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刀代笔,金砂作纸——浅谈紫砂陶刻之我思

2014-04-16何建新

江苏陶瓷 2014年3期
关键词:紫砂陶陶刻金石

何建新

(宜兴 214221)

在世界陶瓷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陶瓷史上,正是“字随壶传,壶随字贵”的紫砂印记,成就了紫砂陶刻艺术装饰的经典与文化精髓,或者说提升了紫砂文化的艺术水准、文化内涵、金石韵味。也正是这样一种陶刻装饰艺术,开创了紫砂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开阔了紫砂语言的表达方式,使之成为陶瓷艺林中一朵璀璨的奇葩。

1 捉刀代笔,无墨渲染

提及紫砂陶刻,陈曼生可谓是紫砂陶刻艺术举足轻重的创始人之一。当然,在陈曼生之前,紫砂陶刻还未真正成为系统的陶刻装饰艺术门类。起初,紫砂壶上主要以制壶艺人署名落款为主,主要以竹制“竹刀”简单标记,最早的壶铭可见元代“且吃茶,清隐”五字草书。紫砂鼻祖“供春壶”则以“供春”二字铁线,刻于壶把处,并不明显;紫砂巨匠时大彬多以“万历丙申年时大彬制”等楷书字样;其后,随着茶事的兴起,紫砂文化的逐渐兴盛,士大夫、文人、茶客等追求文化艺术的金石韵味,不仅有紫砂壶创作者的落款,又增添了许多诗词警句;乾隆、嘉庆时期,陈曼生的“曼生十八式”及集众家智慧的“陶冶性灵”的倡导与推广,紫砂陶刻艺术正式成为紫砂文化艺术工艺创作流程中一道工序,历久弥新、经久不衰。

从个人来说,从事陶刻三十三年,对于紫砂陶刻艺术有很多的思考,同样也会是很多陶刻从业者的思考。一方面注重紫砂器本身的泥性特质与原本的艺术美感,不破坏、不画蛇添足;另一方面将紫砂器作为一种传统书画艺术的载体,看作“纸”通过“刻刀”的转动,用线条勾勒出山水、人物、花鸟、书法等的金石韵味。这两个方面的思考是任何一位紫砂陶刻从业者都会有的,同样也是必要的艺术素养。在这两个方面的思考中又给自己一个新的目标——更好的用陶刻的语言表达传统山水、人物、花鸟等创作的意境与渲染,而并非单纯以线条勾勒出的美感。

2 慕古之意,刀锋游砂

对于陶刻,无论是对真、草、隶、篆、魏碑书法体的选择,还是山水、人物、花鸟、鱼虫等取材,亦或“双刀正入法”、“单刀侧入法”的刀法取舍,以及清刻、沙地刻、阳刻、阴刻、着色等五种装饰方法的运用,都会围绕传统书画的“意境”、“留白”、“金石味”等多方面的构图创作。不单单有手中的“刀笔”,还要有融汇书法、绘画、历史、文学、美学等诸多方面的内在修养。通过“刀笔”在“壶坯”上“游走”,对于很多外来书画名家、大家来讲有一定的难度,曾经清华美术学院某教授在壶体上画作后,陶刻者无从下手刻绘,这样的问题原因很简单,就是没有很好地把握紫砂的特性,陶刻的技法以及两者的融合与磨合。所以自己也因为有这样的经历,才会论证这样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必要性。

无论是技法、方法、方式都需要一种“金石韵味”,而这样的艺术表达也只有慢慢体会与感悟的过程。怎样用好手中的刀,怎样表达壶的精神,怎样表现书画的韵味,怎样把紫砂当作“纸”,是个人不断追求的目标与高度。

陈曼生的“陶冶性灵”,极尽完备地呈现了文人气息的紫砂艺术作品;任淦庭陶刻大师承上启下的陶刻传承,多元化陶刻装饰技法;我辈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上下求索的艺术恒心,毅然会是紫砂陶刻艺术不断丰富与发展的活力。直接用刀刻出各种书体,刀在壶面上游走,如同笔在宣纸上挥洒,花语鸟虫、山水人物皆能得心应手,陶刻作品多运用中国画的写意手法近似元曲况味、朱耷笔意,形成淡雅、恬静、孤绝、清输的风格。这种陶刻风格使得壶艺作品显得雅致而空灵。

3 结语

紫砂陶刻装饰艺术,透过金石韵味,感受到的是中国传统书画、篆刻、印章等艺术的美感与文化内涵。陶刻艺术内容无论是《唐诗三百首》、《千字文》、《大悲咒》等国学经典,还是《芥子园画谱》、《点石斋画报》、《清明上河图》等画作经典,都以紫砂为载体、以刀代笔、以传统文化艺术为魂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文化传承方式,带着手工艺品的精、气、神、韵、美、藏等经久不衰,集实用价值、收藏价值、欣赏价值于一体的紫砂文化艺术,将会有更多、更广的艺术空间传诸后人。

猜你喜欢

紫砂陶陶刻金石
金石包装有限公司
新增编委介绍
陶刻“汉韵对瓶”的创作及评析
紫砂陶刻“稚子垂纶瓶”的创作及评析
金石包装有限公司
“仿古壶”的陶刻艺术和文化内涵
陶刻“奇峰叠翠四方瓶”的创作感悟
冷热
简析陶刻作品《枫桥花瓶》的刀法特色
浅析紫砂陶的造型与审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