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浙江成为屋顶农业和绿化利用的先行区
2014-04-16桑士达徐金才姚升厚朱震鹤罗进荣
桑士达 徐金才 姚升厚 朱震鹤 罗进荣
让浙江成为屋顶农业和绿化利用的先行区
桑士达 徐金才 姚升厚 朱震鹤 罗进荣
屋顶农业和绿化(简称“屋顶农业”),是对被称为“建筑第五立面”的屋顶及其它墙面种植农作物和花草的植绿形式,是对建筑物表体阳光资源的经济利用。由于政府重视、技术成熟等因素的影响,屋顶农业在不少国家方兴未艾,我国也悄然兴起。这其中,浙江“屋顶农业”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下,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在节约土地、净化空气、优化人居环境、增加农业产值等方面,屋顶农业的作用和意义深远。但由于屋顶农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采取措施,社会各界努力,把它作为促进生态产业和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型升级的一个新方向、新抓手、新载体,让城乡建筑屋顶尽快绿起来、靓起来、呼吸起来。
屋顶农业;环境;现代农业;政府配套措施
屋顶农业和绿化(简称“屋顶农业”),是对被称为“建筑第五立面”的屋顶及其它墙面种植农作物和花草的植绿形式,是对建筑物表体阳光资源的经济利用。大力倡导屋顶农业和绿化,增强空间土地资源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率,对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与战略意义。今天,对浙江来说,既是推进现代创意农业和打造宜居城市的重要举措,也是“五水共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如此,一个治地下,一个治天上,两篇大文章齐抓同做,共绘“水清、地绿、天蓝”,可谓相得益彰、相映成趣。
一、“屋顶农业”已成为现代创意农业和优化城市生态的世界性新趋势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城市人口的剧增、资源的短缺、环境的恶化、生态的危机等世界性问题,已经威胁到我们子孙后代的生存。在这一背景下,许多中外有识之士倡导走低碳、节能、环保的绿色发展和新型城镇化之路,一条重要途径是向空间要土地,充分利用屋顶资源。
——“屋顶农业”在不少国家方兴未艾。德国世界屋顶绿化技术联盟主席曼弗雷德和哥伦比亚大学迪克森·德波米耶教授指出,将建筑屋顶变成绿色的田野,是未来城市的新特征、新方向,全球50年内可能为人类生产一半的粮食和蔬菜;同时,让钢筋水泥森林的人居环境回归自然,有助于修复地球的原生态,发展前景远大。近30年来各国推行屋顶农业和绿化的特点:一是政府重视。如德国、美国、加拿大、瑞典、日本等国家经立法将屋顶绿化纳入市政建设;德国设有管理机构,城市屋顶绿化率达到15%。二是技术成熟。法国兴起一项用于屋顶和墙面的集无土栽培、微滴灌、自动化控制等为一体的垂直绿化新技术;意大利米兰建造了“摩天森林公寓”,屋顶种满乔木和花草。三是渐成风尚。美国纽约人常在满眼翠绿的屋顶聚会派对、喝酒和“日光浴”健身;花园式国家新加坡建有众多“空中花园”,市民夜晚爱在鸟语花香的屋顶谈天说地。
——“屋顶农业”在我国和我省悄然兴起。生态建设始终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紧迫任务。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和人均森林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 2/3、1/4;同时,我国的城镇化率已到53%,未来人口将更多向城市集聚。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面临资源瓶颈和环境容量的严重制约,“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融入大自然”愈显重要。在政府推动和自主驱动下,屋顶农业在中国大地如雨后春笋,如上海市已建50万平方米的“空中花园”,屋顶绿化率为7%,今后年递增5万平方米。南京市在紫东国际创意园区建成10万平方米屋顶农场,成为目前国内屋顶绿化最大区块。西安市仅2013年就在城区绿化屋顶和墙面18万平方米。香港特区在寸土寸金的街区建起多个巴比伦式的“空中花园”和“水稻公寓”,垂直农业试验区将为港人提供部分农产品。
