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伊朗大饥荒
——1917—1919年伊朗大饥荒成因探析

2014-04-16王泽壮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 2014年2期
关键词:伊朗政府饥荒土耳其

王泽壮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伊朗大饥荒
——1917—1919年伊朗大饥荒成因探析

王泽壮∗

1917—1919年间伊朗发生了大饥荒,造成约200万人死亡。造成这次大饥荒的原因,除地主和地方部族首领乘乱囤积居奇的内部因素外,其外部原因便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俄国和土耳其、德国等交战国在伊朗境内因争夺和战乱而造成粮食短缺。本文在简要叙述国内因素的同时,着重分析一战交战国的争夺和战乱对伊朗大饥荒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 伊朗 伊朗大饥荒

一、引 言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虽然在巴尔干半岛上的萨拉热窝点燃,并主要在欧洲版图上蔓延,但很快就突破传统的 “欧战”地理范围,外溢到欧洲至外的国家和地区,从而演变为一场真正的世界大战。从地缘上靠近欧洲的中东地区来看,除了奥斯曼土耳其作为同盟国成员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早参战国外,这一地区的其他国家也很快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受害区,其中,最具代表性国家之一就是与土耳其东部毗邻的伊朗 (当时还称“波斯”)。一战爆发后不久,即1914年11月2日,伊朗政府就宣布 “中立”,希望通过 “中立国”地位来保全自己。然而,“中立国”地位并没有让伊朗远离战火,相反伊朗还变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 “中东战场”的中心。作为战争一方的协约国俄英两国与另一方的同盟国德土,在伊朗西部和北部地区大动干戈。据不完全统计,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交战四国英俄土德在伊朗境内投入的兵力超过12万人。①[伊朗]阿布杜尔礼萨·胡尚格·马赫德维: 《伊朗外交四百五十年》,元文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308页。战争不仅造成伊朗许多城市被毁,人员伤亡,还直接导致了大面积的饥荒——约200万人因之死亡。伊朗的饥荒遍布全国,而最严重的地区恰恰是上述交战国战事最频繁的地区,其中以西部的阿塞拜疆、哈马丹以及里海沿岸的吉兰、马赞德兰等省的饥荒最为严重。

二、大饥荒的内部原因

首先,自然灾害成为大饥荒的根本原因。伊朗主要地处高原地区,总体上属于干旱少雨的高原气候区。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游牧生活传统,国内居民的食物主要是肉类。从全国范围来看,粮食作物以小麦为主,只有在南部波斯湾和北部濒临里海降水和灌溉条件较好的小部分地区才能种植水稻以作补充。虽然伊朗农业相对落后,但在正常状态下,畜牧和种植结合起来,居民的基本食物供应能得以保证,不致发生饥荒。然而,从1915年下半年开始,伊朗全国出现旱情,到1916年春,干旱天气又引起全国性的次生灾害——蝗灾。1916年10月,连首都德黑兰近郊的小麦也受到蝗虫侵害,粮食绝收;再加上首都周边的可耕地有限,德黑兰也出现了粮荒,粮价大幅高涨。①Mohammad Gholi Majd,The Great Famine and Genocide in Persia 1917-1919,Lanham: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2003,p.75.到1917年10月,受旱灾影响最严重的西部省份阿塞拜疆等,几乎颗粒无收。11月28日,英国外交部一篇题为 《伊朗东北现状》的报告写道:“呼罗珊马什哈德地区未降雨雪已达一年之久,旱情严重。小麦价格从正常每哈勒瓦约12土曼上涨到45—55土曼②哈瓦勒 (Khalvar),伊朗旧重量单位,1哈勒瓦约等于454千克;土曼 (Tomam),伊朗传统货币单位,1土曼相当于10里亚尔。。拿以前薪酬的穷人不得不花原来价格的5倍去购买食物。对他们来说,茶、糖、水果等额外部分完全超出他们购买能力。数以千计的穷人已经数月没有尝过任何肉类。他们的钱都用来买面包,甚至许多人不能买到足够的面包。”③Mohammad Gholi Majd,The Great Famine and Genocide in Persia 1917-1919,p.88.1918 年1月,英国驻大不里士领事戈登·潘多克在工作报告中指出,导致粮食短缺的原因是降水不足:“事实上这个地区即阿塞拜疆苏吉布拉克地区 (Souj-Bulak)差不多15个月没有实际降雨,并且未来数日也没有任何降雨征兆,去年收成约为往年的2/3。”报告还指出,“由于粮食紧张,垄断者将小麦价格从每哈勒瓦20土曼抬高到140土曼,大麦价格从每哈勒瓦12土曼抬到100土曼。”④Ibid,pp.88-89.

