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诗词 中的漏刻、日晷和钟表

2014-04-17王玉民

天文爱好者 2014年10期
关键词:铜壶日晷计时器

□ 王玉民

古诗词 中的漏刻、日晷和钟表

□ 王玉民

现在,如果我们想知道“几点了”,那是非常方便的,但在古代就没那么容易了。在中国古代,一直到明清之交,人们主要使用的计时器是“漏刻”,即靠累计流水量来指示时间的“铜壶滴漏”。不过,这一般只有皇家和官府才用得起。好在过去的农业社会生活节奏缓慢,人们对时间的精确度要求不高,所以农民们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城镇居民听钟鼓楼报点,也就足够了。日晷也是一种重要的计时仪器,在西方曾非常普及,但在中国古代很少有人使用。明清以后,西方的自鸣钟传进中国,漏刻逐渐被取代。古代人虽然没有现代人的生活节奏,但是也非常看重“时光”,所以诗歌中写到时光时,常伴有大量计时器、特别是漏刻方面的描写。

漏刻:漏壶·刻箭

全诗描写的是元宵节灯会的盛况,最后两句即写到了漏刻:今夜狂欢的太尽兴了,时光慢点走吧,铜壶上的漏箭不要催促我们了!

再看唐人李绅的《奉酬乐天立秋夕有怀见寄》:

深夜星汉静,秋风初报凉。

阶篁(竹)淅沥响,露叶参差光。

冰兔(月亮)半升魄,铜壶微滴长。

薄帷乍飘卷,襟带轻摇飏。……

这首诗的意境、情绪与上诗大不一样,完全是静态的:秋色如水,长夜漫漫,所以漏壶滴水仿佛都慢了很多。通过景物描写,诗中表现了一种悲凉空寂的心境。

上面是写漏壶的,还有专写箭刻的诗句,看明代张和的《兰陵秋夕》:

碧树鸣秋叶,芳塘敛夕波。

漏长稀箭刻,楼迥逼星河。

候雁迎霜蚤(早),啼螀傍月多。

怀人不能寐,弹铗起商歌。

这也是写秋夜的漫长难眠,“漏长”是“时间漫长”的意思,因为时间过得太慢,好久箭才走上来一刻。

漏刻,传说在黄帝时期就已出现。古代常规的漏刻由两部分组成:漏壶和刻箭。漏壶是一只盛水的桶,水不断从下面的小管漏出;刻箭是一支标有时间刻度的尺子,箭下用一只箭舟托着,浮在水面上。最早的漏刻是把刻箭浮在漏壶的水面上,水逐渐漏出时,箭舟逐渐下沉,刻箭也下沉,以此来指示时间,这种漏刻叫“沉箭漏”。后来人们发现,壶中的水变少后,流速会降低,箭的下沉速度会越来越慢。为了让箭的速度均匀,人们又发明了“浮箭漏”,让漏壶的水总保持满着,而漏壶均匀流出的水流进“受水壶”,刻箭浮在受水壶中逐渐上升,以此指示时间,这种漏刻因读取方便而很快普及。

古代描写或提及漏刻的诗词非常多,这里仅举我们常见的或优美的例句来说明和欣赏。

宋人何梦桂的《灯夕乐舞》:

天碧星河欲下来,东风吹月上楼台。玉梅雪柳千家闹,火树银花十里开。紫凤笙繁声曼衍,黄龙舞缦影徘徊。香车匝地红尘软,莫遣铜壶漏箭催。

多级漏壶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在其诗《将往终南和子由见寄》中有“秋风吹雨凉生肤,夜长耿耿添漏壶”的句子,所谓“添漏壶”,意思是为保持漏壶总满,需要不断添水。

莲花漏

田漏

不断人工添水是很麻烦的,所以后来人们又发明了多级漏壶,即漏壶上面再加壶,壶水补偿流进主漏壶,以保持主漏壶的水常满。宋朝燕肃则发明出新装置:设法让上面的壶水流得多一些,这样多出的水在主漏壶沿溢出,主漏壶就永远保持在满满的状态了。他把自己发明的这种漏壶叫“莲花漏”,宋人和岘的词《六州》“严夜警,铜莲漏迟迟。清禁肃,森陛戟,羽卫俨皇闱”,就是说的莲花漏。

漏刻:漏声?滴漏?

