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居民储蓄高速增长的原因及其影响

2014-04-16王维娜

经济研究参考 2014年60期
关键词:储蓄率储蓄社会保障

王维娜

居民储蓄高速增长的原因及其影响

王维娜

一、居民储蓄高速增长的原因。

1.人们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一种长期的心理渗透,几千年以来我国居民都乐忠于积攒,积攒财富,积攒粮食,认为只有积攒下来的才会对我们的生活有保障。举例来说,一个中老年人和一个青年人同样有30万元现金,中老年人可能只是把钱存放在银行备不时之需,而中青年人可能把钱用于买基金买股票,进行短期投资,在购买理财产品的过程中,在劳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不仅投资者享受到理财带来的收益,经济运行过程也推动了经济发展,这就是简单的对比把货币放在银行和经济领域的区别。对于传统思想我们在取其精华的同时也要结合现代生活环境去其糟粕,对于现在很多家庭来说,合理的贷款消费是未来的趋势。

2.物价房价的飞速增长。普通居民的投资意识单一,就会以固定资产来保值手中的货币。就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来讲,在城市扩建中,卖出土地的所有人,在拥有房产公司补贴的钱和房产之后,仍然是不敢消费或投资,靠出租房子储蓄。这样的例子生活中比比皆是。

3.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我国居民中呈现这样一种现象,对于城市的国企,事业单位,机关单位中,“福利待遇”的水平远远高于社会经济现状中应有的福利待遇水平。同时,在城镇或农村,人们几乎没有社会保障,特别是对于没有正式工作的人来说,生活中的开销都是依靠积攒下来的财富。为保证未来的生活水平以及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性灾难事故,他们只能节省开支来储蓄必要的货币。对于子女的教育,老人的医疗保障都是储蓄,如果对于普通居民社会保障像城市居民福利待遇一样,估计就不会有这么高的储蓄率了。居民并不是根据当期的消费水平决定储蓄额,而是根据未来的消费水平着眼于现今的储蓄。人们往往在家庭形成期及家庭衰老期时无储蓄,其余时间都是在储蓄,而一生所储蓄的钱,都会在家庭衰老期时,因为疾病或其他事故而花费一空。

4.不成熟的理财制度人们没有信心投资。理财指的是对财务(财产和债务)进行管理,以实现财产的保值、增值为目的。人们的生存、生活和及其他活动离不开物质基础,与理财密切相关。目前理财在我国来说,仍属于初级阶段,就如上述所说,人们对于理财产品认识单一,储蓄对居民来说就是最安全最稳定增长的投资,除了储蓄外,人们的理财观念大部分停留在放在银行安全吃利息或购买房产、出租或高价卖出来获利。对理财意义理解的偏见,是居民不敢投资理财,对理财望而却步的主要原因。

二、居民储蓄高速增长所带来的影响。

1.居民储蓄的高速增长带来的积极影响。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而言,充足的资金支持,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支持,对于银行来说,银行通过中介功能,利用货币进行长短期的投资,促进经济增长,银行获得收益。储蓄份额占市场的比率是每个银行追求的目标,有投资才有收益,我国经济增长率的不断提高和高的储蓄率有着必然的联系,对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冲击而言,我国居民的储蓄额是我国居民面对经济不景气时的坚实的壁垒。就家庭消费来说,有了储蓄就会有消费,消费拉动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作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消费对我国而言是主要拉动力,在物价房价以及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的现今社会,储蓄对居民来说就是生活保障,居民在没有福利的制度下花掉自己的储蓄,对国家来说是拉动经济的发展,但对居民来说,苦不堪言。总之,储蓄的高速增长,在最优化的情况下,对我国经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2.居民储蓄的高速增长产生的消极影响。首先,过高的储蓄率会引起储蓄和消费的不平衡,会破坏消费和生产的关系,在收入一定量的情况下,储蓄的增加就会引起消费的减少,市场上就会出现供过于求的矛盾。大量的储蓄额不被用于生产发展经济,造成了消费对生产积极作用的弱化,生产和消费差距拉大,这样居民会产生不合理的消费,同样居民投资渠道减少。对于银行来说,储蓄率的高速增长没有使资金利用效率提高,没有使银行获得更多的利益,却增加了银行经营的成本的。储蓄只有投资于生产才能使经济发展,这才算是真正的储蓄资本增加,发挥了储蓄额的意义。大量的储蓄额对银行来说,带来的是大量的利息支出,对居民储蓄的负债增加了银行的经营风险,过高的储蓄率隐藏了银行所面对的问题,银行外表繁华,内部问题重重,对居民的高债权与对企业的高债使银行被两面夹攻,银行一旦出现挤兑现象,银行业将会面临更大的风险。储蓄量居高不下引起了部分投资过热,近几年的房产问题,土地问题就有了体现。

(田风摘自《金融经济》2014年第8期〈下半月〉《浅析居民储蓄高速增长的原因及应对策略》)

猜你喜欢

储蓄率储蓄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
爱心储蓄
储蓄方法面面观
坚持就业优先 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
试论民国时期外国在华有奖储蓄会
媒体募捐永远成不了社会保障
世界第一
不能“妖魔化”中国储蓄率和投资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