其次,伊朗地主、部族首领和粮商乘机屯粮是导致饥荒的另一个重要原因。“饥饿是指一些人未能得到足够的食物,而非现实世界中不存在足够的食物。”现实世界中存在的食物总量虽然因为自然灾害而有所减少,但一旦有人对已经减少的食物总量进行不合理的集中,就会引起一部分人 “未能得到足够的食物”。换句话说,粮食收成减少的年份,一旦有人屯粮,一部分人的饥饿就必然要发生。1918年6月,英国领事报告说,1917年秋天,全国粮食总体充足,但穷人却在挨饿;由于伊朗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政府,国家已经陷入无政府状态,地方地主和粮商乘机囤积穷人的口粮小麦和大麦,高粮价令穷人望而却步。①[印]阿马蒂亚·森:《贫困与饥荒》,王宇、王文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5页。英国派驻伊朗的远征军司令邓斯特威尔在自己的日记里详细记载了哈马丹的有钱人向英国人高价出售粮食而不愿帮助正在挨饿的同胞的情形。美国驻伊朗外交官法朗西斯·怀特在回忆录中也叙述了伊朗部族首领和粮商以高价向英军出售粮食的情形。②Mohammad Gholi Majd,The Great Famine and Genocide in Persia 1917-1919,p.112.

饥荒的发生不仅取决于粮食的供给量,也与粮食的分配状况直接有关。阿马蒂亚·森在解释饥荒现象发生时特别强调,“粮食生产力的降低远远不及群众购买力的降低对饥饿爆发所起的决定作用大”。③[法]西尔雅·布吕内尔:《饥荒与政治》,王吉会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第4页。对此,另一位著名的饥荒研究者卡斯特罗也曾指出,应对饥荒 “仅仅生产食物是不够的,还应当保证需要食物的人群能够购买和消费食物”。④同上,第4页。

再次,腐败无能的恺加王朝政府缺少应对和解决饥荒的实际能力。从根本上来说,饥荒是由食物严重短缺造成的,但只要政府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及时干预,就能有力地缓解饥荒,甚至避免饥荒。1917年8月,伊朗国王对全国爆发的饥荒和粮食骚乱有所耳闻,出于维护自身统治地位的需要,一方面下令全国地主和粮商禁止屯粮,禁止向外国人出售粮食,逮捕那些违抗禁令者;另一方面,政府在德黑兰、大不里士、克尔曼沙赫等地粮库向穷人放粮,或将小麦直接分发给面包店。然而,政府禁令并不能得到全面的执行,政府的救济只是暂时的,实施时间很短,而且无论动用粮库放粮,还是分发小麦,数量都是有限的。

政府的腐败无能既表现在解决饥荒的有限能力上,又表现在无法维护社会正常秩序上。由于粮食严重短缺,物价飞涨,饥荒最严重的西北和北方诸省,粮食骚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在大不里士,从1917年10月开始,各种政治团体、秘密社团和激进分子策划和实施的抢劫、绑架、暗杀活动日益猖獗,有些暗杀活动就发生在光天化日之下,政府也显得无能为力。

深入分析导致1917—1919年伊朗大饥荒的内部因素,可以说,既有干旱、蝗灾等自然因素,也有地主和粮商囤积、物价飞涨等经济因素,但从世界饥荒史的经验来看,最主要的内部因素还是在于伊朗政府缺乏解决饥荒的能力。换言之,历史上诸多饥荒,虽由 “天灾”引起,但更多因 “人祸”而促成,而加剧。当然,对伊朗这次大饥荒而言,“人祸”中还有不可忽视的外来因素,即,在伊朗领土上的战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交战国给伊朗带来的战祸直接导致了这次大饥荒的爆发。

三、大饥荒的外部因素

一战期间,同盟国德国、奥斯曼土耳其与协约国英国、俄国在伊朗领土上的争夺和战争是导致1917—1919年伊朗大饥荒的外部原因。

首先,四国各自在伊朗抢占地盘,战事不断,使伊朗局势混乱不堪。土耳其政府利用一战初期同盟国集团取得的军事优势,希望夺回历史上曾经属于奥斯曼帝国的疆土,将重兵投入到高加索地区,在此地投入的兵力超过投入欧洲战场的。1914年11月—12月,土耳其陆军部长恩维尔帕夏首先率军穿过伊朗境内的阿塞拜疆省,土耳其与沙皇俄国在包括整个伊朗西北部在内的地区展开拉锯战。

