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镇化的成就及存在问题
2014-04-16杨张维吴同情
杨张维 吴同情
社会发展与城市化
中国城镇化的成就及存在问题
杨张维 吴同情
一、改革开放后中国城镇化的成就。
1.中国城镇化水平得到明显提高,且基本与国家工业化水平相适应,基本没有出现“过度城市化”。2006年,中国的人均GNI为1740美元,城市化水平为40.4%,而同一时期,绝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人均GNI在5000美元之下时,城市化水平已达到50%~70%之间,而拉美国家的城市化水平甚至已达到或超越了发达国家。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城镇化率为46.6%,工业化率为46.3%,可见我国城镇化与工业化基本协调,并不存在严重的偏离。
2.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不同,中国城市化水平提高过程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大中城市人口增长的同时,小城镇和小城市人口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缓解了特大城市畸形问题。因此,在中国并未出现城市人口空间布局过度集中的问题。
3.我国城镇化体系日益完善,城镇布局日益合理,城镇现代化水平日益提高。目前,我国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体系已逐步形成了城镇集群,此外“大分散、小集中”的城镇空间合理布局也正在形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层次也日益显现。城镇建设成效明显,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现代化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4.城乡体制改革逐步展开,城乡关系开始走向协调。随着城镇化的进一步深入,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城镇用工制度、教育制度以及农村土地制度、行政管理体制等城乡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开展,推进了农民的市民化和城市居民观念的改变。同时,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阻碍城乡联系发展的“二元体制”逐渐被打破,推动了城乡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城乡关系日益协调。
5.中国长期实行限制人口自由迁移的政策和严格的城市管理,使得人口可控,中国的城市中并没有形成像拉美国家那样大量的贫民窟,减少了由此可能引发的城市贫困、犯罪及严重的环境破坏问题。
6.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使得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正在逐步缩减。21世纪前十年从西部大开发到中部崛起,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补齐国民经济区域均衡的“短板”,促进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协调发展。
二、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
虽然中国城镇化已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但不可忽视的是,城镇化依然带来了一些问题,只有逐步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实现科学发展:一是城镇空间分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匹配,城镇规模结构不合理,体制机制不健全,阻碍了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二是农民市民化问题解决困难,大量农业转移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社会,市民化进程滞后,不利于有效扩大内需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三是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镇用地粗放低效。土地低密度开发,城市无序蔓延,“半城市化”问题严重,城市化质量不高。四是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工业发展和城市人口增多,城市服务管理水平不高,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环境破坏和工业污染以及收入差距及管理不当所带来的社会矛盾上升。
(田风摘自《商业时代》2014年第9期〈旬刊〉《国际视角下中国城镇化成就分析与经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