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314线病害分析与大中修技术方案设计
2014-04-15刘坚
刘 坚
(新疆新纪元公路设计有限责任公司,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1 工程概况
本项目为G314线大中修工程,路线起点位于新和县城以北渭干河大桥,途经新和县城、新和工业园及多个沿线乡镇村落。随着库阿高速的通车运行,本段道路是新和县进出高速的连接,也是连接沿线乡镇村落的唯一道路,承担着繁重的交通运输任务。此外,本段道路承担着国道和城市道路的双重功能,且新和县、沙雅县地区所需建筑砂石材料及进出沙雅县的部分运输车辆均通过本段道路,致使道路右侧车道重载车辆较多,交通流量大,老路于1998—2005年进行了改造,通车已达14年。该区经济快速发展,公路交通量迅速增长,大型车辆所占比例较大,造成现有道路路面病害较多、损坏严重。本项目的实施将进一步提升该区域的交通出行条件,改善老路技术状况。
2 大中修方案概述
G314线对新和县区域交通出行,以及G314线与G3012线之间货车的通行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设计中,应根据施工段落车型特点、工程实施特点、交通量大小等因素进行交通组织设计,可在不同的施工阶段、不同的施工路段灵活组合,尽量将施工对现有道路的通行影响降至最小,减少对沿线居民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
本项目老路线形基本满足公路二级线形指标要求,设计速度为80km/h,本次大中修工程不对老路线形进行优化。路线平面、纵断面线形布设完全按老路控制,不加宽,不改线;纵断面利用原地面高程拟合老路路面进行拉坡设计后,用于重新铺设路段和路面补强路段设计。本次大中修工程的主要目的是对路基、路面病害加以处理及提高路面强度,恢复原有公路的使用性能,减少和防范路面病害的进一部发展,以防其破坏路基、路面的强度,进而影响行车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3 病害分析与大中修技术方案
现有道路病害主要集中在G314线K776+400.00~K805+700.00段29.3km,尤以右侧车道较为严重,主要表现为路面龟裂、车辙及纵横向裂缝,路面积土较多;由于道路交通量过大,重载、超载现象过于严重,造成基层破碎、面层龟裂等病害;桥涵总体情况较好,但存在破损、裂缝等病害。现就其路基、路面、桥涵病害处理分别进行阐述。
3.1 路基病害处理
依据路基评价结果及汇总,老路路基技术状况整体评价良好,横断面设计与原有路基横断面相同,路拱横坡维持原设计,双向路拱横坡为1.5%,路基设计高程为路基中心线高程。全线公路路基技术状况指数(SCI)平均值为92.21,路基技术状况评价以“优”为主,沿线路基技术状况指数总体较好。路基病害主要表现为沿线土路肩损坏、缺失、路面硬化路肩不洁,路基边坡水毁冲沟、县城内段落路缘石损坏等病害,全线除桥梁、涵洞外,无其他路侧排水设施和路基构造物,无其他影响路基稳定的病害。全线路基损坏状况最大值为98.4,位于K787+000~K787+304段;最小值为80.0,位于K776+000~K777+000段、K799+000~K800+000段,这两段沿线病害主要以水毁冲沟、路肩不洁为主。本次主要针对水毁冲沟、路肩不洁、土路肩缺失等病害段落进行修补和处治,使其能够起到保护面层的作用,延长路面使用寿命。
路基病害处理方案为:
(1)补修缺失肩和培路肩;
(2)对路基边坡的水毁冲沟采用天然砂砾回填并夯实;
(3)本项目共计清理两侧硬化路肩积土28.44km,平均宽度0.5~1.5m,补缺失土路肩2247.6m,补缺培路肩2670.0m;
(4)全线硬化路肩积土多位于右侧行车道外侧,主要原因为沿线拉运砂石料车辆多未加盖篷布,车速较快,导致砂石料撒落在路面,覆盖行车边缘标线,无形中压缩了路面空间,对此类车辆应加强监管,确保道路路面整洁;
(5)根据当地自然环境概况,确定路线所经区域为大陆性暖温带干旱型气候,属Ⅵ2区(绿洲-荒漠区);沥青气候分区为1-2-4区,为夏热冬寒湿润区。沥青混凝土采用A—90号石油沥青。
3.2 路面病害处理
本次检测沥青路面路段总长30.0km,沥青路面典型病害有横缝、纵缝、龟裂、块状裂缝、泛油、车辙等,主要病害是由于交通量过大,重载、超载现象过于严重造成基层破碎、面层龟裂等病害,且老路结构强度较差。
