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文艺广播创新趋势

2014-04-16章莹莹

中国广播 2014年4期

章莹莹

【摘 要】面对日益复杂的广播媒体环境,文艺广播如何焕发生机、重现昔日辉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大型文艺专栏《中国大舞台》的成功推出和运作,再一次证明新闻与文艺并举是发挥国家级媒体传播主力军作用和重要文化载体功能的必然途径。

【关键词】文化发展工程 中国大舞台 创新趋势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①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②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朝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不断前进。”③

在中央精神指引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整合全台文艺广播资源为抓手,适时建设“文化发展工程”,启动了新一轮广播文艺节目改革。作为这一轮改革的重要标志,2012年9月《中国大舞台》在中国之声强力推出,并得到听众和社会各界的好评。收听数据显示,中央电台中国之声《中国大舞台》播出时段竞争力强,听众结构合理,收听冲高能力明显,在北京、沈阳、乌鲁木齐等地单期最高市场份额均超过10%。尤其在北京、上海、深圳、重庆、沈阳、乌鲁木齐地区,节目竞争力均超过中国之声的整体竞争力,对中国之声的整体收听表现起到了积极的拉动作用。以北京为例,《中国大舞台》2013年上半年平均收听率达到0.928%,高居中国之声所有节目第三位(前两名是《央广新闻》和《新闻纵横》)。在2013年上半年单周最高收听率排名上,《中国大舞台》以1.925%的收听率,排名中国之声所有节目的第一名,表现令人惊喜。市场份额方面的统计,2013年上半年,《中国大舞台》在北京地区平均市场份额达8.98%,依然名列中国之声所有节目第三位。④

《中国大舞台》的成功,是新时期文艺广播栏目创新的一个典型案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下文艺广播创新发展的走向趋势。

一、“新闻立台”理念下中央电台文艺广播的走向

就传统的广播媒体而言,内容构成主要包括新闻和文艺两大类。在传统的广播节目设置中,文艺类内容占比较高,至少达到50%以上,且在整体节目布局里相对集中。近年来,中央电台节目改革以“新闻立台”为原则,节目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2008年中国之声打破了综合频率的原貌,实现了新闻全天滚动播出,成为名副其实的新闻频率。而伴随着这次改革,中国之声原有文艺节目播出量大大缩减。在此之前,2002年中央电台原第三套调频立体声广播频率率先进行“专业化”改革,全新流行音乐频率音乐之声(Music Radio)诞生的同时,大量综合类文艺内容也失去了播出平台,以往强势的综合类文艺内容资源亟待整合,中央电台文艺广播进入了一个新的探索阶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电台“文化发展工程”应运而生,为文艺广播开辟出一条改革发展的新路径,而《中国大舞台》的创办,则成为这一轮改革的亮点。

仅就广播栏目的设立而言,《中国大舞台》有以下几方面的创新。

1.节目设置标新立异

传统文艺广播的固定性栏目如戏曲、曲艺、音乐等内容时长多为半小时或一小时,即便是频率专业化的今天,文艺广播节目时长的设定也基本是以一小时做区隔划分。《中国大舞台》节目时长为两个半小时,且选择在每周日晚19:30~22:00播出,从板块类栏目设置上打破了常规。之所以选择用两个半小时来打造一个新兴的广播节目,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虑:

一是各类形式文艺演出基本是以两小时为框架而设立,这样的节目时长无疑可以完整地呈现所录制的演出内容;二是加长的半小时时长,主要由表达能力及素养水准高的嘉宾介绍解说,目的是为听众提供更具专业性的点评,以提高听众的艺术品鉴力。