前引的诗中有句“铜壶微滴长”,在古诗中我们常遇到“漏声”“滴漏”的句子,如:

“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宋】王安石《春夜》)

“五更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唐】杜甫《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铜壶滴漏初昼,高阁鸡鸣半空。”(【唐】冯延巳《早朝》)

漏壶的水是一滴一滴断续出来的吗?当代学者李志超等人曾做过各种漏刻模拟试验,发现“滴漏”是行不通的,漏壶流出的水流必须连续,否则滴水会严重蒸发,影响精度,另外滴水流量也太小,以致箭尺一刻上升不到1毫米。他们模拟沈括浮漏,发现从水嘴放出来的水流好像热拉成的玻璃条,纹丝不动,闪光发亮,根本无声,如果看见它发生颤动,那必是流量有了变化,更不要说听到滴答声了。可见“漏声”“滴漏”可能都是误解,或者只是以讹传讹的熟语。

正因为漏壶的水流连续,特制的大漏壶水流推动力是很大的,比如张衡发明的浑天仪,全名叫“漏水转浑天仪”,就是靠漏壶的动力推动沉重的浑天仪昼夜旋转的。清代陶元藻的诗《谒南海神庙百韵》,有这样几句:

浑天仪制轩辕铜,漏壶箭捧金衣童。验时辨刻规矩重,酒器百巧呈玲珑。为舟为马为鸣钟,灵机旋运夺鬼工。

此浑天仪的动力就是漏壶流出的水力,所谓“箭捧金衣童”,指浑天仪漏壶上捧箭的铜制小人。

漏刻:田漏

天文史界过去认为漏刻是一种复杂而昂贵的仪器,只有皇家和官府才用得起,后来发现一些史料,才知道过去有的农民也使用漏刻,称“田漏”。

最早的记载出自宋代大诗人梅尧臣的诗《和孙端叟寺丞农具十五首·田漏》:

瓦罂贮溪流,滴作耘田漏。

不为阴晴惑,用识早暮候。

辛勤无侵星,简易在白昼。

同功以为准,一决不可又。

看来这种农家用的田漏不会太考究。诗里说,漏壶就是个瓦罐,盛着小溪打来的水,流出即可计时间。这样阴天、夜晚看不见太阳的时候,也不用犯愁不知道时辰了;即使夜里能看星星,白天能看太阳,有了田漏,这些观察也就都省了;从此以田漏的时间为“标准时”,一切生产、生活安排都以田漏为准,时间就精确多了。

对梅尧臣的诗,王安石还有应和之作《和圣俞农具诗十五首·田漏》:

占星昏晓中,寒暑已不疑。

田家更置漏,寸晷亦欲知。

汗与水俱滴,身随阴屡移。

谁当哀此劳,往往夺其时。

意思是:靠早晚的观星,节令寒暑已经都掌握了,有了田漏,每天的时刻都能知道得很准。后四句是感叹农家劳作的辛苦和官府的不体恤民情。

另外,元代农学家王祯《农书》中也有田漏的记载,并且大致说明了田漏的结构:“田漏,田家测景(测时)水器也。凡寒暑昏晓,已验于星。若占候时刻,惟漏可知。……置箭壶内,刻以为节,既壶水下注,则水起箭浮,时刻渐露。”从这段记载可知,田漏也属于浮箭漏一类。

漏刻:渴乌

在古代诗词中,漏刻有时会用“渴乌”代替,如宋代杨亿的《禁直》:

渴乌漏尽繁星曙,鱼钥(锁)建章(宫殿名)开万户。初日曈昽艳屋梁,鸣鞭一声下天路。

宋代洪咨夔的《和赵保之青田即事》:

宝犀(犀角)压帐春风入,渴乌传箭寒澌滴。砉然推枕起放衙,霜月满庭凫雁集。

有的没提到漏刻的诗也会写到渴乌,如宋代陆游的《七月十七日大雨极凉》:

