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口航道生态环保建设经验与启示
2014-04-16李文正
李文正
(交通运输部长江口航道局,上海430014)
长江口航道生态环保建设经验与启示
李文正
(交通运输部长江口航道局,上海430014)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对河口生态环境的可能影响一是工程总体布置方案与长江口总体水沙环境的适应和对局部水沙环境的调整;二是工程实施和运行过程中的环境影响。文章以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与河口生态关系为切入点,分析了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及其生态环保建设的实践经验是在探索客观规律、科学论证决策、实践检验评估、环境防控修复、疏浚土综合利用、技术创新发展等环节做足工作,总结了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生态环保的启示。
航道;生态环保;治理
实践和发展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基本观点。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并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遵循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顺应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强调了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其本质是以实践为出发点,在高度发达的物质生产力条件下,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核心理念,通过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关系的根本途径,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社会建设,实现人与自然永续发展根本目标的实践发展过程。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共同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并将以突出的战略高度和地位,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成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条件。在这样的战略布局和时代发展背景下,交通运输行业尽管已确立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战略,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在全面推进交通运输和生态文明和谐发展、有力支撑“美丽中国”战略目标建设等方面依然任重道远。
推进交通运输行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主题之一是加快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其重要组成部分的内河水运及航道建设正步入新的快速发展时期,较之以往,新形势下内河水运及航道建设的发展无疑要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此,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作为国内外大型河口治理的成功典范,除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推动了河口治理技术显著进步外,还以其生态环保工作的实践发展及显著效益,提供了生态环保建设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和发展的观点,以树立良好生态环保理念为重要思想源动力,以有效得力措施为实现生态环保目标重要基础,以持续创新能力为突破技术管理瓶颈重要手段,以良好制度机制为推进生态环保建设重要保障的经验借鉴。
一、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与河口生态关系
(一)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
长江口是中国沿海、沿江两条经济主轴线的交点,是长江流域通往中国沿海和世界各大洋的必经之路,是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运输通道。
长江口包含的北支、北港、北槽、南槽4个入海通道均具备通航条件,但均存在较大规模的拦门沙浅滩。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实施前,依靠疏浚维护的长江口航道水深仅能维持在7米左右,通而不畅的长江口航道无法适应船舶大型化的发展,满足不了快速增长的航运需求,极大地制约了上海市和长江流域经济的高速发展。为加快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在多年科学研究和决策的基础上,1998年1月起实施了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该工程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建设,分期见效”的原则分三期实施,分阶段实现8.5米、10米和12.5米通航水深。工程期间,共建造导堤、丁坝等整治建筑物169.165公里,完成基建疏浚方量约3.2亿立方米。在历经13年的艰苦建设后,2010年3月长92.2公里、航道底宽350~400米的12.5米深水航道全线贯通并进入试通航期,2011年5月治理工程通过国家竣工验收,工程建设目标全面实现。
