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福利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
2014-04-16陈立旭
陈立旭
过去,人们大多把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归结为“老三条”: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当家作主。邓小平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提出了社会主义要大力发展生产力等一系列新的理论观点,发展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认识。在进一步探索科学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大门已经开启,中国几十年改革开放积累了新经验又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管理经验也纳入人们视野的情况下,笔者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进行长期思考,提出了这样一个命题:在大力发展生产力基础上,努力创造高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它与此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已经认识到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一起,构成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完整理论内涵。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阐述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时,原本就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福利作为其本质特征之一。恩格斯于1847年在 《共产主义原理》中写道: “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这就是废除私有制的主要结果。”①
马克思在 《哥达纲领批判》中对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福利的来源与用途作了具体论述。他指出:扣除社会总产品用于生产、再生产、后备基金后,“在把这部分进行个人分配之前,还得从里面扣除:第一,和生产没有关系的一般管理费用……第二,用来满足共同需要的部分,如学校、保健设施等……第三,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等设立的基金,总之,就是现在属于所谓官办济贫事业的部分。”②
恩格斯在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阐述未来社会主义的特征时写道: “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这种可能性现在第一次出现了,但它确实是出现了。”③这篇被马克思称为 “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④的著作中,已经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福利这个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阐述得很清楚了。
列宁也认为,努力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福利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他在1912年俄国社会民主工人党第六次全俄会议的决议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论断:在社会主义社会, “最好的工人保险形式是国家保险。”⑤他强调,只有无产阶级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才能实现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统一性、公平性和有效性。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在中国经济还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将尽最大努力保证城市职工福利放在制定经济方针政策的重要位置,对于农民的福利也极为关心。1956年4月28日,他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农业总收入的百分之六十到七十应该归社员,百分之三十到四十归合作社和国家,其中包括合作社的公益金、公积金、生产费、管理费和各种杂费,包括国家的公粮和公粮附加。合作社和国家顶多占百分之四十,最好只占百分之三十,让农民多分一点。”⑥在中国生产力水平还很低,国家还很不富裕的年代,毛泽东和党中央没办法拿出更多的资金大幅度提高人民福利,但是,第一,国家特别重视社会福利;第二,与当时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比,中国的社会福利水平要高出很多;第三,当年中国的社会福利总体上讲是逐步提高的,人民的基本福利得到了保障。可见,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是把努力提高社会福利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来实践的。
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贡献之一,就是提出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他说: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⑦“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⑧“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⑨邓小平这些话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层面。因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要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发展生产力这个问题上没有区别,区别就在于发展生产力的落脚点,即邓小平说的 “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而这个落脚点,不能通过削富补贫或者其他什么平均主义方式来实现,而必须通过国家总体调节来实现,国家总体调节的基本方式就是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逐步提高社会福利。
