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广播特写音响的采录与制作

2014-04-16李宏

中国广播 2014年4期
关键词:音画

李宏

【摘 要】由芬兰国家电台哈里·胡赫塔马基采制的广播特写《乡下别墅——农村音画》获得了2008年欧洲奖广播特写类提名奖。特写像一部电影,用音响创造出一个个镜头。这个特写展示了芬兰夏天的农村画卷和芬兰人夏天在乡下度假的悠闲生活,它秉承哈里的一贯风格,不只是用音响展示,还在用音响思考,用音响记录芬兰的文化和传统,梳理芬兰人文化传统的演变和继承。

【关键词】音画 真实音响 创作音乐 多种解说方式

【中图分类号】G229 【文献标识码】A

哈里·胡赫塔马基先生是芬兰国家电台广播特写工作室负责人,曾创作过160多部广播特写,其中有10多部获得柏林未来奖、欧洲奖、麦鲁利奇奖、意大利奖和亚广联奖,并在欧洲、非洲、亚洲20多个国家播出。他痴迷于音响的创造,擅长用音响构筑画面,喜欢用音响作理性思考,总是试图为听众贡献新奇的音响和思想。除了做广播特写,哈里先生还创作音乐,并在大学讲授广播和艺术类的创作课程,有多部专著出版。他是国际广播界一位有着独特风格的广播特写制作人。在2012年的国际广播特写大会上,曾有英国学者专题介绍研究哈里的作品。

《乡下别墅——农村音画》(以下简称《乡下别墅》)是哈里·胡赫塔马基先生于2008年完成的一部作品,它获得了当年欧洲奖广播特写类提名奖(只有5个)。一如特写标题所示,这个关于乡村别墅的特写,像一部电影,用音响创造出一个个镜头,展示了芬兰夏天的农村画卷和芬兰人夏天在乡下度假的悠闲生活。当然还不只这些,这个特写秉承哈里的一贯风格,不只是用音响展示,还在用音响思考,用音响记录芬兰的文化和传统,梳理芬兰人文化传统的演变和继承。特写中有白描,有采访,有议论,有表演,还有不少幽默的元素。而这些,都是通过音响来表现的。

真实而丰富的音响

在百度里搜索“音画”,定义居然是“音画,网络专用名词”,令我哑然!其实在20世纪60年代,国际广播界就有“音画”(sound scene, sound picture)类作品,是指以音响、音乐为主体创作的广播特写。这类作品追求用音响创造画面,用音响本身讲故事,再配以音乐,很少用解说(旁白),有的几乎全部用音响构成,没有一句解说。音画类广播特写特别注重作品的美感和艺术性。《乡下别墅》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听这个节目就好像在看电影,芬兰的乡村景色、芬兰人度假的生活场景随着音响在你的脑海里一一闪现,仿佛置身其中。

录制真实而丰富的音响,是音画类广播特写最重要的基础工作。哈里先生特别强调,《乡下别墅》中所有的自然音响都是他亲自录制的,没有一个是人工电子合成声,没有一个是从音响库中借用的。那么,作者是如何录制音响的呢?哈里介绍说,他使用的是拍电影的录音设备,从开车离开城市到从乡下别墅回到城里,全程录音。他在自己的别墅里设置了好几个话筒,一天天录下自然真实的度假生活音响;他以一个度假者的身份到处和人聊天,并录下全部的交谈;他还采录了所有能采录到的农村的环境声音——鸟叫、流水、下雨、打雷,以及林子里的脚步声,摩托车飙车的音响,砍木头的声音,度假人在别墅听音乐、放电影的声音,打鼾的声音,蚊子飞舞的声音,甚至度假人上室外厕所的声音,等等。这些清晰、高品质的音响,是这个特写最主要的材料。如果没有这些声音,也就没有了这个特写的存在。

独特的音响处理

广播特写创作的规律是先有音响后有文本。但如果仅仅是把采录到的真实的声音用在节目中,国际广播界就不会称哈里先生是“风格独特的”制作人了。哈里之所以成为哈里,主要在于他对真实音响的独特处理方式。

