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地方财政支出绩效目标管理
2014-04-16杨凯
杨 凯
当前的改革已经进入到了深水区和攻坚期,中央提出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具体到财政预算绩效管理领域更是如此。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目标管理触及到一些部门单位的既得利益,实施起来难度较大,不但需要体制内部达成共识、协同配合,更需要体制外部积极介入、共同参与。具体而言,可从两个层面一起努力:
一、对预算编制单位而言。
1.应基于实际需求,审慎选择项目申报,严谨编制预算,据实列支资金。预算单位应先调查摸底已有的软、硬件设施,再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申报,并自觉控制预算规模,据实列支明细。
2.应基于投入产出,做好可行性研究与论证。各预算单位应该对申报的项目进行全面深入分析研究,提供翔实的数据支撑、客观的风险评估,以便财政管理部门优化资源配置,确保财政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3.应基于绩效目标,设计细化量化、可行易测的绩效指标。各预算单位应根据当地政府总体发展规划和中心工作要求,结合本部门职能定位,设定切实可行的绩效目标,进而在此基础上,设计出反映项目属性特点,涵盖质量数量和成本效果等内容的量化可测的绩效指标,更好地体现项目预算绩效水平。
二、对财政管理部门而言。
1.建立两库,完善针对项目支出的地区性项目库和个性化指标库内容。针对一些预算单位推出的“花样翻新、名目繁多”的新增项目,财政管理部门应建立起专项支出项目库,做到“要预算,先入库”。由财政管理部门对预算单位申报的项目进行评审,确定其绩效目标的虚实,现实需求的多少后,再择优加入项目库中。与此同时,财政管理部门应注意收集、整理以往专项支出绩效评价资料,概括提炼出有代表性的细化量化、可行易测的个性化指标,分门别类地归入绩效评价指标库,并不断更新完善。一旦建立起适合本地区专项支出绩效评价的绩效指标库后,预算单位在绩效申报时便有例可循,不再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
2.重视培训,提升预算编制单位绩效目标管理的意识和技能。主管部门普遍重视直观的考核手段,如指标、评分等,而相对轻视教育、培训的作用。绩效管理理论认为,绩效评价的技术手段和教练手段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事实上组织预算单位学习绩效管理理论,强化绩效目标意识,提高预算申报技能,远比单纯的考核评分更重要。因此,在绩效评价工作中应根据具体情况对被评价对象进行适时的教练指导,以期不断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水平。
3.落实问责,强化预算绩效目标管理评价结果的有效应用。绩效管理理论认为,绩效考核评估只是全面绩效管理的一个的手段而已,评价结果的应用才是绩效管理的目的所在。有鉴于此,财政管理部门应坚持“基于结果、绩效导向”的原则,切实引导预算单位注重财政资金的支出效果。具体而言:一是将评价结果作为下一年度项目预算资金安排的重要参考依据;二是将预算申报时的评价结果与预算执行中、预算支出后的评价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帮助预算单位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三是将评价结果适时公布,增加财政预算透明度的同时增强各预算单位绩效管理意识。
(成林摘自《地方财政研究》2014年第8期《地方财政支出绩效目标管理第三方评价实证研究——以G省D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