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部门预算管理的问题与对策
2014-04-16张丽英
张丽英
摘要:随着国家对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如何合理配置、有效利用财政资金发展中小学校教育,首先就需要科学、精细地编制预算,严格地执行预算,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效能,切实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目前中小学校预算编制还存在不科学性和盲目性,预算执行和调整较随意,年底要么突击花钱浪费严重,要么因预算不科学资金短缺限制了学校的发展,近几年来国家虽然不断加强预算管理,但仍需完善。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小学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然后从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到预算绩效考核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预算管理 中小学校 对策和办法
中小学校预算是指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编制的年度财务收支计划。反映了中小学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发展方向,反映了中小学校对教育经费的需求,是中小学校财务工作的基本依据。
一、现阶段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的质量较低
1、编制期间仓促
每年财政下达预算编制工作任务后要求10天左右上报,由于编制的时间紧迫、过程短、准备不充分,难免造成预算编制的质量较低。
2、与其他内部机构缺乏沟通
财务部门与总务处、办公室等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容易导致预算编制与其他教学管理活动相互脱节,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
3、预算编制较松弛
项目预算编制随意性较大,编制粗糙,单位对项目预算往往放大需求量,存在投机心态。编制经常性项目预算时,没有根据环境、情况、依据的改变进行调整,预算金额仍旧保持稳定或递增,极易造成预算松弛;编制非经常性项目预算时,缺乏可行性论证,无市场调研,随意性较大,人为估计比例过大,有些项目没有中长期规划,只考虑短期利益,可能造成重复建设,浪费严重。
4、预算批复与预算执行的期间不完全统一
我国《预算法》规定中小学校预算由学校提出预算建议方案,通过“二上二下”,最后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批通过后才能执行。而我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在3月底召开,而此时按照公历年度的预算期间已经过了整整三个月,等到预算文件正式批复,预算已经执行了3、4个月了。财政部门对前几个月的经费只能按历年水平拨付,中小学校已经错过了寒假施工期间。
5、日常公用支出预算编制根据人员定额分配资金,缺乏科学性
由于存在规模经济效应,规模相对大的单位,人均分担的费用相对较小,而小单位人均分摊的费用相对较大。按照人员定额分配资金,经常会出现小单位预算金额不足以承担日常公用支出的现象。另外日常公用经费明细预算与实际执行支出明细基本上是不匹配的,原因是由于定额预算明细中除了公用取暖费是按房屋建筑物面积核定外,其余基本上是按学生人数和教职工人数为基础核定的,而各个学校情况不同,按统一标准核定的定额明细预算与实际明细费用支出往往存在很大差异,导致预算与决算出现“两张皮”现象,造成预算与决算不一致、不匹配。
(二)预算执行不严肃,随意性较大
1、预算调整较为随意
目前中小学校预算在执行过程中对预算的调整较为随意,调整缺乏严格控制,容易导致预算约束力不够。
2、执行维修工程项目预算时间过于集中,缺乏统筹安排
为了保证学校的教学秩序,防止干扰正常教学,很多维修项目只有寒暑假才能施工,受到冬季寒冷气候的限制,致使多数周期长的维修工程只有暑假才能进行,如果一所学校有多个维修项目,如果缺乏事先周密的准备和统筹安排,在时间上往往容易发生冲突,导致预算执行速度缓慢。
3、预算执行不严肃
没有按照批复的预算严格安排各项收支,存在无预算、超预算支出等问题,影响预算的严肃性。预算执行中公用经费与人员经费往往与预算不符,人员经费挤占公用经费情况严重;公用支出与项目支出混用,对一些公用经费支出只要能沾边就使用项目经费,用来弥补日常公用经费的不足;年末为了完成预算,突击花钱现象突出,预算管理效益低下。
4、缺乏预算执行的差异分析
各学校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事中监督,也很少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及时详尽的分析,与其他职能部门也缺乏有效的沟通,容易导致预算执行进度偏慢。
