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浙中产业环境下机电类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构研究
2014-04-16何永强HEYongqiang
何永强 HE Yong-qiang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信息分院,义乌 322000)
(School of Mechatronics&IT,Yiwu Industrial&Commercial College,Yiwu 322000,China)
基于浙中产业环境下机电类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构研究
何永强 HE Yong-qiang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信息分院,义乌 322000)
(School of Mechatronics&IT,Yiwu Industrial&Commercial College,Yiwu 322000,China)
结合义乌市及周边地区机电类企业的岗位需求。首先,研究了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内外研究学者的大量研究成果,比较了目前较为常见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次,制定并完善适宜于浙中产业的机电高技能创新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体系。最后,探索出了通过能力递进式的人才培养途径,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浙中产业;机电类;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0 引言
2001年,《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中浙江省政府明确提出,浙江省要成为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2002年,义乌市提出了“以商促工、贸工联动”的发展战略。特别是2013年,义乌市正式提出了“工业强市”的发展战略,构建市场、工业双轮驱动发展格局。随着浙中中小企业的不断深化的技术转型升级,机电类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机电类高技能人才的缺口越来越大。同时,2010年,我国应届高校毕业生人数达630万。由于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城镇新增失业者及非应届待岗人员持续增加,各路就业大军形成“叠加”效应,使得大学生就业成为国家尤为关注的社会问题[1]。两个似乎矛盾的问题摆在高职教育者面前,为解决当前的矛盾,机电类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亟需改变现状。
1 国内外高职机电类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形式
1.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的主流模式,受到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形式是“企业主导”和“学院主导”相补充,“工学交替”与“工学并进”相结合[2]。“新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工学结合、学做合一”,将“做中学,学中做”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设置、项目化课程开发、课堂教学实施的每一个环节都体现学做合一[3]。产学研结合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产学研结合就是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生产经营等方面的沟通、协调和合作[4]。
1.2 通识教育既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而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
1.3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基于CDIO理念(麻省理工学院等创立的工程教育理念,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 implement,运作 operate),充分利用行业企业拥有的应用技术开发、项目资源优势,采取分类别、分层次、分阶段的开放式项目工程实践教学,以此推动工程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5]。
1.4 转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引,把人文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与专业知识相结合,逐渐形成以学生为探究主体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把三年的高职教育分为“2”和“1”两个阶段:即两年在校内教学,学生以理论课教学为主,辅之以试验、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1.5 基于高职工科专业学生可能从事的岗位技能调研和分析,根据岗位技能要求和岗位技能标准,重构基于岗位技能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式。
结合浙江中部(浙中)区域产业背景、行业布局和市场需求进行科学调研,可以发现浙中企业制造业向创造业过渡过程中,机电类高技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特别是,2011年3月,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成功获批,使义乌成为全国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示范区、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基地,制造企业向“创”、“造”并举转型升级,这一需求愈发明显。
据浙江省人才交流中心统计数据分析:在浙江就业人口中,高级工以上技能型人才仅占技能型人才的15%左右,满足不了企业需求。同时,据2004年义乌人才市场统计,目前义乌上规模的企业有三千多家,机电专业人才的缺口已达1000余人,2005年突破了2000名。其中机电类专业人才是最紧缺的专业人才之一,机电类高技能人才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
2 浙中产业环境下机电类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定位
基于义乌“小商品、大产业,小企业、大集群”的制造业发展格局,明确了以工学结合、项目引领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必备的基础知识,具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能胜任机电设备的制造、安装、调试和维护管理等工作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具体定位为:培养以电为主,机械为辅,侧重机电设备装调与维修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通过“三位一体,突出综合”的能力递进式的人才培养途径,来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三位一体”:教学团队、实训条件、教学内容三位一体。教学团队:培养专兼教师有机结合的双师队伍。实训条件:建设融教、学、做于一体的一体化教室。教学内容:采用典型生产任务,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一致。“突出综合”:一方面是指突出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开展基于专业俱乐部平台的专业技能比武等一系列素质综合能力培养;另一方面是指通过每学期的教学独立实践周,突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强化综合技能实训。
