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企业存货跌价损失
2014-04-16徐长宁
◎ 特约记者 徐长宁|文
本文就铜冶炼企业既有生产产品存货的跌价损失问题提出笔者浅显的看法,其他类型的铜企业也可以参考借鉴。
电解铜冶炼的工序较长,总体来说有粗炼和精炼之分。工艺完整的铜冶炼企业中间产品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冰铜、粗铜和阳极铜等。另外,铜冶炼企业为了正常的生产和销售需要,还要保证适量的铜精矿原料和电解铜库存。这些产品在正常生产情况下处于循环状态,不会对外销售,属于财务上所说的“存货”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称为“必要存货”,理论上看,没有保值的必要。但如何预防这些存货的跌价损失也是企业实际经营必须考虑的范畴,通过期货套期保值可能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总体看来,这种操作介于保值和投机之间,企业要谨慎从事,且没有经常操作的必要。
管理存货跌价损失的总体原则
存货跌价问题只有在本期末价格低于上期末的时候才会发生,因此必须对会计区间的价格走势进行判断,若判断价格将上涨就不进行卖出保值管理,若判断价格将下跌就必须考虑进行卖出保值管理,直到本期末时以不高于本期末的价格买进平仓,整个管理过程才宣告结束。
由于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所以保值的首选是通过购买原料推迟作价期(QP)的自然保值来实现。例如,企业在某一具体的现有市场价格决定对必要存货进行保值,可以在日常的经营中尽量保持超卖操作,即在不影响正常生产和销售的情况下少买原料或多卖电解铜,直到该超卖量和需要保值的必要存货量相当为止。如果超卖量无法达到这一要求,就将其中的差额在期货市场上卖出保值。而必要存货真正需要保值是在企业关闭和存货可以变现之前。必要存货买进期固定,卖出期不固定,买卖时机无法对等,价格波动风险在于存货跌价损失,因此只能采用波段操作的方法来降低成本。但如果用期货工具卖出保值,有可能因为无法交货而被逼仓,造成巨大的损失。理论上看,在目前的金融市场上,恐怕期权也只是相对比较合理的管理工具。当期初铜价格大幅上涨,远高于上期末铜价,并且价差能覆盖买进期权的费用时,可以对应买进看跌期权,这样一来,如果期末铜价高于买进看跌期权的敲定价,自然就不存在存货跌价损失的问题了,但看跌期权将自动作废,企业可以获得铜价上涨部分的大多数收益,付出的额外成本仅仅是期权费用而已;如果铜价下跌,看跌期权将转化成期货的卖出保值头寸,尽管与卖出保值相比,因为损失了期权费而使效果打了折扣,但与不保值相比,将是本质的区别。目前国内的期货市场尚无铜期权品种,但相关部门正在积极研究和准备推出。当期初铜价格与上期末铜价相近时,对存货进行卖出套期保值可能比用期权工具更合适。
存货管理的目的
1.铜冶炼企业销售利润率急剧下降导致存货价值变化对利润的影响增大
以刚刚过去的2013年为例,我国很多大型的以铜冶炼为主的有色金属集团公司的销售利润率都下降到了1%左右甚至以下,且利润主要来源于高铜价导致的自产铜销售利润,自产铜产量对利润的贡献很大,国内相关企业的销售利润率大致与自产铜产量呈现正比例的关系。而两头在外的加工部分基本处于盈亏平衡状态,如果国内外市场铜价价差很小,或者副产品的价格不能覆盖生产成本,该部分产生亏损将难以避免。
2.预防实际可能发生的跌价损失
据笔者的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铜冶炼企业的存货、销售收入比在25%左右。假设国内某铜冶炼企业的年销售收入为1000亿元,则该企业的存货大约在250亿元左右,而年利润在10亿元左右,如果某财务期间的存货跌价超过4%,则存货跌价损失将完全吞噬企业的当期利润。以铜价为例,尽管最近几年的铜价波动率有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年度的最高和最低价相差还是在20%以上,如果预计相关存货的期末价格会比期初下跌4%或者更多,为了提前预防可能因为存货跌价损失而出现的财务期间的亏损,则提前对存货进行管理显得十分必要。
3.特殊的财务需要
