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属高校二级学院实验室科学管理体系建设研究
2014-04-16周建刚
周建刚 陈 莉
(1.武汉纺织大学 环境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2.华中师范大学 图书馆,湖北 武汉 430079)
一、引言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对很多原有学院进行合并;同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兴二级学科不断涌现,原来旧有学院二级学院由同一学科或相近学科专业组成的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出现了一个学院包含多个交叉学科和几种不同专业方向的局面。以武汉纺织大学环境工程学院为例,本学院由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生物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五个专业组成,分别属于理学和工学二个一级学科,包含环境科学类、环境与安全类、土木工程类、生物工程类,四个完全不同的二级学科。长期以来,本高校一直都重视实验教学的改革,从单一理论课程的验证实验逐步过度到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和研究性实验并存的局面,但是到现在为止仍然有不少高等院校按课程设置建设实验室的思路依然广泛存在,功能相同各个课程实验室林立且各自为政,仪器设备反复购置,没有共享,造成人才、资金、设备的严重浪费。功能一样的教学实验室出现了严重比例失调。在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组成的二级学院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实验设备、有限的资金的综合规划将对二级学院教学和科研具有重大意义。现在国内外大学的二级学院还主要是由同一学科多个相近专业组成,还没有关于对这种完全由不同学科不同专业组建的学院实验室的管理研究和制度建设经验。
二、现状分析
现在学院已经刚刚建立了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共用管理制度,设立了公共开放共享基金,正在建设网络化的开放全校共享平台,基本实现了网上查询和预约,对贵重仪器设备的使用和保养情况进行年度考核管理。大型贵重仪器设备在使用和管理过程中遵照集中规划、分期建设、统一管理、一起使用为原则。采取不同手段加强实验人才队伍的建设,比如适当提高实验员的经济待遇和职称考核等级等措施,调动实验员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扩大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的范围。通过调查研究,总结了各个学院遭遇的一些共同困难: ①目前的实验室的建立,完全是根据专业学科课程设置,各个专业学科实验室完全根据相关课程设立,这就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一些交叉学科的相近专业的实验室存在部分重复建设的情况,资金被极大地浪费。通过本研究进行,将改革目前的实验室管理制度,改革根据学科建立实验室的现状,最大程度地使用和规划实验室设备和人力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浪费[1];②以往的实验项目开设都是由任课老师根据课程内容和自己对实验的熟悉程度建立,根本没有考虑到实验室现有设备条件,资金划拨和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所开设的很多都是验证性实验,很少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不利于本科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实验教师对学生试验结果的考核,并且也难以调动实验教师的主观能动性[2]。③如何制定一套行之有效,放之皆准的考核标准,科学量化不同的大型仪器设备考核指标[3]。
三、建立科学管理体系的措施
本文以武汉纺织大学环城工程学院实验室为研究对象,借鉴国内外著名研究性大学的优秀实验室管理制度,发扬以往的成功经验,遵循“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原则,尝试建立实验室科学管理体系。通过本研究深入,将改变实验项目的建立由任课老师单独开设的机制,建立由实验室主任负责、任课老师参与、实验员协助的综合实验机制。
(一)从实验室仪器设备和低值易耗购置改革,改变以往以学科专业课程为单位的采购申请,而以整个学院为主体,优先购买各专业共用度必需设备,仪器设备申请、购买、验收流程制度化和公开化;实验项目开设体制方面,改变以往单独由任课教师为主,实验室为辅的局面,实验室主任接管所有教学实验,聘请优秀的教师开设课程实验。同时在实验项目题目和内容上进行改革,增加综合性和研究性实验。
(二)建立院级实验教学中心。以基本实验教学为根本,取消现各个教研室、性质相近、实验内容相同的实验室,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组建一个规模较大、功能更大、服务面更宽的院属实验分析测试中心,建立基础实验室仪器设备配置标准大纲,完成各教研室各专业课程性质相近的实验教学任务。
(三)为了实现大型贵重仪器设备共享互动式网络化管理,提高大型贵重仪器设备使用效率和管理服务水平,现在我们集中以全院1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为对象,建立了一个基于WE的仪器与技术服务平台网站,初步实现环境工程学院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互动式网络化管理,为更好地实现大型贵重仪器设备资源共享打下了基础。
仪器与技术服务平台网站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将“平台总体简介、平台仪器介绍(仪器名称、型号、负责人、安装地点、联系电话、仪器图片、仪器指标、功能用途、送样要求及注意事项、送样表格下载、收费标准)、平台人员简介、管理条例(大型仪器管理规定、平台送样流程、平台收费标准、平台申请表)、仪器查询(根据仪器名称、型号、负责人、安装地点等可进行模糊查询)、仪器原理及相关技术资料库(如色谱分析法基本原理、色谱技术简介)”等各种详细信息在全校网站上发布,为广大师生和社会更好地使用这些大型仪器设备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为实现大型仪器设备动态管理提供了先进的网络技术支持[4]。
