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科研院所成果转化能力对区域科技创新升级的作用

2014-04-16于一尊严伯刚朱盛文

江西科学 2014年2期
关键词:科研院所科技成果成果

于一尊,严伯刚,朱盛文

(江西省科学院,江西 南昌330029)

0 引言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项重要内容,科技成果转化作为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主要方式,对助推区域科技与经济结合具有现实意义。地方科研院所作为区域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对接的重要机构,对整合当地科技资源优势,加快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转型升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13年7月22日中共江西省委十三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确定了“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的战略目标,以及“产业升级、开放升级、创新升级、区域升级”4个具体要求。区域科技创新升级概念被首次提出,随后出台的《江西省科技创新促进条例》和《关于加快推进科技创新升级的实施方案及任务分工》,为落实科技创新升级工作提供了保障。

1 地方科研院所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地位

区域科技创新体系是随国家科技创新体系而产生的一个新兴概念,是指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区域内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紧密联系和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它既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区域化的结果,同时也是对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发展和补充。目前基本形成了地方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及高校、技术创新支撑服务体系四角相倚的创新体系。

地方科研院所是指围绕地方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需求,发挥公共科技解决区域发展领域中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的公益性科研机构。作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的主体之一,地方科研院对当地经济社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地位。

1.1 地方科研院所是区域智力资本集聚的重要场所

地方科研院所是区域内智力资本最丰富的场所,在科研生产中,虽然土地、劳动和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仍然起着主要作用,但创造价值的是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科技人员。科研院所的核心资源是智力资本,由于其具有知识、管理、仪器、技术和资金等科技研发平台的必备要素,科研人员可以在此依靠知识的积累,建立团队,通过创意、综合分析、技术集成、设计、试验阶段、开发、生产、销售的系列过程,有效地完成科技创新。而这些以隐形知识的形式存在于科技人员身上的资本要素,一旦与院所外的其他资源-如政府、企业资源等相结合,就会形成科研院所独有的科技资源优势。

1.2 地方科研院所是区域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力量

科技创新主要产生于3个阶段,即基础研究、共性技术研发和产品研发阶段。基础研究的创新主要由国家科研院所负责,研究内容侧重于服务国家社会发展战略和科技发展战略,如国防安全、防灾减灾、水文气象、空间海洋等宏观公共科技领域;地方科研院所则侧重在共性技术的研发,特别是开展基础研究成果的对接和转移转化工作,主要是医药卫生、农业与农村发展、环境保护、资源循环利用、公共安全、城市建设与管理等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以及行业标准制定、产品质量检查、行业信息共享等服务性研究;企业则通常不愿考虑成本过高的公共服务技术而只侧重研发市场需求较大的成熟产品。

1.3 地方科研院所是区域公共服务事业的中坚组织

与企业以盈利为根本目标不同,地方科研院所尤其是公益型院所其实是非营利性组织,社会效益才是其根本目标。在空气环境、食品安全检测、水污染处理、园林绿化、固废垃圾处理等方面,地方科研院所是改善区域公众健康环境和地方民生的重要力量;在偏远地区疾病防控、医疗检测、植物育种、科学养殖等方面则是承担了大量技术指导工作;此外,地方科研院所还是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关键力量,在传染病疫情、食品中毒、极端气候等方面为地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提供了科学救助。例如:首都儿科医院在“三鹿奶粉”事件中,迅速组建专家组,接诊食用含三聚氰胺配方奶粉结石患儿病例12 000余例,所有患儿均得到及时、有效、规范的诊疗。

2 地方科研院所成果转化能力对区域科技创新升级的制约因素

区域科技创新升级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具体化表现,其目的就是推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新技术或新知识的产生、流动、更新和转化。而提高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正是加速区域科技创新转型升级的客观要求和重要途径。无论任何科技创新,如果不从市场出发,加强应用开发研究和企业运作,是不可能转化成规模产业的,也不可能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更不可能从知识、技术转变为物质财富。

地方科研院所作为区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主力军,与国家科研院所的高难度、大投入、高壁垒、长周期的转化特点相比,其特有的地缘优势、资源禀赋、区域政策、公益特色和经济性给技术需求方提供了更为理想的成果转化平台,本应该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良好的效率,但实际情况却不尽如意。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重视学术研究,忽视技术转化,阻碍区域创新环境的营造

