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优势
——基于学科特点

2014-04-16赵浚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公开课理论课

赵浚

(吉林工商学院,吉林 长春 130507)

论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优势
——基于学科特点

赵浚

(吉林工商学院,吉林 长春 130507)

将思想政治理论以网络的形式进行公开课教育,将教育资源公益化、开放化、共享化,是思想政治理论与传播学的有机结合,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好地发挥引导和教化作用。与其他门类的网络公开课相比,学科特点凸显了其受教育者更具需求性、广泛性以及授课效果更具影响性的优势。这些独特的优势是其他门类网络公开课所不能比拟的。

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教学对象;教学效果;教学资源

一、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含义

1.网络公开课的定义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教育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网络公开课作为网络教育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在学术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礼记·学记》中言“相观而善之谓摩”,观摩即为公开,观摩教学即为公开教学,有学者进而将公开课定义为观摩课之意。再观互联网具有时域性、交互式、高效性等特点,综合而论,网络公开课是指能够为受教育者提供可以反复使用和研究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具有教育方式的交互性、教育效果的即时性、教育过程的生动性和教育信息的共享性等特点。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也应运而生。

2.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定义

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就是将思想政治理论以网络的形式进行公开课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与传播学的有机结合,将教育资源公益化、开放化、共享化,让受教育者能够进行自主性学习,充分利用信息时代所带来的全新教学模式,并从这种数字化资源中获得最大的学习效益。

相比其他门类的网络公开课,这将会使其本身作为德育课程的内在特性与其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所特有的价值更好地发挥和展现出来。

二、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优势

1.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受教育者更具需求性

马斯洛提出“人有五个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1]36,并认为高级需要不仅可以使个体达到更大程度的满足和追求,而且可以达到有益于公众和社会的效果,并提出“优势需要”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的需要。人在不同时期都有一种“优势需要”对其思想和行动进行支配,思想政治理论不仅能够满足人在物质、精神、文化、劳动、交往等方面的基本需要,同时也满足人在不同阶段的个性发展,而人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经济、社会、文化和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从而进一步促进人的内在素质的提高和主体性的优化。因此,思想政治理论本身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功能成为人和社会“需要”的基础,能够满足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个体与社会存在价值不可或缺的理论源泉。这也说明了“‘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输的动力”[2],正是“需要”才使思想政治理论成为受教育者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与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紧密相关,能够引导受教育者运用哲学的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提升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素质,帮助其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从而使受教育者更好地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其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也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用于指导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承担着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历史任务和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历史使命,从而指引受教育者价值体系和行为方式的具体方向。

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个体的成长和社会的演变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具有举足轻重的指导和教化作用,受教育者需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学会、掌握并运用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实践自我的人生价值,从而全面提升社会中“人”的能力。一个具有高素质与坚定信仰的群体对社会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将大力加快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其他门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对个体和社会不会产生这种不能缺少的“需要”。换言之,广大受教育者和民族整体都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和教育,而其他门类的课程对个体和民族整体的思想意识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弱。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且数据符合正态分布者采用t检验;两组以上独立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数据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等级资料之间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那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思想政治理论声形并茂最好的传播形式和手段,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更是将这种“需要”的实现发挥到极致,从而满足受教育者最大化的“需要”。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仅局限于传统实体课堂教学,那么其教学效果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就不能使更广泛的群体受益。思想政治理论课借助网络这个特殊媒介,将自身与网络有机结合从而打破这种局限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受教育者更好地获得这种需求,使不同个体或群体随时随地地享受这种受用终身的“需要”。由此看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更适合网络公开课这种教学模式。

2.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教学对象更具广泛性

第一,从“需要”与“接受”的逻辑角度出发。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能够最大化地满足人与社会在各时期的“需要”,那么,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就应该具有更广泛的“接受”群体,即教学对象。莱恩·多亚尔和伊恩·高夫提出“需要不等同于想要,需要是必须的、基本的,想要是一种特定目的”,[3]最基本的“需要”就会产生最广泛的“接受”。“需要”与“接受”俨然已经构成了必然的逻辑联系,“需要”是教学对象“接受”的动机,“接受”是教学对象“需要”的必然,而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作为教学对象最能够实现“需要”而去接受”的媒介,向广泛的教学对象传递所需的思想政治理论信息。