《乡下别墅》中对“蚊子的声音”处理让我过耳不忘。蚊子的声音录起来很不容易,听起来却很普通,甚至有些烦人、闹心。但作者却费尽心机录下清晰的蚊子的声音,用来表现夏日的乡下环境。同时,他创造性地用乐器模拟蚊子的声音创作了“蚊子的舞蹈”音乐,巧妙地把真实采录到的“蚊子的声音”与用乐器创造出来的“蚊子的声音”组接在一起,从而产生了一种情趣,一种幽默,让听者忍俊不禁,好像看见逃离城市喧嚣的度假者在幽静的乡村无奈地与蚊子“搏斗”的情景。

哈里就是这样用独特的方式来处理真实音响的,即便是通常被称为噪音的音响,他也能设法“化腐朽为神奇”,使之成为特写中独特的不可或缺的元素。用斧子砍木头、用电锯锯木柴、烧壁炉、烧桑拿房,是乡下别墅中度假人的主要活动,于是我听到单调的砍伐声、刺耳的电锯声。“这样的噪音也可用?”正在我皱眉疑惑时,电锯声自然地演变为模拟电锯声的音乐,真实刺耳的电锯声减缓了,消失在音乐中,而听众又分明听得出特写中的人物是在自己的别墅里用电锯锯木头,而不是在拿乐器演奏音乐。这样处理后的电锯音响既真实地再现了环境,表现了乡下别墅中度假者的真实生活,同时又增加了节目的趣味性和可听性。

真实的音响加上与真实音响相谐和的即兴创作的音乐,成为《乡下别墅》最突出的特点。这样的组合音响成为特写中的“主角”,经常一用就是一分钟,甚至两分钟。画面就在这样的音响中构筑并流动起来。

那么,哈里是如何操作的呢?听完采录到的全部音响后,哈里写出《乡下别墅》的文本,请人录好旁白,然后请来了美国的声音工程师、奥斯卡奖获得者吉姆·麦基(Jim Mckee),一起做音响编辑和特写的合成制作。他们把制作室设在一个农民的家庭旅馆里,他们听着采录的真实音响、录好的解说,即兴创造音乐,最后合成制作。哈里说这个过程用文字很难解释:“非常有趣、美好,而且富有价值!”

思辨色彩的诗体解说词及多方式处理

首先,作者采用诗体的语言写解说词,与自然音响、专门创作的音乐相配,使特写呈现出浓郁的诗情画意,与“音画”作品的气质相契合。

其次,作者运用富有哲理的诗体语言成功地表达了作者的思考,深化了节目的内涵。通常,“音画”类的广播特写注重为听众提供听觉上的美感,容易满足于高品质的音响而忽略主题的深度。哈里先生在《乡下别墅》不只是要表现风花雪月,而是在形象地展现芬兰农村美丽画面的同时,理性地梳理芬兰人到乡下度假的历史的、人文的、政治的、社会的、生活的种种原因,使一个浪漫生动的“乡下别墅”具有了思想的光彩,让听众在享受听觉美感的同时,了解他人,回味自己,不由自主地思考城市、乡村、文化、政治、生活方式,等等。

第三,作者采用男女两人或对播、或交谈、或问答、或朗诵、或白描、或议论的多种方式处理解说,像角色扮演。让男女播音员根据解说词的内涵确定表达方式,有的地方还重复、叠加,或加上混响,使特写听起来丰富、生动、充满吸引力。其实从“音画”作品的定义来看,《乡下别墅》的解说词文字量应当说是相当大的,如果只是男女对播,节目听起来一定会枯燥、干涩,缺少灵性。经过以上多种方式的处理,《乡下别墅》具有了音画的灵动气质,又有了广播特写作品的思想色彩。

另外,哈里先生创作这个作品的动意萌发也和这个节目一样有趣。一个夏日的夜晚,哈里坐在自家别墅里看星星,万般寂静中他却听到非常美妙的声音,远远近近,忽隐忽现,他任由自己走进声音的世界,一个念头由然而生:这就是我下一个特写的题目。于是,这个闪念一点一点发展成为现在我们看到的听到的《乡下别墅》。你瞧,只要有心,度假也是获取创作灵感的好时机!

(作者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学会秘书长)

猜你喜欢

音画
丰收节音画
丰收节音画
丰收节音画
意象·音画
——论交响乐组曲《草原意象》的意象美
中西融会 雅俗共赏——《澳门音画》创作札记
音画世界
音画之旅 百里侗寨踏歌行
打造“音画合一”视听体验 索尼HT-X9000F、HT-Z9F和SA-Z9R在华上市
交响音画《大秦岭》在西安奏响
抗战音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