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外开放对金融安全的影响机制及政策建议①

2014-04-16张明珅

吉林金融研究 2014年5期
关键词: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

张明珅

(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 200000)

对外开放对金融安全的影响机制及政策建议①

张明珅

(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 200000)

金融全球化在更大范围上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提高了全球福利,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金融风险。国际市场的高度关联性使局部市场的波动迅速传播、扩大,甚至演化为大范围的金融不稳定,金融风险的传染性和破坏性加剧。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当前需要全面深化改革以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和全球化红利,然而面对高度发达且瞬息万变的国际金融市场,如何保障自身金融安全、维护金融稳定是我们亟待关注的问题。本文探讨了金融开放对金融安全的积极和消极影响机制,并提出对策建议。

金融开放;金融安全;影响机制

在金融不断开放的过程中,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进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会面临金融风险。金融开放对于金融安全的影响作用并不是完全单一的,不仅在影响渠道上具有多维的特征,而且在影响方向上既可能是促进本国的金融稳定和金融安全,也有可能对本国的金融安全产生威胁。

一、金融开放对金融安全的抑制机制

在金融不断开放的过程中,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进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会面临金融风险。唯一不同的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风险程度和维度存在差异。金融开放程度提升通过抑制机制带来相应的金融安全问题。

(一)资本运动国际化的风险

资本运动国际化意味着国际资本在流动过程中无论是流动方向还是资本流量都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性,这会对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安全带来显著的隐患。资本运动国际化对一国金融安全的主要作用路径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制度支持。国际资本在不同国家之间的自由流动无疑提供了良好的资本转移制度环境,一方面使得金融资产在不同国家进行财富转移更为便利,另外也加剧了一国产生货币替代的可能性,这些都增加了国际资本对本国金融体系进行攻击的可能性。二是国际资本流入过度。国际资本在本国过度的流入,既有可能是追逐高利率的需求,也有可能是从汇率市场套利的需求,但是这种过度流入无疑打破了本国货币市场的供求平衡,短期内会快速推升本国金融资产的价格,严重的情形下会影响到本国金融体系的稳定。三是国内资本外逃。在国内宏观经济运行出现变动的情形下,前期流入该国的国际资本处于逐利的本性会立即回流,由此造成大量资本外逃现象。资本外逃具备传染性,继而引发羊群效应,导致更多的国际资本从国内外逃,而外逃行为又构成一个信号表明该国即将面临流动性风险,从而对本国的金融安全造成严重影响。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表明,大量国际资本在短期内集中外逃会造成本国严重的金融危机,威胁本国金融体系的安全。

(二)金融机构国际化的风险

金融开放必然带来金融机构的国际化,而金融机构的国际化包括两个层面: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本国和本国金融机构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

1.外资金融机构引入的影响。一是外资金融机构的风险导入。外资金融机构进入本国,一方面强化了本国金融系统与全球金融体系之间的联系,另外一方面也为国际金融风险向本国金融体系进行传导提供了一个桥梁纽带。外部金融风险的导入会进一步增加对原本脆弱的本国金融体系的冲击。二是外资金融机构入驻加剧国内金融业竞争。一般而言,外资金融机构的大规模入驻,将加剧一国金融领域的竞争,会造成内资金融机构利润率的下降,导致本土银行的不良资产快速增加,从而进一步造成本国银行业的不稳定和抵御风险的脆弱性。三是外资金融机构入驻削弱货币政策有效性。伴随着外资金融机构的引入,本国金融市场竞争加剧,市场格局重新调整。外资金融机构出于追逐利润的目的,并不会完全遵照东道国中央银行的意愿进行市场操作。这些都会导致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执行效果被削弱。四是金融战略投资者的引入影响金融行业控制权。国内金融机构为了提升管理经营水平,引入国际金融机构作为战略投资者,使其可能通过这一路径获得国内金融机构的控制权,进而威胁到本国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

2.本国金融机构国际化的影响。本国金融机构金融国际金融市场,意味着一方面要按照国际市场的规则进行经营活动,另外一方面则要接受国际市场上复杂动荡的外部环境和巨大的经营风险。本国金融机构国际化的过程中一般都是在外国设立分支机构或者子公司,但是这些分支机构或者子公司的所有经营行为的后果都可能影响到母公司的日常经营,并可能由母公司来承担相应的责任。比较著名的案例就是1995年巴林银行倒闭的事件,作为一家有数百年历史的国际银行顷刻倒闭竟然是由于设立在新加坡一家分行的交易员重大交易事故造成的。

