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宜春市重金属污染防治及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措施
2014-04-16汪士林
汪士林
(宜春市环境保护局,江西 宜春 336000)
一、宜春市重金属污染物排放现状
依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2007年,宜春市共有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重点企业62家,其中万载县3家、上高县9家、高安市12家、丰城市9家、樟树市2家、袁州区7家、宜丰县11家、铜鼓县3家、奉新县1家、靖安县5家。主要涉及的行业为金属制品业、电池制造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皮革及其制品业。废水中铅、汞、镉、总铬、砷等5种主要重金属排放量为1947.35千克,其中铅排放量461.74千克,砷排放量373.07千克,汞排放量25.56千克,镉排放量46.27千克,总铬排放量1040.71千克。根据企业的环评报告以及企业实际状况初步估算,大气中铅排放量22982.44千克,铬排放量3.89千克。2012年污染源更新调查数据表明,宜春市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重点企业57家,相比2007年关停了16家生产工艺落后、环保设施不完善的企业,新增了11家重金属排放企业。新增的重金属排放企业主要为有色金属采选4家、铅酸电池企业5家、金属结构制造1家、电子废弃物回收1家。新增的11家涉重企业污染物排放状况为,废水中铅、汞、镉、总铬、砷等5种主要重金属排放量为:466.2千克,其中:铅排放量328.77千克、镉排放量10.56千克、砷排放量126.87千克。废气中铅排放量230.264千克、铬排放量0.08千克。
二、重金属污染防治措施
1.加强排查。
在往年排查情况的基础上,重点排查重金属污染企业:原辅材料、中间产品、产品及废水、废气、废渣中含有铅、镉、汞、铬和类金属砷物质,在生产、贮存和运输等环节可能造成环境污染或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的企业。
2.加大防控力度,减少污染产排。
(1)实行总量控制。坚持新增产能与淘汰产能“等量置换”或“减量置换”的原则,实现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不超过2007年水平,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县(市、区)政府“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2)淘汰落后产能。宜春市工信委制定重点企业、重点行业落后工艺、设备、产品和企业淘汰退出计划,自2011年开始,每年向社会公告应当限期淘汰落后产能的重点行业企业名单和各地执行情况。
3.严格准入条件。
禁止在重要生态功能区、重金属环境质量超标区域、重金属污染事故发生区域新建相关项目。严格限制排放重金属污染物的外资项目,对现有的重金属排放企业,要严格按照产污强度和安全防护距离要求,实施准入、淘汰和退出制度。
4.推动技术进步。
支持重金属相关行业采用新方法、新工艺、新技术。积极开展交流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先进的污染治理、修复等技术和设备;鼓励发展重金属污染防治治理技术和设备,示范推广土壤和场地修复、重金属污染物在线监测和重金属清洁生产等方面的技术
5.推进清洁生产。
依法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自2011年1月1日起,重点企业每两年完成一轮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并将审核结果依法向有关部门报告。
6.加强民生保障,维护人群健康。
(1)保障饮用水水源地安全。加强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管,实施集中饮用水水源地环境档案管理制度,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巡查制度,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估。加强饮用水源地安全风险隐患排查,重点市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周边及其上游地区的重金属污染源,建立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上游风险源监管台帐,要求相关企业制定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建立上下游联动机制和报告制度。
(2)提升农产品安全保障水平。开展农产品产地重金属污染现状调查,对重点区域主要农产品产地实施定点监测,完成全市农产品产地质量安全分类划分,摸清各类产地质量安全状况,建立健全农产品安全管理制度。