依据本次外业调查和试验数据的汇总结果,老路概况属性较为复杂,项目依据老路路况、属性、现有路面的主要病害类型和特点,结合路段服务的交通组成对象和交通量,参照老路技术状况评定结果和外业调查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段分析、归纳汇总,最终确定各段落大中修方案。本次设计将老路沿线分为5段,结合调查分析结果,分别采取合理的大中修处治方案,路面结构强度需要提高。
老路修补路面结构层为:K786+300.00~K787+304.00与K790+234.00~K791+669.50路面宽度为27m路段,采用7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16C)+下封层+20cm 4.5%水泥稳定砂砾;K791+669.50~K804+450.00段,路面宽度为12m,采用6cm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16C)+下封层+18cm 4.5%水泥稳定砂砾。
3.3 桥涵病害处理
本项目全线共有涵洞34道,其中预制钢筋混凝土盖板明涵16道;预制钢筋混凝土盖板暗涵6道;现浇钢筋混凝土盖板明涵7道;现浇钢筋混凝土盖板暗涵5道。本次现场勘察发现,原有涵洞总体使用情况良好,主体结构破损情况较少,但是也存在一些病害,主要表现如下。
(1)K777+512.00处1~1.5m钢筋混凝土盖板明涵(净跨)。本涵修建于1993年,在1999年改造时两侧接长利用,主要病害有台身混凝土老化脱皮严重,盖板板底钢筋外露锈蚀,板底混凝土出现明显的脱皮麻面,混凝土集料外露等。处治措施:只需拆除盖板后,将洞内清理干净,在洞身内安置1~1.0m钢波纹管涵。
(2)K797+946.07处1~3.0m钢筋混凝土盖板明涵。其主要病害为台身施工缝开裂明显,洞身内生活垃圾淤塞较多,沉降缝开裂,混凝土破碎。处治措施:修补损坏铺砌,清理淤积,并在开裂沉降缝处填塞沥青麻絮。
(3)K801+899.00处1~4.0m钢筋混凝土现浇盖板明涵。其主要病害为现浇盖板板底钢筋外露锈蚀,板底裂缝密集,较为明显,已发展成块状不规则裂缝。处治措施:拆除现浇盖板及台帽,重新现浇台帽并更换盖板。
(4)根据调查,可利用盖板涵洞板底存在的少量纵横向裂缝,采用环氧胶液涂抹密封裂缝,并用壁可法注入修补。对于台身4~6m处竖向裂缝不用处理,初步判断为自然开裂形成的沉降缝;对于涵洞进出口、洞身铺砌损坏的采用C30素混凝土进行修复;对于部分涵洞进口形式需要修复的采用C30素混凝土修复。
全线共有桥梁7座,其中1~6.0m小桥4座,2~6.0m小桥1座,1~13.0m小桥1座,3~13.0m中桥1座。现有桥梁大多修建于1994—2007年,使用状况相对较好。桥梁类别主要为两类,其中三类桥梁1座,为K781+896.0处1~6.0m拱桥,原设计荷载为汽—15,挂—80;其余桥梁设计荷载均为公路Ⅰ级、Ⅱ级,汽—20,挂—100。基本满足现有公路等级荷载要求,修补裂缝(采用壁可法)后可完全利用。
K781+896.0处1~6.0m拱桥主要病害:主拱圈上纵横向裂缝较多、局部有渗水碱蚀,其中主拱圈跨中裂缝贯通,台身混凝土局部脱皮。经现场勘察,桥梁使用情况良好,主体结构较好,本次设计对该桥作封缝(用壁可法)处理后利用,并根据使用情况长期观测裂缝的发展情况。此外,可根据项目投资情况对老桥进行改建。
4 结语
本路段运行至今,以养护、小修保养为主,未进行较大规模的大中修改造,路基、路面及桥涵结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病害,本次勘察设计对该路段现有病害进行了全面了解,并制订了有针对性的大中修技术方案,科学可行,值得参考。
[1]张增亚,洪卫.橡胶沥青混凝土在攀枝花市金沙江大道路面大修改造中的应用[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1(10):141-143.
[2]宋金辉.国道106衡水市辖段大修方案选择与工程质量控制[J].交通标准化,2013(13):129-132.
[3]徐树冠.高速公路大修工程施工区安全与交通组织研究[J].交通标准化,2013(10):61-64.
[4]苏建林,张桉.高速公路大中修工程设计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路基工程,2007(1):127-129.