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强国 标准先行
——访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朱玉华
2014-04-16杨征
◎ 本刊记者 杨征|文
经过几代有色人的努力奋斗,目前中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整的有色金属标准体系,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无论是从量到质以及适用度都大大增强,一些具有前瞻性的标准为中国在国际标准舞台上赢得了先机。中国在有色金属标准制定领域上的不断进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从有色金属大国向有色金属强国迈进的步伐。
阎锡山是中国近代政坛上的一个“不倒翁”,被称为独霸山西的“阎老西”。在军阀割据年代,为了抗拒蒋介石的势力,不惜改动其统治地区的铁轨标准,采用法国型1米窄轨,而不是全国统一使用的1.435米标准轨,出现了河北的火车要进入山西必须换火车的滑稽一幕。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阎锡山采用标准作为拒敌的战略,而在现代社会,标准也是贸易壁垒的重要形式,有色金属行业也不例外。
中国是有色金属大国,但在有色金属标准制定上并不算强国。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有色人努力奋斗,积极创建属于中国的有色金属标准体系。近20年来,中国有色金属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有色金属行业的标准体系随之而不断更新变化,有色金属的标准数量从1989年的600多项发展至今已达2837项,无论是从量到质以及适用度都大大增强,有几项具有前瞻性的标准,领先于国际标准,保证了我国有色产业的健康发展。
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全国稀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朱玉华
有色强国,标准先行。就中国有色金属行业标准20多年来的巨大变化和成就,本刊记者专门采访了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全国稀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朱玉华。
有色金属标准“三级跳”
在朱玉华的眼中,近年来,中国有色金属行业标准体系的大发展受益于国家政策导向,而这一切更体现在全社会对有色标准化工作的重视。
“以前有色金属标准的制定,主要是因为国家重视,属于剃头挑子一头热。国家实施强制性标准体系,企业必须执行。而现在政府、行业、企业都非常重视,争先恐后地参与标准的起草。”谈起企业对有色金属行业标准的态度从被迫到主动“逆袭”,朱玉华颇感欣慰。
“我们的代表以前参加国际标准化会议,只当嘉宾不敢张嘴,现在见到中国标准委员会的人员,他们会热情地介绍‘这是远道而来的中国专家’。这是我从事标准工作20多年来最大的感受”。朱玉华深有感触的对记者说。中国在国际有色金属标准舞台上地位的转变,是伴随着中国成为有色金属工业大国而出现的,几项具有前瞻性的标准在国际标准领域取得了突破,中国有色金属标准开始在国际上扬眉吐气。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有色金属标准的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49年至1978年属于改革开放之前“计划经济时期的30年”,生产力水平和市场化意识都不是很高的情况下,有色标准的重要性并不被重视,这一阶段标准数量很少。
1979年至1988年改革开放后的前10年,计划经济延续,而有色金属标准实现了第一次飞跃,国家要求实施强制性标准体系,标准视同国家法规,颁布的标准就必须执行,标准即“法律”。大概有600多项有色金属标准在此时期制定,其中包括500多项国家标准,100多项行业标准。
1989年至2001年的“过渡时期”,计划经济体制还没有被完全打破,市场经济体制并未完全建立,中国的有色金属标准实现了第二次飞跃,标准数量从600多项增加到1500项左右,标准的覆盖面大大增加,几乎所有的有色金属产品都有标准。这一时期“双采”标准(国际以及国外的相关产品的先进标准拿过来直接采用)被引进国内,大大增加了对产品的适用性。
正是在这一时期,已试运行5年的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有色标委会”)于1999年在北京正式成立,为中国有色金属标准突飞猛进地发展带来了新的推动力。作为有色标委会秘书长,朱玉华见证了中国有色金属标准在发展中复兴的10年光阴。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全面迈向市场经济,中国有色金属标准也开始了第三次飞跃时期。这一时期,中国有几类世界级水平的重要标准引起了全球范围的关注,能耗标准、再生金属标准是其中的两类。“这两类标准当时国际上还是空白,在中国,能耗标准是政府的强制性行为,这对企业的能耗节约、能耗使用、设备选用和生产工艺的改进都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朱玉华说。
本刊记者采访朱玉华
当时,中国正处于金属回收的起步阶段,金属回收数量不断增长,加上废旧电缆、废旧铝用建材等一批可回收材料到了回收期限,在这一关键时间点上,我们及时制定再生标准体系,让中国有色金属的标准体系不断完善。