2.内容设置兼容并蓄

作为中央电台文化发展工程的重要播出平台,《中国大舞台》在内容设置上兼顾了各个方面的需求。一方面,与中央电台签约合作的中央级文艺演出团体包括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中国国家京剧院、中国广播艺术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中国爱乐乐团等不同门类的高层次高水准演出占有相当大比例;另一方面,在“包容古今中外,突出民族民间”思路指导下,《中国大舞台》平时播出的内容也呈现出丰富多彩、兼容并蓄的特色。节目运行至今,已为听众奉献了近百场大型高端文艺精品节目,包括音乐会、演唱会、戏剧、戏曲、曲艺等诸多文艺形式和种类。由此可见,《中国大舞台》虽然不是综艺栏目,但却展示出一般意义上专题文艺节目所不具备的综合性质。

3.嘉宾主持各尽所能

不同于视觉艺术,《中国大舞台》以音频形式再现艺术作品的精华,给受众以无限的遐想空间。在150分钟时间里,主持人、嘉宾以夹叙夹议的方式引导听众欣赏作品,从而实现艺术普及目的并达到更好的收听效果。

在主持环节的设置上,《中国大舞台》打破以往一对一主持(即一人专做一档节目)模式,精选了四位主持人轮流主持。选择这种形式的主要原因有两点:

一是作为集纳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文艺专栏节目,需要采制、播出的节目样式多种多样。而制作者和听众在艺术领域中都有各自独特的喜好,选择四位风格不同的主持人在这个平台上各尽所能、各展所长,能够让听众有更多选择,主持人之间也能够取长补短;二是文艺广播栏目的主持环节复杂,主持人要从最初公开演出、嘉宾探访,到片花设计、节目流程构思等全过程参与介入。而四位主持人轮流担纲,使他们能有相当宽裕的时间和精力参与创作,从而为更好地呈现节目打下良好基础。

相比一对一的主持,四人同做一档节目的运作模式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进行收听习惯培养,毕竟听众需要一个记忆和适应的过程。当节目定型之后,我们欣喜地发现每位主持人在受众心目中各自的风格特点日渐凸显。杨昶的厚重、胡凡的睿智、其轩的温婉与蒋术的犀利均在节目进程中起到关键和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国大舞台》的良好口碑来自于精彩的节目内容选取、别出心裁的主持方式、高端到位的点评解构和心思巧妙的节目编排,它已经成为全国热爱文艺的听众每个周末的热切期待。

二、“内容为王”概念下版权意识的确立

自2002年起,中央电台分三期实施“老磁带抢救”工程,以多种数字介质抢救、转储开盘带17万多盘,成功实现了历史音频资料的数字化。2009年中央电台综合改造技术系统,不仅搭建起容量可观的媒资系统,而且还建立了版权水印系统,同时分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开始确权编目建库工作。这两项工程的完成及中央电台版权系统的深度开发,为中央电台未来与各种传统媒体乃至新兴媒体的竞争奠定了坚实基础。2010年在国家民政部和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大力支持下,中央电台牵头在“中国广播联盟”的基础上成立了全国广播版权组织“中国广播版权协会”,开启了中国广播媒体履行知识产权保护社会责任的新阶段,这也标志着媒体在“内容为王”的竞争时代,知识产权意识的重大提升。中央电台“文化发展工程”及《中国大舞台》的实践中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中央电台“文化发展工程”自2012年8月启动以来,共采访、录制各类演出近百场,其中不乏自主策划组织的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中国国家京剧院、中国爱乐乐团等国家级艺术团体的重头演出,而所有演出在签约时也全部签署了广播的播出权和新媒体的播出权协议。《中国大舞台》作为中央电台“文化发展工程”的重要窗口,每期节目的采制都高度重视版权开发工作。节目运行至今在版权开发利用上积累了不少经验。如世界室内乐大奖获得者琥珀四重奏,应邀在中央电台音乐厅现场录制了一张纯室内乐专辑,该专辑在《中国大舞台》节目中播出的同时,还与中央电台签署了独家版权协议。“内容为王”、版权先行的意识,正在成为中央电台立足媒体竞争的重要基础,特别是中央电台几十年积累的大量珍贵文艺音频资料得天独厚、绝无仅有,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财富。随着全社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中央电台本身对版权开发利用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这批珍贵的历史音频资料必将催生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对中央电台文艺广播而言,它们不仅是保持内容活力长盛不衰的源泉,也是作为主流媒体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精神食粮的重要保障。