(三)金融业务国际化的风险

一是金融创新加剧金融体系脆弱性。首先,金融自由化催生的金融工具创新不断推出,这些金融工具本身就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减少了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导致金融市场可能存在的问题被掩盖起来;其次,金融工具创新日新月异,相应的金融监管制度无法跟上创新的步伐,使得规避监管存在可能,比如最新的比特币、互联网金融等新事物不断发展,但是相应的监管却明显滞后;其三,金融工具具有高杠杆的特点,这就使得金融风险存在被不断放大的可能。从这三个角度不难看出,金融创新确实加快了金融行业发展的步伐,但是也会进一步加剧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二是新的金融风险诱发金融安全隐患。本国国内的利率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都会因为金融业务全球化而不断放大。另外,金融机构还必须要面对诸如国际金融犯罪、计算机病毒等新型的金融风险,这些都对本国的金融安全带来更多的安全隐患。

三是制度环境无法满足混业经营的需要。金融业务国际化意味着原有受到分业管制的金融业务必定会逐步走向混业经营。混业经营的优势在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但是由此也带来了金融行业和金融市场制度的根本性变革。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金融混业带来的风险诱导所致。因此,在混业经营格局下,对金融行业的制度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金融市场国际化的风险

金融市场国际化本质上就是指国内金融市场如何尽快融入国际金融市场,并与后者实现一体化的发展。

一是金融资产泡沫传导。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融合发展,使得国际资本的投资标的增加了相应的投资对象。国际资本尤其青睐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当发展中国家股票与房地产市场逐步升温的过程中,国际资本会借助各种渠道涌入,造成相应的资产价格进一步攀升并逐渐形成泡沫。当经济明显过热,政府部门开始收紧货币,国际资本见势会立即获利回吐出逃,这就导致相应的资产价格进一步下跌,泡沫破灭,银行也最终难逃违约风险。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就明显具有上述的特征。

二是国内企业海外融资影响金融安全。金融市场的国际化也为国内企业通过海外融资提供了便捷的渠道。这些国内优秀的企业赴海外上市意味着企业股权必定也国际化、多元化,如果其中还包含着攸关国民经济命脉的国有企业,这其中就蕴含着对国家利益有影响的金融安全风险。同时,国内企业通过海外资本市场融资,会引起大量资本流入国内,也会对国内金融市场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是政府借债导致外债危机。国内外金融市场的融合,使得本国政府可以在经常账户出现逆差的时候,通过国际金融市场发现国债来实现融资,通过资本账户的盈余来平衡本国的国际收支账户。但是,通过在国际市场发行债券的方式并不能够完全解决国际收支账户的问题,相反通过大量发债会掩盖国际收支账户失衡的本质原因。继而引发相应的经济结构、经济增长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引发金融危机。在这个方面,20世纪80年代在拉美地区爆发的债务危机就是对这一路径最好的诠释。

四是国际市场变化引发国内市场动荡。当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实现一体化发展之后,国际市场上出现的利空信息能够迅速被传导至国内金融市场,并被后者所消化和利用,引起本国金融市场的剧烈动荡。同时由于发展中国际的金融市场并不完备,还没有实现市场的高度有效性,这就会使得一些不必要、不充分的信息被错误的传递和利用,加剧市场的恐慌,诱发国内金融市场出现更大的混乱。

二、金融开放对金融安全的促进机制

如果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监管水平相匹配的适度金融开放不但不会招致金融风险或者金融危机,反而能够从多个维度带来相应的“开放红利”,提升国家的金融安全程度。

(一)金融开放与经济增长

国家经济平稳、有序、健康的增长是金融安全的基础,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够促进经济更为快速的增长。通过金融开放,推动国家金融行业的自由化和国际化,能够消抵金融抑制的效果,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功效,为金融安全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一是只有国内金融行业实现了市场化,才能够进行金融对外开放。通过金融开放,能够倒逼金融行业的市场化改革,降低国内的资金成本,减少金融行业之间的隔阂造成的交易成本,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能够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便利的融资渠道。