哲学理论中的人具有社会属性,须经历由低级需要向高级需要的发展过程。马斯洛认为“越是高级的需要越为人类所特有,高级需要的满足能引起更合意的主观效果,即更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1]72“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具有知识性和理论性,更具有政治性、思想性和时代性”[4],其内容是与时俱进的、不断发展的,能够激发广泛的教学对象对幸福和满足的感知。因此,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能够最大范围地为个体与社会“需要”提供“接受”的基础与可能,不仅能够满足最广泛“接受”群体的低级需要,也能满足最广泛“接受”群体的高级需要,并且能够更加满足最广泛“接受”个体与社会的发展需要,从而“强化受众共同的规范准则,使受众对共同体和政权作出富有情感的响应”[5],更好地促进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而其他门类的网络公开课无法满足最广泛的教学对象的“需要”,也无法使最广泛的教学对象去“接受”。

第二,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内容出发。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涉及了政治、经济、哲学、历史、文化、道德、法律等诸多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贴近广大教学对象的生产和生活实际,其理论是能够被大众群体所听懂的、理解的,是能够被广泛受众接受的,也是能够被广泛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去的理论。

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对象具有广泛性,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会将这种广泛性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那么,具有现代传媒特点的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教学对象由最初局限性较强的专业人士扩展到了大众范畴,使得任何阶层、任何群体、任何学历、任何年龄的受教育者都可以借助网络这一便利媒介,轻松享受思想政治理论的网络公开课,品味思想政治理论与人生哲学的多种乐趣,从中接受思想教化和理论指导,满足自身的精神需求和生活需要,提高受教育者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而提高受教育者的生活和工作质量。

与之不同的是,其他门类在实体课堂的教学对象是专业性较强的一部分人,其网络公开课的教学对象仍然是专业性较强的相应群体。因此,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教学对象更具广泛性,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其他门类网络公开课所无法比拟的。

3.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授课效果更具影响性

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需要”使得“接受”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教学对象更具广泛性。不言而喻,其在授课后产生的社会效应和公众影响力方面仍然具有其他门类网络公开课无法相比的优势。

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受教育者是广泛的大众群体,鉴于思想政治理论课自身的学科特点,不同阶层、职业、年龄、文化程度的受教育者在接受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之后,势必会产生来自自身理论认知程度与授课内容不同程度的交流与思考。这种交流与思考或是使受教育者对理论本身产生更坚定的认同感,激发了受教育者的积极思维,提高“正能量”;或是由于自身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知较浅而产生的种种课后疑惑;亦或是由于自身潜意识受到西方社会思潮的侵蚀而产生的课后质疑。无论哪种原因都会使受教育者产生“反思效应”,无论上述哪种“反思效应”都“应等于它们的各种独立效应的总和”。[6]加之每个人在社会中都不是纯粹孤立的,其同单位群体、友谊群体等具有广泛密切的联系,受教育者所受到的教育,所取得的精神财富,也会通过各种手段、途径、方式传染给这些群体,潜移默化地再教育着受教育者,“对感知和确定之事进行重估”[7],促使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教育成果不断扩大,不断加深,并逐渐形成扩大化的群体“文化意识”。这种群体性文化意识带来的效应是巨大的、广泛的,甚至是轰动性的,且效应会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强,引起更加广泛的社会关注和探讨,形成一种良性连锁反应,最终发展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社会的聚焦自然又再次将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推向高潮,引起此起彼伏的理论热议,并使其发展成为一种“文化现象”。这不仅提升的是某个个体的思想理论修养,而是达到对全社会、全民族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与对我国思想德育理论的弘扬和宣传,这也是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所追求的教学目标。

2010年兴起的“淘课热”,哈佛、耶鲁等国外名校将抽象的哲学、深奥的经济学等课程网络公开化,《幸福课》从科学的角度告诉人们什么是真正的幸福;《死亡》从哲学的角度教给人们什么是死亡;《公正:该如何是好》教育人们要做有责任感的公民等等。轻松愉悦的教学方式、幽默诙谐的教学语言,将枯燥的哲学原理和经济学概念转变为贴近受教育者生活实际的简单通俗语言,迎合了受教育者的精神需求,校园内外的热议迅速传播开来,在国内教育界掀起了一股“点击与学习风暴”。