2008年,浙江省某铜冶炼、加工联合企业的上市辅导期是最后一年了,但当年9月中旬开始,铜价暴跌,从当时的8000美元/吨以上直线下跌到最低的3000美元/吨以下。该企业不仅资金链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而且由于存货跌价损失巨大,导致年度出现经营亏损,无法达到相关监管部门规定的上市监管目标,上市计划到现在也没有实现。
4.降低存货成本或其他需要
即使是已经上市的公司,为了再融资的需要,或者为了给股东以稳定的回报,也有必要对存货进行大周期性的管理或者临时的不定期管理。比如在全球经济进入高涨期之后,就必须考虑在经济进入衰退期之前对存货进行卖出保值,再在萧条期适时买进平仓,以降低存货成本。对于全球经济处于周期的哪个阶段,需要个人的主观判断,即使判断正确,相应品种的供求关系变化也会对价格走势产生影响,因此投机的成分也很大。
存货分类
1.中间产品
以某个原料为铜精矿、最终产品为电解铜的冶炼企业为例,中间产品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冰铜、粗铜和阳极铜,还有吹炼、熔炼炉、电解槽等设备里面循环的中间产品。尽管不同的冶炼工艺所占用的中间产品数量和品质不尽相同,但按照笔者的长期跟踪,这些产品的数量平均约占整个工艺年产能的8%左右。
2.满足生产要求的最低必要原料库存
铜冶炼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频繁的开、停工会导致大量的能源浪费,所以连续生产对铜冶炼降低成本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企业必须常年保持满足连续生产的必要原料实物库存。正常情况下,该原料库存约占年产量的4%,即两周的需要左右,低于这一水平就可能有因为原料供应不足导致生产被迫中断的可能。
3.冶炼回收率问题导致的存货增减
铜冶炼回收率受到工艺条件、操作水平、原料性质等多方面的影响,无法提前预知。但对某个特定的企业来说,符合长期的统计规律。但财务部门只能先按某一个固定的回收率来大致判断存货的增减情况,很难做到与实际情况一致,如果财务设定的回收率长期低于实际回收率,则将慢慢出现实际存货大于财务部门核算的存货的情况。相反,将慢慢出现实际存货小于财务部门核算的存货的情况。如果日常是按照产供销平衡的原则进行套期保值,就会在会计期末出现保值量不足或者超量保值的问题,这部分数量实际上没有相应的现货对应,属于投机头寸,需要及时处理。
开路购买原料和开路销售产品
铜冶炼工艺流程长导致的另外的一个问题是,一些小型的企业并不拥有完整的铜冶炼工艺流程,而只有其中的部分工艺,如果没有最后的电解工艺,其产品又是拥有完整的铜冶炼工艺流程的企业的原料。这些本来应该是闭路循环的中间产品就变成了开路购买的原料,主要包括冰铜、粗铜和阳极铜等。这些产品也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贸易量变化很大。但目前我国的铜原料市场绝大多数时间属于卖方市场,冶炼企业作为买方,只能被动接受,这也导致铜冶炼企业的存货变化很大。尤其是价格处于震荡上涨的阶段,由于有价格上涨的额外收益,这部分量会逐步释放,导致冶炼企业的中间产品过多。同样,铜冶炼的每一道工艺都会产生下一道工艺的原料和废弃物,而这些废弃物基本都含铜,用单独的工艺可以再次利用。如果铜冶炼企业没有配套的处理工艺,这些废弃物就会被销售,又出现了开路销售中间产品的问题。涉及的开路销售产品主要包括:电解液含铜、地坑液含铜、硫酸铜含铜、镁砖、电收尘烟灰、水淬渣和转炉渣等。这些开路销售产品量的变化也会对存货变化产生影响。
存货的财务处理原则
提取跌价损失准备的会计原则。假设上期末某铜冶炼的存货市场价值为100亿元,如果本期末铜价相对于上期末下跌,本期末该铜冶炼的存货市场价值为90亿元,财务上就必须对其中跌价的10亿元提取跌价损失准备,这将直接影响该企业的当期利润。如果本期末铜价相对于上期末上涨,上涨的部分则不能计入当期利润。如果上期末该存货已经提取了跌价损失,无论本期末价格相对于上期末上涨多少,最多只能将之前提取的跌价损失准备转回。这是基于财务的谨慎原则作出的规定。
存货跌价损失的预防
1.期初卖出保值,期末平仓
