以山西、陕西等西北地区流行的用牛皮刻制的影人为其主要特点。其唱腔与语音皆富有西北地域特色。
(四)福建牛皮影戏
福建牛皮影戏流行于福建省,影人也用牛皮刻制。但唱腔与语音皆富有“闽味”。
(五)广东纸影戏
广东纸影戏以广东潮州为中心,其主要特点除影人用纸板刻制以外,其唱腔与语音富有“粤味”。
二、皮影戏的艺术特点
各地皮影戏尽管种类不同,各尽特色,但它们都是皮影戏大家族中的一员,具有皮影戏共有的艺术特色,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民族性
民族性是世界上所有国家、所有民族艺术的生命与灵魂。19世纪俄罗斯作家赫尔岑说:“诗人和艺术家们在他们真正的作品中总是充满民族性的。”[1]
皮影戏是中华民族的民族戏剧之一,其剧目、唱腔均与中国地方戏曲关系密切,互相吸收、互相借鉴、互相影响,民族特点十分鲜明。据文献记载,中国皮影戏早在北宋时就已有演出,南宋的灌园耐得翁在他所著的《都城纪胜》一书中说:“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质雕镞,后用彩色装皮为之。”到了元代,中国皮影戏传到西亚,并远及欧洲。所以可以说,皮影戏产自中国,是地道的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之一。
(二)民间性
皮影戏属于民间戏剧范畴,民间性是它的题中应有之意。从剧目的思想内容(包括题材、主题、人物、事件、情感等)到剧目的艺术形式(包括体裁、结构、语言、手法、风格等),都属于“平民艺术”、“草根戏剧”。这种民间性,又派生出通俗性、浅显性等特点。
(三)丰富性
中国皮影戏本身就是一座丰富的艺术宝库,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皮影戏的“影卷”(剧本)共有1000部,其中既有传统剧目如《樊梨花》等,也有新编剧目《秃尾巴老李》等;既有大型(连台本)剧目《五锋会》等,又有小型剧目《猪八戒背媳妇》等。称得上是丰富多彩、美不胜收。
三、皮影戏的艺术流派
艺术流派是指“在中外艺术发展的一定历史时期里,由一批思想倾向、美学主张、创作方法和表现风格方面相似或相近的艺术家所形成的艺术派别。”[2]艺术流派又以独特的艺术风格为主要标志。
中国皮影戏有河北派、西北派、闽派、粤派等。东北派又有黑(龙江)派、吉(林)派、辽(宁)派等。而黑(龙江)派又有江南派(以双城为中心)、北派(以望奎为中心)等等。各派都有独有的艺术风格。
中国皮影戏的各个艺术流派,构成了整个中国皮影戏百花齐放的大格局。
[1]赫尔岑.往事与沉思[J].赫尔岑论文学[M] P27.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62.
[2]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M]P293.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 刘 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