同理而论,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具有广泛的传播范围,教学语言通俗易懂,教学内容贴近受教育者生活实际,可以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需求。因此,在授课后有着未尝可知的影响力和社会效应。当然,这也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而其他门类的网络公开课,由于受教育者局限于某个群体或专业,所以其在网络公开课授课之后所产生的效应局限在相对应的群体或专业领域中,与受众广泛的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相比,能够形成社会化效应的程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4.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教学资源更具阶级性和广泛性

第一,与其他门类的网络公开课资源相比,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资源具有阶级性的特点。

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一种,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特征,是为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对其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必须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原理,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资源观。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资源利用,充分反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利用,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性质和主要特点,要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批判地借鉴西方优秀思想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注重培养和发展个人和民族精神,满足个人的价值追求和民族精神追求的需要。

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作为网络媒体的传播形式之一,发挥着党和政府对广大群众教化和导向的作用。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与耳目,所传播和宣扬的内容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倾向性,是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即时有效的扩散和宣传,其理论内容和文化内质是为党和政府服务的,表达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体现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因而,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具有资源阶级性的特质。

第二,资源的广泛性同样作为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资源的一大特点,区别于其他门类的网络公开课。

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本身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之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媒体资源、文化资源、科技资源、时间资源等多种资源相互合理配置、搭配组合的综合资源体。其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隐形资源和显性资源、传统资源和现实及未来资源有效利用于自身,将各类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行自然资源与社会资源、横向资源与纵向资源、单项与综合、数量与质量的资源开发。从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资源的传承、互补、替代和支持关系的构建与组合,凸显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元功能、本功能和构功能特点,使资源与资源之间紧密联系、互相依赖、互相促进、互相制约,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实现其功能和效益最大化。

例如,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可以将祖国的名山大川、古迹名胜等自然资源与多媒体的声音和图像相互组合配置,将优秀英雄人物事迹制作成PPT,配置纪念馆陈列图片等现实资源,对受教育者进行声形并茂的爱国主义教育。再如,将新中国不同时期反映国家建设的图片进行相互对比,利用媒体资源和显性资源的相互搭配,结合不同时期党的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进行图片的讲解说明,从而对受教育者进行更直观的理论教育,提高其学习兴趣。

由此看出,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资源广泛,同种资源的拓展延伸和不同资源的相互结合,可以更好地优化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资源的结构,最大化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效果。

三、对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展望

思想政治理论对广大受教育者具有广泛的引导和教育性,能够启迪其智慧,教化其心灵,为其提供精神和物质的满足,为其一生的事业和生活指明前进的方向。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通过网络传媒的有效助推,可以更高、更好地满足广大受教育者对这种理论的需求,同时也进一步说明了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教学对象更具广泛性的特点,广泛的受教育者必然使其网络公开课的授课效果更具社会影响力和感染力,而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广泛的教学资源和阶级属性,势必会将使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教学内容充满活力和吸引力,并使课程所传授的思想达到预期的教化目的,这些独特的优势是其他门类网络公开课所不能比拟的。

那么,如何深化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有效性,使其优势得到更深层次、更广泛的利用,将会成为学科领域未来更为关注和研究的课题。当然,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的教学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难点和劣势,如何规避、解决这些问题也是理论界未来探讨的方向。笔者认为,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在建立具体指标体系、完善育人新模式、拓宽资源开发新渠道,以及健全监督检查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是未来其优势利用和自身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也将为思想政治理论网络公开课如何更好地达到其教学目的,实现更高效、更大众化、更人性化地为广大受教育者服务的宗旨提供了思考的方向。

[1](美)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邵献平,张耀灿.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输的动力[J].理论探讨,2006,(4):162-164.

[3](英)莱恩·多亚尔,伊恩·高夫.人的需要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90.

[4]胡晓红,郭凤志.参与式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实践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11,(5):33.

[5]Gabriel A.Almond,(1977),“Clouds,Clocks,and the Study of Politics”,World Politics Vol.29,No.4,pp.423-425.

[6]J.S.Mill,(1851)[1996],A System of Logic Ratiocinative and Inductive,in Collected Works of John Stuart Mill,vol.7,p371,London:Routledge.

[7]A.Greif,(1994),“Cultural Beliefs and the Organization of Society:A Historical and Theoretical Reflection on Collectivist and Individualist Societie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102,No.5,pp.912-950.

[责任编辑:樊保臣]

G642

A

1674-3288(2014)01-0118-04

2013-11-26

赵浚(1987-),女,吉林工商学院讲师,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公开课理论课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第一次公开课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浅谈“说课”与“公开课”的异同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