二是金融开放为国内金融行业学习国际先进经验提供了渠道。金融开放之后,国际先进的大型金融机构进入本国,能够带来国际上先进的金融行业服务与管理经验,有利于提升本国金融行业服务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提升整个经济的运转活力。

三是金融开放为国内金融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渠道,并能够快速提升其竞争力。金融开放背景下,国外的金融机构进入本国,而本国的金融企业也可以契机走出国门,通过跨国经营、并购等方式进行对外扩张,能够有效提升本国金融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而由此带来的金融业产值增加也推动了本国的经济增长。

四是金融开放可以使本国金融市场更为多元化。国外金融机构的进入,国内金融企业的国际化,这些都使得本国金融市场呈现多元化的特征,这也促进了本国金融体系的结构更为完善,资源配置效率得以提升,能够确保本国金融行业良性、稳定、持续的发展。

五是金融开放可以优化国内的经济机构。金融开放吸引国际资本进入本国,通过投资促进有潜力的行业不断发展,而那些产能落后、技术水平低下的行业也逐步被淘汰。这样也能够使得本国的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二)金融开放与金融发展

金融开放可以促进我国金融行业与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从而为确保我国金融安全提供更为坚实的基础。

一是金融开放之后,国内的金融机构一方面通过向发达国家学习提升经营水平,另外一方面伴随着金融市场的开放倒逼本国金融机构提高市场竞争力,形成在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力,有利于确保本国金融市场的稳定。

二是国内金融机构在金融开放之后,融入国际金融市场,开发新型的金融工具,并利用国际市场实现全球金融资产配置,提高金融资产投资效率,抵御金融市场风险。

三是金融开放迫使本国金融市场在信息披露、信息交流等方面严格遵照国际规范,使得金融市场更为透明、公开,信息传递也更为便捷、快速、准确。

四是伴随着本国金融行业趋向市场化、国际化和透明化,这些都为本国金融行业市场预警机制的运行提供了可能,能够进一步提升金融监管的效率,及时发现与管控各种金融风险,强化本国金融稳定与金融安全。

三、维护开放环境下金融安全的政策建议

从宏观环境看,金融风险是国内外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开放条件下一国金融不稳定的过程通常是国内金融风险的积聚,国际投机资本参与经济泡沫的制造和发酵,当国际投机资本撤退后,这些泡沫被强制性击破,最终使该国家或地区的金融体系存在的缺陷暴露出来,爆发金融危机。

在经济和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条件下,金融风险的传导机制交织了国内与国际经济因素,更加错综复杂,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维护开放环境下的金融安全。

(一)建立金融安全网

在开放条件下,金融安全是动态的安全。随着开放的推进,外部冲击的变化,金融安全边界不断演变,金融安全的确立不能以某一特定状态为目标,而应以行之有效的金融安全体系来保障。金融开放的过程也是金融安全体系健全的过程。建立健全我国的金融安全网,要立足于全球化的背景和金融开放的现实情况,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从宏观经济结构调整、金融体系生态环境建设、金融机构竞争力强化等多层次入手。

(二)防范流动性冲击风险

一是关注美元流动性的传导偏好特征,评估美元流动性变动的潜在影响。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国内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灵活性,以实现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的宏观经济目标。二是加大国内对重要进口能源资源的投资力度,提高国际大宗商品定价的话语权,减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我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同时密切关注进出口动向,在进出口出现大幅波动时能够通过积极的财税和信贷等宏观调控政策着力降低经常项目收支波动对经济增长稳定性的影响。三是建立境外资金对宏观经济冲击的预警机制。对于境外资金进入境内的流向和使用要密切关注,采取一定的管制措施,引导资金合理投资运用,避免引起资产泡沫和快进快出式的严重冲击。健全完善对境外资金的监测、预警和管理机制,加强对冲力度和宏观审慎管理,对于一些地下渠道出台相关政策进行规范和管理。提高热钱进入相关行业和市场的门槛,完善资产定价机制,压缩热钱流入的广义套利空间;对短期内进出房市和股市的大额资金则要进行跟踪审查并提高相关标准和限制。