“欧洲老牌的工业化国家并没有有色金属回收方面较完整的国家级标准。去欧盟国家访问的时候,他们称这是中国有色金属标准的一项创举。”朱玉华说。能耗标准和再生金属标准在当时已是国际上非常领先且完善的两类标准,不仅全面,而且与市场紧密结合,适用性非常强。
当前,中国有色金属行业正处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同时也面临产能严重过剩、产业升级较慢、科技创新不足、技术装备水平不高等问题。为了更好地指导有色金属行业健康发展,2013年工信部出台了《新材料产业标准化工作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到2015年完成200项重点标准制修订工作,立项并启动300项新材料标准研制,开展50项重点标准预研究,争取覆盖“十二五”规划提出的400个重点新材料产品,基本形成重点领域发展急需的、具有创新成果和国际水平的重要技术标准体系。
“目前,有色标委会每年制修订标准数量达200多项,且重心转向新材料,新材料标准数量将有60项左右,占新制定标准数量的20%,力争通过3年努力建立起一个与近两年材料产业发展相适应,并具有一定前瞻性的新材料产业标准体系。”朱玉华说,有色标委会也正结合国家政策,不断制定符合产业发展的新标准。
标准的“国际出击”
国际标准简称ISO。联合国成立以后的第2年,20多个国家共同建立了标准联盟,1947年正式成立国际标准化组织。但是工业标准化起源更早一些,最初为了工业化生产,以配合军队战争的需要,各国都制定了国家标准。美国最开始生产来复枪,当时都是手工零配件,工序漫长复杂,后来出现标准化生产,各零件单独生产再组装,规格统一,效率提高,这就是标准化最核心的用意。
从古至今,世界上引发战争起因之一就是贸易之争,既然有贸易,就难免会有摩擦,而标准已经成为摩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国是有色金属工业大国,有色金属进出口贸易居世界第一,也是贸易保护最大受害国。
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以后,通过环保公约、法律、法规、标志等形式,采取绿色指令、绿色壁垒等对国外商品进行准入限制,同时利用标准壁垒,已经成为发达国家保护本国产品利益的王牌。由于标准壁垒大量以技术面目出现,因此常常会披上合法外衣,成为当前国际贸易中最为隐蔽、最难对付的非关税壁垒。
面对国外对中国企业设置的标准壁垒,有色标委会早已开展了应对研究。“第一步是提前研究,国外制定技术法规时会提前几年通过世贸组织通告各国,这时候我们要采取研究并及时跟踪。”朱玉华说,“第二步是找对策,技术壁垒出来以后,我们就要研究有没有相关的标准,有色金属材料涉及电子产品有很多,其中对有色金属的含量要求很高,我们就要做更加严格的标准,电子产品中某一金属成分,是否含有有害金属元素,这一点我们要特别注意。”
“应对国外标准壁垒要未雨绸缪。比如型材,在传统铝型材中,生产门窗的铝合金材料表面都采用铬盐处理,当国外相关机构对含铬的型材产品可能提出控制措施的潜在风险时,我国企业已经开展研究无铬处理工艺,有色标委会为此也积极跟进,准备将无铬处理要求放到相关标准中。从传统已有的标准到新制定的标准,再到进一步研制新产品的标准,中国产品才能避免撞国外‘红线’。”朱玉华认为,掌握国外动态,有意识的提前布局,是防止贸易摩擦行之有效的手段。
除了被动应对之外,中国也主动提出制定国际标准。“让中国有色标准在国际标准舞台唱主角,在标准平台把一些不利于中国的苗头控制住。要做到我不同意,你就不能随便制定、修改标准。”朱玉华说,“这就是中国有色标准未来的目标。”
实际上,早在2008年前,中国就已经开始参与很多国际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尤其是ISO标准。目前有色标委会已担任部分有色金属品种ISO秘书处工作,如ISO铜及铜合金技术委员会、ISO镁及镁合金分技术委员会的秘书处均由有色标委会归口运作。
“能够承担秘书处工作,既是荣誉,也必须做出奉献,同时还可以捍卫我们的利益,推动了有色金属产品的出口。”对有色标委会近年来取得的成绩,朱玉华颇为自豪。
参加国际标准化会议
除了ISO标准外,有色标委会现在还准备做ASTM标准(美国材料与试验协会标准)。ASTM标准在世界上的影响很大,材料界的认可度极高。目前有色标准会已经开始着手准备这项工作,把中国一些重要的产品标准定为ASTM标准,这项工作已成为有色标委会今后努力的方向。
改革中实现标准复兴
中国是真正标准化的鼻祖,秦始皇的秦小篆代表着中国文字的标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是中医标准的精华。在现代社会,标准是国内经济运行的基石,是生产和贸易的手段,是行业转型升级的推手。要实现有色金属标准的复兴,中国只有奋起直追。
当前,中国《标准体制改革意见》呼之欲出,这将对中国有色金属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和参与模式产生重大变化,推行团体标准及简政放权也将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陆续推出,这将是中国有色金属标准的又一次重大变革,为有色金属标准工作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朱玉华表示,“下一步改革中提到要取消某些类别的标准,推行所谓的团体标准,这些重大的改革也是大势所趋,根据国家政策的导向,有色标委会要把改革的措施做到具体落实、跟踪推进,把标准化工作做好,为行业发展、为企业发展服务,这条宗旨永远不会变。”
朱玉华告诉记者,有色标委会下一步的目标是把新兴的非传统标准做好,包括安全生产标准、环保生产标准、清洁生产标准,另外,还要增强标准的适用性,将中国有色金属标准真正推向国际舞台,并唱主角。
随着有色强国梦的不断推进,中国有色金属标准也将在改革中实现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