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阅读指导 培养学生语感
2014-04-15陈宏山
陈宏山
〔关键词〕 阅读教学;方法指导;语感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
05—0078—01
阅读教学需要鼓励学生自读自悟,重视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引导学生“自读”和“感悟”呢?
一、掌握方法,以多读促进感悟
“熟则能悟,悟则能化”。自读自悟是阅读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中国语文教育的传统中就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因此,没有朗读、诵读而只有讨论、分析、对话的课不叫语文课。
1.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画一画自己喜欢的词句,圈一圈初读中不懂的问题。启发学生据文想象,把语言文字变成画面,用心去感受。做到读书时口到、眼到、手到、心到。如《春酒》一文作者擅长在细节描写中见真情,因此,在初读感知环节中,可要求学生勾画出文中精彩的细节和生动的语言,读一读,尽量读出情趣,并说说自身的体会。
2.给予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引导学生认真感悟。初读时,给予学生感悟和解决疑难问题的时间;再读时给予学生反复揣摩词句、体验情感的时间;对课文有深入理解之后,给予学生以朗读抒发自己感悟的时间。如教学《孙权劝学》这篇文言短文时,我是这样指导学生阅读的,开始就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一遍,又指名个别学生来读,然后教师范读一遍,学生齐读一遍,再由学生自由读三遍,要求边读边悟,加上课文理解过程中的穿插读,片断读,自读自悟,到最后的巩固读,整堂课设计安排学生的“读”是相当充分的。
3.指导有感情地读书,进行必要的情境体验。教师要把握、调控好朗读的基调,要成为课堂情感的主导。朗读之初就将学生融入文中,进入角色,入情入境。情感加上技巧才是最有效的朗读。教师不但要将最基本的朗读技巧教给学生,如轻声、重音、节奏、长句的读法,还要充分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朗读形式,例如,可以根据课文体裁及表达情感的特点,采取创设情境读、分角色读、范读、领读等。多变的朗读形式不仅能激发起学生的读书兴趣,而且使学生能从扎实的朗读中更深刻地体验到作者表达的情感。
二、精讲巧悟,在揣摩中形成语感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在学生读到“愤”“悱”之时,教师相机点拨、引导,精心设问,才能使学生有所“启”有所“发”。
1.抓住重点词句,以品词析句法来深入领悟文章主题。文中的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最能突出文章的中心,激发学生的情感。因此,教师要以点拨和剖析的方法,使抽象的词语或句子变成具体鲜活的语言形象。如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那时候我有点儿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爱戴”一词不仅是这个句子的中心词,还是全文的贯通点,此时,我就紧紧抓住这个中心词,启发学生站在鲁迅侄女的位置上,发出同样的疑问,并从“谈《水浒》、谈‘碰壁、救护车夫和关心女佣”这四件事,领悟到伯父受到“爱戴”是因为他学习认真,痛恨社会黑暗,热爱人民,感受到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格。
2.抓住精彩片断,增强语感训练。课文中往往有一些写得很精彩的片断,这些片断内容生动,语言形象,引人入胜,是作者对现实生活深切感受的高度概括,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如教学《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师引导: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者的回答在最后一段“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这里有一个字“看”。请同学们认真阅读全文,思考并讨论:作者让读者“看”什么?为什么“看”?这个“看”字用得好吗?
三、以评价促感悟,培养学生阅读自信
在学生自读自悟的过程中,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的感悟结果作出恰当的评价。小学生的学习目的性不是很强,在学习中起驱动作用的可能是对一种成功的向往或是成人的赞扬。因而,教师评价学生的感悟结果时,要注意使用恰当的措词,以赞扬、激励为主,保护学生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动机。但评价语一定要中肯。如“虽然你说得不够完整,但老师还是佩服你的勇气”、“请你再读读课文,再想想,相信你一定能自己解决”等等。
编辑:刘於诚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