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等职业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4-04-16陈亚平简永赋

江西化工 2014年1期
关键词:工学结合工学中职

陈亚平 简永赋

(1.江西省化学工业学校;2.江西省通用技术工程学校)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教育部在2005年提出的,教职成[2006]4号文说:职业院校推行工学结合,“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是帮助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是关系到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的一个带有方向性的关键问题。”因此,研究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很有意义的。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及理论依据

1.工学结合的基本内涵

工学结合就是要求学生把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结合起来,理论联系实际,从而促使学生工学相长,成为高素质技能型的人才。这种模式既具有国际职业教育的普遍规律,又具有中国职教特色。

工学结合是一种教育思想。它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强调学中做、做中学,有利于人的协调发展;体现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从封闭的学校教育走向开放的社会教育,从学科学历本位走向职业能力本位,从理论学习为主走向实践过程为主;体现了党的“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具有中国职教特色的人才培养观。

工学结合是一种教育制度。它作为教育制度是有章可寻的,我国近代的实业教育和新式学校的“工学并举”。建国初,我国教改中出现的半工半读学校,“轮流上课和下厂”的学生有四百多万,刘少奇因此提出“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极大地促进当时经济社会的发展。今天“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是现代职业教育将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学习制度。

工学结合是一种育人模式。它是学习者的劳动和学习两种行为之间的合作,强调学校和企业的“零距离”、重视学习和劳作的“双交叉”、强化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这是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最佳模式。

工学结合是一种管理结构。它使教学过程包含了“工程”和“学程”两个有机结合,必然形成对“工程”的管理和对“学程”的管理之“共同治理”的组织系统。在学校和企业、学生和个人签定合作协议的基础上,职业院校和实习企业就共同担当起“顶岗实践”中的内容、形式、纪律、考核、评价等管理职能。

工学结合是一种助学举措,是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需要。部分职业院校学生因为家庭收入水平较低,可以通过到企业顶岗劳动获取一定的报酬,用来补充学费,实现家庭零负担或少负担。一些职业院校开展了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接受职业教育的试点,正是说明了这一点。

工学结合是一种工作探索。它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政府部门力推职业院校和相关企业进行试点的一项任务。要求探索建立适应工学结合的招生、学籍、教学等学校管理制度,探索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和学生考核办法,实行弹性学制;要求探索建立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实现学校和企业合作互惠、共同发展。

2.工学结合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也指导实践,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就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而言,强调实践决定认识;就认识的功能和作用而言,强调以正确的认识和理论指导实践;就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而言,强调实践与认识的统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劳敎结合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的方法。”革命导师列宁说:“没有年轻一代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未来社会的理想是不能想象的,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者没有及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历代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一项基本措施。”这些马克思主义者言论深刻揭示了劳动与教育的双向关系,是职业教育贯彻工学结合的指导思想,也是职业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理论支撑。

教育心理学理论依据。教育心理学特别是体验性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和信仰广泛地存在于对工作和生活中的多方面解释,其中最有效率的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实践环境中,学习者为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而进行的积极主动性学习。这种基于工作和生活实践的体验对学习者的刺激最强烈,它能够充分激发学习者的能动性,做出自我调整,使学习有明确的目标和针对性,从而扎实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这种理论的提出,为工学结合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职业教育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真实的实践环境,学生在工作实践中为适应现实的需要而有选择有方向地学习,在身体力行的实践中感受、体验和学习知识,从而激发自身的求知欲和奋发向上的情操,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养成独立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素质,从而在社会工作和生活中自我塑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二、中职学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

根据调研及有关资料的研究分析,中职学校工学结合一般有如下具体模式。

1.引企入校模式

“教室里种庄稼,黑板上跑机器”是当前中等职业教育的“软肋”,也是教育与市场、学校与企业“两张皮”的体现。但在一些中职学校“车间”里,却可以看到一排排数控机床、一套套激光焊机、一台台型号不同的汽车,这是引企入校的结果。具体内容是:中等职业学校与企业集团联合成立培训基地,企业提供各类设备和材料,学校出师资,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共同对在校学生和企业员工进行培训。在这样的学校里,每年都向企业集团输出大量技术工人,他们很快成为企业骨干,真正打造出了“金蓝领”。学校与企业实现零距离接触,培养出了适应性强、企业急需的一线技能型人才。

2.办校入企模式

把班级建在企业,“车间即教室,工人即学生,师傅即教师”的培养模式,也被称为办校入企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校出学生,企业盖厂房,共建生产实习基地。基地可同时容纳成百上千名学生上岗,可以承揽企业部分或全部的加工业务。通过合作,学校提高了办学效益,对企业而言,相比从社会上招收的工人,学生素质高、接受能力强、管理难度小,也缩短了培训时间,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对学生特别是家庭困难的来说,以工助学获得的工资不仅解决了学费、生活费,还能补贴家用。