受体制机制影响,地方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仍然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中的“短板”,大多地方科研院所已将科研和产业进行了清晰划分,但在联系产业与科研的交集部分-技术转移转化工作却严重滞后,在强调知识创新的院所绩效考核中也缺乏相应的考核指标和奖励机制,导致许多科研人员常常把成果转化工作看做商业行为,成果转化积极性不高。阻碍区域创新环境的形成。甚至有人认为,一流人员搞科研,二流人员搞开发和管理,重学术、轻技术的观念导致大量科研人员不愿意从事应用技术的开发和转化工作,仍然愿意回归“象牙塔”,从事文献到文献的课题研究工作。

2.2 重视产品研发,忽视市场应用,阻碍区域创新成果的推广

地方科研院所一方面很重视新产品的研发,另一方面由于相对封闭的信息渠道,往往容易脱离市场。此外,产品研发和院所之间存在很高的体制壁垒,使科技人员无法在企事业单位实现流动。科技成果转化说到底是人的行为,换言之,人才是成果转化的行为主体。很多科研人员青睐技术创业,但在地方科研院所现有的体制下成长缓慢,大部分科研人员无法完成从科学家向企业家的角色转变,其管理理念陈旧,研究所色彩浓烈,往往“脚踏两只船”,造成新创企业兼研究所和公司的双重角色,技术导向强于市场导向,很难和市场融合。部分研究所参股和控股企业的技术力量依赖于研究所内的课题组,研究成果与产业化市场脱节、成本和技术路线不适合工业化,风险大。院所创办的企业完全是单一产品被动的市场牵引,缺乏后续的创新型产品。由于院所企业中技术人才偏多,商业推广人才不足,企业发展缺乏知识和能力互补的高效率团队,使院所创办的企业缺乏市场竞争的理念,阻碍了创新成果的推广应用。

2.3 重视论文发表,忽视专利管理,阻碍区域创新资源的保护

目前,地方科研院所的现行科研绩效考评体制还是无法摆脱对学术论文的考核要求,我国论文水平已排名世界第2,如纳米等一些学科排名甚至第1,但真正走向产业化的很少。所有的创新都有技术风险高、失败率高、研发成本高的三大特点,只有专利才能真正起到收回高成本、规避恶意竞争、获取合理投资回报率的保护作用。有效专利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几乎任何有点创新的研究成果都可以找到申请专利的细节,通常专利的权利要求越窄小,越容易拿到授权,但是其商业价值越低。目前的鼓励专利数量政策严重阻碍了专利质量和专利成果的后期转化,一味地追求大量低质量专利不仅是浪费社会资源、阻碍和遏制创新,还极大地增加了专利运营转化成本,降低转化效率。申请专利有别于发表科研论文,它不是为了获得同行认可,而是要实现真正的技术转化。目前地方科研院所的大多科研人员不懂得如何科学管理专利,普遍缺乏高质量的全球市场的专利保护意识,缺乏专业化知识产权管理与技术转移服务和咨询机构。

2.4 重视政府支持,忽视金融运作,阻碍区域创新资本的整合

当前,很多地方科研院所的科研工作定位不准,科研工作不是面向市场和经济建设,而是面向政府和上级。由于长期依赖国家和当地政府相关科技部门的经费支持,导致技术研发缺乏成果转化动力。政府和科技部门不断地追加科研经费,且多以项目形式出现,使项目变成科研人员获得绩效奖励的重要手段。大部分科研人员将精力全部放在科研项目申报、立项、鉴定上,对能否顺利完成研究考虑较多,而对成果产生后,是否适合市场考虑较少,忽视了成果的市场应用,导致许多研究脱离企业需要,真正走向产业化的少。金融资本的介入可以有效地衔接地方科研院所研发和企业产业化的中间环节,助推科研成果的转移转化。但目前我国的风险投资机构,由于受到国内环境的影响,一般不愿意进行真正的风险投资,只愿意投资有一定规模的高技术企业,最好是马上能上市的企业。国家的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也是针对成长型且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作为资助对象。地方科技金融中介机构的稀缺,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区域创新资本的整合,金融资本对成果转化有效运作仍然是以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3 地方科研院所成果转化能力对区域科技创新升级的作用和启示