与此同时,英国为了伊朗南部的石油开采项目,一方面派军驻扎胡泽斯坦省,另一方面从巴林调集军队在巴雷特将军的指挥下越过阿拉伯河,向土耳其军队发起进攻。土耳其军队炸毁了阿瓦士附近的部分输油管道。为了支援和配合自己的盟军俄国军队在高加索和伊朗北部的战斗,特别是为了保卫英国在印度的殖民利益,英军在占领伊朗南部后,又继续东进,深入伊朗东部内陆,以阻止土耳其军队向东进入阿富汗。1915年1、2月间,接替巴雷特将军的约翰·尼克松将军指挥英印两个混编师,经过多次激战,最终将土耳其军队赶回阿拉伯河的西岸,保证英国在伊朗南部的石油安全。

德国从19世纪末开始,将势力逐渐渗透到奥斯曼土耳其和伊朗,伊朗国内由于种族联系和民族主义情绪的影响,也产生了普遍的亲德倾向。一战爆发后,德国加强在伊朗的反英、反俄宣传,极力争取伊朗加入同盟国阵营。1915年3月,德国驻布什尔领事瓦斯姆斯通过收买当地的卡什卡依部族首领,诱使当地部落民与德国军人和瑞典人指挥的伊朗宪兵队协同作战,给法尔斯省的英印联军以沉重打击。5月,德国驻伊朗公使罗伊斯亲王携带大量黄金和一批军人抵达德黑兰,在公使馆内训练从沙皇俄国逃出的德奥战俘。亲德的宪兵队同样也在伊斯法罕排挤和打击英俄势力,策划暗杀俄国副领事,打伤英国领事,驱赶英俄侨民。为了更好控制伊朗国王和政府,德国一度劝说伊朗首相,试图将首都迁到伊斯法罕。此举失败后,1915年12月,德国又在克尔曼沙赫成立亲德的割据政府,训练一支4000人的伊朗军队。德土联军总司令冯·德·戈尔茨还亲自到克尔曼沙赫视察,就联合伊朗加入反协约国战争做出具体部署。①冯·德·戈尔茨 (von der Goltz,1843—1916年),德国著名的一战将领,军事历史学家,德意志帝国陆军元帅,“人民战争”理论的开创者。1915年11月兼任土耳其军伊拉克第5集团军司令。12月,秘密访问克尔曼沙赫,亲率所部打击了沿着底格里斯河进犯巴格达的英印远征军,经过三次战役,将英印联军汤森部2.3万人包围在泰西封,迫使后者投降。

德国势力在伊朗的扩大,令英俄感到恐慌。1916年1月,英俄迫使伊朗政府裁减亲德的南方宪兵队,在南方成立由英国军官直接指挥的8000人“南波斯洋枪队”,并逐渐取代了宪兵队。在北方,哥萨克兵团直接交由俄国军官指挥。两国与伊朗政府签订的条约规定:战争期间,两只军队的武器装备一律由英俄提供,两国政府每月支付20万土曼军饷。“南波斯洋枪队”在伊朗境内向德国人和亲德势力展开拉网式的搜捕和打击,不到8个月的时间就肃清了克尔曼、锡斯坦、俾路支斯坦、法尔斯、伊斯法罕的德国势力,期间经过了数不清的战斗。

在西北方,1916年7月,土耳其军队2万多人攻克了哈马丹,进逼加兹温,直接威胁德黑兰。这一时期,由于俄军主力陷入欧洲战争,无暇南顾,土耳其乘机扩大战果,占领了德黑兰以西的所有军事要地。但从1917年初,整个中东战场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协约国军队开始反攻,到2—3月间,英军邓斯特威尔所部夺回了库特和巴格达,同时,俄军巴拉托夫所部向驻扎在哈马丹、克尔曼沙赫和加兹温等地的土耳其军队发动反攻,土耳其军队节节败退。1917年4月2日,俄英军队在克尔曼沙赫胜利会师,在伊朗的土耳其军队被彻底肃清。就在这时,俄国爆发 “二月革命”的消息传了过来,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赶下台,整个俄军乱作一团,到了11月,“十月革命”又爆发了,国内的政治秩序彻底颠覆,已经乱不成军的沙皇军队就地解散,自行瓦解。土耳其军队又乘机占领上述地区,一直持续到一战结束。