3.生产教学一体化模式

经费短缺是中等职业学校尤其是农村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的难题。如果能够结合专业办企业,探索产教结合的新路子,是值得提倡的。在这种模式中,可以在中职学校创办各类企业,形成“五个合一”模式:①是车间、教室合一;②是学生、学徒合一;③教师、师傅合一;④是作品产品合一;⑤是育人、创收合一。这样不但能解决中职学校经费短缺问题,也许能创出自己的产业品牌,形成当地的产业支柱。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是非常值得推广的。

4.订单式模式

订单式模式是指中职学校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同完成人才培养和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的办学模式。它是建立在校企双方相互信任、紧密合作基础上,以就业为导向,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及企业参与程度,实现学校、用人单位与学生三方共赢的一种工学结合教育教学形式。

5.顶岗实习模式

顶岗实习模式是指学生到企业具体岗位上工作,一边学习理论,一边进行生产工作实践。它与传统意义上的实习不同,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在工作期间有正式的工作岗位,要像正式员工一样承担一线的岗位职责,这是顶岗实习的重要特点。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学生不仅接受学校教师的指导,而且还要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和企业委派的具有实践技能和经验的技师指导,与此同时,企业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反馈学生顶岗实习情况。学校则根据企业实际和要求改进教育教学工作。顶岗实习工学结合教育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通过工作实践锻炼,有助于学生的快速成长和增强实际独立工作能力;有助于学生树立起竞争意识和吃苦耐劳精神;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相结合,有助于学生认识职业岗位,促进学生就业。

6.工学交替模式

工学交替模式就是指把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划分为在校学习和在企业工作交替进行的两部分教育形式。它是在不突破现有学制的前提下,进行学习与工作实践的交替循环,不影响正常的教学计划和课堂学习,而且也能使学生的工作实践顺利进行。同时生产实习环节基本统一安排,分散进行,双向选择,灵活多样。主要是按照每个生产实践环节的要求,由学生自主联系实践单位,只要能满足工学结合教育教学的要求即可,学生生产实习期间学校组织专业教师进行巡查,与合作单位进行沟通,了解学习生产实习情况。江西省通用技术工程学校在工学交替方面,从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入手。在课堂学习方面,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体现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课程设计对行业、企业职业岗位需求,兼顾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强化技能,注重素质,设置了课程模块,为学校实施工学交替奠定了基础。

7.“2+1”模式

“2+1”模式是我国中职学校在最初一种使用的一种工学结合教育教学形式。具体来说,三年教学中两年在学校学习,一年在企业实践。校内教学以理论课为主,辅之以实验、实训等实践性教育教学环节,学生在企业的一年以顶岗实习为主,同时学习部分专业课,结合生产实际选择毕业设计课题,并在校企指导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其突出的特点是校企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两个育人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的能力。“2+1”模式能有效发挥行业、企业优势,借助社会力量,促进工学结合教育的发展。

8.项目驱动模式

项目驱动模式是指学校与企业双方通过具体的项目进行合作,来调整相关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制定和完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性教学体系,具体项目内容由学校与企业双方协商来定,它是以项目为双方合作基础的。通过项目合作过程来完成和实现培养工作的一种形式,这种教育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①校企双方根据项目需要,互派人员到对方任教和培训,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及项目所需的物质条件,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②企业为学生就业提供方便,形成一种互惠互利的机制;③以项目为载体和纽带,把企业和学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校企共赢,风险降低;④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因为它是以项目为中心而开展工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项目服务。项目驱动式教育教学模式的不足是寻找适合工学结合项目有一定难度,因而这种教育模式适用范围受到限制。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本文从教育界、企业界和政府部门层面来分析工学结合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1.中职学校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中职学校面临的问题:(1)许多中职学校市场主体意识不强,不主动参与市场竞争,没有认识到推行工学结合是大势所趋,思想观念陈旧;(2)工学结合是新领域,有许多问题需要研究,如工学结合的具体模式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等问题,都需要中在中职学校在实践的基础上作深入研究,搞好理论建设;(3)许多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缺乏对本地区行业和企业的深度调查,培养的人才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容易造成工学矛盾;(4)部分中职学校的实训设备和师资力量能否跟得上也是一个现实问题,工学结合需要大批的“双师型”教师,而目前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严重不足,而一些农村的中职学校连基本的实训设备非常差。诸如此类等等问题需要中职学校思考。

中职学校的应对措施。(1)中职学校要提高工学结合的思想意识,树立市场主体思想,意识到推行工学结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中职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如国家教育文件一再强调工学结合;(2)加强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尤其深究欧美国家工学结合理论,在汲取其精华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创新我国工学结合理论;(3)根据行业和企业的需要设置专业,学校每年应组织干部教师下行业和企业调研,了解行业和企业现在与未来的人才需求,以增设相应专业;(4)中职学校聘请企业技术部门负责人和专家等组成专业指导与合作委员会,请他们对专业改革与建设、课程改革与建设、实习基地建设等献计献策;(5)采取措施搞好“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聘请一些行业专家和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其次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如选送教师读在职研究生、参加省级、国家级培训等方法,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学历层次。