邓小平逝世后,中共中央历届领导集体十分重视将改善民生和提高社会福利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将民生问题提到民心所系、国运所系的高度。党的十八大强调: “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⑩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特别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的东西,体现的正是社会主义本质方面。
二、不可或缺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
创造高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是社会主义不可或缺的本质特征。
第一,创造高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是社会主义所固有的根本属性。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人民创造不断增加的社会福祉。这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要求,失去了这一条就不是社会主义。正如邓小平所说的, “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而资本主义的社会福利则根本不同,它是由劳动者几百年来通过与资产阶级多种形式的博弈争取到的,是在资产阶级挤压、让步的循环中,不经劳动者坚守就会以各种形式沉落的不稳定中间值,是与资产阶级极高收入支持下的奢华生活相比的有限生存条件。
第二,从实践角度看,只有创造高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才能展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本性,体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如果社会主义国家的福利水平长期赶不上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无从体现,更谈不上代替资本主义了。因此,创造高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是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根据。正如邓小平所说,“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
第三,创造高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是凝聚人心共同为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的基本条件。社会主义是人类共同的事业。要把绝大多数人聚集到社会主义旗帜下,除了理想信念教育外,很实在的是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让人民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好处,感觉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有幸福感和安全感,发自内心地拥护社会主义,愿意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中来。而达到此点的根本途径,就是努力创造高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
第四,建设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而共产主义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需要社会提供必要条件,这些条件就存在于日益提高质量和日益扩大范围的社会福利当中。到共产主义社会,这些条件将发展到极高程度。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努力提高社会福利,实际上是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并由此体现社会主义的性质。
第五,努力创造高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是社会主义追求公平正义的体现,反映的是共同富裕实质。邓小平曾对一位西方记者说: “我们讲的致富不是你们讲的致富。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不能搞两极分化, “少部分人获得那么多财富,大多数人没有,这样发展下去总有一天会出问题。”“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社会主义要避免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真正实现公平正义,就必须创造高于资本主义国家并且普惠全民的福利。这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制度和其他社会制度的明显标志,是社会主义不能缺少的本质特征。
第六,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结构上看,也不能缺少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福利这一条。它是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生产力等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出发点,形成上述社会主义本质的根本目的就是要给人民创造好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幸福生活。它又是公有制、按劳分配、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生产力等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落脚点,上述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本质特征必须最终落脚在给全体人民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福利上,否则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体现不出来。因此,努力创造高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与其他社会主义本质特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缺少这一条,就不能形成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完整结构。
三、社会主义实践的证明
