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峡库区“四化”同步推进的途径与对策*

2014-04-16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四化三峡库区库区

周 科

(1.重庆三峡学院,重庆万州404100;2.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重庆万州404100)

三峡库区是一个以农业人口为主、城乡二元结构突出且生态环境极度脆弱和生态环境质量要求极高的贫困落后地区[1]。长期以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进程不协调的问题一直困扰三峡库区的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发展战略,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科学认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2]。但是,由于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在同步推进“四化”过程中面临不同的问题和途径,因此,在三峡库区同步推进“四化”的过程中需要科学认识库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合理确定“四化”同步推进的途径与对策。三峡库区,本文指三峡重庆库区,包括万州区、涪陵区、渝北区、巴南区、长寿区、江津区、丰都县、武隆县、忠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巫溪县、石柱县等15区县。

1 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进程

(1)城镇化水平较低。三峡库区城镇化水平从2000年的15.55%提高到2010年的47.82%,通过十年的努力,库区城镇化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但是同期重庆市城镇化水平从2000年的35.6%提高到2010年的53%(表1)。与重庆市整体城镇化水平相比,三峡库区城镇化水平偏低,尤其是重点库区(万州区、涪陵区、丰都县、忠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等8区县)城镇化水平更低。在库区内部,受地理环境、历史条件、自然资源等影响,城镇化区域发展水平差距较大,位于西边的渝北、万州、涪陵、江津等地区城镇化水平较高,位于东边的巫山、巫溪等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呈明显西高东低的区域发展差异。

(2)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在三峡库区城镇化与工业化水平的匹配方面,库区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值不合理。一般来说,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之间的合理比例范围是1.4∶1-2.5∶1。由表1可知,2000年到2005年,三峡库区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例逐年上升,从0.59:1上升到1.20∶1,反映出期间三峡库区城镇化发展加快,城镇化发展速度快于工业化的发展速度,基本与重庆市平均水平持平;从2005年开始,三峡库区城镇化率与工业化率的比例逐年下降,从1.20:1下降到2010年的0.99∶1,与重庆市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渐拉大,说明库区近几年城镇化速度低于工业化速度,三峡库区城镇化发展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发展。

表1 重庆市、三峡库区城镇化率和工业化率

1.2 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剩余劳动力转移不畅

(1)农业发展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从总体上来看,三峡库区属于全国贫困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缓慢,农业生产方式仍然保持着“人力、畜力、土地”的特征,大多数农户农业生产仍然维持世世代代相同的耕作和生活状态,年复一年地耕种同样类型的土地,播种同样的作物,使用同样的生产要素和技术。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生产“粮猪”二元结构突出。新培育的主导产业规模不大,布局比较分散,不能适应大规模生产和加工需要,使其对农村经济的支撑作用不明显,导致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效益欠佳。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龙头企业实力薄弱。目前,三峡库区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较少,大多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还处于发展初期或正在形成中。

(2)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不畅,影响农业规模化经营。由表2可知,三峡库区产业结构已达到了“二、三、一”的层次,但就业结构仍然是“一、三、二的低层次水平。从农业的就业结构演进与产业结构转换来看,三峡库区农业就业结构转换偏离于产值结构转换,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没有转移,仍然滞留在农业部门,导致农业规模化经营难以实现,进而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三峡库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要远大于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第一产业就业偏差系数一直为负数,且绝对值越来越大、偏离程度逐年增加,偏差系数从-0.56变动到-0.73,意味着第一产业生产单位面积土地所需的劳动力减少,产业内部就业达到饱和,而过剩劳动力又没有及时转移,导致第一产业内部仍然滞留大量剩余劳动力,影响农村土地流转集中和规模化经营[3]。