(二)长江口生态环境敏感复杂
长江河口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生物的繁衍和进化起着重要作用,其优越的自然环境提供了丰富的淡水资源、孕育了丰富的生物资源。它是中国著名的河口渔场,是部分经济水产生物的产卵场和育肥场,是一些溯河性和降海性动物的洄游通道。近年来,在长江口逐步建成了青草沙水源地、国家级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国家级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省级中华鲟自然保护区。长江口的生态环境地位不言而喻,然而,长江口承载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是人类活动最为频繁,水土资源综合利用最为密集的重要区域,这些无疑将增加对河口生态环境的影响,使其随着人类活动的变化发展逐步变得敏感复杂。
(三)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对河口生态环境的可能影响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是在原有入海航道的基础上,采用整治与疏浚相结合的治理方案进行建设,即通过建设整治建筑物稳定航道边界,发挥“导流、挡沙、减淤”功能,同时辅以航道疏浚,形成深水航道。
从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角度出发,治理工程存在两大方面的可能影响:一是工程总体布置方案与长江口总体水沙环境的适应和对局部水沙环境的调整;二是工程实施和运行过程中的环境影响,主要表现在整治建筑物建设覆盖滩地、疏浚泥浆悬浮物、疏浚土外抛入海、施工船舶油污水、生活污水及生活垃圾、噪声等带来的影响。
从资源节约和利用的角度出发,治理工程结合相关项目进行疏浚土吹填造陆的综合利用带来了积极的经济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二、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生态环保建设的实践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的建设和工程期间的生态环保建设均是在充分收集、分析现场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科学研究、反复论证,并在实施中依据新的情况动态调整、不断完善的科学决策和实践的过程。
(一)立足客观实际,科学论证和决策
河口拦门沙的治理,一直是世界性的难题。治理长江口,必须从科学认识和把握长江口复杂的水沙运动及河床演变规律入手。20世纪50年代起,对长江口的治理研究即已开始,在大规模系统监测取得大量实测资料的基础上,经过30多年不懈的探索研究,在长江口的历史演变、发育模式、汊道特性、水沙运动,特别是河口拦门沙的成因及变化规律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宝贵的成果。后经“八五”科技攻关,基本掌握了长江口水沙运动及河床演变规律,确定了选择北槽治理拦门沙航道,并提出了相关的治理原则和总平面布置方案,从总体上解决了长江口拦门沙能否治理和如何治理的重大技术难题。
就生态环保而言,一个与实际和客观规律相符的工程方案的选择无疑将较好的尊重和顺应自然,可最大限度的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此同时,也通过水质、沉积物、生物种群、经济鱼类等大量生态环境数据的现场采集,摸清环境现状、科学评估工程建设和营运过程中可能的环境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二)坚持实践检验,动态评估和调整
长江口复杂的自然条件决定了深水航道的治理无现成的工程经验可以借鉴,需要在前期研究论证、形成科学治理方案的基础上,到实践中去检验、评估和完善,而这个实践检验过程绝不能简单地“照图施工”,而必须始终围绕获得最佳整治效果,把现场监测、试验研究、设计和施工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实施科学的动态管理。
就工程的建设而言,工程伊始便制订了一整套严密的对水沙运动和河势、地形的监测分析制度,工程建设的13年中,取得了极其丰富、完整、连续的监测资料(工程期间共组织河口大范围水文测验13次、分流分沙比测验47次;南支、南港、南北槽地形测量50次;出版河势分析报告49期、整治建筑物周边固定断面测量分析报告133期);通过对监测资料的分析研究,及时掌握长江口整体和工程局部河势及水沙环境的变化;进而科学、适时地采取有力措施维护长江口总体河势的稳定,优化局部河势调整以保证工程顺利实施和整治目标的实现。
就生态环保而言,根据长江口生态环境敏感点、工程特点及二者关系,在工程环境评价的基础上,全面连续的开展了工程环境质量和功能海域环境的监测评估,开创了国内重大海洋工程项目实施同步动态环境监测的先例。建设期间先后共设置15个专题的生态环境监测,涉及内容包括水、沉积物、水生生态、渔业资源、鸟类、九段沙湿地、船泊污染、陆上基地、鱼类遗传多样性、导堤牡蛎礁、疏浚物扩散和生物毒性等。制度化的监测分析评估机制,使工程环境问题能够及时发现,并通过修正和完善控制措施,进一步降低了环境影响的风险。
(三)采取有力措施,降低修补环境影响
符合客观实际并修正完善后所采取的工程和环保措施确保了工程的顺利实施和治理目标的实现,同时也将工程对河势、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并带来了较为显著的环境效益。
就工程建设而言,有效的监测制度、及时的跟踪研究、合理的设计方案优化、有序的工程施工组织、创新的施工技术手段等丰富了工程建设传统的管理和运行措施,为大型河口治理工程提供了借鉴经验。