五百年社会主义运动、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也证明:努力创造高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是社会主义的重要本质特征。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实行过很好的社会福利制度。早在1921年,苏俄在经济还很落后时就实行了社会保险。后来,苏联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完善了苏联居民通过对社会消费基金的共同消费享受福利的体制,社会福利基金由国家预算、国营企业、组织和机关、集体农庄、工会和其他社会团体共同筹集而成,其中国家预算约占3/4。苏联社会福利体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全免费教育。(2)全免费医疗。 (3)职工免费疗养、休养和度假,并在世界上第一个实行一周双休。 (4)由国家财政对人民基本生活必需品实行价格补贴。 (5)实行低房租政策,居民房租仅占其年工资额的3%,其余由国家财政补贴。 (6)几乎等于免费的自来水、电力、电话使用。此外,实行全员就业制度,失业率为零。这些,都曾给苏联人带来安全感、幸福感、自豪感和凝聚力,这也是苏联经济能够较快发展几十年,一跃而成为世界二号强国的重要因素。但是,由于苏共高层并没有从根本上把努力创造高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只是把它看作同其他政策平行的一种国家政策,因而在实践中没有将其视为关系社会主义国家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当苏联经济出现某些问题时,其社会福利首当其冲受到影响。首先是苏联农业、轻工业发展缓慢、停滞、倒退,导致人民基本生活必需品短缺,从而导致社会福利削弱,更谈不上为人民提供发展的条件了。其次,在苏联已是世界强国,生产力并不落后时,其社会福利却没有超过西方国家。虽然苏联尽力提高教育投入、物价补贴、住房补贴,但其他社会福利仍然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很多苏联人对经济实力不算低的苏联为什么长期无视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感到困惑,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产生怀疑,许多普通人感觉生活没有希望。我们显然不能把苏联亡国的原因都归结为社会福利出了问题,但可以肯定的是:苏联社会福利水平的实际下降,动摇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和信心,是导致它灭亡的重要因素。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人口多,底子薄,不可能有苏联那样高的社会福利,但是,中国共产党还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创造了适合当时经济条件的社会福利事业,城市人口有了基本生活保障,在十分落后的农村也采取多种实验形式,想办法给予农民以适合当时经济条件的社会福利,如实行合作医疗制度等。与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比,当时中国的社会福利水平是高的。虽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比,当时中国的社会福利水平确实不算高,但人民心里很清楚:共产党在经济还不发达的情况下仍然在努力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认真办事。尽管共产党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中也出现了许多失误,但在国家出现巨大社会动荡、自然灾害、人为错误的情况下,人民仍然相信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对国家前途和个人幸福充满信心,国家没有垮台,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没有动摇。有这个结果,原因很多,但不能不说,人民对于共产党一直努力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奋斗的理解和体认,是极为重要的原因。
苏联东欧剧变,许多原来实行社会主义的国家已经改变了制度。但是,除了中国没有变外,还有一些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在失去了外援,并受到西方频繁的军事威胁和经济制裁的情况下,不仅仍然顽强生存,而且保持了社会基本稳定和经济的逐步发展。其中的原因多种多样,但这些国家实行较好的社会福利而凝聚了人心,是十分重要的因素。这些国家采取的某些政策可能不是我们所能理解的,但是至今没有人说它们根据本国条件实行相对较高的社会福利有什么不好。
以古巴为例,其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古巴全部人口,基本内容包括疾病保险、事故保险、生育保险、老年养老金、残疾人养老金、亡故者亲属的养老金、抚恤金等。为了保证社保资金的固定投入和安全使用,除宪法、预算法、社会保障法等一系列法律的明确规定外,古巴还于2001年成立了国家社会保障委员会。古巴的社会保障制度 “从襁褓到坟墓”无所不保,对生、老、病、死、残、工伤、妇女生育等实行补助,对无收入和低收入家庭提供经济上的保障。古巴实行全民公费医疗制度,平均160人中就有一名医生。一个人从出生到寿终正寝,一直享有免费医疗,农民也是如此,这使得古巴人的健康水平普遍提高。古巴政府还通过社会救助计划,为无家可归的老人提供救助,也为那些不具备劳动能力且没有亲属照顾的人们提供救助。古巴政府特别重视劳动者就业问题,认为这是最大的社会保障。古巴的失业率一般控制在1.7%以下。古巴的社会福利一直保持增长态势,水平已经接近美国,并且许多方面是美国达不到的。从总体上看,古巴的经济发展水平比美国差一大截,但其社会福利的保障机制却达到了这样的高度,这使古巴人有安全感和幸福感,并且精神上的满足已经大于物质上的追求,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有切身体会,对国家有发自内心的热爱。因此,这个存在于美国鼻子底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成了美国想尽各种办法也压不碎、打不垮的 “铜豌豆”。
又以朝鲜为例,那里除了取消所有公民的税收外,主要实行四大福利。一是免费教育。朝鲜实行全民11年制义务教育,义务教育所需的学杂费、文具费由国家负担,校服费80%由国家负担。义务教育后没有考取大学的人,有的参军,有的参加工作,达到全员就业。大学毕业生由国家统一分配工作,因此朝鲜没有失业,没有下岗。二是免费医疗。从1953年起,朝鲜实行免费医疗,每个朝鲜人看任何病都不花钱,连住院伙食补助和往返路费都由国家负担。三是免费分配住房。朝鲜人的住房全由政府、单位提供,分五个级别。城市居民只要结婚,都可以分到一套80至150平方米的住房。农村的房屋也由国家统一修建。他们分配到的房子不是毛坯房,而是由国家统一装修好的全装修房,甚至连家庭用具也有。朝鲜不收房费,每家每月的水电暖气费加在一起只象征性地收2朝元。干部调动工作时,把原住房交还给国家,到新的工作地点领取国家分配的新的住房。四是实行养老退休制度。朝鲜人男60岁、女55岁退休,退休后领取退休金。退休金按每个人的贡献和工龄确定,优秀劳动者的退休金达到原来工资的100%。朝鲜鼓励生育,生了第三个孩子,国家可以增配一套住房,并以国家的名义赠送名贵礼品。生五个孩子的母亲,授予 “英雄母亲”称号。生四胞胎的母亲享受共和国英雄待遇。从整体上讲,朝鲜国家很穷,国家军费开支数额大,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但在这个应该说是贫穷落后的国家里却实行着那样带有特殊性的社会福利政策,使全民都有一种对国家的信任和依靠感,这对于朝鲜凝聚人心,不能不说起着重要作用。