浙江“屋顶农业”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下,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一是起步早。省农科院自2004年起开展屋顶农业的研究与应用,其屋顶建筑设计、屋顶造地技术、作物品种筛选、栽培技术及安全性能等独领风骚,已在全省建立15个不同类型的试验示范基地。二是实效好。杭州市已实施75个“平改绿”项目,绿化屋顶40多万平方米;千岛湖畔的金恒服饰在房顶建了8000平方米的“空中菜园”,为350多名员工解决了蔬菜自给,又为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解决了出路;萧山“麦河生态农业”采用“屋顶雾培”新技术,在2500平方米屋顶试种70多种“健康蔬菜”,每公斤有机蔬菜卖到32元。三是成果多。分别于2010年、2012年在上海和杭州召开的“世界屋顶绿化大会”上,绍兴农民彭秋根在屋顶成功种稻被授予“世界屋顶水稻最佳人物奖”;钱江新城获得“世界屋顶绿化最佳示范区金奖”;金恒服饰荣膺“屋顶菜园设计施工金奖”;屋顶农业专家李伯钧获“世界屋顶农业人物金奖”,“屋顶农业与资源综合利用新社区”设计作品,又获2013年“世界立体建筑设计大赛美丽奖银奖”,并将在2017年世界屋顶绿化大会展示。
二、“屋顶农业”对建设绿色、生态、美丽浙江和发展循环经济意义深远
奋力推进“两富”现代化建设中的浙江,积极推行屋顶农业和绿化,是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循环经济试点省和美丽浙江建设的内在要求。我省农科院多年屋顶农业利用研究证明,屋顶造地与地面耕地无本质差别,地上种的植物几乎都可在屋顶生长,产量与地面相当或高于地面。且不怕旱、不愁涝,阳光足、虫害少,不排污、除霾好;春天百花争艳,夏日瓜果飘香,秋季稻菽扬波,冬时绿意葱茏,正成为希望的新田野。
——有利于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和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屋顶农业是“空间换地”的新途径。浙江人多地少,耕地资源日趋紧张,目前全省人均耕地和人均粮田不到全国水平的一半;每年新增基建占用耕地面积20万亩左右,累计建设占地估计在700万亩左右。土地减少中80%的份额是建筑,如将建筑屋顶作为土地储备资源,全省面积巨大。相比于兄弟省份,浙江更须求解“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矛盾的路径,屋顶农业可使建筑占地与造地同步,达到占补动态平衡。与我省围海造田、劈山造田每亩成本10万元左右、再加上异地占补土地指标交换费25万元相比,现有建筑屋顶造田每亩只需投入10—20万元,说明屋顶造田比围海、劈山造田更节省、更合算。一位屋顶农业专家估算,浙江如果每年屋顶造地占新建筑面积的50%,至少可节约耕地10万亩;如以每亩20—30万元的购地指标价计算,每年可节约资金200—300亿元;如果浙江全部建设用地的四分之一采用屋顶造地,可达120万亩,按每亩20万元计算,收益高达2400亿元;按全省城镇工业与住宅用地出让价以每亩50—500万元计算,将产生0.6—6万亿的收益;而增加的土地作招商引资,引入的企业与产生的税收更是难以估量。
——有利于增强农产品的供应和保障能力。浙江目前约1/2的粮食物依赖于外省。粮食安全须有耕地保障,丰富“米袋子、菜篮子”不能仅靠固有农田,屋顶亦可生产农产品、特别是蔬菜果品。居民人均如有10m2屋顶菜地,就能基本满足全年蔬菜自给。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近郊菜地逐渐被住宅区或工业区所占,蔬菜供应基地离城区越来越远且盲目性、风险性不断增大。因此,将部分蔬菜生产从农村引入城市屋顶,使蔬菜生产与市民消费无逢对接,既可保障居民对蔬菜的消费需求,也可减少运输中的损耗和确保鲜嫩;屋顶菜园旱涝保收且绿色生态,一旦出现自然灾害导致农作物歉收,屋顶可随时种速生蔬菜自救。城市屋顶生产的蔬菜增多了,省出的菜地可换种粮食。同时,屋顶种作物具有可观的收入,每亩屋顶蔬菜有2—4万元,有的则更高。