(三)加强防范金融创新风险

一是提高金融创新的信息透明度。提高金融创新的信息透明度是保障金融安全的基本条件,监管机构应要求金融创新产品发起人进行强制性的信息披露。二是加强对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管理。金融机构应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及行业准则采取风险防范措施;持续加强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建设;切实加强对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管理是保障金融安全的基础环节。三是完善金融创新的监管体系。金融监管当局应及时调整监管理念和监管模式,使之与金融业务、金融创新的发展保持动态协调一致。具体监管措施应强调针对性,比如对银行业的监管要关注其表外业务变化,对资产证券化的监管应强调基础资产和各级证券化产品的风险分级与评估,对离岸金融、私人股权基金、对冲基金等都需要采取针对性强的监管措施。

(四)加强金融的监管和监测

一是加强国际间监管合作。改革国际监管合作机制,建立统一的监管标准和信息交换机制,加强对跨境资本流动和金融活动的监测和掌握,在更高层面上实现有效监管。把防范风险和鼓励创新结合起来,注重监管手段的市场化转型,重监测重预警,重视透明度建设,充分发挥行业自律作用。二是加强对金融衍生品交易及投机性交易的前瞻性监管。要加强监测预警,投机交易货币流动对金融政策、宏观环境、市场流动性变化等非常敏感,易在短期内发生逆转,必须对交易资金流动进行合理划分,进一步监测。在此基础上完善监管框架,加强监管的前瞻性和有效性,消除风险隐患。三是消除经济政策变动中的监管盲点。特别是外汇体制改革过程所产生的政策效应,可能引起跨境人民币资金流动异常。比如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增大,在难以同货币政策工具形成调节合力前,容易吸引套利资金。

(五)完善货币政策制度

一是推进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支持和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和外需驱动型向内需驱动型转变为基本原则,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增强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弹性和透明性。二是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总体思路是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要加强金融机构的利率定价机制建设,按照风险与收益对称原则,建立完善的科学定价制度。同时,要加强中央银行利率管理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健全利率调控体系。三是加强利率政策与汇率政策配合。考虑灵活调整外币利率结构,积极配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加强协调本外币利率关系,为形成基准利率水平做好准备。

[1].爱德华 S・肖著.王巍、毛威、穆怀朋等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7.

[2].陈守东,杨莹,马辉. 中国金融风险预警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 , (7)

[3].董小君. 金融风险预警机制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4].段军山,苏国强. 银行“危机短视症”不正当激励与银行风险[J] .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6 , (6) .

[5].付江涛,王方华. 货币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04 , (12)

[6].高鸿桢. 国家金融安全的统计分析[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金融稳健指标编制指南[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8].何德旭,郑联盛:从美国次债危机看金融创新与金融安全[J],国外社会科学,2008(11)

[9].李萌. 论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J].经济问题,2004(6):62- 63.

[10].李小娟. 论货币政策国际协调的机制及其选择[J].亚太经济,2006(3):30- 33.

[11].刘志强. 金融危机预警指标体系研究[J],世界经济,1999 , (4) .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of Opening Policy to the Financial Security and Recommendations

ZHANG Mingshen

Financial globalization improves the effi ciency of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in a wider scope, improve global welfare, but also bring more fi nancial risks. Due to the high correl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the local market volatility spread quickly, and even evolve into a wide range of fi nancial instability, infectious and destructive intensifi ed fi nancial risks. As a developing country, we need deepen the reform to further release the vitality of the market and the globalization dividend, but in the face of highly developed and vary from minute to minute international fi nancial market, how to protect their own fi nancial security, maintaining fi nancial stability is that we need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effects of fi nancial liberalization on fi nancial security mechanism, 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inancial Openness; Financial Security; Infl uence Mechanism

F832

A

1009 - 3109(2014)05-0004-05

(责任编辑:何昆烨)

张明珅,男,汉族,博士研究生,上海社会科学院,现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本文不代表作者所在单位观点)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3CJY098

猜你喜欢

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
金融市场:寒意蔓延【精读】
假如金融市场崩溃,会发生什么? 精读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君唯康的金融梦
我国金融机构股价和主要财务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Copula模型选择及在金融市场的应用
P2P金融解读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