四、 “他山之石”的价值
福利事业较好的北欧各国,虽然不算社会主义国家,但那里打着社会主义旗号实行的福利政策,可以作为 “他山之石”加以借鉴。
北欧的瑞典、荷兰、挪威、丹麦、冰岛,是早已闻名于世的高福利国家。其福利资金,政府投入约占40%左右。而同期美国一般徘徊在18%—20%,日本才略高于10%的水平。北欧五国的福利补助内容复杂、体系庞大、名目繁多,涵盖了儿童津贴、病假补助、医疗保障、住房补贴、失业救济、养老保险等各项内容。公民从娘胎开始直到进入坟墓,几乎样样都由国家 “包起来”。以瑞典为例,孕妇除了分娩住院有补助外,坐出租车到医院分娩,不论多少次都可获得政府2/3的车费补助。小孩出生后每月可领取约1000元人民币左右的补助,一直领到18岁;16岁以前补助费由父母支配,16岁以后可由本人自立账户,自行支配。除了幼儿园要视家长经济情况酌情收费外,读小学、中学、大学都免收学费,只收书本费和住宿费,每月还可领取约800元人民币的补助。生1个小孩,母亲有1年有薪假期 (原工资的80%),父亲有1个月全薪产假待在家中带小孩做家务。失业者领上年平均工资的75%,一年后领失业救济金,与中等收入的职员工资差不多。病人能得到保持中等生活水平的补贴,直到病好就业为止。无论任何人,每次看病都只需支付挂号费,治疗费、药费都由雇主和国家支付。总而言之,北欧国家都切实做到了幼有所托、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劳动者和所有弱势群体生活有保障。北欧国家普遍实行收入均等化政策,就是利用累进所得税和转移性支付,使社会各个阶级之间的收入与消费水平通过再分配趋于均等化。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公布的人类发展指数,北欧诸国的基尼系数历年来都排在工业化国家的前列,在0.25至0.26之间,属于收入差距最小的国家。在瑞典,连 “贫困人口”的年收入也在10万元人民币左右。
值得指出的是,这些国家的执政党虽然并非真正的无产阶级政党,其国家本质也属于资本主义,但这些国家采取上述福利政策,却打着搞社会主义的旗号。虽然我们不承认它们真的是在搞社会主义,也看到这些国家在私有制占主体的情况下实行的高福利存在许多难以解决的矛盾,目前也出现了许多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但是可以肯定一点:这些国家的执政党也认识到,高福利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它们打着社会主义旗号,实行高福利政策,对于稳定社会、争取人心起到了重要作用。从对北欧国家的借鉴中,我们也可以认识到一个真理:努力创造高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
我们说努力创造高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是社会主义重要的本质特征之一,并不是说社会主义国家可以不顾阶段和条件,立即实行高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社会主义国家提高福利必须以大力发展生产力为基础,还要根据本国经济发展情况。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还相对落后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国家的福利在一定时间内未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常见的现象。但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创造高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是社会主义社会永远葆有的一种主动性,是由这个社会自身生发出来的永不中断且力度持续增强的动力。第二,高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是一个 “努力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将不能松懈地永远持续下去。第三, “努力创造”的过程贯穿社会主义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在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国家的福利可能在一定时间内不能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肯定是在努力的过程中接近它。度过初级阶段后,社会主义国家 “努力创造”的力度将会更高,其福利水平必定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第四, “努力创造”的过程永无止境,即使社会主义已经超过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福利, “努力创造”也不会停步。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
综上所述,在健康快速发展经济和加强对公民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努力创造高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确实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之一。缺失它,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不能体现,人民就缺乏安全感、幸福感、自豪感,社会主义国家就缺少凝聚力。任何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如果不能在创造高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福利方面付出巨大努力,必然面临巨大危险。这是社会主义国家生死攸关的大问题。
注释: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3页。
②③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03、757、689页。
⑤ 《列宁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49页。
⑥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52—53页。
⑩ 胡锦涛: 《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人民日报》2012年11月18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