——有利于净化空气和降低“热岛效应”。日益严重的空气污染和“热岛效应”使我们的生活空间备受煎熬,农作物和花木在改善生态环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们同样具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的功能,是吸尘除霾和消热清凉的极佳帮手:(1)空气的“清新剂”。尽管我省的森林面积已有66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0.82%,位居全国前列,但居民聚集的城市绿化率还不够高,城区几乎无空地可植树,屋顶植物则可作城市绿化的重要补充。屋顶作物吸收大量氮氧化合物、硫化物、二氧化碳等气体,如一千平方米的屋顶植物年滞留粉尘约160至220公斤,可降低大气中的含尘量25%左右;若一个城市的屋顶全部进行绿化,二氧化碳就会降低85%,可有效降低PM2.5值,灰霾天气会大大减少。(2)“热岛效应”的克星。全球气候变暖下,我国夏季“火炉城市”增多。屋顶土层和植物具有良好的隔热降温和冬暖夏凉功效,好比建筑的“太阳帽”、犹如房屋的天然空调,可吸收光照热量。测试表明,当裸露的屋顶温度高达60℃时,有植被的屋顶温度只有30℃左右;而室内有种植屋顶比裸露屋顶低5-6℃,可节约空调耗电量及建筑墙体材料20%—30%。联合国环境保护署和北京园林科研所的两项报告均显示,当一个城市的屋顶植被绿化覆盖率达到60%—70%时,该城市的“热岛效应”基本消除。
——有利于涵养水源和优化人居环境。(1)积雨蓄水少涝患。植物覆盖的屋顶一般可吸纳同面积70%的雨水,若城市屋顶绿化覆盖率在50%以上,将基本消除城区积水和减轻暴雨危害。(2)植被治污保水质。植物是治污的能手,经无害化处理后的污水,浇灌屋顶作物,通过土层过滤、废水中N、P、K等营养元素被作物吸收,水分通过蒸发或蒸腾,回归自然促进水资源的良性循环,缓解城乡缺水危机。(3)人与自然更和谐。由单调冷漠的水泥屋顶,经造地覆绿而变为浓荫翳掩、生机盎然、赏心悦目的绿色景观,既让居民多了莳花弄草、消遣憩息、体育锻炼的“开心农场”,也为部分失地农民带来就业福音;既为青少年提供了劳动实践的场所,也为鸟类提供了天然食物和栖息巢窠。
三、倡导和推进我省“屋顶农业”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及建议
当前,屋顶农业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处于起步阶段亦存在问题:(1)认识不充分。一些同志还没有从战略上引起足够的重视,认为屋顶农业和绿化没有效益,“吃力不讨好”、“中看不中用”、“远水不解近渴”。2013 年7月18日,省政府办公厅发出《我省发展屋顶农业的备忘录》,对相关部门和各地提出要求,但从反映看,似是行动不多、变化不大。(2)政策不匹配。屋顶农业和绿化利用关联一二三产业,需要多个部门配合支持。尽管国家和我省出台了推进绿化的系列政策,但对于发展屋顶农业还缺乏法规制约与政策指导,碰到问题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如萧山一屋顶农业公司因不占耕地而享受不到农业待遇,进退两难;义蓬镇某村在“撤村建居”中期望“失地”后仍能在屋顶种粮种菜,请科研部门做了屋顶造地建筑设计图,但有关部门不敢批,在32户村民划押、承诺责任自负后仍不获准;因屋顶利用产权和被视“违建”的屋顶绿化纠纷时有发生。(3)支持不够大。省农科院研究屋顶农业多年,其创新成果、推广实效独占鳌头,为国内外研究者看重,但由于扶持欠足,感觉是“好技术叫好不叫座”、“墙内开花墙外香”。目前,仅向该院申报屋顶造地的企业就有15家,可因政策和资金问题而搁浅。
浙江的屋顶农业和绿化应当先行一步,力争走在前列, 这需要我们登高望远、从长计议,着眼于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着眼于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把它作为促进生态产业和农业科技创新与转型升级的一个新方向、新抓手、新载体,让城乡建筑屋顶尽快绿起来、靓起来、呼吸起来。