表2 三峡库区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偏差系数

1.3库区区县工业结构雷同,支撑能力不足

重庆三峡库区因三峡工程工矿企业搬迁造成产业空虚,为解决产业空虚问题,库区各区县在一定程度上牺牲了工业发展的质量,换来了工业发展的数量。目前,库区工业主要集中在盐气化工、天然气、石油、技术纺织、矿产资源加工等资源型加工和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传统产业,产业支撑不足、结构雷同,缺乏能够带动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龙头企业;现有产业存在集群化、集聚化发展不足,上下游产业链不健全,产业之间协同力缺失的问题。虽然库区工业化率较高,但只是在库区经济总量较小情况下的相对占比较高而已,就工业总产出的绝对值来看,库区工业产出总量很小,难以支撑库区较快发展。2009年,重庆库区重点8区县完成工业生产总值1222.63亿元,仅占重庆市工业生产总值的18.7%;人均生产总值15659元,不足重庆市平均水平的70%;高技术制造业除涪陵、万州具有一定规模外,其余6县高技术制造业产值、销售收入分别仅占重庆市的1.8%、1.7%,人均高技术制造业产值仅为339元,不到重庆市平均水平的11%。由于工业增长乏力导致社会财富积累不足,无法改善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各项软硬件条件,致使城镇化发展缺乏物质基础,不利于传统城镇的规模扩张和新兴城镇的发展,无法带动非农产业就业人数的增长,影响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

2 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的途径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制约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的关键在于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三者协同不够,因此,库区应协同推进城镇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在此基础上同步推进信息化。

2.1 用新型城镇化理念加快提升库区城镇化水平

(1)坚持走人口城镇化道路,推进居民迁转俱进。新型城镇化所强调的人口城镇化,其关键是推进居民“迁转俱进”,即同步推进实现人口从乡村到城镇的空间迁移和人口从农民到市民的身份待遇转换,让迁移到城市的居民能够在城市里充分享受到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拥有一个良好的居住和空间环境。

(2)坚持走优化空间布局的城镇化道路,促进资源最佳配置。优化空间布局是实现城镇科学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三峡库区生态脆弱、环境承载力差,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过程中,需要特别注重城镇建设与生态保护的融合共生,科学划分各区域主体功能定位,走集聚化、集约化的城镇发展道路。对生态环境脆弱、用地条件和环境承载力较差的区域,降低人口密度或迁出人口,突出生态保护功能;将区位优势明显、用地条件较好、生态承载能力较强的区域,作为三峡库区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发展区域,积极引导人口和要素集聚。

(3)走产城融合的城镇化道路,形成产业发展支撑。三峡库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需要通过大力发展产业,形成大量非农就业岗位来吸引农村人口集聚,从而实现产业集聚和城镇布局的融合。要坚持城镇化与信息化协同推进、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信息化在推进城镇化中的引领、推动、支撑作用,积极运用信息化提高城镇化的发展质量,全面提升城镇信息化水平。

2.2 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三峡重庆库区15个区县中有9个区县属于重庆市生态涵养发展区,肩负着三峡库区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的重任。因此,农业发展必须以生态为先,库区各区县应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突出特色,从传统农业迈向高效益的生态农业,积极推进农业功能开发,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构建集生产、经济、生态、文化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利用特有的农业资源优势,以优势产品开发为重点,实施农业产业化工程,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特色农产品种养殖基地,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重点发展优质柑橘、草食牲畜、榨菜、中药材、甘薯、特色水产,推进规模化经营,建成一批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出口基地。三峡库区各区县应根据自身地理条件,在不同海拔层次、不同区域条件、不同地理位置,着力建设具有生态涵养区特色的生态农业区。在垫江县等具有较优越农耕条件的地区,建设集中连片的大宗粮油基地;在万州、奉节、云阳、开县、丰都、忠县等地区,发展优质柑橘,做大做强库区草食牲畜业、中药材、蔬菜等特色优势农业;在高海拔山区重点围绕高山林地资源,突出农牧药草配套,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在各区县城郊大力发展城郊观光生态农业,围绕服务城市,优化环境,合理配置菜园、果园、茶园、花园、植物园、养殖园。同时大力采用现代传媒等信息技术,依托电子政务、物联网、农业信息化服务和农产品电子商务等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信息技术支撑[4]。

2.3 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实现库区工业生态化

工业经济对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三峡库区人口、农业、旅游资源丰富,工业发展有一定基础,但由于地处全国重要的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产业发展的环境约束较高。库区今后一段时期应将结构调整升级作为工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按照国家产业发展导向和生态涵养发展区要求,秉承生态化、智能化、低碳化理念,结合各区县的发展现状与特色优势,重新优化产业定位,拟定产业发展导向目录,逐步关停、搬迁、淘汰已不符合新产业定位或难以实施改造升级且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大的企业,促进传统工业转化成低能耗、低排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工业。加大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物流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力度,提高工业行业信息化水平。