吴中七月热未已,渴乌呀呀井无水。

炎官护前不少敛,树头敢望秋风起。

那么渴乌到底是什么呢?原来,渴乌指的是漏刻中的虹吸管(连通器)。古代的漏壶不一定都是在底部开一个洞作出水口,有时只是用一条虹吸管把水引出来,古人把这管子叫“渴乌”,意思是像“一只渴了的乌鸦”那样从下往上吸水。后来,人们有时把渴乌的含义扩大,向上汲水的筒状龙骨水车也叫渴乌,后来连井上提水的辘轳、桔槔也叫渴乌了。王安石诗中的“渴乌呀呀井无水”,就是指辘轳或桔槔。

漏刻:挈壶·鸡人

官方授时是古代社会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因为是掌管漏壶,所以这官职叫“挈壶氏”或“挈壶正”。挈壶正的级别不高,各朝都是在八品上下,除负责漏壶的正常运行外,还要记录昏旦中星,按点鸣钟击鼓报时。晋朝王褒《洛都赋》留有这样的句子:“挈壶司刻,漏樽泻流,仙叟秉尺,随水沉浮。”赋中“漏樽”即漏壶,“仙叟”还是指漏壶上捧箭的铜制小人。

苏轼有诗句“纵饮谁能问挈壶,不知门外晓星疏”(《刁景纯席上和谢生》),指他与朋友喝酒通宵达旦,管他挈壶氏说几个更点了呢。

宋人杨备的《铜螭署》:

挈壶传箭逼天聪,铸出蟠螭巧范同。

何事腹中藏怪物,人惊蝘蜓气如虹。

“挈壶传箭”即授时官报时,“天聪”即天子的听闻,“蟠螭”是一种无角的龙,嘴大、肚大,在建筑中多用于排水口装饰(称“螭首散水”)。这里的“铜螭”是一件汉魏时的旧物,铸造得非常精巧,据说魏明帝为太子时,把玉手扳插入铜螭口中,结果就出不来了,后来人们常见到里面有一只白蝘蜓(蜥蜴类),诗中所说的就是这典故。

再谈一谈“鸡人”。鸡人是宫廷中专管更漏的人,比如唐代的报时制度,是夜里鼓打五更,鸡人要按更唱时。唐人诗中咏道:“建礼含香处,重城待漏辰。徐声传凤阕,晓唱辨鸡人。银箭听将尽,铜壶滴更新。催筹当五夜,移刻及三春。”(张少博《尚书郎上直闻春漏》)

李商隐的《马嵬》有句:“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写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逃到四川,只听到军旅的打更柝声,听不到宫中的鸡人报晓了。

以上提到的漏壶都是用刻箭指示时间,这种漏刻叫“箭漏”。还有用秤来称流出水的重量指示时间的,叫“秤漏”。秤漏盛行于唐、宋,最早制造者是五世纪的北魏道士李兰,他把一杆秤吊起来,受水壶挂在秤钩上,根据受水壶里进水的重量计量时间,流水一升,时经一刻。还有一种漏壶不用水而用细沙,称“沙漏”,沙漏的最早记载见于元代,原理是通过流沙推动齿轮,齿轮带动指针指示时刻。古代把各种“动态的”计时器都叫“漏”,如靠燃香计量时间的叫“香漏”,靠滚球经过曲折的滑道累计时间的叫“碑漏”、“辊弹漏刻”等。

日晷·月晷·星晷

日晷、月晷、星晷都是用天体位置来指示时间的仪器,与那些靠物理方法模拟时间流逝的“漏”相比,“晷”属于“静态的”计时器,其中日晷最为常用。

人类使用日晷的时间非常久远,古巴比伦人在6000年前就开始使用了,后来在西方一直非常普及。日晷的缺点是在看不到阳光的时候,比方阴天和晚上,就不能用了。在中国,日晷出现很晚,目前最早的日晷实物是在内蒙古托克托出土的汉代“晷仪”(是不是日晷尚有争议),而典籍中最早的可靠记载是《隋书·天文志》中提到的袁充于594年(隋开皇十四年)发明的短影平仪(即地平式日晷)。南宋曾敏行的《独醒杂志》中介绍了“晷影图”,则是最早的赤道日晷。

