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人名和地名的汉语拼音在科技论文英文翻译中拼写的审视

2014-04-17郭柏寿杨继民潘学燕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4年5期
关键词:声调大写汉语拼音

■郭柏寿 成 敏 杨继民 潘学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农业学报》编辑部,陕西杨凌邰城路3号大铁10号信箱 712100,E-mail:xbnx04@nwsuaf.edu.cn

很多科技期刊,尤其是学术类科技期刊,大都要求作者在撰写论文时把论文题目、作者姓名、署名作者所在的机构名称、摘要和关键词等翻译成英文,并作为论文的一部分;另外,国内很多名刊也纷纷推出英文版,所刊论文全部以英文表述。在这些内容的翻译中,有两项比较特殊,分别是中国人名和地名的翻译。国家标准规定: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的中国人名地名,适用于罗马字母书写的各种语文,如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世界语等。也就是说,当中国人名地名需要翻译成罗马字母书写的各种语文时,必须以其汉语拼音字母的拼写为准。尽管于1976年9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修订了“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法”,但科技论文中有关中国人名和地名的汉语拼音在英文翻译上的拼写仍然存在一些典型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1年10月31日发布了“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的国家标准,标准号为GB/T 28039-2011,要求于2012年2月1日起执行[1];在2012年6月29日,又发布了关于“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的国家标准,标准号为GB/T 16159-2012,要求于当年的10月1日起执行[2]。现根据最新国家标准并结合1978年9月16日“国务院批转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关于改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我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的报告的通知”[3],从期刊编辑的视角对科技论文在中国人名和地名的英文翻译上不当使用汉语拼音字母拼写的典型问题进行审视,分析差错产生的原因,同时提出规范的表达形式。

1 人名拼写时未加声调符号

汉语中同音字和词相当普遍,为了有效解决同音字、词的区分和辨析,古汉语中很早就使用平仄声。平声包括阴平和阳平,也就是俗称的一声和二声;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在普通话中去掉了古汉语的入声,保留了仄声中的上声和去声,也就是所谓的3声和4声。在GB/T 28039-2011中要求人名拼写时添加声调符号,只有下属几个特殊场合可以不加声调符号:汉语人名缩写时,中文信息处理中的人名索引,公民护照上的人名。比如,某刊一篇论文的英文部分第一署名作者“周佩瑶”的汉语拼音名为“Zhou Peiyao”,未加声调,显然属于不规范的形式,应该改为“Zhōu Pèiyáo”。

目前,所有期刊论文英文部分涉及中国人名的汉语拼音时,均比照“中文信息处理中的人名索引”的要求,不加注声调符号。然而,论文英文部分署名作者的汉语拼音并不属于“人名索引”的范畴,所以,不能比拟GB/T 28039-2011中的“5.1.5条款”(中文信息处理中的人名索引,可以把姓的字母都大写,声调符号可以省略)来处理。也许有人担心人名拼音加上声调可引起文献检索上的混乱,其实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加上声调后若按人名拼音检索将更加精准,不可能导致混乱。以法语为例:在法语中除出现于元音字母上的分音符、开音符、长音符和闭音符4种音符符号外,还有一种出现于字母c下面的软音符。法国作者以英文发表论文时,署名上常会出现音符符号(图1),并未见因字母上的音符符号而导致检索混乱的情况发生。西班牙语和德语也有标于字母上的符号,在西班牙语中有分音符号和重音符号两种,图2为西班牙籍作者用英语发表的科技论文部分截图,可看到作者姓名字母上的音符符号。图1和图2说明,音符符号是一个单词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能随便丢弃;同理,声调符号也是汉语拼音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不加声调的汉语拼音也是不完整的。

要改变以往人名拼写时不加声调符号的做法,主要靠期刊编辑去引导作者;同时还要注重排版软件的更新与升级,不要因为技术性的原因而使声调符号在录入和排版上出现困难。

图l 英文论文中法籍署名作者名上的音符符号

图2 英文论文中西班牙籍署名作者名上的音符符号

2 人名拼写时字母的大小写不规范

GB/T 16159-2012的“6.2.1.1”条款规定:汉语人名中的姓和名分写,姓在前,名在后。复姓连写。双姓中间加连接号。姓和名的首字母分别大写,双姓两个字首字母都大写。笔名、别名等,按姓名写法处理。GB/T 28039-2011则指出:在人名缩写和在中文信息处理的人名索引里,姓的所有字母可以大写;在公民护照上不但姓的所有字母可以大写,名的所有字母也可以大写。由此可见:在科技论文中涉及人名拼写时,只需将姓和名的首字母及双姓两个字首字母大写,其余一律小写。

对2012年和2013年出版的近百种科技期刊抽样发现,人名拼写时字母大小写上的不规范形式主要有:姓的所有字母都以大写表示,比如:CHEN Lin(陈霖);当名由两个字组成时,第2个字的拼音首字母也大写,比如:Li Xiao-Na(李晓娜);姓的所有字母和名的第2个字的首字母同时大写,比如:ZHANG YiKai(张益凯), WANG Chang-Biao(王长彪)。

上例中的几种不规范拼写形式,诸如:“CHEN Lin(陈 霖)” “Li Xiao-Na(李晓娜)”“ZHANG YiKai(张益 凯)” 等,宜改为“Chén Lín”“LǐXiǎonà”“Zhāng Yìkǎi”。

3 在人名或地名的拼音中以“V”代“ü”