3 三峡库区实现“四化”同步发展的对策

3.1 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建设

区域性中心城市是区域的经济增长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应尽快将三峡库区区域性中心城市万州区、涪陵区、江津区建设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并与周边区县形成城镇集群,提升三峡库区城镇的聚集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5];小城镇建设实施重点倾斜与协调发展的方针,重点发展中心镇,发挥中心镇在城乡协调和完善城镇体系中重要作用,同时协调发展其他小城镇。高度重视城镇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改善交通条件为重点,提高城镇道路等级,加快建设以陆上交通为主的方便迅速的交通体系,改善城乡之间、城镇之间的联系条件。同时,要加强市政设施建设,改善供水、供电、供气以及垃圾、污水处理等公用设施缺乏状况。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强交通、供水、供电、广播、电视、通迅等建设工作,切实解决饮水难、行路难、看病难、上学难等突出问题。

3.2 大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1)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利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传统农业转型。具体来讲,要充分发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对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和对小规模农户的示范效应,提高农业生产的集约化水平;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在农户与市场之间的桥梁纽带功能,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加工和市场营销作用,并为农户提供全方位生产性服务和技术指导[6]。

(2)积极推进土地适度集中经营。三峡库区人多地少,土地极其细碎,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市场化流转,对三峡库区土地和劳动力资源重新配置和优化,实现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市场竞争能力意义重大。同时,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有助于改革现行的人地固定的土地权利制度,顺应市场对土地和劳动力自由流动的要求,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致富发展能力不足问题。

(3)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既要重视培育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也要充分发挥各类组织的比较优势。一是政府提供的社会化服务。政府把国家在乡镇的农用工业、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科站、供销社等有机结合起来,建立一个统一的农业产业化服务机构。二是企业化经营服务。企业化经营服务体系主要从事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种子、农膜等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以及从事农产品的运销加工等。并建立健全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范企业的经营服务行为。三是农协组织提供的社会化服务。对于农民在自愿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各种农协组织,应在法律、政策乃至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扶持,壮大各级农协组织,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

3.3 科学选择工业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具有较高的增长率和较强的产业关联效应,能带动整个经济的高速增长。由于库区区县地域相近、资源同质,在选择培育主导产业时容易出现产业同构问题。因此,在避免区县间产业结构雷同的基础上,着力发展产业联盟,形成主导产业群或发挥主导产业互补优势,推动库区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在产业选择上,库区既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又要符合生态保护要求,同时也要有利于吸纳农村富余人口转移就业。一是明确限制发展的产业,制定产业发展负面清单,严格市场准入条件。二是积极培育环境友好型产业,对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企业,要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三是促进产业集聚、集约化发展。通过政策和市场导向,吸引更多的企业到工业园区落户,便于对污染进行集中治理。

3.4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三峡库区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战略思维,树立长远眼光,遵循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律,在产业发展方向上应该既考虑到必要性,又考虑到现实性,要结合三峡库区自身特点和比较优势,找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三峡库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可以重点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工程机械产业、生物工程和新医药产业。其中,工程机械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在三峡库区发展有一定基础,可通过加大技术创新在短期内迅速升级;而节能环保产业起步晚,规模小,但由于它十分切合三峡库区的生态功能定位,具有特殊的政策支持前景,不仅可取得良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而且还能实际地检验节能环保产业在三峡库区的应用性。

[1]熊建立,周科.三峡库区产业发展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75.

[2]冯献,崔凯.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同步发展的现实选择和作用机理[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34(3):269-273.

[3]周科,王钊.三峡库区就业结构偏差的成因与加速城镇化进程的路径[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4):418-422.

[4]冯献,李宁辉,郭静利.“四化同步”背景下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4,35(1):11-14.

[5]胡际莲,熊建立.建设三峡库区中心城市的战略意义及政策选择[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9):26-29.

[6]赵海.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涵义及其构建[J].农村工作通讯,2013(6):48-50.

猜你喜欢

四化三峡库区库区
江垭库区鱼类群落组成和资源量评估
三峡库区万家坝滑坡变形区稳定性复核研究
河南省“四化”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农村应急广播系统“四化”建设初探
广东河源万绿湖库区的“双音话”
长江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增收的设想
丹江口库区旧石器考古调查记
三峡库区生态环保成效显著
长江三峡工程涪陵库区移民安置问题探讨
三峡库区雕塑遗存忧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