(四)实验室人员队伍建设方面,在人员引进时侧重于招聘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实验教师,同时也要对现有的实验员进行不断培训和提高,让他们都掌握中心实验室的最新仪器操作和维护技能,做到每个实验员既能够服于务整个学院公共实验,也能服务于各自专业学科实验。这样既能够使仪器设备得到充分利用,实验员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还完全防止了由于个别实验员因故缺岗造成的实验计划变更从而影响实验教学效果[5]。
(五)建立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开放服务收费标准。在完成本实验室、本学科的科研任务使用仪器设备进行分析测试时免收费,进行校内其他院系科研工作时可收取成本费,对校外各高校的服务,则要收取人工费、运行机时费和耗材费等,在收费标准上要做到明码标价,价格上做到合理公正,所收费用不仅可以用冲抵仪器设备的折旧费,实现“以机养机”,还可以提取一定的比例经费作为劳务费、耗材费支出,解决开放带来的实验人员工作量和设备耗材问题,真正盘活设备,并使其具有自我造血功能,形成良性循环的机制。
(六)建立一支由院长,分管副院长、实验室主任、实验员的四级高效实验室管理人员队伍,形成科学的合理的考核机制,完成学院的教学、科研和检查任务。针对实验员在协助指导开放实验、大学生创业活动以及毕业设计的工作量进行合理计算,建立实验员奖惩的考核制度,激发主观能动性。
(七)院系应该完全打破传统“各自为政,分割使用”的局面,改革创新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管理模式,从院级平台和学科专业平台两个层次上共同构建大型贵重设备共享平台。
①院级平台应以分析测试为核心功能,同时提供实验研究条件,将资金集中管理、统一定购,并将服务面广、通用性强、适合共享的大型仪器设备集中起来,成立设备共享管理中心实验室,构建校级共享平台,配备优秀有经验的设备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统一管理,达到设备集中、统管共用,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学科交叉和合作研究的目的。
②学科平台建设应以实验项目研究为核心功能,通过提供研究平台,在学科层面提供完善的研究条件,促进合作交流研究。因此,设备的共享使用必然会将相关相近行业的科研与生产工作者,甚至是不同领域的工作者联系起来,客观上形成学术交流的过程,不仅有利于相互学习,而且有利于学科交叉与融合[6]。
四、结束语
要培养新世纪高质量、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传统的高校实验室模式,已很难适应现代教育体系的创新和发展,省属高校的二级学院规模越来越大,所包含的学科和专业也越来越多,相应实验室的建设将是一个重要课题。通过本研究的进行,针对二级学院不同专业交叉学科的特点,整合现有资源,在院级层次上进行实验室管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以基础公共实验为根本,专业实验为中心,对实验室的布局和管理体系进行系统改进,适应不同学科交叉模式的教学和科研发展。
本研究针对武汉纺织大学环境工程学院多学科交叉的特点,研究了实验室资源综合利用科学管理体系的重建。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将使环境工程学院实验室仪器设备和场地资源得到可持续利用,提高使用效率,至少节省30%重复建设费用;加强实验室人员队伍的建设,提高实验教师的业务素质,增强其工作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实验室的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为实验室评估提供详实真实数据;增强实验室主管部门对设备和材料的申报、定购、维修和使用的宏观控制和管理,节省成本;在保证基本教学实验同时,也为科研进行和本科生开放性实验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1]Z.J. Yu, Research on strengthening construc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llege laboratory[J].Experimental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2010.20(3):56-57.
[2]H. Xu and Y. Sun, Design of access control for 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J].Journal of Suzhou vocational university university,2010.21(2):35-37.
[3]H.L. Shi, Importance analysis on strengthening management of lab equipment and resource share[J].Chemical engineering & equipment,2010.7(3):151-153.
[4]B.J. Li,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of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laboratory[J].Chinese Journal of Spectroscopy Laboratory,2010.27(4):1332-1335.
[5]J.H. Zhang,Exploration of system innovation of laboratory management[J].Experimental technology & management,1996.13(2):7-9.
[6]C.F. Li and B.J. Li,Research and exploration on work innovation in college laboratory[J].China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2005.290(21):19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