古诗中出现“日晷”情况很多,比如:

“日晷未移三十刻,风骚已及四千言。”(【唐】方干《赠上虞胡少府百篇》)

赤道日晷

月晷

星晷

“亭亭日晷侧,肃肃征鸿驶。”

(【明】徐贲《在湖州临湖门外二十里》)

“初夏日晷长,到来已亭午。”

(【清】李苞《宿卧龙石》)

细分析,这些都不是日晷,而是“日影”,因为晷的本意就是“影”。古代在民间很少见到日晷,皇城的宫殿前有石质日晷,那是王权的一种象征,但不知为什么,文人们一直没有歌咏它们的习惯。

至于月晷和星晷,都是明清以后从西方传入的,比起日晷,它们各增加一套模拟月亮或星星与太阳相对位置的补偿转盘和指针,通过这些补偿装置,照准的是月亮和星星,但指示的还是太阳时。南朝的谢庄《舞马赋》:“月晷呈祥,乾维效气。”明代归有光《赠星人胡竹轩》:“竹轩晓星晷,解剥究玄理。”遗憾的是,这里说的都不是计时的月晷、星晷。

自鸣钟

明清之交,西方传教士利玛窦、罗明坚等人为中国带来一种新的计时器,它用金属制造,靠重锤或发条驱动,“轮转上下,戛戛不停”,最新奇的是,它内部带着一个钟,到整点就自动敲钟,于是国人给这种计时器起名“自鸣钟”。在过去,“钟”属于乐器,动态的计时器都叫“漏”,从此“钟”这个字眼又多一个意思:计时器。

在清代,自鸣钟不仅准确实用,还是一种奢侈品和艺术品,拥有它是一种身份和富贵的象征(《红楼梦》中的刘姥姥进贾府,见到墙上的摆钟,就惊讶道:“这是个什么爱物,怎么底下还坠着个秤砣?”),所以清代以自鸣钟为题的诗赋很多,因篇幅所限,仅举几例如下。

满族诗人纳兰性德的《自鸣钟赋》,写出了自鸣钟的外观、结构和运行:

“易刻漏以兹钟,建灵台于云表;显列众辰之圆,深藏运机之奥;抉‘宣夜’之渊弘,殚‘周髀’之浩渺。尔其外之可见者:加尺茎于圆上,俨窥天之玉衡(表针);譬夸父之逐日,莫之推而勇行(摆锤)。辰标上下四刻之初正,刻著一十四分之奇赢。尺每交于一辰之疆界,则内钟之不可睹者,若为考击而闻声。始则宫商间发,继则剽栈齐鸣;珰珰丁丁,鏦鏦铮铮;随烟高下,从风飘零;既犹伦、夔之和律吕,渐若襄、旷之奏韶英;逾半晷而稍歇,遇中正而愈訇。”

清代的台湾进士郑用锡,得到一台西洋自鸣钟放在书斋,非常欣赏,作诗《咏斋头自鸣钟》,其中说:

其中法线转辘轳,关键体天行不息。针芒更分短与长,徐者为时疾者刻。豁然一一发清响,计时按晷无差忒。……何如人巧夺天工,时止时鸣协天则。胜似铜壶滴漏精,准于缇室飞灰急。

康熙大帝也作过不止一首咏自鸣钟的诗,如《戏题自鸣钟》:“昼夜循环胜刻漏,绸缪宛转报时全。阴阳不改衷肠性,万里遥来二百年。”这两人的诗都对自鸣钟的准确、方便、精巧、协天作了由衷的赞美。

(责任编辑 张恩红)

自鸣钟

猜你喜欢

铜壶日晷计时器
纸盘日晷
松鼠的计时器
题天台山铜壶滴漏
超高精度计时器——原子钟
简易日晷
一刻钟为什么是15分
基于ARM内核的计时器设计
论明末清初日晷设计的特点
铜壶:千锤百炼之美
日晷的原理及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