就环境保护而言,除监测分析和动态管理制度外,有针对性地制定了施工基地污染、施工船舶污染、疏浚过程污染物、溢油事故防范和生态影响缓解等一系列的防控措施和应急预案,同时还建立了河口生态修复和生态补偿机制。其中河口生态修复和生态补偿以科学研究为基础,通过立体、多层次的增殖放流增加生物多样性,起到调控水生生态系统结构,修复和优化水生生态系统的效果。13年的工程建设,共进行了8次增殖放流,涵盖低层和中高层水生生物,既有底栖生物、经济鱼类,也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幼鱼。其实施效果不仅减轻了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还丰富了生物多样性,优化了局部水生生态系统,增加了渔业资源;此外,还创造性地利用整治工程中导堤和丁坝的混凝土模块作为硬底物构建了中国第一人工牡蛎礁系统,开创了国际上人工鱼礁与河口海岸大型工程建设相结合的先河。该牡蛎礁系统长达147公里,面积约260公顷,为多种重要经济水生动物和珍稀鱼类提供了栖息地、产卵场与摄食场,发挥了重要的水质净化功能。据初步估算,该牡蛎礁生态系统的栖息地价值约为3380万元/年;年污水处理能力731万吨,相当于一个日处理能力约2万吨、投资规模约为3000万元的大型城市污水处理厂。
(四)积极创造条件,推动疏浚土综合利用
疏浚土的传统处理方式是由疏浚船运输至经批准的海上倾倒区进行倾倒,这种处理方式对环境存在一定影响。而对于土地稀缺地区而言,疏浚土是极为重要的资源,可大规模应用于吹填造陆,既能解决吹填造陆泥沙资源不足,减少吹填造陆采砂带来的环境问题,也能解决疏浚土外海倾倒的环境问题。因此疏浚土的综合利用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工程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在交通运输部与上海市人民政府的推动下,利用航道疏浚土吹填造地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长江口航道管理局与上海市发展改革委签署了关于疏浚土综合利用的工作备忘录。目前,已先期合作完成了横沙三期2.6万亩吹填造地工程(利用疏浚土约2300万立方米),还在推进实施横沙六期4.8万亩吹填造地工程,近6000万立方米的吹填量将全部利用航道疏浚土。
(五)注重科技引领,实现技术创新发展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的实施始终伴随着众多的难题,这些难题的解决孕育了众多的技术和管理创新。
就工程建设而言,研究过程中解决了长江口拦门沙治理的重大问题,实施过程中解决了工程测量定位技术、护底软体排设计施工技术、整治建筑物结构设计和施工技术、波浪作用下地基土“软化”问题、监测技术及数学和物理模型研究手段创新提升等众多方面的难题,所形成的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成套技术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就环境保护而言,除监测、防控和生态补偿措施等方面的制度机制创新外,生态监测中还引入航片和卫片的分析,丰富提升了监测分析技术手段;就水体中污染物的稀释、扩散、迁移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还尝试运用分子基因检测手段研究了风鲚和刀鲚的遗传多样性。
就疏浚土资源的综合利用而言,在保证经济合理的前提下,为进一步加大疏浚土的利用力度,已着手研究疏浚工艺的创新,加快泥驳膀带工艺的试验研究工作,以降低远距离吹填区域利用疏浚土的成本,从而能够不断扩大疏浚土利用的范围和区域,增强疏浚土综合利用的可持续性。
三、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生态环保建设的启示
(一)长江口航道的生态环保建设较好的坚持了实践和发展的观点
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建设和生态环保实践获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这个过程中它始终坚持与客观实际相联系,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断科学准确的把握客观规律;它始终坚持实践的观点,在具体的工程实施过程中检验、校准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它始终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它始终坚持科技引领,不断创新和应用先进技术、工艺;它始终注重理念、机制的创新发展。
(二)树立良好的生态环保理念是重要的思想源动力
长江口航道治理伊始即已确立了顺应和推动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环保理念,并不断发展成熟,这是能够长期不懈进行生态环保建设的重要根源和动力。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观念决定成败,长江口深水航道在生态环保方面的实践对此进行了较好的诠释,也较好的体现了当前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三)有效得力的措施是实现生态环保目标的重要基础
长江口航道生态环保建设所采取的动态监测、污染防控、生态修复补偿、疏浚土综合利用等措施,是基于实际和科学研究基础上提出的具有较强针对性的有力措施,各项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得以有效落实并不断完善,从而确保了工程生态环保目标的实现,并带来了良好的生态环保效益。
(四)持续的创新能力是突破技术管理瓶颈的重要手段
基于现实的创新,是突破传统思维束缚,得以不断改变或深化事物认识,形成新思想、采取新举措、实现新效果的重要方法。长江口航道治理工程及其在环保方面的建设充分运用了这一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五)良好的制度机制是推进生态环保建设的重要保障
长江口航道生态环保建设中所采取的措施基本都通过制度给予落实,从而实现了长期实施的保障。除此之外,与相关单位在监测、保护、建设、资源利用等方面的协调机制、合作机制的确立,寻求政策支持和障碍突破也是重要的保障。
X321
A
2095-4263(2014)03-0009-04
2014-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