(三)预算管理缺乏内部控制,评价机制不完善,缺乏社会监督
目前中小学校预算管理没有形成系统的内部控制,缺乏制度约束;预算编制和执行没有构建和实施评价机制;除了“三公经费”外,预算一般不对社会公示,造成公示不彻底,缺乏社会监督。
二、加强中小学预算管理的对策和办法
(一)强化预算编制
1、根据发展目标和工作计划拟定好下年的资金计划
中小学校在上一年就应当根据发展目标和工作计划拟定好下年的资金计划并做好预算编制准备工作,预算任务下达后就可以按照事先确定的工作任务合理安排收支。避免仓促编制预算,提高编制质量。
2、预算编制全员性
新修订的《中小学财务制度》规定中小学校预算的编制在校长统一领导下,由教务、总务、财务、教师代表共同参与,民主理财,确定预算建议草案。可见预算编制不是财务部门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应当由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群策群力,全面科学地计划发展所需资金。
3、与其他职能部门积极沟通
提高预算编制质量,就必须与其他部门进行有效沟通,了解其他职能部门下一预算年度的工作计划,才能更好地对收支规模和结构进行预计和测算。
4、建立健全预算组织机构
中小学校的预算编制应当做到程序规范、方法科学、内容完整、项目细化、数据准确。首先领导要重视,要组建预算编制领导小组,做好预算编制的各项准备工作;其次明确预算的归口管理部门(通常是财务部门),建立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资产管理、基建管理、人事管理等部门或岗位的沟通协调机制。endprint
5、确立预算绩效目标,进行可行性分析
项目预算绩效目标应当具体、科学、可执行,并能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就需要进行项目可行性分析,对重大预算项目采取立项评审方式,必要时可以聘请中介机构进行可行性研究,做好项目前期评审工作充分准备。
6、预算批复与执行时间调整一致
按照财政年度的时间把预算编制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批的时间都放在上年年末完成,真正实现预算批复与执行期间的高度统一。
7、改善预算编制方法
将零基预算、增量预算、弹性预算、固定预算等预算编制方法综合运用,使编制的预算更加细化和合理。
8、批复完毕下发的中小学校预算,应该向社会全面公示,使政府预算体现“对纳税人负责”的原则
让公民明了财政支出向中小学教育投入的规模和去向,使公民更加关心教育。
9、考虑规模经济效应,完善定额预算
通过数学模型建立一定的函数关系,对不同规模学校的日常公用经费中的明细定额分配一个合适的系数,使预算与规模经济相关联。
(二)加强预算执行力度
1、履行预算执行申请与审批管理
建立预算责任制,制定相应的惩罚措施。预算执行时要建立审批权限和程序,避免无预算或超预算现象发生。强化预算执行的刚性。
2、严格控制预算随意调整
中小学校预算按照人大的批复严格执行,除国家政策、事业发展目标和计划等有较大的变动外,一般不进行调整,保证预算的严肃性和法律性。从预算编制准备阶段就应当全面精细地测算预算构成明细及其所需资金,必要时聘请中介机构提供咨询服务,此外还应考虑项目预算施行的条件是否具备,具有多大的可行性以及能否达到绩效目标等,避免因单位考虑不周造成的预算调整。如果国家有关政策或学校发展计划有较大调整,对预算执行影响较大,确需调整时,应当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调整。
(三)完善预算内部控制、绩效考核与公示制度
1、加强预算的内部控制
预算执行应当设计和运行申请控制、资金支付控制、执行分析控制等内部控制。着力解决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提高预算执行的有效性。
2、成熟评价机制,强化预算绩效评价
中小学校应当在加强预算与决算差异分析工作的基础上,完善激励机制,按照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的要求,与同级财政部门和主管教育部门共同积极探索、研究制定中小学校项目支出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建立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将绩效考评结果作为以后年度项目支出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对预算编制和执行好的学校加大以后年度资金支持,反之则按一定比例降低以后年度的预算。设计评价体系时,应着重避免评价指标设计不合理而造成的“为了完成预算而突击花钱”的负面情形。
3、全面预算公示,增加预算透明度和约束力
财政部门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对中小学校预算及其执行情况向社会进行信息披露,以加强预算的事中监督,使每一笔钱的去向具体透明,增强预算的公开性和约束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