(3)建立重金属污染健康危害监测与诊疗系统。完善重点区域重金属污染生物检测、健康体检和诊疗救治机构。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完善重金属污染高风险人群健康监测网络和人体重金属污染报告制度,定期对重点区域内食品、生活饮用水进行重金属监测及对高风险人群进行生物监测,检测机构发现人体重金属超标应及时报告。建立健全重金属污染健康危害评价、体检及诊疗和处置等工作规范。组织开展环境污染健康影响调查和风险评估,对可能发生的环境污染健康危害进行预警。建立环境污染健康危害事件高风险人群定期体检制度。
7.强化能力建设,形成有力支撑。
(1)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加强现场监察执法能力,重点防范区要配备必要的现场执法、应急重金属监测仪器和取证设备。加强全市和重点区域环保部门对有色金属采选矿区的监控能力建设。
(2)完善重金属监测体系。重点加强市以及重点区域的重金属环境监测能力建设。重点区域要建立定期监测和公告制度,建立、完善市、重点区域大气质量环境重金属监测点位,建立环境污染监测网络、农产品产地安全监测网络。逐步推行污染源自动监控。重点区域内的重金属排放企业要逐步安装在线监测装置并与环保部门联网。
(3)健全重金属污染预警与应急体系。各级人民政府和重金属排放企业应当建立和完善重金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重金属污染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应纳入政府的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体系。重点区域所在的地市或区县必须建立环境预警体系,地方政府要建立健全应对重金属污染事件的快速反应机制,组织相关应急培训和演练,储备必要的应急药剂和活性炭等材料。
三、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措施
重金属污染多是人为造成的污染,污染最严重的是金属矿山周边地区,重金属的治理要从思想上重视了解重金属对人类及环境造成的危害,配合法律、法规的环境保护的规定,做好监督管理机制,制定合理的防治方法,使措施落到实处,要考虑动植物及环境所能承受的压力,只要以保护环境为出发点,重金属污染问题就能降到最低点。实行有效措施治理。
常见的重金属土壤治理的方法包括化学法、生物法、热力学方法等,每种方法又包含不同的技术,每种技术又可以采用不同的施工方案实施。
1.工程治理方法
工程治理是指用物理或物理化学的原理来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主要有:客土是在污染的土壤上加入未污染的新土;换土是将以污染的土壤移去,换上未污染的新土;翻土是将污染的表土翻至下层;去表土是将污染的表土移去等。淋洗法是用淋洗液来淋洗污染的土壤;热处理法是将污染土壤加热,使土壤中的挥发性污染物(Hg)挥发并收集起来进行回收或处理;电解法是使土壤中重金属在电解、电迁移、电渗和电泳等的作用下在阳极或阴极被移走。
以上措施具有效果彻底、稳定等优点,但实施复杂、治理费用高和易引起土壤肥力降低等缺点。
2.生物治理方法
生物治理是指利用生物的某些习性来适应、抑制和改良重金属污染。主要有:动物治理是利用土壤中的某些低等动物蚯蚓、鼠类等吸收土壤中的重金属;微生物治理是利用土壤中的某些微生物等对重金属具有吸收、沉淀、氧化和还原等作用,降低土壤中重金属的毒性。
植物治理是利用某些植物能忍耐和超量积累某种重金属的特性来清除土壤中的重金属;重金属的植物吸收、淋溶和无效态数量将只依赖于它们的有效态的多少,重金属溶液浓度和它们的土壤的有效态之间关系遵循Freundlich吸附方程。
生物治理措施的优点是实施较简便、投资较少和对环境破坏小,缺点是治理效果不显著。
3.化学治理方法
化学治理就是向污染土壤投入改良剂、抑制剂,增加土壤有机质、阳离子代换量和粘粒的含量,改变pH、Eh和电导等理化性质,使土壤重金属发生氧化、还原、沉淀、吸附、抑制和拮抗等作用,以降低重金属的生物有效性。其中沉淀法是指土壤溶液中金属阳离子在介质发生改变(pH值、OH-、SO42-等)时,形成金属沉淀物而降低土壤重金属的污染。有机质法是指有机质中的腐殖酸能络合重金属离子生成难溶的络合物,而减轻土壤重金属的污染;吸附法是指重金属离子能被膨润土、沸石、粘土矿物等吸附固定,从而降低土壤重金属的污染。
化学治理措施优点是治理效果和费用都适中,缺点是容易再度活化。
4.农业治理方法
农业治理是因地制宜的改变一些耕作管理制度来减轻重金属的危害,在污染土壤上种植不进入食物链的植物。主要有:控制土壤水分是指通过控制土壤水分来调节其氧化还原电位(Eh),达到降低重金属污染的目的;选择化肥是指在不影响土壤供肥的情况下,选择最能降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化肥;增施有机肥是指有机肥能够固定土壤中多种重金属以降低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措施;选择农作物品种是指选择抗污染的植物和不要在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上种植进入食物链的植物。
农业治理措施的优点是易操作、费用较低,缺点是周期长、效果不显著。
另外还有热力学、微生物修复法、隔离法等;热力学方法可以通过高温来使重金属玻璃化,但是这些方法成本很高。微生物修复通过土壤中微生物降解重金属,但是影响修复效果的因素较多,目前应用较少。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
[3]张辉,《土壤环境学》,化学工业出版社.
[4]陈怀满,《环境土壤学》,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