3.1 重庆科学院培植成果转化意识,有益区域科技创新环境的改善

重庆科学院成立于2008年底,在组建之初便明确了功能定位,在《重庆市应用技术研究院机构编制方案》中明确提出“是重庆市应用技术特别是工业应用技术的综合研究机构”。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坚持应用研究的公益性和公益研究的应用性;注重成果转化意识的培育,特别是为产业和行业提供技术服务的贡献率大小,不单纯以产值高低为目标,而是综合考虑技术的成熟度和创新性。自主创新方面既注重“政府、企业、高校”三方联动,又考虑与高校、企业的错位和互补,突出技术成果二次开发与中试,强调成果转化链(特别是技术链、人才链和资金链)的完整性和高效性。在建院不到2年,2010年就实现各类科技服务收入大幅增长,共开展检测服务项目157.5万项、技术咨询与服务2.5万次、服务收入1.33亿元,高技术创业中心为283家科技企业提供孵化服务,实现产值8.7亿元。9家转制院所实现产品销售收入9 000余万元。近3年来,重庆科学院承担科研项目150余项,其中重大项目31项,启动万盛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双桥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南川区“重庆芳香谷”等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推动镁合金笔记本电脑外壳、天然香料产品深加工等一批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对当地区域科技创新环境的改善作用明显。

3.2 贵州科学院加大产业基地建设,助推区域科技产业转型升级

贵州科学院在贵阳市高新区沙文工业园区投资投资3.04亿元建设占地面积6.667 hm2的贵州科学院科技创新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先进金属材料研发及产业化示范园、生物技术开发应用及产业化示范园、装备制造零部件研发及产业化示范园等多个产业化研发平台。近10栋标准厂房产业化示范园已建成,引进多项科技水平较高的项目。如贵州绿水青山科技有限公司已掌握了从工业废料赤泥中提取出稀土、纯碱、钛铁矿、铝土等重要资源的技术;贵州省新技术研究所立体车库及现代物流网生产中试车间;“反渗透膜核心部件浓网、净水收集中心管国产化”项目,现已完成反渗透膜净水核心组件国产化生产及技术利用,突破了国外专利技术壁垒。同时,贵州科学院和贵州省工商局已在贵州省9个地州市建立流通领域食品安全检测中心,并在贵阳市建立省级检测中心。贵州科学院流通领域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已成为全国工商系统的典型旗帜和先进模式。此外,贵州科学院还计划与贵州大学、贵阳高新技术开发区、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四家单位联合筹建贵州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通过加大与经济开发区的企业合作,以基地建设带动区域科技产业转型升级。

3.3 广西科学院注重技术市场,加速区域科技产品的更新换代

近年来,广西科学院管辖的生物研究所(转制)作为广西自治区首批转制的研究所,着眼市场定位,依托6个生产经营实体:生物实验厂、微生物实验厂、广西维科特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参股)、南宁市五特药用动物有限公司(参股)、南宁市东凯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参股)、南宁市神牛科技有限公司(参股),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根据市场定位开发有农药(氯乳油、高效氯氰菊酯等)、食用药用菌优良品种、植物组培苗、药用动物种苗、饲用复合酶、酒曲、异麦芽酮糖醇等生物产品,以及酶免疫法孕酮含量测定试剂盒、尿素氮含量测定试剂盒、猪圆环病毒检测PCR试剂盒等生物检测试剂盒。由于产品更新换代快,生产经营效益良好。此外,广西科学院还利用广西区位优势,在生物质能源、生物质综合利用、生物质废弃物处理等应用领域开展应用研究和基础应用研究,在我国非粮生物质能源技术和酶解技术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广西院现拥有“国家非粮生物质能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正在建设“特色生物能源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与企业联合筹建“非粮生物质酶解国家重点实验室”等3个国家级研发平台,并拥有广西生物炼制重点实验室等7个自治区级研发平台。清晰的市场定位使广西科学院在成果转化能力得到快速提升,促进了地方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4 结束语

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区域科技创新升级,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更是地方科研院所的责任使命。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仅体现了地方科研院所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促进区域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有效途径。建立有利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规模产业化的机制体制,明晰地方科研院所在区域科技创新中的定位,客观评价其成果转化能力对区域科技创新升级的作用,对大力推进科技协同创新,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 张士运,贾品荣,等.地方科研院所核心能力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 杨柏龄.探路科技成果产业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3] 柳卸林,何郁冰,胡 坤.中外技术转移模式的比较[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4] 李建华,陈为纲.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高科技与产业化,2007,(3):71 -12.

[5] 黄明明.中国技术成果转移:期待“更畅通”[N].科学时报,2007-10-29.

[6] 余雅风,郑晓齐.大学企业合作创新中政府的作用模式及职能[J].科技导报,2002,(3):10-12.

猜你喜欢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成果
航天科研院所“双创”路径研究
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运行管理探索与实践
工大成果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让知识型员工的心留在科研院所——浅析科研院所中知识型员工的激励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