2.企业界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企业界面临的问题。工学结合在推行过程中,企业认识不到位,消极面对工学结合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一方面是因为企业对于技能型人才重招用轻培养,认为在工学结合中收益不大,即使不参加工学结合,也可以获得技能型人才,认为教育和培养人才是学校单方面的责任和义务,没有将眼光同时投入到市场和职业学校两个人才资源地。另一方面,对人才培养成本缺乏深刻、长远的认识,只想伸手用人才,很少或根本不想参与培养、培育自己所需要的人才;没有认识到企业是教育的直接受益者,企业有对教育投入的责任;没有看到对职业教育的投资,是企业的生产性投资;没有认识到企业设备和设施不仅有生产性作用,而且还有教育和培训作用,因而对工学结合教育价值判断错位。另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高级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但企业因为培训经费不足、专业化的培训师资缺乏、担心培训过的员工跳槽等,所以不太愿意招收“新手”进行培训。诸如此类等问题。

企业界的应对措施。(1)企业界要提高工学结合的思想认识,企业界人士不但要认识到工学结合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是非常有利的;更要认识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企业配合教育部门搞好工学结合是其应尽的社会责任。(2)要促使企业加强对工学结合的管理,除了靠企业提高认识外,还应鼓励企业采取参股等形式,联合举办高职院校,形成职业教育集团,让企业在工学结合中以“主人翁”的姿态出现,确立企业在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来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和市场化,从而主动加强对工学结合的管理。要塑造“工学结合”优秀企业典范,对它们进行广泛宣传,通过他们带动更多的企业积极投身到工学结合中去。同时,进一步制定完善的劳动就业准入制度,对更多的技术工种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在各行业强制推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从而促使企业主动和高职院校合作培养人才(3)企业需要的是能胜任岗位要求的人才,就应改变以前培养高职人才是高职院校责任的观念,勇担培养人才的责任,积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及时向学校反馈人才需求信息,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起快捷的人才培养信息流。

3.政府部门面临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政府部门面临的问题:(1)政府投入是中职学校发展的主要保障,但在现实中,由于政府投入长期不足,致使许多中职学校发展陷入一种自谋出路的境地,一边是政府大力提倡和号召工学结合,一边却是囊中羞涩的学校无法支付工学结合过程中的各项费用。(2)东部地区因经济较发达,就业岗位多,中职学校比较容易与企业开展合作,但是对西部许多中职学校而言,往往面临企业资源短缺的困境,需要政府从中协调帮助。(3)有关工学结合的法律法规不健全,已有的法律法规偏于政策性规定,可操作性不强,需要政府完善相应的法律规范。(4)现有工学结合模式缺乏政府的督导和协调,我国中职学校与企业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彼此还没认识到双方有共同的利益空间,从而导致校企双方合作不多,需要政府来协调和监督他们。(5)诸如此类等问题。

政府部门的应对措施。(1)把工学结合理论研究纳入国家科研规划,设立课题请专家进行系统研究,用最新的理论来更好地指导实践。同时加大对中职学校的财政投入,完善工学结合教育所需要的设施和人才。(2)完善有关工学结合的法律法规,使工学结合制度化法律化。同时,政府还应该颁布法律,规定中职学校学生把修实践学分作为中职学校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另外,把工学结合纳入法律规范,使工学结合成为中职学校的一种义务,成为企业获得各种优惠的一种条件,保障工学结合的长远发展。(3)政府应加强宏观引导,在政策导向上,政府制定产业科研规划时,应把工学结合考虑在内。对于有工学结合重大项目的企业,实行扶持政策,并保证投资贷款渠道畅通,实行减免税政策,保证工学结合健康发展。在运行机制中,政府应出台措施,调动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支持中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使校企双方互惠互利。(4)政府要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为中职学校和企业提供合作信息,尤其要为西部中职学校寻找合作企业;要创造出有利于工学结合的软环境,如建立人才需求预报系统,统计当地或周边企业现在或未来几年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类型等;设立工学结合督导机构,定期检查工学结合的效果,促使校企双方长久合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认为,中职学校不论采用何种模式的工学结合,都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是学生。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校内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据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与所学专业相关联的实际工作。这种教育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

中职学校如何获得企业的支持与合作,与企业共同开展工学结合的实训教学工作,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是我们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必须要承接的课题,探索“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中职学校特色化发展的基础之一,它将为学生今后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成为真正“企业人”,打下良好基础。

猜你喜欢

工学结合工学中职
盐工学人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基于工学结合的《仓储岗位实训》学习成效评价体系探究
工业机器人现场编程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中“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研究
工学
浅谈中职英语教育三部曲
中职高考与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