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趋势下文艺广播资源整合的意义

2009年2月,中央电台召开加快新媒体发展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实施“台网一体、全台办网”战略,为新媒体建设和发展提供政策、资金、人才、技术支持,加快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内容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上的协作与融合,将网络、手机广播等新媒体资源统一管理、统一运营,建立全台多媒体信息采编、制作、存储、传播平台,实现对文字稿件、图片、音频、视频的综合处理和新闻资源的有效增值,形成新旧媒体相互支持、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经过几年来的扎实经营,中央电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实践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传统广播的表现形式是单一的,声音是其唯一的呈现元素。而在新兴媒体竞现的今天,受众对媒体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广播与新媒体融合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能够使广播的内容资源以文本、图片、数据、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实现“一个源头、多个流向”的最大传播效应。《中国大舞台》一年多来的实践,也充分体现了这个特点。

经过央广网的精心包装、全媒体呈现的《中国大舞台》节目,受到网民的热捧。2012年9月2日19:30~22:00,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化发展工程大型文艺专栏节目《中国大舞台》亮相中国之声,这期节目是中国国家交响乐团与中央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后的第一次合作。首先,央广网派出两路精干人员,提前前往国家大剧院分别采访录制和视频拍摄“龙声华韵——中国当代交响乐作品荟萃”花絮和整场演出。经过后期编辑,分别将素材碎片化放置央广网“中央台文化发展工程——中国大舞台”专页供网友欣赏。其后央广网将该期节目的实况视频图文全程直播。央广网与《中国大舞台》的无缝合作表现出以下三个特点:

1.充分预热

2012年9月2日上午,央广网即在首页要闻重要位置进行预告,对《中国大舞台》首期节目嘉宾——著名指挥家邵恩做细致的人物介绍,同时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化发展工程做全面深入的背景呈现。

2.高效直播

2012年9月2日19点,包括视频、图片、文字编辑在内的直播工作人员全部到位,第一时间采访到王求台长会见首席指挥邵恩,以及邵恩参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与工作人员交流的新闻,并编发网络图文稿件。两个半小时的直播,除顺利完成音视频直播,网络文字实录基本与广播同步发布外,央广网据直播内容编发网络稿12篇,从网民感兴趣的角度,对播放的5首当代交响乐作品做通俗易懂的解释,将较为阳春白雪的文化作品解析得更贴近普通网民。同时,央广网在首页头条和焦点图位置重推此次直播,最大程度地对《中国大舞台》进行宣传展播。

3.后续跟进

直播结束后,央广网继续在首页要闻和焦点图重要位置对此次直播进行重点推荐,并及时将视频直播内容碎片化处理,编发多篇视频稿件,对《中国大舞台》精品内容做整合后的二次传播。

除此之外,央广网通过与百度、即刻等搜索引擎网站合作,对栏目预告、直播页及其他相关宣传内容进行指定抓取,并将“中国大舞台”搜索词中有关节目的内容置顶,充分保证了活动的网络曝光度。同时,央广网联系新浪、网易、搜狐等各大商业门户网站和合作媒体机构,进行了稿件转载、页面位置推广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推广工作。此外,央广网还充分发挥网络互动平台的优势,引导网友关注《中国大舞台》。

总之,一年多来的实践证明,中央电台“文化发展工程”取得了良好社会效果,而《中国大舞台》也开拓了中央电台文艺广播改革的新路径。笔者认为,在新媒体的助力下,传统文艺广播经过脱胎换骨,一定会焕发出无尽活力,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总编室)

(本文编辑:莫玉玲)

注 释

①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1-10/26/content_23726299.htm.

②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GB/40557/351494/.

③http://www.lzbs.com.cn/whsh/zxzx/2014-01/01/content_3534590.htm.

④中国广播网http://ent.cnr.cn/list/201309/t20130926_51369182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