(一)统一各级领导和民众对发展“屋顶农业”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对发展屋顶农业和绿化的共识十分重要。时下,人们对它的利弊关系认识还不一致,还未摆上工作议程。因此,推进这项利国利民、功德无量的好事,政府的重视和主导是关键,需要各级领导“以功成不必在我”的气魄,以真抓实干提升人民群众的认可认知:一是生态性。让全社会明了发展屋顶农业在缓解城市人口增长与耕地减少矛盾的同时,能有效改善城乡生态环境。二是公益性。让全社会明了屋顶植物可以美化优化家园、提升生活品质、增强幸福指数。三是可行性。让全社会明了屋顶植物、墙面绿化、棚架绿化等技术和推广时机已经成熟,且在施工安全和墙面防渗漏及承载等方面皆可无虞。
(二)建立有权威的“屋顶农业”管理机构。屋顶农业的推广协调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建议由省发改委牵头并主抓这项工作,同时设立“屋顶农业和绿化利用推广办公室”,以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指导工作,明确农业、城建、国土、环保、绿化、水利等部门和城区、街道、社区及企业、居民的职责与要求。
(三)建立健全推进“屋顶农业”的法规和政策。前无古人的事业,政策法规亦前所未见,必须大胆试、大胆闯,使其成为“合法的存在”而非“违章建筑”。(1)制定出台《浙江省推进屋顶农业和绿化利用实施办法》。对各级政府的责任和工作推进、设计标准、产权使用、种植管理、税费优惠等作出规范。并将屋顶农业和绿化纳入“平原绿化”、“四边三化”行动和“植树节”的范畴。(2)创新政策措施。亟需破解的政策困惑:让屋顶农业享受与地面农业相同的待遇,包括屋顶农业设施、农机、农用电价和用水补贴;让屋顶造地视作耕地,向国土部建议可按适当比例抵作占补平衡,且享受异地占补造地费补偿;让屋顶农业和绿化可折算成绿地率,抵换平地绿化面积,享受地面绿化同等的资金补贴待遇。同时,对屋顶农业消化生活垃圾与污水、不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可不收或少收排污费;屋顶覆土和种植层的保温隔热效果,可作为替代节能建筑材料,成为节能建筑手段等。(3)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创建民营性、专业性的经营公司,完善社会化、规范化服务体系;同时,按照“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精神,支持培育发展“屋顶家庭农场”。对经营主体、企业、居民在屋顶农业和绿化上的大胆实践要加强引导和宣传报道;对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必要奖励,以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加强“屋顶农业”的科研和示范引领。(1)积极鼓励和支持省农科院的实验,加大政策和资金扶持,并帮助就近落实1-2个新建工业园区和1-2个生态城镇或新农村建设项目;由规划部门协调,建立以屋顶农业为载体的资源综合利用规模化试验基地;省农科院要将此作为创意农业的重点,深化探索屋顶农业和绿化利用技术标准及相关规范的制定。(2)浙江涉农高校要主动并超前开展此项研究,培养一批热爱屋顶农业和绿化的高端后续人才。(3)党政机关、院校和工业园区等公共建筑当率先推行屋顶植物利用,对新建大面积工业园区、厂房和城市住宅区屋顶植被面积有硬性规定,并作为建筑奖项评比的必须指标。(4)11个设区市的“绿化委”要把推进屋顶农业和绿化作为重中之重,切实改变对屋顶农业和绿化几乎无动于衷、无所作为的状况;打造“东方生活品质之城”和“美丽中国建设样本”的杭州应率先示范,列入政府工作报告,力争5年内主城区的屋顶植被覆盖率达到国内省会城市先进水平。
桑士达(1951-),男,浙江杭州人,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副秘书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徐金才,浙江省政府参事、省军区原副司令员、少将。姚升厚,浙江省政府参事、省旅游局原巡视员。朱震鹤,浙江省政府参事、省建工设计院原副总经理。罗进荣,浙江省政府参事、省土地整理中心主任。共同研究方向:宏观经济、政府咨询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