在拼音中以“V”代“ü”的例子在科技论文中相当常见。 比如:“Lv Qi(吕 琦)”“LV Xiaoqi(吕晓琪)”“Lvsigang(吕四港)”(见 Jiangsu Datang International Lvsigang Power Generation Co.Ltd.)。之所以在人名或地名的汉语拼音中不能以“V”代“ü”,是因为《汉语拼音方案》[4]中对“V”的使用要求很明确:V只用来拼写外来语、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GB/T 28039-2011中规定:针对技术处理的特殊需要,在必要的场合(如公民护照、对外文件和书刊等),可以用“YU”代替大写字母“ü”。因此,上例中的“吕晓琪”在公民护照或对外文件中可以拼写成“LYU XIAOQI”,“吕四港” 可以拼为“LYUSIGANG”。但在当前的排版技术下,大写或小写ü的录入已经不成问题,书刊中若要拼写“吕晓琪”,完全可以拼写成“Lǚ Xiǎoqí”,准确而简洁。

4 连接号(-)和隔音符号(')使用上的问题

由GB/T 16159-2012的“6.2.1.1”条款可知:在人名拼写中只有姓氏为双姓(如:陈言,郑李,欧阳陈,周东方)时,两姓以连接号相连,即两姓之间加“-”,其他情况下不能使用连接号。比如,“陈言若水”就要拼作“Chén-Yán Ruóshuǐ”。 在已发表的相当多的科技论文中,连接号(-)被加于人名两个字的拼音之间。例如,把张泽健拼作“Zhang Zejian”,规范的拼写形式应改为“Zhāng Zéjiàn”,表示名的两个字的拼音之间不能加连接号。

《汉语拼音方案》对隔音符号(')的使用是这样要求的:以a,o,e开头的音节连接在其他音节后面的时候,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用隔音符号(')隔开。以此规则判断,将“Henan”(河南)表示成“He'nan”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有的期刊之所以出现类似“He'nan”的错误拼写形式,可能是担心不加隔音号时存在“Hen an”式的拼读。其实这种担心没有必要,假如要按“Hen an”拼读,只能表示成“Hen'an”;在拼作“Henan”时第2个音节肯定不是以“a”开头的,所以不会出现误拼。此外,该用隔音符号而没有用的例子也很多。比如:Chen Yongan(陈永安),Zhao Yuee(赵月娥)等。规范的形式分别为:Chén Yǒng'ān,Zhào Yuè'é。

5 少数民族人名以拼音拼写时姓和名的混淆

我国是多民族国家,有众多的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传统和文化。因此,少数民族的姓氏文化和汉族是有差别的。汉族人,不论男女老幼,都有属于自己的姓氏;但是,对有些少数民族而言,不见得人人都有姓。以藏族为例,西藏在和平解放前属于农奴社会,在这样的社会形态里,作为农奴的广大人民是没有姓氏的,只有属于自己的名,姓氏是当时所谓贵族的专属品。沿袭下来,大多数藏族同胞有名而无姓,有姓有名的只是少数。如:原人大副委员长阿沛·阿旺晋美先生是藏族人,阿沛是姓,阿旺晋美是名,用拼音拼写阿沛·阿旺晋美先生的姓名时,规范的形式为“Apèi Awàngjìnměi”。

如果一篇论文的署名作者里有少数民族的人,而且在论文的英文部分需要用汉语拼音拼写其名,期刊的编辑在编校时就要慎重对待,不能盲目按照有名必有姓的思维定势去处理,以免出错。例如:有期刊将“索朗斯珠”拼作“SUOLANG Si-zhu”,有的将“旺姆”拼作“WANG Mu”,将“洛桑”拼作“LUO Sang”。 显然,编辑是将“索朗”“旺”“洛”当作姓氏处理,而将“斯珠”“姆”“桑”作为名的。其实,不论“索朗斯珠”“旺姆”还是“洛桑”,他们在整体上是作为名的,为无姓之名,三者规范的拼写分别为“Suǒlǎngsīzhū”“Wàngmǔ”和“Luòsāng”。

与上例类同的错误很普遍,在科技文稿的处理中,必须和当事人认真沟通,详细了解其所在民族的姓氏文化和起名规则,不能主观臆断。

6 县名含有“县”字时拼写上的错误

GB/T 16159-2012的“6.2.2.3”条款要求:已专名化的地名不再区分专名和通名,各音节连写。

在中国县一级的地名中,有些名称里本来就含有“县”字,“县”虽为通名,但在这种情况下已经专名化,作为整体的一部分而构成地名。比如:陕西的“眉县”“户县”“富县”“凤县”等,河南的“陕县”,山东的“单县”等。他们规范的拼音拼写应该是“Méixiàn”“Hùxiàn”“Fùxiàn”等。 但在很多期刊中,遇到此类县名时,往往把其中的“眉”“户”“富”等当作县名拼写,而表示成“Mei County”“Hu County”“Fu County”等。

科学研究是一项严肃认真的事业,作为报道科研成果的科技期刊,严谨、准确、规范显然是其必备的素质。在中国人名和地名的翻译中是否准确使用汉语拼音,既关乎对外形象,又体现期刊对国家标准的认同与执行力度。涉及的问题看似很小、很不足道,但影响很大,不得敷衍。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GB/T 28039-2011.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GB/T 16159-2012.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国务院批转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等部门关于改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我国人名地名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的报告的通知.1978

4 李行健.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语文出版社,2005:附录1-附录3

猜你喜欢

声调大写汉语拼音
做一个大写的“我”
大写的厉害:“00后”少年自制火箭成功上天
声调歌
拼音宝宝扛声调
浅谈汉语拼音的教学方法
坐着轿车学声调
单韵母扛声调
汉语拼音化的反思
“大写”与“大些”
汉语拼音之父 周有光:一个人的百年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