3 构建实效的企校合作的机电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具体实施方案
高职院校与企业的管理模式、利益目标、文化氛围等方面截然不同。经前期的论证调研,提出企校双方共赢的人才培养合作途径。
3.1 培养能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每学年召开一次专业指导委员会,每学期都安排专业教师深入周边地区深入了解产业发展的动态。制定相应的产业人才需求分析表。以此来培养学生,变更或新开相关的专业课程。让学生增强专业业务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3.2 注重校企合作,为企业培养后备力量。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地方行业企业,开展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的探索,达到校企双方的共赢。在此基础上,合作开发科研项目、教材。
3.3 解决生产实际当中的技术问题。提供最新的科研政策咨询;深入行业企业一线,了解前沿一线的技术,协助解决行业企业所存在的技术难题。以创业服务团的形式,结合学院专业人才集中的优势,解决技术难题。
3.4 做好企业培训,注重继续教育。企业、求职者(学生)和高职院校三者是有机的一个整体,高职院校是前两者的人才培养过渡的环节,高职院校有能力为企业的新员工进行专业培训或岗前培训,为企业及时输送高效的员工。这也是高职院校不落后生产实际的一种有效自我提升的途径。高职院校也可以为企业的老员工提供专业性的继续教育。
4 区域经济视阈下的机电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图1)
在对机电设备制造企业进行调研及对企业专家进行访谈后,将专业的主要岗位定位在机电装备装调与维修岗位上。在分析岗位工作要素的基础上,构建了能力递进式的课程体系。根据专业岗位群,提炼专业技能点,确立专业的核心课程六门,分别是“机械基础”、“电子技术”、“电工技术”、“电气控制与PLC”、“数控加工与编程”和“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
图1 机电一体化技术能力递进式课程体系
整个课程体系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基础能力”阶段,注重夯实专业基础,以培养学习者的专业课基础为目的,其中“机械制图与CAD”课,是在原有课程“机械制图”与“AUTOCAD”两门课程的结合,注重学习者制图软件操作的动手能力的培养。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为专项能力的培养阶段,突出机加工专项能力(包括车、铣、刨、磨等传统加工方法),电气控制与PLC专项能力,数控编程与加工专项能力,液压与气动应用能力的培养。第四阶段,是机电一体化技术综合能力的综合,以“数控机床装调与维修”为落脚点,里面集合了“十字工作台的拆装”、“数控编程能力的应用”、“电气控制与PLC的实操”和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这是一门典型的机电一体化技术综合课程。在第四阶段中,还有一个CAD/CAM方向的课程,作为工业设计方向的一个方向课程。前导课程主要是“机械制图与CAD”、“数控加工与编程”。纵观整个专业课程体系,注重夯实专业基础知识,突出四个专项能力的培养,强化机电综合能力应用的培养。课程体系的布局较为合理。
5 结语
现阶段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大多还是局限于学科知识的掌握上,没有与技能评定、职业资格评定、社会评价等形成有效联动。借助校企合作开发课程体系和能力递进式的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通过综合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习者掌握先进实用的制造技术,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1]钟文晶,赵力超.高校创业型人才培养教育的必要性研究[J].文教资料,2010(28):156-157.
[2]王作兴“.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1(06):56-57.
[3]徐高峰.高职金融保险专业“新三明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9-11.
[4]赵海军.知识经济下高校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探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1(13):82.
[5]杨毅,唐西西.基于CDIO的开放实践教学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2011(07):72-74.
Research on Cultivation System of Electro-Mechanical Highly-skilled Personnel in the Industry Environment of Central Zhejiang Area
Based on the job requirements of electro-mechanical companies in Yiwu city and surrounding area,firstly research on personnel cultivation models by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is reviewed and some common models are compared.Secondly,an enterprisecollege joined curricular system tailed for training highly-skilled electro-mechanical personnel in central Zhejiang area is proposed.After that,a skill-stage based cultivation model is designed to achieve the objective of personnel training,thus completes the designative cultivation system.
central Zhejiang industry;electro-mechanical;highly-skilled personnel;cultivation system
何永强(1981-),男,浙江义乌人,硕士研究生,高校讲师,数铣技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先进制造技术。
G712
A
1006-4311(2014)10-0297-02
本文受2013年浙江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科研课题(R2013B030)和2013年义乌工商学院院级课堂教学改革项目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