整个一战期间,伊朗社会动荡不已,频繁更迭的政府内阁完全受制于两大战争集团在伊朗势力的消长,“中立国”伊朗的领土成了欧洲大国争夺的场所。伊朗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其次,战争给伊朗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各国军队所到之处,征用粮食、马匹、住所、劳工,构筑工事,大肆掠夺,其中尤以俄国军队的破坏最甚。1917年3月,俄国军队在德黑兰周边村庄抢走骆驼、骡子、毛驴等当地居民的最基本运输工具,强征粮食,低价购买当地物产,以满足军需。俄国军队派出征缴队,四处出动,深入到山区的农民和牧民家中抢劫,对不满者或反抗者,动辄严刑拷打,甚至枪杀,百姓家中的财物常常被洗劫一空。1917年5月,俄国士兵在加兹温和库姆两地对不愿意交出物品的店主进行了拷打。①Mohammad Gholi Majd,The Great Famine and Genocide in Persia 1917-1919,pp.112-113.在伊朗北部的阿德比尔省,俄军大规模征用民房充作军营,或者强迫当地的地主缴纳钱财顶替,甚至以武力镇压伊朗当地的爱国警察,把当地50多名警察抓到别处关押。1917年7月,俄军洗劫并烧毁了乌鲁米亚的集市,深入到乡村进行抢劫,然后烧掉房屋,为了防止敌军的追击,将道路和桥梁破坏,使得俄军所到之处皆成废墟。据当时在阿塞拜疆出版的、具有革命倾向的伊朗杂志 《伊朗》报道,1917年8月,俄军在库尔德斯坦、加兹温、霍伊等地抢劫了巴扎 (集市)。根据另一份在伊斯坦布尔出版的杂志 《雷霆》(Raad)报道,1917年11月,俄军从凡湖向东撤退进入伊朗境内后,一路烧杀抢劫,甚至还抢劫了伊朗当地的国家金库和政府邮政,掠夺黄金和土曼不计其数。俄军在科曼莎、哈马丹、苏尔坦巴德、腊什特、加兹温、马什哈德等地的乡村和城市随意抢劫,收缴粮食。①Mohammad Gholi Majd,The Great Famine and Genocide in Persia 1917-1919,pp.113-114.

“十月革命”爆发后,苏维埃政府宣布无条件退出战争,致使在伊朗前线的75000名沙俄军队就地瓦解。解散后的俄军形成小队,四处逃窜,完全沦为在异国的土匪和流寇,对伊朗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尽管俄军的破坏并非为导致伊朗饥荒的唯一外部因素,但是,有一个基本事实是,伊朗饥荒最严重的北部和西北部恰恰是俄国军队占领的地区。俄军的破坏是直接的、全面的和长期的。这一破坏一直持续到1921年4月 《苏伊友好条约》签订后俄军全部撤离才真正停止。

再次,英军在伊朗实行的粮食收购和囤积活动直接导致饥荒。为了维护大英帝国的利益,防止同盟国土耳其和德国对英属印度的威胁,一战爆发后,英国陆续向美索不达米亚派驻了40万英印联军,在巴格达设中东司令部。为了补给这支庞大的军队,英国一方面从印度产粮区向中东调运粮食,另一方面,也在中东地区就地购粮、屯粮。1916年10月,英军在巴格达设立专门负责粮食收购和军需供应的机构 “美索不达米亚地方军需部”,委派一个准将级军官统领,专职工作人员达2千多人。工作人员分成工作小组,分片负责,深入到英军驻地的周边地区、伊朗和高加索地区,这些人身为军人,但以 “商人”身份为掩护开展活动。一年后,即到1917年10月,“美索不达米亚地方军需部”在伊朗西部地区收购的粮食多达50万吨。在哈马丹省,小麦产量的被英国人收购。

这些所谓的英国 “商人”不仅在英军控制的伊朗南方地区哈马丹、法尔斯、胡泽斯坦等省区大量收购粮食,而且深入到德国、土耳其和俄国军队控制的西部、西北部的阿塞拜疆、阿达比尔、吉兰、马赞德兰、戈尔甘等地,发展伊朗商人作为一线收购员,深入到乡村和集市收购粮食。濒临里海的吉兰省向来是伊朗的 “鱼米之乡”,本没有受到旱灾和蝗灾的危害,省府腊什特的饥民主要都是来自周边其他省份的逃亡难民。但是,在1918 年6月英国军队占领阿塞拜疆和吉兰省后,两地很快也出现了饥荒。负责指挥的英军指挥官邓斯特威尔在回忆录里披露了其中的主要原因,这就是:英国军队占领吉兰省后,就开始大量购买大米和其他产品 (包括西瓜、蜂蜜、鱼子酱等),以满足占领阿塞拜疆的英军和巴库50万居民的需要。就这样,英军为了自己的利益,将伊朗本已不足的粮食运往他国,完全置伊朗人民的死活于不顾。①Mohammad Gholi Majd,The Great Famine and Genocide in Persia 1917-1919,p.203.