这是最简单的预防原则,即以期初(即上期末)的价格将全部存货在期货市场上卖出保值,到期末时按期末价格买进平仓,理论上就可以完全避免存货跌价损失。但这种做法有很多弊端:如果期货市场一直处于反向市场,就会承受巨大的价差损失。由于铜冶炼企业存货价值高,保值成本大,再考虑价格上涨追加保证金的因素,光资金利息都是很大的支出。还有持有的空头有可能遭遇被逼仓,甚至被斩仓,从而导致跌价损失预防失败的风险。
2.将原料QP移到期末的月份之后,减少库存量
按企业均衡生产来计算,月产量大约是年产量的8%左右。这样一来,如果能做到期初的第一个月的全部原料和第二个月的一半原料不做价,并且逐月滚动,一直移到期末的月份之后,而销售仍按计划进行,也可以大致将期初的存货全部实现卖出保值的目的。但频繁地向后移动原料QP,也必须付出额外的成本。如果期初的第一个月价格大幅下跌,第二个月的一半原料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也会产生价格下跌的风险。
3.二者结合之后的实际保值比例测算
在综合考虑铜冶炼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资金实力,甚至对铜价后市走势等因素之后,如果要对存货跌价损失进行预防,将上述两种方法结合考虑是必然的选择。在优先考虑向后移动原料QP的前提下,将剩余的无法通过移动的原料QP部分在期货市场卖出保值才是比较可行的办法,再考虑套期保值的比率问题,就可以大致计算出需要卖出保值的数量了。
4.对于回收率问题导致的保值数量误差的处理
一般地说,进口原料的买卖合同中都会对回收率作出详细的规定,但国产原料的买卖合同中并不涉及回收率的问题,即按100%的回收率计价,这在实际生产中是不可能达到的。在保值时,首先要考虑合同回收率与历史统计的实际回收率的差额问题,无论合同回收率高于还是低于实际回收率,都要先按实际回收率保值,再根据逐月、逐季、逐年的盘库情况做相应的调整。单纯从保值的理论来看,如果铜冶炼企业是卖出保值,则在保值之时先以实际卖出数量为准,保值不足或者超出的部分在发现后及时调整才是比较合适的做法。
既有铜冶炼企业的存货保值方案
目前既有铜冶炼企业的必要存货情况基本都是:由于企业运行时间较长,原始的必要存货量没有准确数据,实际成本在经过多年的经营以后已经无据可查,企业开始生产之初的买进价格也只有大概的数据。如果冶炼规模经过多次扩张之后,具体价格更无从考证。但从铜价的历史走势来看,必要存货的价格都不会很高,因为从货币与商品价格的关系来看,货币的超额发行必然导致资源性商品价格长期上涨,不能变现的产品不保值是比较好的操作方式,因为一旦进行了保值,只有在实物卖出的时候才能对应平仓,否则就是投机操作。也就是说,只要该企业还在正常运作,该保值空头还不能平仓,这既不符合资源类商品超长期上涨的规律,也在实际操作中占用了大量的资金和维护成本,根本无法达到保值的目的。即使一些冶炼企业的必要存货是在2006年5月前后、国内价格在85000元/吨左右的历史最高价前后陆续买进的,这些潜在的亏损也在之后逐年的正常经营中逐步弥补了,只是从账面上看,目前存货的人民币价值比2006年低而已。如果当时是在国外市场买进的,简单地以美元计价的铜价来看,早在2010年年底就不亏损了。因此,从稳健经营的角度来看,现有铜冶炼企业的存货如果没有特殊的财务需要,就没有保值的必要,只有等到企业准备关闭前才考虑存货的保值问题。
结束语
铜冶炼企业的存货保值是一项综合业务。单一从铜本身来说,不仅要判断铜价当时是处于什么样的水平,还要通过对全球经济情况、铜的供需平衡状况等基本面和铜价走势的技术面等分析判断未来的变化趋势,才能采取实际行动。而且铜原料中还含有的其他计价元素如金银也要一并考虑。与铜相比,黄金、白银的金融属性更强,长期上涨的趋势更加明显。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也只经历了短暂调整,因此对于必要存货中的黄金、白银等更没有卖出保值的必要。其他副产品中,硫酸没有相应的工具来对存货进行管理,只能在现货市场销售,跌价损失只能靠降低库存来部分实现,而进口铜原料中的硫元素不计价,相应地,硫酸的跌价损失比计价元素要低得多。对于铁产品,目前铁矿石、螺纹钢都已经在国内的期货市场上市了,尽管作价方法与铜有很大的不同,机会以现货贸易为主,与期货市场的价格相关性也没有铜高,但本文提供的方法仍然具有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