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生态翻译学解读人名翻译——以霍译《红楼梦》为例

2014-04-17周亚莉张丽娟

科技视界 2014年22期
关键词:贾雨村霍克适应性

周亚莉 张丽娟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0 引言

《红楼梦》被称为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学缩影,对其英译本的探究备受世人的瞩目,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该著作还没有一个完整的英文译本,甚至有人在进行人名翻译时,错误百出,如有人将“林黛玉”译为“Black Jade”(黑皮肤荡妇)。(刘艳明,2012)霍克思于 1970 年全面启动了《红楼梦》120回的全译本的翻译。为了研究并翻译中国文化,他竟然辞去了牛津大学中文系主任的职务。“《泰晤士报文学增刊》曾评价大卫·霍克斯(David Hawakes)的译本The Story of the Stone在规模和质量上能与韦利翻译的《源氏物语》不相上下。”(刘艳明,2012)

1 生态翻译学基本内涵

生态翻译学由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提出,其以生态学视角对翻译活动进行了“综观整合性研究”。第一,该理论指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胡庚申,2008)翻译过程是译者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第二,译者主导着整个翻译过程,既制约了翻译生态环境又拥有选择与操控译文的权利,并在翻译过程中对翻译生态环境的不同层次、不同方面上力求多维度的适应,继而依此作出适应性地选择转换,概括为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三维”转换。(胡庚申,2011)因此,译者对翻译生态环境把握的准确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译文的质量。

2 霍译本中人名英译的多维度适应探究

霍译本《红楼梦》中一个重要的瑰宝便是对故事中四百多个人物角色的人名翻译。《红楼梦》中的人名主要有两种作用:一是体现人物的性格、社会地位;二是预示小说中人物的命运。因而本文试图从多维度适应性选择角度对霍译《红楼梦》中人名翻译进行解读,以期引起读者更多关于人名翻译的思考。

2.1 语言维层面

所谓“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胡庚生,2011)霍克斯在翻译人名时,面对具有不同社会地位的人采取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对于拥有较高社会地位的人物,霍克斯采用了拼音音译的方法,比如贾珍(Jia Zhen)、薛宝钗(Xue Baochai);在翻译社会地位较低的奴仆的姓名时,采用了根据字面意思直译的方法,如袭人(Aroma)。

用谐音命名人物是《红楼梦》的一大特色。如“贾雨村”谐音假语村。作者意指其后来不道德的行为。贾雨村有一定的抱负和才能,但家道中落,后因受到甄士隐与贾政的帮助做了知府。但做官后却贪赃枉法,陷害恩人。由上述情节可知,曹雪芹意指甄士隐与贾雨村“真”与“假”的对比。因此,在翻译其姓名时必须考虑作者要传达的丰富含义。霍克斯将其贾雨村直接音译为 Jia Yucun,甄士隐译为Zhen Shiyin,音译的方法很明显的突出了这一对比,相反如果意译就会破坏作者这样命名的意图。除此之外,霍克斯为了照顾西方读者的接受力,根据姓名中暗含的意义将姓名如实地翻译出来,如“娇杏”,原为甄家的婢女。在贾雨村来甄士隐家时,因两次被贾雨村看到,最终被贾雨村抚为正室夫人,这就是一种“侥幸”。霍克斯将娇杏译为“Lucky”,暗含了娇杏原为婢女但最终成为人上人的命运。运用意译的方法翻译仆人的名字,既体现出故事中人物所处的社会地位及命运又使西方读者更易接受。

2.2 文化维层面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其强调的是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的差异。(胡庚生,2011)因此,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需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具有很强的跨文化意识,尽力通过翻译把语言中隐含的文化元素体现出来。《红楼梦》不仅是描写贾府的兴衰的著作,更是中国封建社会文化元素的集合,因此霍克斯在翻译过程中尊重了中国文化,将人名中暗含的文化元素,经过自己理解并最终传递出去,不仅使西方读者读懂了《红楼梦》也了解了中国文化。如在翻译“紫鹃”时,霍克斯就不是简单地将其名字译为“Cuckoo”(杜鹃),因为紫鹃虽然不是林黛玉的从家里带到贾府的贴身丫鬟,但却比她的贴身丫鬟“雪雁”更心疼主子。而且,贾府中很难得出现像紫鹃这样懂得自重自爱的女子,因此他将其译为“Nightingale”(夜莺)。这样的改动体现出霍克斯注意到中西文化中相同意象代表的不同含义:Cuckoo在西方文化俚语里有“傻瓜、疯子”的含义,因此译者选出 Nightingale(夜莺),传达出的意象显然很符合紫鹃的人物性格。抱琴、司棋、侍书和入画四个丫鬟的名字是根据“琴棋书画”分别命名的,霍克斯在了解到这样的取名目的之后,在翻译时专门突出了名字的第二个字。抱琴译为Lutany,源自Lute(一种诗琴);司棋译为 Chess;侍书译为 Scribe;入画译为 Picture。这样的译法不仅将丫鬟的名字准确的翻译出来,同时也暗指了她们主子的才能,让西方读者了解了中国文化。

2.3 交际维层面

所谓“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胡庚生,2011)这种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之外,把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这一过程中,译者就起着桥梁的作用,译者的翻译决定着译语读者对原作把握的准确性。如对“贾政”的翻译,一般情况下将其直译为“Jia Zheng”,但当其称呼出现在仆人面前时,译为 Sir Zheng,而面对小辈时译为 Master Zheng。同样,宝玉对黛玉的称呼也因场合不同而变换:第一次见时称呼她为Cousin,渐渐熟悉之后私下称呼她为Cuzzy,但在众人面前叫 Cousin Lin。在翻译上述两个人名时霍克斯运用的是音译的方法。除了音译的方法,霍克斯还采用了意译的方法突显出不同人物的独特性格。如霍克斯将“平儿”译为“Patience”,平儿是王熙凤的丫鬟,她貌美、善良而且聪慧。当王熙凤虐待尤二姐时,虽然她处于王熙凤的权威之下,但依然在尤二姐死后拿了自己积攒的碎银去帮她,说明了她的善良与极强的忍耐力。上述三个事例充分说明了霍克斯在交际维层面对选择性转换的灵活运用。

3 结束语

著作中人名的翻译工作看似简单,实则里面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一定要充分考虑语言间的差异性,从不同的维度对待整个翻译过程。本文运用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视角解读霍译《红楼梦》中的人名翻译,通过分析发现不同维度的转换既避免了句子翻译形式的单调,又将文化之美表现的淋漓尽致,是非常值得翻译工作者今后借鉴的。值得一提的是,生态翻译学认为翻译生态环境由三个维度构成,三个维度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在描述过程中我们强调某一维度时,并不代表其他维度的转换没有发生。这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能够从多维度出发,重视人名的翻译,能够通过著作人名翻译使中西文化得以传播与交流的目的。

[1]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中华书局,2010.

[2]胡庚申.翻译适应选择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3]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4):11-15.

[4]胡庚申.生态翻译学的研究焦点与理论视角[J].中国翻译,2011(2):5-9.

[5]刘艳明,张华.译者的适应与选择:霍克思英译《红楼梦》的生态翻译学解读[J].红楼梦学刊,2012(2):280-289.

猜你喜欢

贾雨村霍克适应性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红楼梦》中小人物的爱情对人性的启示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红”英译问题辨析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的古诗词增译策略及启示
《红楼梦》霍克思译本中习语英译的跨文化阐释
论贾雨村《口占五言一律》的诗语叙事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
贾雨村:当坏蛋不是我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