英国军队在伊朗的收粮、屯粮活动,也引起了伊朗政府的不满和反对。1918年10月,伊朗外交大臣向美国国务院提交了一份备忘录,指责英军在伊朗的军事侵扰和粮食收购给伊朗造成的危害,将伊朗国内正在发生的饥荒直接归因于英军的非法屯粮活动。

与前述俄国士兵在伊朗领土上公开抢粮导致饥民非正常死亡有所不同的是,英国人的手段显得更加隐蔽和 “文明”,即通过支付货币的方式购买囤积。然而,从结果上来,两者是相同的。面对饥荒,英国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罪行,极力将责任推到俄国人、土耳其人和德国人身上,甚至还把饥荒归结于伊朗政府的腐败和无能。

一战期间,英国在伊朗的所作所为,除了屯粮直接导致伊朗饥荒之外,还利用自己的势力,对伊朗实行了著名的 “金融绞杀”。如前提及,伊朗是文明古国,但不是经济大国,更不是经济强国,直到20世纪,石油的发现和开采才改写了伊朗的经济史。1901年英籍澳大利亚人达西 (D'Arcy)获得恺加王朝的石油特许权,开始在伊朗勘探,1903年首先在西南部的胡泽斯坦省发现石油,同年成立了英波石油公司,专事伊朗石油开采和提炼。根据特许协议,石油公司将利润的25%作为特许权使用费支付给伊朗政府。1913年,伊朗石油开始批量生产,产量一路飙升。然而,从1914年一战爆发后直到1919年,英国以输油管道和设备遭到破坏为借口,一直停止支付特许权使用费。该费用的总金额达到800万英镑,相当于当时伊朗年财政收入的4倍。英国不愿支付这笔费用不说,反而以伊朗政府未履行保护石油管道和设施的义务为由,要求伊朗政府赔偿200万英镑的损失费 (实际上,损失费还不到英国要求的1/10)。英国这些变本加厉的经济 “绞杀”行为,意在彻底摧毁伊朗经济,达到完全控制伊朗的目的。

如果英伊石油公司能正常向伊朗支付这笔费用,伊朗政府完全可以以此收入来增加粮食进口,或政府直接介入城乡粮食收购,以控制粮价,至少可以大幅度缓解饥荒。“金融绞杀”造成了本已受困于战争和饥荒的伊朗政府完全丧失了向饥荒者实施救济的能力。

四、小 结

1917—1919年的伊朗大饥荒是20世纪世界灾荒史上为数不多的严重饥荒之一。

首先,大饥荒的严重程度触目惊心。从1917年6月开始,伊朗西部和西北出现饥荒,饿殍遍野,每天有许多人死于饥饿或因饥饿引起的次生疾病,如伤寒、霍乱等。大量饥民以树皮、草根充饥,宰杀所有能吃的按照伊斯兰教禁忌所不能食用的动物,如猫、狗、老鼠、鸟类及这些动物的内脏。在饥荒最重的阿塞拜疆山区,还出现了人吃人的事件;在哈马丹山区,甚至出现过奶奶和母亲将8岁大的女孩尸体烹煮充饥的骇人事件。

第二,饥荒造成了伊朗人口总量的大规模减少。根据伊朗人口学家的权威研究,1914年伊朗人口是2000万,到1919年人口下降到1100万,五年内损失900万,除正常死亡 (自然死亡、疾病和事故等)外,约有200万人死于饥荒。直到40多年后,即到1956年,伊朗人口才恢复到1914年2000万的水平。

毫无疑问,导致这次严重饥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内部来讲,既有干旱以及与干旱直接相联系的蝗灾等自然因素,也有部族首领和地主屯粮等社会因素,还有伊朗政府低效和不作为等政治因素。但从饥荒的外因来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在伊朗领土上的战争和掠夺,尤其是俄国军队的抢粮和英国军队的屯粮,直接导致了饥荒。

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都给伊朗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给伊朗历史带来的影响也是深远的,1917—1919年的大饥荒只是其中的一个内容。

(感谢山西师范大学文理学院王丽秀同学在资料翻译和整理上提供的帮助)

∗ 王泽壮,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教授、山西师范大学伊朗研究中心主任。

猜你喜欢

伊朗政府饥荒土耳其
土耳其T-129攻击直升机
联合国呼吁提供55亿美元以免3400万人陷入饥荒
伊朗查明核设施爆炸原因
饥荒是你造成的
饥荒是你造成的
我也叫“土耳其”
74年前的河南大饥荒
土耳其政变为何以失败告终
土耳其医改后来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