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标签理论下促进学校教育发展
2014-04-17贾海超
贾海超
摘 要: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在人类漫长的教育发展长河中,学校教育始终占有重要的位置。“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可叹对于青少年的教育是何等重要。学校作为青少年教育的主要载体,不仅要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而且更重要的是育人。从标签理论出发,探讨学校在对于青少年教育中的问题,给予教师一些指导,促进学校良好教育的展开。
关键词:标签理论;学生问题;学校教育发展
青少年阶段是人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充满了新奇和挑战,也充满了迷茫和诱惑。学校如何正确地引导学生的行为,使其顺利通过叛逆期是我们值得关注的问题。
一、标签理论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埃德文·雷伯特、霍德华·贝克尔等人相继提出了标签理论。到了七十年代,该理论已经在美国社会学界对于研究人类越轨行为方面的统治性理论。如今,标签理论也开始用于研究青少年叛逆行为的理论之一。
标签理论又称烙印理论,它源于符号互动理论,认为越轨行为是社会互动的产物,是一种人为的主观东西。在人类社会中,没有任何一种行为从其本质上来说就是偏离或者违反一定社会、组织和群体的行为规范,一个人之所以成为越轨者是有一个“初级越轨”向“次级越轨”的转化。换言之,每一个人都有“初级越轨”的心理,但只有被贴上“标签”的初级越轨者才有可能走上“越轨生涯”。某种现象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社会给行为人贴上了一定的标签。一个人只有在被他人贴上了“越轨者”的标签时,他的行为才构成违规行为,而这一标签刚好使“越轨者”与“正常人”区分开来。如,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由于某些原因(个性问题或是习惯问题)而出现某些行为问题,如果教育者由此而给这个学生贴上“坏学生”“差生”等标签,其本人就可能会把自己归入“坏孩子”之中。逐渐接受其他同学或社会上对其不良的评价,并确认自己是不好的学生甚至是个坏人,进而自我放纵,致使越轨行为者愈陷愈深,无法自拔,至此,他也就完成了从初级越轨到次级越轨的转变,一个越轨者的全部“身份”就这样形成了。
一个学生的行为,不能简单地用好坏来区分,
更不是贴上一个标签就可以得出结论的。标签不能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情况,因为有些标签是老师、同学错误地加给他的,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这个学生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在这个变化过程中,老师、同学甚至家长对他有些偏颇的行为反应以及他对那些人反应的理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标签的影响下,他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朝老师、同学对他反应评价的方向发展。所以,标签毫无疑问会影响着学生的未来发展。
二、标签理论下学生问题的形成
1.标签的形成
在很多人的潜意识里会自觉不自觉地给某个人加上一个“标
签”,这个标签是基于社会普遍价值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个体进行价值判断的产物。如,在学校中,老师很容易根据学习成绩将学生分为学习好的学生或是学习不好的学生;或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生活经验,轻易地认为男孩子很聪明,女孩子总是需要死记硬背知识等等。这些标签既包括学生好的方面,也包括学生某些不好的或是不尽如人意的方面。在实际教学生活中,标签的形成往往是因为某位学生的初级越轨行为发生了,如上课传纸条、不听讲,还提出稀奇古怪的问题等等。在老师的眼里可能认为这是调皮,不服从管教,行为不符合社会秩序。但是在其同龄人眼中这可能是能够被大家认可接受的。这说明标签来自于某一群体甚至某一个人对别人的印象,有可能是第一印象,也有可能是刻板印象。
2.如何贴标签
标签的形成就是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那么标签是怎样贴到某个人身上去的呢?
贴标签看上去只是一种行为,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到贴标签其实是一个把被贴对象从正常人群中分离出来的过程,让更多人意识到并也随之去强化这个标签的过程。在此事例中,老师既是事情的推动者又是不良事件的制造者,老师实际上对这位学生实施了贴标签的行为。对于一个青少年来说,这不仅是莫大的羞辱,同时也是对其心灵上的创伤。所以,在学校教育中老师的引导作用是重大的,是足以影响一个学生一生的。
3.认同标签,强化标签
贴标签只是一个学生问题开始的第一步。贴完标签后,紧接着是被贴对象对所贴标签的反应,即认可标签。如上一个事例所说,该学生被贴上标签后,便会在他人强化标签时逐渐认同这一标签所有的含义,并开始以标签的规定行事,从而进一步强化他对标签及其附带内容的接受和认同,他开始以问题学生的标准行事,以此吸引外界的关注。同时他的这一行为更加深了外界对他标签合理性的认同。这无疑是一个恶性循环。不良标签带给一个学生的是更加恶劣的行为和心灵上无法弥补的创伤。
三、标签理论在学生教育中的影响
1.不当标签的错误定位
不良的标签容易使学生有错误的社会定位,使其产生自我认识的错误。比如,有些学生很顽皮,有意无意间破坏了学校的公共设施,或是青春期的孩子喜欢打架,显示自己的威严等。他们也许把这些行为看成是“游戏、冒险、刺激、有趣的事情、调皮捣蛋和嬉戏娱乐”,但是社会或老师却把这些行为看成是一种不良的行为,甚至给予严重批评,上升到犯罪层次。这种错误的社会定位,使这些学生对自己的行为产生错误的认识。如果他们对于别人的评价不能够正确地评判,就很可能加大他们的逆反心理,导致他们的行为越来越不符合社会秩序。
2.不良标签导致的错误极端
法制节目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人有着极端的行为,其生活背景尤其是在其青少年时期都会有着不好的经历。如,有些人在其学生时期偶然做错了事情,或者说根本没有做错事情只是由于自己的一时疏忽而被别人误解,从而遭到其他人的小题大做。如被灌于“小偷”这样具有强烈不良色彩的标签。之后,可能在很长时间里,这个标签就像紧箍咒一样,使其遭受着不能摆脱的痛苦。他们往往会与正常的学生隔离,家长不让自己的孩子与这些“坏”孩子交往,他们不断谈论这些“坏”孩子的邪恶行为,把他描述成一个邪恶的人,使其孤独,甚至演变成只有当他做了不好的事情时,才能引起别人的关注。其结果只能是他在周围人的消极反映中变得越来越坏,最终走向了社会的错误极端。
四、标签理论下如何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
老师是学校发展的基石,加强对老师的教育也是学校发展的重要部分。根据标签理论,我们可以得知,当学生被老师、同学贴上不良标签后,他们就会和正常的学生分离,不能在同一片天空下享受本应该享有的轻松与快乐。他们会受到不公平的看待,某些权利会丧失,心理容易产生自卑和阴暗面。因此,作为老师要谨慎下结论,谨慎贴标签。作为学校,有责任和义务对老师开展教育工作。组织老师学习教育心理学、青少年成长发展规律,同时对老师自身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等。这有益于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更好地处理学生的问题。当然,学校要努力进行非标签化的教育。非标签化教育就是对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不搞区别对待,尤其是对那些曾经犯过错误、有过某些越轨行为的学生,决不能因此给他们贴上“坏”“不道德”“偷”“懦弱”“笨蛋”等等诸如此类的不良标签,不能把他们与其他同伴隔离开来。不能轻易给犯错的学生下结论、扣帽子。老师要多给他们关怀和鼓励,看到他们优秀的那一面,多给予
肯定。
参考文献:
[1]贾春增.西方社会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安东尼·吉登斯.社会学.赵煦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编辑 薛直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